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学生个人心得体会
心中有不少心得体会时,心得体会是很好的记录方式,这么做可以让不断思考不断进步。很多人都十分头疼怎么写一篇精彩的心得体会,下面小编带来学校学生个人心得体会,希望大家喜欢。
学校学生个人心得体会篇1
秋风送爽,丹桂飘香。金色的季节里我们相逢于襄樊学院。不知不觉中,进入大学生活已有三个月了。这时,我才发现,三个月的时间,一眨眼就过去。回顾这三个月的大学生活,心里总充满着感激,感激老师对我的培养,感激同学的支持、信任和宽容。其实我认为上大学我最大的收获就在于我思想上的转变,以下是我这几个月的心得体会:
大学,一个青春洋溢的季节,一个梦想起航的港湾。不知不觉中,犹如弹指一挥间,越过初中,飘过高中,带者满脸青涩的我,整装而行,第一次远离家乡去寻梦,踏入人生又一道起跑线——大学。曾几何时,听哥哥姐姐吹嘘着大学好似一个天堂,一个自由的圣地。无拘无束,也是精彩人生的转折点,也是哪个时候开始努力,努力向大学迸进,向着天堂扑翅,青涩的脸庞露出几分淡淡的无知和愚昧,也正是这青涩的脸庞,这傻呼呼的样,开始了我的大学生活。进入大学,我原把它当作我到达圣地的第一步,脑子里想着,经过三年的苦战煎熬,应该放松身心,在这天堂自由的发挥。尽情的潇洒——然而,面对纷杂如社会的校园,我取消了我的初衷,开始明白,大学仍需努力的认真学习,并不是所谓的自由的圣地。我不希望我的大学旅程平平庸庸,碌碌无为。
有人说:相逢是首歌。是的,我们的相逢是首歌,是一首美妙动听的歌。而我们的大学生活更是一首由自己谱写的歌。报名是前奏,军训是开始,而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是高潮,毕业则是结束。要想雄浑壮丽,每一个环节都很重要。军训是大学生活的开始,我必须给自己一个满意的答复。
可是,当我发现身边的同学都表现很好时,我才发现自己是如此的不堪,不是输给了别人,而是自己,输给了自己那些轻松自在的回忆。
军训,大学生活的第一课,人生难得的一课。每天伴着黎明前的星星,我们响应着号声奔向操场,和着深夜的月光我们拖着疲惫的身躯挪向宿舍。与太阳进行着对抗赛,与大雨进行着耐力的比拼。似火的骄阳下我们依旧笔直的站立,滂泼的大雨中我们继续匍匐前行。任凭汗水把军装浸透,任凭雨水把头发打湿,毫不退缩,坚强不屈。整整一个月,身心疲倦,不问学习,不问生活,然而总是忙碌着的。
军训生活将是一种可贵的体验,是人生中难得的一笔财富,它像一条条将要远航的船在刚进入海洋是遇到的一股风浪,坚持过后,我们这些船在更长的里程中才会更好地应对急流暗礁,更好地乘风破浪。
想起了浓浓的苦咖啡,军训的日子好像啊!那样深刻的苦味,但有烙下了特殊的温暖的香味,厚重坦然。好像懂了点生活,路途漫漫,真得靠自己了。是苦是甜,自己是可以扭转的,换种心态,继续拼搏那就是甘甜。
那片绿茵草地,是我大学起步的开始,我不在乎晒黑的皮肤,那是我生活的亮点;我不在乎炽热的温度,那是我情绪的高涨;我不在乎清一色的军装,那是我生命的绚色。
军训只是逝去了我青春年华的一点点,但逐渐长达成熟的我更加渴望保有持久身的军训体验。军训磨练了我的意志,把我们的部分生活推到了极限,是我的精神随之焕然一新。它将会延伸到我人生的每个春夏与秋冬。军装最美丽,军歌最嘹亮,做军人最自豪,而军训的日子就像风雨过后的泥土,先辈洗刷,然后拙见沉淀直至溶入我生命的最底层。
白岩松的痛并快乐着被很多人用了上千回上万回了,但是对于我而言,这句话是对大学军训最佳的诠释,疼痛着人们会很难遇到的疼痛,快乐着非同一般的快乐。这是我学生时代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经历了军训、学生会的竞选,参加各种社团活动,自己也在不断地成长。虽然目前在学生会待了几个月了,但是这几个月里,让我学了不少东西,知道了组织一个活动时,需要准备些什么,同时也提高自己的沟通能力和组织能力。我觉得,虽然一个人的力量是微薄的,但是只要你努力了,总会有回报的。在动画系这个大家庭里,我觉得挺荣幸的,同学亲如兄弟姐妹,学习的氛围好,大家互相帮助,不断进步。
大学不是完全放松的,每个人都在力争上游。还有许多要考要背的书籍和科目。于是当晨曦的第一屡阳光还没穿透浓阴射向大地,蒙蒙的雾色还笼罩着大地之时。我们已经来到了那片林荫之处去晨读。朗朗的读书声,似一曲曲悠扬的歌声冲破黎明的寂静。坐在一个个石凳上用这种方式开始忙碌且充满色彩和生活气息的一天,心中充满的是对未来的信心和激情。大学学习靠自己,老师不再耳提面命,于是学习成了自觉。如若没有课程,同学们选择不同的方式学习,要么去自习室复习,要么去图书馆充电。鸦雀无声的宁静,没有嬉戏打闹,只有埋头苦读;没有大声的吼叫,只有低头沉思。一张张富含青春气息的脸上展现的是一个个难懂的表情,复杂的笑容无不向人渗透着对科学的执着,对知识的敬慕,对人生的苦思。坐在那具有深沉气息又富含学术气息的自习室里,捧着一本略微发黄的书,在散发着幽幽墨香的文字中,寻找自我的追求;游弋于象牙塔知识的海洋中,领略先人的智慧,品位历史的结晶,吸取他们身上所具有的光芒。
