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范文网 > 观后感 > 观后感作文 > 《起跑线》观后感作文

《起跑线》观后感作文

时间: 志全2 观后感作文

《起跑线》讲述的是一个关于父母为孩子找学校的事:拉吉夫妇有一个女儿叫:皮雅,皮雅因为语言的问题受到小伙伴的排斥,因为皮雅说印地语。被认为是贫民窟的孩子。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能上好的学校,受到好的教育,拉吉夫妇二人可以说绞尽脑汁,动用一切可以动用的关系力量。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起跑线》观后感作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起跑线》观后感作文1

不知道是不是人生中以后都不会去印度了,衡量了一下还是选择了看印度电影《起跑线》,谈不上有多大的期许,只是觉得在健身房再多运动一会,估计就倒下了,还是休息一下比较适合我今天的精神状态。电影院里面也真的是只有小猫三二个了,有时候感觉可以和陌生人一起为某些笑点大笑几声也是好的状态。

谈不上有多大的惊喜,只是有一些估计全人类都很有共鸣的东西再加上一些印度文化元素在里面。教育这件事情,从来都谈不上绝对的公平;至少在我看到的世界里面,富有的有权力的人永远可以选择更好的教育,当然这无法保证他们的孩子一定出色,甚至也无法保证他们的孩子有健全的人格,但是从机会本身来讲,是的,他们在教育权力的认知和选择上都更优先。电影的话只是一个投射,不是说贫穷就更有人情味,富有就没有人文关怀,在我的认知里面,无论贫穷还是富有,都享有同样的层次不齐的面貌和人格。

电影好看,是因为在现实的世界里面,我们找不到这样一个多金、爱老婆、爱孩子然后傻到说我要揭穿你这个虚伪的假面,宁愿让自己的孩子不在这里上学,所以才会觉得感人,所以才可以傻傻流流眼泪也觉得蛮爽的。比起教育的公平,或许那些朴实的夫妻之间的爱、人际间的关心、对子女成长的关心,才是让我们觉得唏嘘和珍重的点。影片的最后,只有那个一直说要让孩子接受最好的教育,为了达成这个目的不惜所有代价的老婆给自己的丈夫鼓掌,其实这个就是返璞归真了。而我们穷其一生,无非是在所有的金钱权力幸福的追寻中,最终找到这样最简单的感情和最真切和重要的教育,绕一个大圈子,回到最简单的命题。

什么是最可贵的?是不论在贫穷还是富裕的情况下面,还能不忘初心,做到原始的自己。作为“生意人”,男主当然不是不谙世事的傻白甜,可是他最可爱的地方,是无论怎样的改变,都没有背离“爱”这个字眼,是对家人的爱,是对别人付出的珍重,所以让一切嘲笑他的“精英阶层”人士都显得那么的渺小。

教育公平从来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作为独立的个体,改变阶层也真的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但是电影最重要的部分,其实是说只有“爱”才可以改变很多事情。让你打败别人的不是“恨”,而是足够多的“爱”。当对方看到男主可爱的女儿选择了原谅,当男主站在舞台的中央说出了全部的事实,其实不过就是揭露了人生短短至多一百来年最重要的秘密,“爱”是最大的武器。

《起跑线》观后感作文2

清明假期,与妹妹一起去看印度电影《起跑线》。影片主要是围绕孩子的教育展开。主人公是一对中产阶级的夫妇,住在小城市,生活过的比较富足。然而,随着为女儿选择学校,他们的生活发生了变化。为了让女儿接受最好的教育,他们在大城市里买了房子,开始了为孩子上学的拼搏之路。如咨询培训班,学习面试的技巧;为了让孩子能够交到朋友,在家举行party,结果事与愿违。男主人公为了给孩子报名,半夜就去排队,然而还有比他更早的。一番折腾之后,孩子未被录取,原因是他们的虽然有钱,但是因为是服装店老板而未被录取。学校有给贫困生的名额,他们就又搬家去贫民窟。最后孩子被学校录取,然而另一个贫民的孩子没有被录。主人公为了弥补,开始资助公办学校。男主人公觉得他们剥夺了贫穷孩子上学的名额,于是去找校长说明情况。然而,结果却是校长很赞成他的做法,愿意接受富人的孩子而不愿接受穷人的孩子,穷人的孩子在这最好的学校是待不下去,没有足够的金钱。故事的最后,男主人公在孩子们的毕业典礼上向大家坦白了自己所做的,承认自己过错的同时也指出了教育被商业化了。最终男主将女儿送到公立学校就读。影片主要反应的是急功近利的教育,教育被商业化,有钱人的孩子上最好的私立学校,全英文教学,而穷人的孩子只能送进进基础设施很差的公立学校。

