家风精彩演讲稿
一个好的演讲稿需要有精炼的结构和清晰的条理,使听众能够快速理解演讲的主旨和逻辑。优秀的家风精彩演讲稿是怎么写的?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家风精彩演讲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家风精彩演讲稿篇1
家风又称为门风,家风其实就是在家庭里形成一个统一的道德标准。所以说,一个良好的家风可以帮助在家庭中的成员更好地学习一些人生的道理和做人的道理!
“学以增智,学以立身”,把勤于学习作为培育良好家风的常态任务。圣贤由学而成,才能由学而得。一个政党会因学习而强大,民族会因学习而富强,同样,家庭会因学习而不断进步和发展。高尚的人格,美好的操守,是一开始从家庭的熏陶、而后在学习和工作的实践中长期培育而成。古往今来许多有识之士,无不重视以文化人、以学治家,把个人的修身立业与培养良好学习家风联系在一起。从小就养成善学、爱学、勤学的习惯,才能不断陶冶道德情操、提升气质风范,也才能避免陷入少知而迷、不知而盲、无知而乱的困境。古人说:“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为学。”党员干部不仅要做勤于学习的表率,还要激发家庭成员的学习兴趣、培养学习习惯,通过学习立身立德、增智强能,这样也能使良好的学习家风薪火相传。
“为官发财,应当两道”,把甘于清贫作为培育良好家风的价值追求。是为子女留下万贯家产,还是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这是检验党员干部是否具有良好家风的重要标志。唐代诗人罗隐就有“国计已推肝胆许,家财不为子女谋”的名句留传后世。对政府官员也有着掷地有声的话语:“为官发财,应当两道,既然担任了公职,为公众服务,就要断掉发财的念想。”当官即不许发财,这是党的性质宗旨决定的,是职业要求决定的,也是家庭教育必须遵循的。事实说明,家财越多越有可能滋生懒惰心理,扼杀创造精神,这对家庭对社会都是极为不利的。真正高明的父母,是把优良思想和品德操守留给子女,这样才能为家人赢得长久的荣誉和尊敬,为家庭带来长久的欢乐和安详。
“俭以养德,德由俭来”,把乐于节俭作为培育良好家风的行为准则。崇尚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古代,就有“勤于持家,俭以养德”之说。节俭,是一种生活态度和价值取向,是一种催人奋进的精神力量,唯有从小就接受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教育,才能真切懂得“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防止产生优越感,自觉克服骄娇气。节俭既是一种美德,也是个人健康成长的护身法宝。现实中,有的党员干部就是从追求奢侈生活开始,逐渐走上违纪违法道路的。要自觉远离奢侈欲的诱惑,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思想,不仅自己要以俭为荣,还要让子女过过穷日子、苦日子,使他们真正把节俭作为一种意识,嵌入灵魂深处,作为安身立命之本,成为生存智慧的理性选择。
“堂前教子,枕边教妻”,把严于管教作为培育良好家风的重要环节。家庭给人以归属感,成为人们内心情感最柔软的一部分。正因为此,家庭容易成为人性弱点的避风港,原则易在亲情面前变通,底线易在亲情面前突破。对家属子女管理不严,常常导致家庭不幸。党员干部要自觉把好作风贯穿于家庭生活之中,经常向家人宣传政策法规,帮助他们划清是非、美丑、荣辱的界限,对枕边风善而从,恶而弃;对子女的不正当要求,要坚决予以拒绝。同时,“身教重于言教”,要求子女家庭和睦,自己首先要感情专一;要求家人洁身自好,自己首先要远离低级趣味。只有这样,才能把家庭打造成一个追求进步的家庭,一个经得起风浪考验的家庭,一个和谐幸福的家庭。
希望家家户户都能够形成一个良好的家风,让家风帮助我们学会做人的道理,在社会中形成良好的风气!