学校学生个人心得体会篇2
此前对王崧舟的敬仰,只是停留于“听说”的层面。听说,他是“诗意语文”的倡导者;听说,他在讲座中用“剑气合一”来谈自己在语文家园中的安身立命;听说,他的《慈母情深》让课堂温暖着慈母的光辉。种种“听说”在我心中留下了王老师高大的形象,而且是那种遥不可及的高大。对于我,一位普通的一线语文老师有了很大的触动,强烈地感受到:
一、阅读,让生命更丰富。
王老师爱读书。有人问: “王老师,读书是不是您的业余爱好,”他说: “错了,应该把‘业余’两字去掉。读书是我的爱好,读书是我可以全身心投入的爱好。读书是跟我吃饭一样,跟我呼吸一样,在我的生活当中是非常自然的。”是啊,王老师确实是爱书之人,据他自己所说,藏书量少说也有七八千册了。在王老师从教的第二个五年,被他笑称为“孤独沉潜”的五年里,他读了大量的书。他读宗教类的书,读哲学类的书,读文学类的书,读美学类书,读“老三论”、“新三论”的书等等。
王老师的读书经历深深地触动了我。要做一个好的语文老师,自己先做语文人,要播撒读书的种子,自己要先做读书人。《语文课程标准》比较重视儿童阅读,要求在整个小学阶段,课外阅读总量应该不少于145万字;除此之外,《语文课程标准》还提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试想,一个语文教师自己不爱阅读,又如何指导学生阅读,让学生在教师的影响下爱上阅读,养成终生阅读的习惯呢, 读着这本书,我发现,王老师无论是谈语文人生,还是谈语文理念,都与谈读书紧紧联系在一起。这更让我明白,读书不是一时的事情,也不单单是为了教学,它更是为了终身的幸福。“水本无华,相荡而生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生命是一条河流,它流动,它吸纳,不断前行中壮大,不断交流中丰富,生命由此而变得开阔、深邃、美丽。
二、阅读,让课堂更精彩。
王崧舟老师一直呼吁语文教师要细读文本,他认为文本细读是新课改背景下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对教师的备课提出的新要求,他呼唤语文教师的备课应具备新的理念、新的视野,呼吁教师要细读文本。在一次讲座上,我才知道王崧舟老师为了教好《长相思》,读了整本《纳兰词》,了解了纳兰性德的生平,阅读了一万多字的鉴赏文字,然后写下了文本细读感受,化成繁华如东流水的课程资源。只有阅读,才有底气把经典名作演绎为精彩的课堂。每一个匠心独运的教学设计,都源自正确深入的文本解读,源自扎扎实实地阅读与思考。
王老师觉得文本细读就应该像朱光潜先生所说的“慢慢走(读),欣赏啊”;就像王尧先生说的“在汉语中出生入死”;如南帆先生所说“沉入词语”;要“穿行在多重话语之间”;要“从语言出发,再回到语言”;要“引发一种对语言的敏感”;要“倾听文本发出的细微声响”;要“在字里行间阅读”;要“徜徉在语言之途”。
王崧舟老师谈到对《小珊迪》这一课如何进行细读的时候,他首先想到的是课题为什么叫《小珊迪》,文章当中,没有一处文字提到“小珊迪”这三个字,出现“珊迪”也才6次,于是他的敏感点就聚焦到这个“小”字上。由此,联想到自己平时上公开课时。我首先想到的不是潜心细读文本,而是花大力气制作课件,所以在课堂上常常看到的是接连不断的图片,视频等。学生却没有足够的时间静心读书和沉思默想,没有引领学生走到语言文字的背后,感悟思想内涵。课文中的一字,一词,一句,一段,都有着一定的思想内涵,我们的作用,就是引领学透过字面去探寻字后的“秘密”、字后的故事,揣摩作者的用意。我们语文教师必须担负起文本阅读的引领任务。这个引领,本质上使学生除了看到文本表面的绚丽,更能看到文字背后的深邃和独特。教材理解不到位,教学肯定出问题。所以,当我们语文老师在细读文本时,请暂时忘记自己是老师,因为只有放下功利的目的,我们才能真正走入文本,才能穿越时空,与作者产生共鸣。一个善于细读文本的语文教师,不一定就能拥有成功的语文教学,但成功的语文教学一定要有深入的文本细读。一个真正会细读文本的语文教师一定是诗意和快乐的,因为阅读本身就是一种幸福。
作为语文教师,今后的我应当,也愿以阅读的姿势伫立,以阅读的姿势守望,用阅读丰富平凡的日子,用思考照亮前行的脚步。
学校学生个人心得体会篇3
