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前半生观看心得
我的前半生观看心得篇1
放下了厚厚的群众出版社发行的俗称“灰皮本”的溥仪在抚顺战犯管理所写成的《我的前半生》,再结合我在长春期间参观的“伪皇宫”,对这个末代皇帝的前半生有了一个比较全面地了解。
在这本“忏悔录”中,溥仪以一个历史罪人的身份和语气反复唾骂自我,同时深深感激共产党挽救自我于水火之中。溥仪的文采很好,不愧是学“帝王之学”出身,全书以自述的形式把自我的前半生分成五个阶段记述,分别是宫中生活、天津时代、长春时代、苏联的五年、回到祖国。一边回忆,一边悔过。
尤其是在最终一部分,战犯管理所安排包括溥仪在内的战犯到东新中国的东三省的各条战线去参观。当溥仪走在以往自我是这个地盘的“主人”的土地上的时候,他被眼前所看到的景象深深的触动和感动着,同时在心里将眼前的“新面貌”和解放前的自我领导下的“旧面貌”做了深切的比较,感觉到没有共产党,中国还将在黑暗中摸索很长时间。自我在东三省犯下的罪行是“百死不得已赎其身”,自我过去犯下的各种罪行是永远不可饶恕的。
在哈尔滨,他们参观了包括儿童公园、太阳岛在内的许多地方。儿童公园是我很熟悉的地方了,园中有许多古树,我每一天走在里面的时候,就是感觉这个公园有些年头了。那里空气清新,干净整洁,树木郁郁葱葱。要是这样算起来,这个公园至少已经有六十年的历史了,并且公园里的小火车也有同样的年头了。在哈尔滨期间儿童公园是留给溥仪印象最深的地方,因为溥仪看到的这一切让他得出一个结论:中国的少年儿童是最最幸福的,并且会世世代代幸福下去。时光荏苒,此刻的儿童公园同样是绿树成荫,各种年龄的儿童在那里蹒跚学步、奔跑欢笑,可是那里的景物却是物是人非事事休。
我的前半生观看心得篇2
选择阅读《我的前半生》大半也是源于作者的缘故吧,作者是见证了一个时代天翻地覆变化的大清末代皇帝、公民——爱新觉罗·溥仪。
这是一部极具文献价值,且带有忏悔性质的作品。溥仪从他的家世写起,到他童年登基与退位,伪满14年的统治,到之后理解社会主义改造,溥仪从一个末代皇帝、战犯到自觉悔罪成为一个新人。
总的感受:似乎自身也已穿越时空隧道,置身于那个魑魅魍魉的时代。
写到清朝统治的腐败,宫廷内部的尔虞我诈。写到慈禧的喜怒无常时,有这样一段话:有一个太监陪她下棋,说了一句:"奴才杀老祖宗的这只马",她立刻大怒道:"我杀你一家子!"就叫人把太监拉了出去活活打死了。写到封建统治者的奢侈糜烂时,有这样一些记载不仅仅让人颇为震撼:隆裕太后每餐的菜肴有百样左右,要用六张膳桌陈放;"我"(溥仪)家六口,总计一个月要用三千九百六十斤肉,三百八十只鸡鸭,其中八百一十斤肉是我这五岁孩子用的。除此之外,每日还要添菜,这个月添的肉是三万一千八百四十四斤,猪油八百十四斤,鸡鸭四千七百八十六只。
溥仪3岁被迫登基,到之后的退位,成为日军的傀儡建立伪满洲国,最终被改造为社会主义新公民,这能够说是历史的必然。溥仪出生在一个封建王宫贵族之家,其命运从被迫登基之后就已经无法自我掌控了,正如他之后理解社会主义改造时所说的那样,他甚至痛恨封建制度,使他想成为一个单纯的小孩而不得,成为一个无能的人;从小在封建帝制毒液下浸泡的溥仪,拥有了那种根深蒂固的皇权思想之后,待到大清帝国彻底灭亡之时,骨子里那种为我独尊的思想必然导致其的不甘与复辟情绪,但当时已是众叛亲离,再加上怕死的心里,就勾结日伪政权建立的伪满洲国,企图复辟;但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的必然道路,是大势所趋,任何与其相抗衡的敌对势力必将自取灭亡,溥仪也必将从皇帝的遗梦中醒来理解社会主义的改造。
《我的前半生》能够说相当详细的记录了中国从封建社会转向社会主义社会阶段,溥仪从一个高高在上的封建皇帝转变为社会主义新公民的心路历程。看完此书心境也是颇为复杂的,其中不免对其的一波三折的人生感到同情,对其作为封建社会的牺牲品的同情,同时也对其最终改造成为社会主义新公民的欣慰。我想中国的帝王中没有一位皇帝能够像溥仪那样见证一个时代的变迁,也没有一位皇帝能够像溥仪一样有如此复杂的心路历程。
我的前半生观看心得篇3
溥仪在天津的这七年是没有一天不在所“复辟”的梦的。真是一个可悲又可怜的人啊!这就是我最大个感受,至于其他,关于他支持的和寄予期望的那些“骗子”以及日本方面的军政两种势力我都没有太记住什么。总之是溥仪在“出洋”与“还宫”的摇摆中日本对中国的提高行动开始了。于是罗振玉的那一伙势力极力劝说溥仪前往东北,而以郑孝胥和遗老们为首的另一方却觉得时机不对,极力反对着。溥仪再一次陷入了选择之中。
最终他还是在一种糊里糊涂的情景下踏上了日本人为他铺的路。离开天津,一切便更加得有不了他自我了。我觉得他处在一种几乎是被软禁的地步下。当他到达了旅顺被安排在一家旅馆,继续他的等待。他自我这样说:“事实上,这些口口声声叫我皇上的,这些绞着脑汁、为我奔波着的,他们心里的我,可是是纸牌上的荒地,这种皇帝的作用可是是能够吃掉别人的牌,以赢得一笔赌注而已。
日本人为了应付西方的摩擦和国内外的舆论压力,才准备下我这张牌,自然他们在需要打出去之前,要严密的加以保藏。罗郑之流为了应付别的竞争者,读得日本人的犒赏,也都想独占我这张牌,都费尽心机把持我。于是构成了对我的封锁,使我处于被隔离的状态中……”唉!想想之所以他还能得到所谓的礼遇,无非是因为他还有利用的价值,否则早就被掷弃一旁了。
一个身不由己,被人当抢来使的对“复辟”痴心不改的人,好可怜,也好可笑!看看溥仪身边的人,真是可悲。每个都只是在为了自我的地位而奔波着。“复辟”一时间似乎已没有那么的重要。尤其是那个郑孝胥,根本能够说就是为自我的地位把溥仪的“复辟”忽略了!身边根本再无可信之人,可用之人。日本有日本的野心,臣民由臣民的打算,就仅有溥仪一个人做着“复辟”的梦,没有任何把它变为现实的可行之举动!
