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生门》观后感作文范文
《罗生门》这部揭露了人性最大的弱点 —— 自私和虚伪。那么关于《罗生门》的观后感该怎样写呢?小编在这里给大家带来《罗生门》观后感作文,希望大家喜欢!
《罗生门》观后感作文1
黑泽明的片子之前仅看过《影子武士》和部分的《七武士》,可是当初不习惯他的风格,并没有留下深刻的印象。前几日,朋友推荐《罗生门》,看完之后,远超过我的期望。
《罗生门》介绍的是一个杀人犯的案子,由当事者和见证人分别讲述,但每一段叙述都各有出路。这都是由于人性的劣根性,为了自己利益一方,强行把真相隐藏,篡改,使得事实变得更曲折和模糊。尤其当看到真砂请求污辱了她的强盗杀了自己的丈夫道出的理由使我很吃惊,首先无法理解她的道德标准,她的荒谬的道德标准站在了伤害过她的劫匪一边,她既不尊重自己的合法丈夫,更没有起码的自尊心;其次,怎么能做出如此残忍的决定,她到底将丈夫置于何种位置,将劫匪尤其是自己置于何种位置?或者讲每个人都是卑践的,每个人在他人眼里都是卑践的,人与人之间奇怪的偶然的联系在一起,然而转瞬又恢复了冷酷、仇视的本来面貌,所以,在片首,两个局外人总是反复道“这太可怕了,太可怕了”。黑泽明的这部成功的描述人性的片子得益于芥川龙之芥的好手笔,但是这部电影在拍摄技巧上也颇为成功。
它不拘于传统,四个人在衙门接受调查,并不存在审讯人及相关的府吏等等,只一个敞开的院子,四个人轮流跪在地上自问自答似的串连起一个故事,它省去许多似乎看起来很重要的布景,然而,在黑泽明的电影里明显的可以看到,他主旨不在于怎样的一个故事,而是人本身,是每一个人的人性本身,极近的镜头放大一个人的奇怪的内心世界。所以,它非传统的叙事,而更类似于在自言自语一些关于哲学的问题。
总是来讲,《罗生门》是一部比较完美的电影,最欣赏的一点,毫无废话,也没有多余的细节,但是故事过于简单,观点也太明显,但是远不像《影子武士》和《七武士》看起来那么压抑。
另外,我有点奇怪的是,真砂怎么没有眉毛?还是那个时代女人流行把眉毛剃光?
《罗生门》观后感作文2
《罗生门》1950年黑泽明执导的电影,罗生门是日本京都的正南门。滂沱的大雨,破碎的牌匾。黑白影片朴素的画面更显沉重。云游和尚、砍柴人和乞丐在城门底下避雨,三人闲聊一起案件:一个武士和他妻子路过荒山,遭遇了不测。妻子被侮辱,而武士惨遭杀害。惨案如何酿成?凶手、妻子、借武士亡魂来做证的女巫,都各有说法。
凶手、妻子、借武士亡魂来做证的女巫,他们叙述案件的事实的过程中,都把人性中恶的成分都省略或者美化了罗生门电影观后感罗生门电影观后感。使案件的真相变得扑朔迷离。而目击证人因为他一时的贪念,偷偷拿走了那柄价值不菲的短刀因利益牵扯其中,也没有道出其中真相。
这是一起凶杀案件,真相因各自所需要掩饰的软弱被自私、虚伪所掩盖了。但是把案件中有关的人的说法全部综合起来,它已经向事实的真相靠近了。这就好像是盲人摸象一样,个人的观点与看法是碎片,是事物的部分,因而免不了片面,只有把大家的观点看法综合起来,那才能拼成完整的大象。
同时,要再现事实真相,只能是局外人,没有利益牵扯其中的人才能更客观地叙述某一件事实。同时,每个人又受到各自的学识、阅历等影响,对事物的'观点看法肯定是深浅不一的。即使最客观的人,他们也免不了自己的主观情感和意识,其笔触不可避免地带有褒贬意识。我们的历史,更多的是一种个体记忆,当这种个体记忆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们就有理由去它是不是历史的本来面貌?我们能相信的只能是这是着一历史事件的一个方面,并不能完整的在现原来的面貌。
要能真实而全面再现历史,它需要的是集体的记忆
这是我们所缺失的。现在是网络时代,人人都是记者,对某一事情发表各自的观点。即便是有人想刻意隐瞒恶的、软弱的事实,现在也已经很困难了。已经有了集体记忆存在的客观条件。因此,在这个时代我们可以有条件去更全面、客观地了解事实与真相。
《罗生门》观后感作文
3
在这之前,我也曾略读过一些芥川龙之介的书,孙老师也给我们讲过一些他的书,其中,就包括他的这部《罗生门》。在孙老师的课上,也让我们讨论过这部小说,当时也是略略谈了一些。记得很清楚,当时我也谈到了人性的问题,但被老师扼杀了,他说范围太广,太大,再详细一点。也是,人性这个问题,历来多少骚人墨客都谈论过,结果也是不了了之,没有谈出来个所以然来。想想也是,文人墨客都没有谈论出来的问题,有岂是汝等小辈所谈的。
今天看了这部电影之后,张老师也让我们写影评,虽然影片和小说稍微有点不同,但基本意思还是差不多的。我就在人性以利己主义为中心略谈一下这个问题吧,希望大家能够凉解!