20_年5月24日我镇举办了全镇教师师德师风演讲比赛,12名教师用朴实的语言表达了自己在工作中的想法和做法,通过演讲活动,老师们明确了自己肩上的责任重大。 有一位老师举了一个新闻里报道的体罚学生的事例,听后从心里感到一阵阵后怕,不断告诫自己:千万牢记不能体罚学生,批评学生的时候一定要冷静,不冲动,更不能动手。 作为一名老师,在教学工作中,经常会碰到一些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或不听话、不按要求做事的学生,无名之火就会升上来,在严格要求学生的时候因方法不当而采取了一些简单粗暴的体罚。有一次,班上学生陈申申的作业只做了一小题还有很多没做就交了,在我心目中这个学生还不错,不是特差的,当时我改作业时就很生气,心想,这个学生不能不管,一定要严格要求。在教室里我找到这个学生,问他为什么没做完就交了,他不吭声,这时我更生气了,看来不教训他是不行了,一气之下,罚他站了一节课,当时只是想教育学生不再偷懒,要按时完成作业。通过学习、反思,我现在明白这种教育手段不仅违背了教育规律,有损教育与教师的形象,而且严重伤害了学生的身心,是一种严重的体罚学生现象。
体罚学生这个词,离我们教师越来越遥远,但是这种现象并没有消失。体罚造成的悲剧历历在目,我们要从中吸取教训,不要让悲剧重演。体罚学生给学生带来的是身体和心理的双重伤害;给教师带来的心灵的创伤或内疚;给家长带来的是愤怒或责备或伤心等。真正的严师不是“罚”师,真正热爱教育、热爱学生的好老师,不会体罚学生,而是会采取更为有效的方式去帮助学生。
我认为当学生犯错误时,教师不应该太过于冲动,应控制情绪,冷静下来,心平气和地和学生面对面的交谈,找出问题的真正原因所在,现处理。千万不要在发怒的时候去不分青红皂白的体罚学生。那样会伤害他们幼小的心灵。就算他们真的犯了错,也要注意惩罚的方式和方法。
总之,要真情善待学生,热爱学生,尊重他们,犯错是人生的必修课,成长的重要途径。多与他们沟通,去引导他们认识错误,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学校学生个人心得体会篇4
一、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中国传统的师生关系是:"师道尊严",所谓"一日为师,终生为父",教师在学生心目中不但是绝对的思想权威,而且是绝对的道德完人。封建传统教育在本质上是奴才教育,教师的地位与权威依附于对统治者的神化之中。新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朋友"关系,教师与学生只是教学活动中地位不同,并没有人格上的高低贵溅之分,教师必须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他们的个性,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就等于尊重教育。学生无论大小都需要获得尊重与理解。每一个学生都是人类社会中的唯一杰作,由于种种原因他们在各方面发展不平衡,教师应该承认落后也是一种权力。教师只有民主、平等、科学地对待学生、管理学生,学生才能自由地和谐地主动地发展,素质教育的实施才有可能。班主任不是班级的统治者,学生也不是班主任的臣民,专制只能培养专制,只有民主才能培养高素质的、和谐发展的、大写的"人"。
二、要培养学生养成一种好习惯。
养成教育主要是通过各种活动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它是以各种活动为载体,生在活动中吸取教训,从而在生活中自觉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它是一个人能否成为祖国栋梁之才的关键,以是评价人才的重要标志,是人的首要素质。面对养成教育的新问题,沿用过去的老思想、老办法已经难以解决传授知识和学生德育养成之间的实际矛盾冲突。为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思想品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我们对学生进行了以《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五小行动“为主要内容的养成教育探索。
三、严格、耐心地教育学生