溥仪再也得不到有力的“复辟”支持,最终成为了那个“满洲国”的执政。他自我在书中写道:“我就是这样,一方面浑身没有一根骨头是硬的,一方面还幻想着未来的‘复位登基’,公开走上了这条卑鄙无耻的道路,确定了头号汉奸的身份,给血腥的统治者当了遮羞布。”于是,就这样开始了伪满的十四年。
我的前半生观看心得篇4
最近喜欢读亦舒的原著《我的前半生》来仔细品味作者笔下的子君。
女主人公子君,前半生是一个家庭主妇,她的生活完全依附她的丈夫,直至丈夫和她离婚才幡然醒悟。用她自我的话来说:一事无成,半生潦倒。
这部作品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它与我们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亦舒实在用最平实的话来阐述生活中的种.种事,来讲述一些生活中的真理。
亦舒的小说给人一种淡淡而疏离的感觉,把人性挖的很深,看的很透,有一点点的悲凉却又使人抱着一丝丝渺茫的期望,不比琼瑶的大悲大喜,生活中你自以为很看得重很难入放得下的人、事,在她的笔下,世事洞明,过后就烟消云散了。
突然想到纳兰的“织月黄昏庭院,语密翻教醉浅。知否那人心旧恨新欢相半。谁见谁见珊枕泪痕红泫。”
我想亦舒无非想经过这个故事告诉女孩们,永远不能够放弃自我的生活和梦想,要拥有自我的一番天地。
选了一些在那里面我喜欢的句子:
成功的人一早就显露不凡,抑或每个人都有点特色,而成功以后这种特色便更受人传颂。
我最崇拜的人是我自我。仅有我才会帮自我度过一山又一山,克服一次又一次难关。
我的前半生观看心得篇5
《我的前半生》相比中国正统的皇帝,爱新觉罗?傅仪的一生更让我好奇。
这位中国末代皇帝的生活,距离我最近,而他在那个时代颠沛流离的生活,他在四位继母“爱护”下的童年,在没有一位真正意义上父亲的过去,在半开放的皇宫中最终的皇子养成生活也被历史“润色”最少,所以我去看了他的《我的前半生》。不想过多评价这后半本书,总觉得有点乏味,还是那一段无关此刻,还是他一个人的世界趣味。那一段无人关心却显得无比真实的小时候,与我们童年十分不一样,但他却无比可渴望有我们的幸福的童年时代。
在电视剧里,皇帝有最权威的尊严,他的话是“圣旨”,金口玉言,一字千金,深深地满足了男人的大丈夫主义。是的,在爱新觉罗?傅仪的世界里,他是皇帝,他的话的确也是圣旨,他的话甚至是他的字都值千金。在他的小朝廷里,他的捉弄与玩心在别人看来都是“圣上贤德”;他的年幼成了周遭大臣的财富,不断索取名贵的古玩字画,一点点小事前来邀功,加官进爵;在没有乳母的日子里,没有人真正去教导他,变得骄纵跋扈,脾气暴烈。
皇帝不都是幸运的,尤其是爱新觉罗傅仪。紫禁城里,甚至是太监都没有人会在意一个孩子的哭号是因为害怕,执着迂腐地将他关进小黑屋治疗,直到他筋疲力尽。有太多的人在关爱他,可他却连最起码的“温饱”都得不到保证,一次之过,连食三旬粥汤,着实把傅仪饿得见食就抢,连鱼饵都送入口中。
有人说,满洲国是中国人的耻辱,我不否认。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傅仪有的选吗?他能选择吗?如果傅仪当时真的卧薪尝胆,颠覆历史,有一批股肱大臣,开创了一个新纪元,或许他就不会来惨痛的回忆他的过去。历史可是是用来祭奠失败者的。多少历史真真假假扑朔迷离,该不该信,那都无所谓,因为你真的存在过,即使没有追寻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