在当今社会主义下,虽然不完全是物欲横流的,但利己主义则是遍地开花,到处都可以找到它生长的土壤。影片《罗生门》中的人物,无论是柴夫,猎人,武士,妇人,和尚……其中的三人在描述一起凶杀案的时候都在说慌,而他们的目的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影片中似乎给我们呈现的都是比较自私自利的人,让我们感到人性的丑恶,堕落的一面。但到最后作者给我们描述了一个避雨人的举动,他说了一句话:“我家中已经有五个孩子了,再多这一个也不多。”则给我们带来了一丝希望,还有善良的人存在,还有拯救这个浑浊世界的人存在。
也许,这正是芥川龙之介的用意所在。虽然,利己主义的人是有的,但那毕竟是少数的,只是世界的一小部分……
《罗生门》观后感作文4
最近不是很忙,看了许多历来被世人奉为经典的影片,有很多确实不错,也许电影拍成那样才算是真正的艺术。
日本老片《罗生门》故事结构简单,人物也就那么几个,可看完后让人心里总有一种不安的感觉,只有影片看到最后才会明白影片一开始和尚为什么会有那样的对白,“这次让我可能丧失了对人类灵魂的信心,这比强盗,比战争,比瘟疫,比天灾饥荒还可怕”
影片从故事里和讲故事的人两个层面揭露人世界上最让人恐惧的事情,那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不诚实,每个人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可以撒谎,可以出卖别人,可以不顾一切,切实的让我感到十分的恐惧。
影片的另一个角度是表面上十分温顺软弱,动不动就泪流满面的年轻少妇,在触及到自己的利益和安全时面目却是那么的狰狞,内心活动的变化是那么的丰富,说谎趋炎附势,甚至比强盗和他丈夫更狠毒,中国的一句话“人心隔肚皮”也是颇有道理。
无论是强盗,武士,年轻少妇,樵夫,还是巫婆甚至虚构的鬼魂没有一个是诚实的,彼此间是信任的,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露出虚伪的外表说谎欺骗,让人内心感到恐惧,甚至那种恐惧超过任何的恐怖片带来的可怕感。
只有在影片最后大雨停了,外篇露出了光明,当樵夫承认了自己的欺骗,抱着捡到的婴儿走出罗生门时,才看到人性残留的温存和善念,也许这也是唯一的希望。
《罗生门》观后感作文5
今天终于看了这部久违的黑色电影,果然很有意思。
罗生门揭露了人性最大的弱点 —— 自私和虚伪,在危难的时候,面临生死的考验的时候,即使是平时恩爱的夫妻,也可以反目成仇,互相伤害。事情过后,双方又各有一套说辞来为自己辩护,犯错的永远是别人,自己是多么无辜啊。
但从这部片子我们还可以看出,男人永远都比女人更自私、更虚伪。男人可以自私到为了保全自己唾弃自己的结发之妻,也可以虚伪到死到临头还要说谎来美化自己。你可能会说,片中的妻子也自私,她挑拨自己的丈夫和强盗决斗;她也说了谎,谎称自己晕倒了不知道丈夫是怎么死的。但她的自私,她的虚伪,是在当时那种绝境之下多么无奈的一种选择。她在和强盗搏斗未果被玷污后,不想死,也不想和强盗走,想让自己的丈夫和强盗决斗来保护自己,这实在不能说是非常过分的要求。她的谎言就更容易理解了,显然,她是为了自保,为了博得大家的同情,为了让自己更好的活下去。她总不能跳出来说,是我挑拨他们两个决斗的。在这个时候,还原事情的真相没有任何意义,她懦弱的丈夫宁可说自己是自杀也不愿意承认是被强盗杀死的,死不足惜。
当然,这部片子放大了人性中阴暗的一面,普通人可能永远也不会面临那么极端的情况,大多数人还是在不伤害别人的前提下更多的考虑自己的利益,然后谈起的时候有选择性的忽略那些不光彩的细节,同时夸大那些对自己有利的细节。如果说自私是人动物性的本能,那虚伪就是人社会性的本能,是普遍和客观存在的。
最重要的,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不是黑白分明的,没有绝对的是非对错,善恶美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弱点和阴暗面,我们与其失望和批判,不如多一点宽容和理解。
《罗生门》观后感作文6
前几天闲来无事,看起了老电影。其中之一,《罗生门》,1950年日本导演黑泽明的作品。知其名年久,却是第一次看。影片开始的场景,沉闷迟缓,两个男人木呆呆地坐在座破庙前发愣,直到路人好奇搭讪后,情节慢慢地展开,却是一场对人性的不带血光的彻底揭露。一个强盗垂涎于路过山林中的武士之妻,在制服武士后强暴了武士之妻,武士随后身亡,目击的人有樵夫,道士。很简单的案件,在官大人面前却各有说辞,包括武士妻,武士借女巫还魂后的说法,也和别人的描述不一样。每个人都把自己描述得近乎正面,几乎每一个人都将自身置于最利于自身的境地。然而一定有人说谎了,可电影并不去揭示说谎的人是谁,影片的着重点的是人们替自身开脱的这一事实,这一人性中趋利避害的本能。
注意,这部电影里唯一一个坦然承认自己杀了武士的人是那个罪大恶极的强盗,在他的描述中,他是被武士妻迷住了,但他认为他是经过和武士决斗后因武士落败而取得了占有其妻的权利,之后当武士对被玷污的妻子表现出鄙夷和唾弃的态度后,他还挺怜香惜玉地请求其妻跟他走。后面的两句描述与别人的有很大出入,但前面他居然不怕被官办地承认他杀了人,令人忽然不能完全恨他起来。特别是当看到影片将镜头一个个对准其他人,从他们口中说出的完全是替自己开脱的另一种当时情境时。我忽然想说一句话:无耻有时候比虚伪还可爱点。
看完这电影我有很深的悲哀,这部1950年的电影引起六十二年后的我的共鸣,是因为这里揭示的人性之丑在我们生活的环境中比比皆是。更悲哀的是,相比当时,如今的日本显然国民素质,诚信度有了相当大的提高。可我们这里呢?