学生在认知道路上能否取得进步和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班主任之严与爱的有机结合。在班级体中,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具有各自不同的个性特征、行为习惯,但有一点是共同的,这就是他们都渴望得到师爱的浇灌与扶持。不过这种师爱并不等于母爱,而要与严格要求融为一体。因为我们的教育就是通过外在的科学、合理、严格的要求来体现,并逐渐内化为学生的认知需要和实际行动。因此,为了达到教育目的,我充分的认识到这一点,那就是无论平时多么平易近人,仍要坚持严格管教的原则,此所谓“严慈相扶”、“爱而不纵”。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不断满足学生求知学习等方面的客观需要。
四、树立新型的教学观念。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再是学生学习的控制者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而是学习环境的设计者,学习知识的参与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合作者,能把学生内在的知识、生活经验以及社会文化背景联系起来,保证教学内容顺利地植入学生的知识结构中;能根据学生自身情况,制定有效的学习策略,指导、帮助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能在与学生的合作交往中,根据学生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增添学生的学习动力,指点学习上的`迷津,督促学生弥补不足,全面发展。其次,教师由传统的教学支配者、控制者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把学生接受型学习变为发现型学习,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学习方式的改变,决定教师角色必须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在学生的眼中就是绝对权威。教师的绝对权威限制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长时间造成一种思维定势,教师的思维成了学生思维的框子。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教学的改革,教师首先要具备知识的整合能力和开发能力,具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的能力,具备创造性地利用一切可用的资源,为教育教学服务的能力。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改变传统教学观念的弊端,既教书又育人,重在育人上。由重教师的教向重学生的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重统一标准教育向重差异性教育转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全面发展上怎样认识教的作用师在促进学生
学校学生个人心得体会篇5
一、引导学生自己读书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任务的完成最终体现在学生成长目标的达成度上。引导学生读书,培养学习能力,应该是语文老师最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要适时教给学生相应的读书方法,比如浏览性的泛读;探求性的速读;品味性的精读。我们要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边读边画,边读边记,让学生切实把学习看做是自己的事情,扎扎实实地把读书的事情做好。边读边思考是阅读的基本要求,也是其他各类方法的基础和前提。应通过概括内容、复述原文、体会思想感情、分段分层、理清文章条理等多种形式的专项训练,引导学生逐步掌握分析、概括、比较、综合、联想等思维方法,达到以读促思、以读促写的境界。
二、引导学生学会提问
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探究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质疑解难中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设置悬念,引起学生认知上的冲突,对所学知识表现出极大的关注,并发挥自主意识,在不断地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新的感悟,寻找新方法,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同时,在教学中教师还要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质疑解难的能力。让学生围绕学习内容充分质疑,提出自己不理解或有异议的地方,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