家风精彩演讲稿篇2
家风—— 一个令人深受感悟的词语成就了我,使我忍俊不禁觉得心中满满都怀着感激之情,在生活中,我熏陶着那独一无二的好家风伴我成长,让我从一个”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公主变成一个积极向上、谦虚、诚实守信的好孩子,是哪些好家风改变了我呢?且听我慢慢道来……
俗话说“父爱是船,母爱是帆。”父爱破着浪前行,母爱引导我在茫茫人海中不迷失方向的行驶,他们让我在成长的海洋中乘风破浪,让我不畏艰险。”诚实守信,诚信待人”随着时间的脚步潜移默化地成了我的好家风,他就像春天柔和的双手温暖着我的心田,让我心中的花朵绚丽地绽放,让传统的文明美德发扬光大。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这句话是我的家风之一。深深的教导:在生活中,我们不能有一点儿的害人的想法,也不能丢了那么一点儿的预防坏人的一种正确的心理”。而且,要尊敬长辈、勤劳节省、诚实守信、乐于助人、不骄不躁。
记得那次我还小,去郊外游玩过程中,闲着无所事事的我,一边用小手牵着妈妈的大手,一边观赏着唯美的画面,突然,"呸"的一声,一口痰调皮的从我的小嘴跳了出来,随即,又不听话地蹦到了地上,这时妈妈的顺风耳和千里眼察觉到我的动静,立马张口就急的火着了似的“哎呀”!
你怎么能这样破坏环境呢?你知道吗?环卫工人早出晚归,不管什么节日都没有假期,可幸苦了!你的不文明的行为会深深的刺痛他们的心!害人之心不可有呀,!听着妈妈的喋喋不休的教训中,我渐渐的把红的像小苹果的小脸低到了地上——那次后我明白了一个道理:生活中微不足道的小事有可能把“害人之心不可有”改成了“害人之心不可无”了,所以即使这件小事有多么的小,也教导了我待人处事。最后,我想说“好家风养育着我,成就了我!”
家风,正像“播下了一种行为,收获了一种习惯,播下了一种习惯,收获了一种性格,播下了一种性格,收获了一种命运”这句话。是啊,家风给我们播下、收获了一种习惯、性格、命运,最终成就了这么一个我,它还让我有一技之长立足之地,让我的生活多彩多姿、无忧无虑、井井有条。现在的我,就是你浇灌过的树,你又是一顶小伞帮我挡过那一阵阵风,一滴滴暴雨,谢谢你,你成就了我,你的恩情我一定用行动涌泉相报!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家风精彩演讲稿篇3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从古至今,家风一直都是涵养中国社会和个人思想道德的文明之源。好的家风,可以影响和成就一代人甚至几代人,亦如曾国藩,他的家书感人至深,流传至今,其中“参加劳动则鬼神也敬重,慎独则心里平静,主敬则身体强健,追求仁爱则人高兴”这经典的四句话值得我们现代人细细品味和继续弘扬。在曾国藩良好家风家训的影响下,曾氏后人个个成就不凡,至今延绵至第八代,有突出成绩者多达240人。我们从中感悟到一个家庭的崛起自有其中道理,更感受到家风的魅力、家风的传承和家风所给予的强大力量。
家庭是圃,孩子是苗。家风如雨点,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节回家,看到父母老多了,也瘦多了,头发已经发白,深深的皱纹也顺着脸颊爬了上来,可他们的双眼却仍然炯炯有神,依然不辞辛苦的操持家务、喂养牲畜,只为减轻儿女的负担。我的父母都是普通的农民,从我记事起,父母虽不曾对我有过家风家训的专门教导,却一直在用行动教会我做人要诚实、办事要踏实、说话要真实、待人要老实。在村里,父母是出了名的能吃苦,热心肠。谁家有个啥事儿,他们准会跑过去帮忙,天还没亮,他们就已经在田间劳作,天黑回到家还要忙着喂养牲畜,收拾家务。妈妈经常对我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在父母的辛勤劳动下,家里由原来的半间房变成一间房,从村里搬到了街上。在父母的影响下,我们姐弟俩从小就养成了吃苦耐劳、助人为乐的习惯。政府办工作繁琐又辛苦,经常“五加二”“白加黑”,但我从没怨言,因为我始终牢记父母的叮嘱:“苦点累点辛苦点没关系,学到的本领是自己的,吃亏是福,要心存感恩。”所以,我时刻提醒自己加强学习,踏实工作,不断完善自我能力。
如今,我已为人母,作为一名军人的妻子,既要工作又要抚养孩子很辛苦,但我也尽量像父母一样任劳任怨、耐心细致地教导孩子从小学会独立自主,礼貌待人,跌倒了爬起来,失败了不气馁。现在,五岁多的儿子经常会仰着小脸对我说:“妈妈,你是我的小帮手,我也是你的小帮手,我们相互合作。”“妈妈,我自己来,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孩子们一起玩时,我会教给孩子学会和大家分享玩具,分享快乐,通过点点滴滴的事情,让孩子在良好家风的熏陶下,健康茁壮成长。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风正,则民风淳,家风正,则国风清。随着省级文明县城创建工作的开展,每一天每一夜,我们所在的小县城都在悄然发生着变化,街道宽了,环境好了,生活质量提高了,街道上、单位里,处处都充满了浓厚的创城氛围,我虽不是土生土长的鹤庆人,但是看到鹤庆一天天的变化,心里也是说不出的开心和幸福。
“忠孝传家久,诗书继世长”,“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两句话一语道破了中华民族文明礼仪之邦所崇尚的对内尽孝对外尽忠的文明家风门风,也讲明了家风传承和国家情怀的关系。一个家庭的家风体现着各自的价值追求和传承;无数个家庭的家风汇聚起来,则构成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价值观和精神状态。家风的背后,折射的是社风民风,反映的是党风政风。无论国家、社会这个大家,还是我们自己的小家,忠孝的美德和优秀的家风都应该永远的传承下去、弘扬下去。爱家庭,重家教,树家风,人人贡献一点力量,让每个家庭都能幸福美满,让社会更加和谐有序,让国家更加兴旺强盛!