国民教育水平在不断地提高,文盲比例越来越少,可是国民素质中的劣根性却越来越重。
成人世界里充斥着谎言,无论做得多么荒.唐的事情都会想尽办法自圆其说,掩饰真相,掩耳盗铃地美化自身,言不由衷,言不及意地打呵呵,这些影片里的人物都还活在当今的我们周围啊。
如果说影片中各角色的诸多表现是为了逃脱官责,如今我们周围的现象的产生动机源自哪里呢,是利吧?
看来利真是把刀,可以把人身上的骨气剔出去,让人的内心变成软骨头,可以随时哈下腰来。为掌握了利益大权的所谓贵人作揖嗑头。嗑就嗑了,还不敢让人看见,甚至还自己骗自己说没嗑,也是种罪恶。
但我也不认为不为利而不折腰的人最可敬,因为饱肚之人不懂饿汉之饥。置于死地还能硬抗着死撑到底的,因为真实坦然,是真汉子。
所以我最祟敬的是宁死不食周粟的那类。最恨的是虚伪虚荣的货色。可惜后者在现世丛生。只希望这类人能离我远点再远点。
《罗生门》观后感作文7
看完《罗生门》,我又想,其实每个人心中都该有一个罗生门的。同一件事情,涉及到不同的人,他们为了各自的利益,会描述出可能截然不同的画面。对于已经发生的事情,人们习惯性地修改着自己的记忆,使它符合自己的认知。我们可以接近真实,但是却无法还原真实。新闻报道中的事实是要经过意识形态、政治正确以及把关人等重重关口才呈现在公众面前的,但这是“被阉割的事实”,而不是真相。真相要来到这个世界之前,有可能会被媒体直接杀死。
《罗生门》和《罗拉快跑》都采用相同的叙事结构——回环式套层结构,它的意义不在故事中而在叙述中产生,不给出确定的结局和意蕴。所以直到电影结束,它也没有给出明确的真相。
另外,在这部电影中,我从凶杀案的三个当事人之间的故事隐约看到了男权社会下女人的悲惨命运。
因为丈夫的无能,妻子被强盗占有了身体,之后,丈夫因为妻子被两个男人同时占有过而决定抛弃妻子。不管这是不是电影中的真相,但类似这种事情在现实生活中确实不少。
其实,不管男人承不承认,他们的心中或多或少都会有处女膜情结,它表现在这个女人一定要完全地属于自己,如果她之前跟其他男的发生过关系,那女的就有可能会面临被抛弃的命运,就算没有,男的也会耿耿于怀,心有芥蒂,无论他之前是发誓多么地爱那个女的。处与非处的话题经常在天涯社区上展开口水战。老马曾说过,处女膜情结是由男权中心文化中最病态的部分构成,体现了人类对性和生育诸多复杂问题缺少把握而试图用迷信把握的可笑事实。女性主义学者荒林解释说这是因为男权统治者发现女人是可以生育不同男人的孩子的,为了控制女人只为自己生育,就需要控制女人的身体,如果一个女人保持了她的处女膜就是保住了她的贞操也就是保证了只给某个男人生育。
而婚姻也使得女人走向更加悲剧的命运。在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中,提到婚姻是这样一种制度,是男人之间物物交换的结果,是将女人作为交换的礼物之一,建立的社会生活制度。也就是说,婚姻是把女人从父亲的家嫁到丈夫的家,以维系男权社会的生育和财产传承。英国现代女权主义的奠基人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认为婚姻是一种合法的卖淫。但她最后背离了当初关于婚姻和自由的主张,虽然如此,她的感情婚姻史也是逃不过悲剧的命运。
在男权社会中,女人的命运岂是一个悲惨了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