如:在阅读《小音乐家扬科》最后一段后。学生提问:扬科死时为什么旁边躺着树皮做的小提琴?白桦树哗哗地响,在号叫是什么意思?扬科为什么张大着眼睛?扬科前面说过,只要有一把小提琴,用他的一切去交换都行,怎么会死不瞑目呢?扬科快要死了,为什么还要写燕子在唱歌,姑娘们在唱歌呢?学生提出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自己读书,互相议论,自主探索解决。这种教学即真正达到以学生的问题不断提出为教学的开始,至学生契而不舍地解决问题为成功的归宿,教学就十分有效和积极。
三、引导学生自己说
每一个人的心灵都像他们的脸一样各不相同,正是他们无时无刻地表现自己的个性,才使这个世界显得如此的精彩。新课程的理念之一认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我们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把自己的感悟充分地表达出来。我们在引导学生说的时候,要注意站在学生的角度,仔细倾听,不随意打断他们的发言,更不能简单地把自己的理解作为结论性的东西硬塞给学生。尤其是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老师更要有足够的耐心等待他们,充分信任他们通过学习一定有所收获,尽管表达上也许不太尽如人意。在这一过程中,老师时而旁敲侧击,时而正面引导,委婉地逼近问题的实质,最终问题解决的表述还是要学生来完成。
如那堂《坐井观天》的第二次争论便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次争论天到底是无边无际的,还是只有井口那么大是我这堂课的重点,是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部分。课堂上,双方辩论代替了本来老师想对学生进行讲解的内容,在辩论时,学生相当投入,真正进入了角色。双方队员你来我往的辩解极其精彩,都拿出了课文中精要的句子、词语,以及课外找到的资料来壮实自己,以压倒对方。这种大胆的尝试教学体现了学生的自读、自悟、自得,真正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学生双方辩论时,我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抓住一些重点词句与学生一起理解,对学生的发言,我只是及时给予梳理。
四、引导学生自己评
教学评价是新课程重点探讨的话题之一,也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一个平台。我们在班级黑板上设计了每周之星每月之星的评比栏,引导学生根据学生表现每天评出优秀学生,给予适当的奖励,奖品就是小红花。谁的朗读精彩,谁的进步明显,谁解决了大家解决不了的难题,谁的发言最有创意感悟最深刻,谁就有机会得到小红花。然后根据每周谁的小红花最多评出每周之星,以此类推,评出每月之星。
另外,我们也把自评和互评的机制运用到其他地方。比如,上课的时候,学生朗读完,让其他学生评价一下,他读得怎样,有哪些是值得你学习的。这样,可以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吸取到别人的长处。相对提升了他们的自主能力、表达能力。
学校学生个人心得体会篇6
此前对王崧舟的敬仰,只是停留于“听说”的层面。听说,他是“诗意语文”的倡导者;听说,他在讲座中用“剑气合一”来谈自己在语文家园中的安身立命;听说,他的《慈母情深》让课堂温暖着慈母的光辉。种种“听说”在我心中留下了王老师高大的形象,而且是那种遥不可及的高大。对于我,一位普通的一线语文老师有了很大的触动,强烈地感受到:
一、阅读,让生命更丰富。
王老师爱读书。有人问: “王老师,读书是不是您的业余爱好,”他说: “错了,应该把‘业余’两字去掉。读书是我的爱好,读书是我可以全身心投入的爱好。读书是跟我吃饭一样,跟我呼吸一样,在我的生活当中是非常自然的。”是啊,王老师确实是爱书之人,据他自己所说,藏书量少说也有七八千册了。在王老师从教的第二个五年,被他笑称为“孤独沉潜”的五年里,他读了大量的书。他读宗教类的书,读哲学类的书,读文学类的书,读美学类书,读“老三论”、“新三论”的书等等。