家风精彩演讲稿篇4
“家是心灵的港湾,人生的驿站,是感情的归宿,灵魂的延续。”家,多么温暖的一个词,但是,俗话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无规矩不成方圆,家风家训,是每一个家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在日复一日地影响人们的心灵,塑造人们的性格。
正所谓:“百善孝为先。” 青山悲吟声声泪,声声呼严父;碧水苦诉字字血,字字哭慈母。羊羔跪乳、乌鸦反哺,“天地重孝孝当先,一个孝字全家安。”古代埋儿奉母,弃官寻母的事例,足以让人们唏嘘不已,而当今捐肾救母,退学为母的故事,更是令我们感动万分,不同的时代,演绎着相同的主题。孝,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多少满腹经纶的文人墨客为它吟诗作曲。孝,在历史的长河中,彰显出中华传统的独特魅力。
孝,或许,有的人,只有经历了生离死别之后,才会真正明白。
小时候的我,懵懂无知,不懂孝的重要。后来,在我十岁那年,我最亲爱的爷爷永远地离开了我,这时,我才明白,孝,这个词多么崇高,多么伟大。
那时,爷爷住在老家,我和爷爷分居在两地,我和爷爷一年见不到几次,和爷爷聊天的时间更是没有几回,所以,在我印象中,和爷爷的记忆几乎是空白的,只记得,爷爷招呼我吃饭时的兴奋,看见我们回老家时的喜悦,临走时虚弱又和蔼的笑容。多年后的今天,又回忆起那年,又有多么后悔,当年没有多和爷爷说一句话,多为爷爷泡一杯茶,多为爷爷盛一碗饭,多看爷爷一眼。这么多年来,我写了许多篇文章,去追忆爷爷还在的时光,但这些,不过是一些回忆中的泡影罢了,这些都弥补不了我的遗憾。
我想,孝,可以很简单,只是为父母捶捶肩,说说话,甚至多回家看看,就足够了。等到“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时,那个陪着你蹒跚学步,教你数学题,伴你成长的人,已经渐渐老了……
记得今年母亲节,我送给妈妈一张我自己画的贺卡,这个礼物,或许,它并不贵重,也不精致,还缺少亮点,这样一个简单又朴素的礼物,却让妈妈露出了最美丽的笑容。
妈妈教导我:人再贫穷,他只要守住孝道,他的精神财富就是宝贵的。人再富有,都不能忘了父母的养育之恩,他若不孝,总有一天,他总会被社会淘汰,留下无尽的遗憾。
身体上的伤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心里的伤会随着时间而慢慢忘记,可唯独遗憾,只会随着时间而慢慢增多。孝不仅仅是一种付出,也是一种收获,在尽自己一份孝心的同时,我们没有留下遗憾,还收获了幸福和快乐。
家风精彩演讲稿篇5
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家风的传承,承载着一个民族的思想延续,承载着一个民族的文明教育。在中国,人们喜欢以家训的方式传承家风,或者说,家训是中国人期望家风长久流传的最主要表达方式。那么,就让我们穿梭于古代和现实之间,体味家训中传递的家风。
家风教育伴随文明产生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现在有文字记载的家风教育大概就是西周初年周文王(姬昌)、周公(姬旦)的家训了。在《尚书》中,我们可以读到周公告诫侄子周成王(姬诵)的一篇诰辞。文中,周公告诫成王不要贪图安逸享乐,不要荒废政事,要安定民心。“知稼穑之艰难”,这样的家风教育至今还在延续着。
在《说苑反质》中,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春秋时期齐国的晏婴病重时写下家训,藏于柱中,要妻子等儿子长大后拿给他看。这份家训嘱咐儿子布帛不可用尽,用尽了就无法再做衣服;牛马不可将其力气用尽,用尽了就无法再使用牛马耕田驾车;任事者不可对其过分苛刻,否则就无人帮你做事了。由此看来,“成由勤俭败由奢”的家风教育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有了。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漫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岁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这是诸葛亮《诫子书》中的名句。