影片的结局是一种理想状态,但现实中很多人还是拼尽全力让孩子上最好的私立学校。这反映的问题主要是教育资源严重失衡,地区之间、城市与乡村之间、公立学校与私立学校之间。关于教育,现实当中有许多的问题,重点学校门槛很高,其背后就是经济的较量。如高昂的择校费。在应试教育的选拨制度下,分数是仍然是最主要的衡量标准。因此,催生出了各种各样、良莠不齐的辅导班,家长为孩子根据需要为孩子报班。针对以上问题,可从以下方面入手解决:一是合理分配教育资源;政府除了投入资金加强基础设施之外,还要加大培训落后地区的师资力量。二是制定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不以成绩作为唯一的衡量标准,从多方面评价学生,使学生全面发展。三是家长们要转变观念。如根据孩子们的兴趣选择兴趣班和学校,不要盲目跟风。

《起跑线》观后感作文3

这个电影讲述的是拉吉和米图这对中产阶级印度夫妇为了把自己的女儿皮娅送入更好的学校,受到更好的教育的故事。

故事的开始,镜头切在拉吉的服装店,看着店里华丽的印度服饰,不难看出拉吉是个有钱人,并且,还是个很会做生意的有钱人,他懂得满足顾客的需求,灵活多变,与店员的死板守规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尽管在帮客人展示礼服,一接到妻子的电话,立刻放下手中的工作,他说,顾客是神没错,但老婆是至高无上的。

接下来,他们便开始参观《指南》上面推荐的最顶级的五所学校,最后一一面试,只锁定了一所有机会去的学校,由于名额有限,写推荐信,做好事提高父亲影响力 ,这些方法根本无法帮助皮娅获得入学资格,最后,拉吉选择了造假贫困证明,用25%的贫困机会,不幸的是,新闻开始报道这件事情,为了避免坐牢,他们选择将自己伪装成穷人,搬到了充满病毒的穷人区,我想,影响这整件事情发展的就是他有幸遇见了那个善良的邻居,他教会拉吉怎么去过穷人的生活,在拉吉工作一天,工资扣的比挣得还多的时候,他把自己的钱分了一半给拉吉,他说,作为父亲绝不能空着手回家,而在米图和政府的人吵起来而领不到配比的时候,他的妻子分了一半给米图。这对邻居夫妇的善良让我深受感动。最让我动容的就是为了帮拉吉筹到皮娅的学费,他的邻居选择跑到车前被撞,换来的医药费,全都给了拉吉……

故事很长,拉吉的女儿成功地入学了,而他邻居的儿子因为名额受限,没能录取,最后得知拉吉的真实富人身份之后,终究还是没能忍心去拿回属于自己的权利,而正是他一次又一次的善良,让拉吉大彻大悟,一次演讲,一次忏悔,最后,把女儿送入了自己资助的那所公立学校。

很多的父母都怕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为此,他们愿意吃任何苦,做任何改变,殊不知,最好的教育是人生的经历,而教育的终极目的就是教会人们如何做人,无论何时,都要记得时刻保持善良,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不是讲好了英语就代表能成为一个顶端的人,在这个世界上,一类人,他们或许贫穷,或许丑陋,但他们会用善良教会你什么是爱。