王老师的读书经历深深地触动了我。要做一个好的语文老师,自己先做语文人,要播撒读书的种子,自己要先做读书人。《语文课程标准》比较重视儿童阅读,要求在整个小学阶段,课外阅读总量应该不少于145万字;除此之外,《语文课程标准》还提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试想,一个语文教师自己不爱阅读,又如何指导学生阅读,让学生在教师的影响下爱上阅读,养成终生阅读的习惯呢, 读着这本书,我发现,王老师无论是谈语文人生,还是谈语文理念,都与谈读书紧紧联系在一起。这更让我明白,读书不是一时的事情,也不单单是为了教学,它更是为了终身的幸福。“水本无华,相荡而生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生命是一条河流,它流动,它吸纳,不断前行中壮大,不断交流中丰富,生命由此而变得开阔、深邃、美丽。
二、阅读,让课堂更精彩。
王崧舟老师一直呼吁语文教师要细读文本,他认为文本细读是新课改背景下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对教师的备课提出的新要求,他呼唤语文教师的备课应具备新的理念、新的视野,呼吁教师要细读文本。在一次讲座上,我才知道王崧舟老师为了教好《长相思》,读了整本《纳兰词》,了解了纳兰性德的生平,阅读了一万多字的鉴赏文字,然后写下了文本细读感受,化成繁华如东流水的课程资源。只有阅读,才有底气把经典名作演绎为精彩的课堂。每一个匠心独运的教学设计,都源自正确深入的文本解读,源自扎扎实实地阅读与思考。
王老师觉得文本细读就应该像朱光潜先生所说的“慢慢走(读),欣赏啊”;就像王尧先生说的“在汉语中出生入死”;如南帆先生所说“沉入词语”;要“穿行在多重话语之间”;要“从语言出发,再回到语言”;要“引发一种对语言的敏感”;要“倾听文本发出的细微声响”;要“在字里行间阅读”;要“徜徉在语言之途”。
王崧舟老师谈到对《小珊迪》这一课如何进行细读的时候,他首先想到的是课题为什么叫《小珊迪》,文章当中,没有一处文字提到“小珊迪”这三个字,出现“珊迪”也才6次,于是他的敏感点就聚焦到这个“小”字上。由此,联想到自己平时上公开课时。我首先想到的不是潜心细读文本,而是花大力气制作课件,所以在课堂上常常看到的是接连不断的图片,视频等。学生却没有足够的时间静心读书和沉思默想,没有引领学生走到语言文字的背后,感悟思想内涵。课文中的一字,一词,一句,一段,都有着一定的思想内涵,我们的作用,就是引领学透过字面去探寻字后的“秘密”、字后的故事,揣摩作者的用意。我们语文教师必须担负起文本阅读的引领任务。这个引领,本质上使学生除了看到文本表面的绚丽,更能看到文字背后的深邃和独特。教材理解不到位,教学肯定出问题。所以,当我们语文老师在细读文本时,请暂时忘记自己是老师,因为只有放下功利的目的,我们才能真正走入文本,才能穿越时空,与作者产生共鸣。一个善于细读文本的语文教师,不一定就能拥有成功的语文教学,但成功的语文教学一定要有深入的文本细读。一个真正会细读文本的语文教师一定是诗意和快乐的,因为阅读本身就是一种幸福。
作为语文教师,今后的我应当,也愿以阅读的姿势伫立,以阅读的姿势守望,用阅读丰富平凡的日子,用思考照亮前行的脚步。
学校学生个人心得体会篇7
军训这几天,让我想了很多,嗯,感觉也成长了许多,军训是几天,一眨眼很快就要过去了,说实话一开始我每天都在盼着一天一天快过去,不想再忍受那可怕的太阳在同时也发现自己黑了不止几个度.不过吧,有时发现还是挺有趣的吧,比如拉歌,真的很好玩呀!军训时同时让我体会到了军人的感受.军人为了国家、人民的安全,每天重复艰苦的训练,军训是一个艰苦且磨砺意志力的过程。
每天都要站军姿等做一些其他的训练,站军姿站久了会感觉脚完全麻了,失去了知觉,身体感觉也变僵硬,这是我上学以来第一次军训,很特别的体验吧!几天来几乎天天都天公作美,天天都有太阳.个个汗流浃背,但即使心里有说不完的埋怨,也得藏在心里。
当然这些又算得了什么呢?比得上在军营里真正接受训练的兵吗?比得上那些万里长征的革命前辈苦吗?
军训期间,教官也严格要求我们的内务整理,物品摆放,床被折叠,都要整齐且统一。看着教官把一位同学的被子叠成豆腐块一样的方块,心里只有两个字:佩服。军训时,做不好当然会罚,罚什么,呵,小鸡炖蘑菇。
军训让我们学会团结自信,训练过程中,每个人的一举一动不仅代表了个人,也代表了集体的形象,拥有自信并坚持也是可以做好一件事的。
在此:要谢谢我们的教官!我们的老师!我们的小班!他们超级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