在诸葛亮的思想观念里,人要注重加强道德修养,要不断学习,要清心寡欲,要静思反省,要不急不躁。他把自己这些思想和行动指南以家训的形式传递给他的儿子,希望这能成为诸葛家风。可能连诸葛亮自己都没想到,他的这些教诲成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家训家风,影响至今。
颜之推教子“威严而有慈”
北齐颜之推的《颜氏家训》被称为“篇篇药石,言言龟鉴”的家训专书,是我国封建社会流传最广、影响最深的.家训之一。
“凡庶纵不能尔,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使为则为。”也就是说,在教育孩子问题上,他要求家人在婴儿能识得别人的脸色、懂得别人的喜怒时,就对其加以教诲。颜之推还说:“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意思是父母既威严又慈爱,子女就会敬畏、谨慎,从而产生孝心了。“人之爱子,罕亦能均,自由及今,此弊多矣。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有偏宠者,虽欲以厚之,更所以祸之。”大意是,对于子女,父母不能偏爱,不应厚此薄彼。通过这些语句,颜家家风跃然纸上。
颜之推身历三朝,对世事沧桑、人情世故体会很深,因此在《颜氏家训》中,他教育其后人要“少欲而足”、“无多言,无多事”、“虑祸养生”等。这些家训既有封建社会的局限性,也有其积极的一面。
《颜氏家训》后,家训著作渐多,差不多每个朝代都有一些代表性家训产生。如唐代李世民的《帝范》,宋若莘的《女论语》,李恕的《戒子拾遗》;宋代司马光的《训俭示康》,陆游的《放翁家训》,袁采的《袁氏世范》,陆九韶的《居家正本制用篇》;明代姚舜牧的《药言》,杨继盛的《杨忠愍公遗笔》,何伦的《何氏家规》,孙奇逢的《孝友堂家规》;清代爱新觉罗玄烨的《庭训格言》,朱柏庐的《朱子家训》,张英的《聪训斋语》,汪辉祖的《双节堂庸训》,郑燮的《家书十六通》,曾国藩的《教子书》,甘树椿的《甘氏家训》,邹歧山的《启后留言》等。这些家训,影响深远,对中华文化思想的传承有着重要意义。
司马光训子节俭朴素
司马光的《训俭示康》也是被历代人们称道的家训,这是写给他的儿子康的家训。
司马光的家训别具一格,首先说明自己是怎样的人:“吾本寒家,世以清白相承。吾性不喜华靡,自为乳儿,长者加以金银华美之服,辄羞赧弃去之。二十忝科名,闻喜宴独不戴花。同年曰:‘君赐不可违也。’乃簪一花。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r亦不敢服垢弊以矫俗干名,但顺吾性而已。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为病。”大致意思是说,他本来出身贫寒,一代一代都继承着清白的家风相。他生性不喜欢豪华奢侈。他一向穿衣只求抵御寒冷,吃饭只求饱肚子,也不敢故意穿肮脏破烂的衣服以表示与一般人不同,以此取得人们的赞扬。许多人都把奢侈浪费看作光荣,他却把节俭朴素看作美德。
实际上,这就是司马家的家风。司马光的父亲司马池曾任州县官和天章阁待制,为人廉洁,干一辈子,家无余财。这样的家风影响了司马光,司马光也是“以清白相承”,并认为“侈,恶之大也”。
在《训俭示康》中,他举出历代许多“成由勤俭败由奢”的例子,教育他的儿子司马康“汝非徒身当服行,当以训汝子孙,使知前辈之风俗云”,要求他的儿子把勤俭持家的家风传给下一代。
曾国藩家书传家风
曾国藩是晚清一位极具争议的人物,既有中兴名臣的美称,又有“卖国贼”的恶名。但说到近代家训,绕不开曾国藩,有人说曾国藩的家书在家训方面超过《颜氏家训》。
曾家是望族,曾国藩的祖父曾留下了八字家训:“猪、蔬、鱼、书、早、扫、考、宝。”读书、种菜、养鱼、喂猪,为居家之事;起早、打扫洁净、诚修祭祀、善待亲族邻里,是治家之法。道光年间,曾国藩做了京官,其父亲在给他的家书中写了三戒,即“节欲、节劳、节饮食”。