电影的插曲很好听,我印象最深刻的两句是,人生只有一次,可我有百种渴望,现在没有什么能阻止我前行,我会将它们一一实现。

《起跑线》观后感作文4

《起跑线》在教育批判和情感共鸣之间取得了完美的平衡, 幽默地展示了社会等级对教育的影响。

虽然原片名“Hindi Medium”的意思是印地语教学--影片中涉及到了印地语与英语的辩证,但电影的主题却是国际化的。故事发生在印度,但同样适用于中国, 几乎全世界的观众都可以很容易地将这个故事与自身联系起来。

拉吉 (伊尔凡·可汗) 和米塔(萨巴·卡玛尔) 夫妻俩在德里月光集市附近拥有一家知名的婚纱店。虽然钱不愁花, 但过度保护孩子的米塔担心他们的中产阶级地位会限制学龄前女儿皮娅 (可爱的蒂希塔·塞加尔)未来的机会。米塔说服不情愿的丈夫搬到了一个更高档的社区, 希望这样能帮助皮娅进入该地区声望很高的一所小学。

虽然这一家完全有钱提升他们的生活方式, 但却缺乏相匹配的文化水平和社会资本。拉杰在音乐和食物方面的品味使米塔在她想结交的名流面前难堪。皮娅因为英语不流利,没有孩子愿意和她玩。当夫妻俩向少数几个他们认识的有影响力的人物寻求帮助时, 却被告知私人推荐入学是禁忌。贿赂呢?想都别想。

即使在专业的入学顾问 (蒂洛塔玛·索姆) 的帮助下, 拉杰和米塔也没能弄清楚、没办法掌握住无数的标准规则和地位的象征标志。最重要的是, 学校滥用权力建立了一套荒谬的官僚体制。

当入学顾问与他们分享一个入学面试家长普遍会被问到的问题时, 影片提出了对社会等级制度最严厉的控诉: "你将如何向孩子介绍贫困的概念?"这些精英学校的孩子们享受特别优待和庇护, 以至于他们从来没有遇到过穷人, 即使是在德里这样拥挤的城市。

附近的穷人家已经知道, 这个系统就是针对那些非上层人而设的, 拉杰和米塔也逐渐意识到了这一点。当得知精英学校25% 的名额是预留给经济贫困的学生, 通过抽奖碰运气竞争时,他俩发现了一个漏洞。夫妇俩决定暂时做穷人, 以求赢得其中一个名额, 于是再次搬家。

虽然编剧兼导演萨基特·乔杜里表述了拉杰夫妻俩的行为应受谴责, 但同时又合乎逻辑, 采用诙谐幽默的方式确保观众不会失去对角色的喜爱。拉杰夫妻两人的经济和社会地位使他们处于了一种特别绝望的境地, 特别是在印度, 子女继承父母的工作是很常见的。他们的成就足以为女儿设计一个更广阔的未来, 冲破月光集市婚纱店的局限, 但这样做意味着打破根深蒂固的阶级阶层。

当然,萨基特·乔杜里阐述阶级和社会资本等复杂想法的方式值得称赞, 但更具有意义的是他解释了公立学校的重要性。当地公立学校的负责人向拉杰夫妻解释说, 中上层家庭把孩子送进私立学校, 那么公立学校的资源就被剥夺了。

导演还通过迪帕克·迪布里亚尔的角色希亚姆--帮助拉杰一家适应新 "贫困" 身份的善良邻居, 针对贫困问题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希亚姆解释道, "生活在贫困中是一种艺术," 而且他和妻子图尔西 (斯沃蒂·达斯) 还给拉吉和米塔传授了一套全新的社交技巧, 以适合他们地位的下降。希亚姆坚称, 穷人不想要施舍, 他们只想要自己的权利。仅用 "权利" 一词奚落所谓的 "机会" 就已经足够了。

最后,《起跑线》也犯了许多宝莱坞 "问题电影" 的惯病。用一段不合时宜的歌舞打断了高潮的酝酿, 而高潮是拉杰发表了一场其他人完全没有理由倾听的演讲。导演试图用一些听众 "缓慢鼓掌" 的转变来扭转这种陈词滥调, 但这其实是想通过两种方式达到同一效果。