曾国藩做官的几十年里,无论带兵打仗,还是治理国家,有两件事必做:一是每天读书,二是坚持写家信。他的家信体现了他对家风的要求。他在家信中说:“家败离不得个奢字,人败离不得个逸字,讨人嫌离不得个骄字。”
他教育家人要勤快:“勤字功夫,第一贵早起,第二贵有恒。”他要亲属坚持读书:“诸弟每人自立课程,必须有日日不断之功,虽行船走路,俱须带在身边。予除此三事外,他课程不必能有成,而此三事者,将终身以之。”也教育家人放下架子去劳动:“子侄除读书外,教之扫屋、抹桌凳、收粪、锄草,是极好之事,切不可以为有损架子而不为也。”他还要家人勤劳节俭:“勤俭自持,习劳习苦,可以处乐,可以处约。”
读《曾国藩家书》,就像在听一位长者在和你聊家常,从读书成才,修身养性,到为人处世,甚至到养花养草,无所不谈,在闲聊中展现出曾家家风。
中国被称为礼仪之邦,古人讲忠孝仁义礼智信廉,讲勤俭持家,重视家庭伦理,这些在今天仍有可汲取的营养。一代代的家训,传承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的文化。
家风精彩演讲稿篇6
有一句话是这么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意思是做任何事都要有规矩,规则,做法,否则便无法成功或常常出错。这里的规矩便是家风,家训了。
在我们的祖国,每一个家庭,都有独特的家风,家训。当然我们家也不例外,我们家也有家风,家训。说到底,家风家训是什么呢?哦!家风是指家庭或家族世代相传的风尚,家训是指家长教诲子孙持家治学,立身处世的话。尊老爱幼,友好乡邻,是我的家风,敬老是尊敬老人,爱幼是爱护比自己幼小的儿童。友好乡邻是对待邻居要友好,邻居之间要互相帮助,友好相处。好的家风,培育出国之栋梁,可以让我们少走弯路,家风是要从生活中的一点一个滴做起,慢慢培养,会成为习惯,到那时,家风就完全溶在你的生活中了。那么不好的家风,就只会让我们在生活中跌跌撞撞。
诚实守信,勤劳节俭,是我家的家训,诚实守信是说出的话一定要做到,勤劳节俭是热爱劳动,节约,不浪费。从孔子对儿子的家训,到诸葛亮的家训几乎每个古代家庭都有家训。准确的说是,没有好的家风家训就没有那些历史名人,人们会没有规矩地做事。
家风精彩演讲稿篇7
“家有家规,校有校规”是人人皆知的一句话,可家风是什么呢?家风,简单的讲,就是一个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家风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现代传承,我们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灿烂文化孕育了许多优良的传统;良好的家风家规是我们立身做人的行为准则,家风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而我家的家规的一些规矩是一点点形成的,其中有一条就是大大方方、不自私。
有一次,我和小伙伴在一起玩,玩累了,回家去拿冰棍。而冰箱里只有一只冰棍了,我却没管三七二十一,直接拿出了那一根。父亲见状,忙问我为什么只拿一根,我告诉父亲冰箱里只剩下一根了。父亲听后让我把冰棍放回去,又累又热的我,怎么舍得把它放回去,父亲见我无动于衷,忙训斥道:“把冰棍放回冰箱,你吃冰棍解渴了,别人呢?”见到父亲这样,我也只好乖乖把它放回去,可当时的我哪懂得父亲的良苦用心,现在才渐渐懂得,不得不说,因为父亲的训斥,使我做事时想着他人,这种性格令我终身受益。
我每次去朋友家玩儿,都会忘记父母规定回家的时间,玩得很尽兴的时候就会很晚回去,让大人们着急。
有一天晚上,父母因单位有事情都去加班了,我一个人耐不住寂寞,便约同学出去玩,而我却没有告诉父母,心里本想着与同学玩一会儿就回家,可是我们在一起玩的高兴就忘记了时间,天渐渐的黑了,我们都没有散去的意思。直到有一位同学的家长催她回去,我们才各回各家。我刚到家楼下,就撞见父母,他们问我去哪了,我说玩去了。母亲用严厉的口吻对我说:“妈妈不是已经和你讲过了吗?出去玩也要有时间观念,要按时回家,到哪去也要告诉父母,你这样让我们有多着急呀!”说的我低下了头,很是惭愧,从那以后,我养成了按时回家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