多亏了伊尔凡·可汗强大的个人魅力,才圆满完成了这场套路式的演讲又不至招人反感, 这部电影也巩固了他作为思维型男主角首选的地位。萨巴·卡玛尔完美塑造了米塔的复杂性, 甚至使她最令人发狂的品性也合情合理。导演萨基特·乔杜里做得很成功的另一件事就是从不同的目的和动机出发准确刻画了每一个角色。而像迪帕克·迪布里亚尔和阿莫瑞塔·金格 (饰演预科学校校长) 这些担任配角的优秀演员确实也为影片增色不少。

《起跑线》观后感作文5

我们能不能不去窃取穷人的权利!

我们能不能把本该属于他们的权利还给他们!

在人生的起跑线上拉他们一把!

让每个孩子都平等地站在起跑线上!这是拉吉的肺腑之言,也是来自我心底的呐喊!

以为搬离了月光集市,就能很快的跻身上流社会的米塔,没想到,女儿刚进幼儿园就被小朋友们孤立,而被孤立的原因竟然是因为她说印度语。当问及孩子的母亲,为什么在本地却不让孩子说本地语时,她也不说不出个所以然,只是说这是学校的规定,在这里只能说英语。当米塔说现在没在学校,不会被人发现时,那位家长撇了撇嘴,你们本来就不属于这里,既然不能适应这里的规定,还是搬回你们的月光集市去吧!

这种由内而外的羞辱,让米塔下定决心,一定要让孩子到当地的一流学校RTE去上学。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拉吉在天还摸黑的时候就去排队领取报名表;为了通过考核,他们一家老小全体出动,报名参加各种培训,还拜了各路神仙求保佑,最终依然是榜上无名……究其原因竟然是因为学校不想录取一个门市老板的孩子,拉吉解释说,我是时尚工作室的大老板,老师摆摆手,他们不收你这样的大老板,我也没办法!

听到学徒的孩子因为填了贫困家庭的报名表,顺利通过考核的消息时,两人又打起了贫困户的主意,并在中介的安排下搬到了贫民窟,在一群贫民的帮助下,拉吉的女儿终于如愿以偿地拿到了RTE的录取通知书。

然而,拉吉并不开心,反而良心上备受煎熬,在贫民窟的那段时间,希亚姆一家对他们悉心照顾,甚至为了他的女儿能有钱上学,不惜冒着生命危险,被车撞到,通过碰瓷的方式来帮助他,而他却抢了本该属于希亚姆儿子的那个名额。

当希亚姆准备去学校告发拉吉的时候,皮娅的一声“希亚姆叔叔”,让他最终放下了告发的念头,“知道我为什么不能成为像你那样的人吗?因为我永远也学不会像你们那样为了窃取他人的权利,可以不择手段!”

为了归还本该属于希亚姆儿子的那个名额,拉吉找到了RTE校长,本来以为会大祸临头的他,却从校长嘴里听到了和电视采访上截然相反的答案,“即使你把名额还回来了,我也不会给他,不然,我怎么从中获利,从前我上学的时候被人压迫,现在那些同学为了孩子都来求我,愿意为我做任何事……”

拉吉没有去告发校长,因为他知道自己力量有限,并不能改变什么,他选择了在一流学校的舞台上,给穷人的孩子们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让台下的富人知道他们并不比自己的孩子差,如果他们在这里上学,你们说的天际就是对他们最大的限制,并告诉他们教育的本质是如何保持真我。

最终拉吉给女儿办了退学手续,和希亚姆的孩子在一个学校上学,“知道为什么公立学校越来越差吗,就是因为有这样扭曲功利的私立学校的存在,因为一流就没有人敢去质疑,因为一流大家就一窝蜂地前去追捧,教育不再是教育,而变成了一门生意。”

最终,拉吉虽然失去了女儿进入一流学校的机会,却赢得了妻子、女儿和我,乃至更多人的爱和尊重!

6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