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滚事迹观后感
学习张玉滚老师先进事迹观后感5年间,靠着一根扁担,踩着老校长的脚窝窝,张玉滚为孩子们挑来学习生活用品,也挑起了孩子们的希望。下面小编带来张玉滚事迹观后感7篇,对于各位来说大有好处,一起看看吧。
张玉滚精神
根据昝岗乡中心校关于全乡在职教师学习张玉滚奉献精神重要指示,6月29日,昝岗乡中心小学全体教师利用周五例会时间,在学校多媒体教室集中观看有关张玉滚精神的新闻报道和专题介绍。
通过观看张玉滚精神的新闻报道和专题介绍我们了解到:张玉滚身为校长,在大山深处,为了学校的发展、孩子们的学业 、山村的教育,十几年如一日甘为红烛,牺牲自己,爱岗敬业,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点亮了偏远山村的希望,对全体教师的触动真的很大。特别是率先垂范,成为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的多面手,担起学校教学和发展的重担,对学生生活各方面无微不至的关怀,真正称得上是为人师表了。
在观看尾声,我校老教师杨敬伟杨老师说:“张玉滚的这种精神是一种雷锋精神的传承,是时代新风的弘扬,同为教育工作者,教育界出了这样的模范人物,是我们的骄傲,觉得自己和人家的差距不是一般的大,下一步要认真学习张玉滚这种奉献精神,以他为标杆来严格要求自己。”
最后,我校的葛校长也深有感慨地说:“张玉滚是校长,我也是校长,我觉得张玉滚那种精神面貌、处世态度和他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积极进取、勇于担当、意气风发、无私奉献的精神着实让我感动,更让我惊讶,我要向他看齐,爱岗敬业,决心带领大家兴昝岗教育!”
昝岗乡中心小学遵照昝岗乡中心校学习张玉滚的指示精神,组织昝岗乡中心小学全体教师学习张玉滚精神是非常及时有效和必要的,相信必将进一步推进昝岗乡中心小学教师师德师风建设。
时代楷模-张玉滚
近期,销售分公司组织全体党员干部观看张玉滚先进事迹记录片后,对我内心巨大的触动,有着一种难以言说的心酸。
位于河南省镇平县高丘镇有一所黑虎庙小学,这里地处深山区,海拔1300米,这里有着17间土坯房教室,没有公路的村子,运输东西都靠人力肩挑扁担。当老校长吴龙奇临退休前找到他的学生——张玉滚时,他才21岁,由于没有教师编制,只能做一名代课老师,工资也只有80块钱。但如果不答应老校长的请求,将会有一百多个孩子面临辍学,而面对当时这样一个烂摊子,张玉滚老师从镇上挑来了学生的教材和学习用品,毫无怨言地当起了全科教师,因为所有的代课老师却始终是同一个人。作为这所小学的校长,他把青春最美好的十七年奉献给了黑虎庙小学,他是“深山里的教育播火人”, 照亮了山区农村孩子们的求学之路。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时隔多年,张玉滚的学生再次见到老师时,忍不住流下了激动的泪水,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怀啊!这样诚实质朴的人民教师,他高尚的品德和顽强的意志,无私奉献默默无闻的精神,把自己的心血和力量献给祖国偏远山区的教育事业。他诠释了新时期师德的内涵,他展现了新时期人民教师的光辉形象,让我不由地想起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诗——“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正是张玉滚老师一生的真实写照!他是当之无愧的“时代楷模”!
一根扁担的希望
5年间,靠着一根扁担,踩着老校长的脚窝窝,张玉滚为孩子们挑来学习生活用品,也挑起了孩子们的希望。
在张玉滚住的宿舍里,记者见到一根磨得溜光的扁担,两米长,黝黑发亮。黑虎庙小学的老教师说,这根扁担不寻常,老校长吴龙奇挑了它几十年。后来,老校长挑不动了,张玉滚接着挑。可以说,这根扁担就是黑虎庙小学历史的见证。
挑书本教材、学具教具,挑油盐酱醋、蔬菜大米。张玉滚接过老校长的扁担,肩不离担,担不离肩,风里来雨里去,冬天一身雪,夏天一身汗。
有年冬天特别冷。山里潮气大,遇冷成冰,本来就难走的八里坡,更加湿滑难行。眼看就要开学了,孩子们的书本还在高丘镇上。
正月初十凌晨三点多,张玉滚和另一名老师路喜安就扛上扁担出发了。揣几个凉馍,一步一滑地直到中午才赶到镇上。向路边人家讨碗热水吃了凉馍,他俩又赶紧挑着几十公斤重的教材、作业本往回走。
一路紧赶慢赶,晚上十点多,两人才走到尖顶山顶。汗水在眉间结成了冰碴,肩膀早已磨肿,脚上水泡连水泡,每走一步都疼得钻心。天黑看不清路,偏偏又下起了雨,他俩实在走不动了,就找了个山洞,把书本用油毡包起来,小心翼翼放好。他们背靠背取暖,在一旁坐了大半夜。第二天一早就往回走,等到了学校,两人几乎成了“泥人”。书本却被裹得严严实实,打开来,干干净净,连一点褶皱都没有。
从到,5年间,靠着一根扁担,踩着老校长的脚窝窝,张玉滚为孩子们挑来学习生活用品,也挑起了孩子们的希望。寒来暑往,他的足迹早已化作一串串动人的音符,回荡在黑虎庙的沟沟坎坎。
20,通往黑虎庙的公路修好了,山里人的出行方式终于有了改变。因为山高路险通不了客车,很多村民买了摩托车、机动三轮。张玉滚也省吃俭用置办了一辆摩托车。此后,他去镇上给学校买米买菜拉教材,再也不用肩挑背扛了。
“老扁担”谢幕,“小摩托”登场。“老扁担”身上凝结的一代代山区教师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扁担精神”,也继续在“小摩托”上传承发扬。
“别看他外表柔弱瘦小,内心却有一股韧劲儿,交待啥事儿他都不折不扣地完成。就像一头老黄牛,你让转100圈,绝不偷奸耍滑少转半圈。”知徒莫若师,吴龙奇深知张玉滚的秉性。
当年盖新校,运材料格外难。正赶上农忙季,建筑队的民工都回家抢收抢种去了,搬砖运料就落在张玉滚他们身上。上山撬石头,下河挖砂土,运水泥、搬砖头、平地基……起早贪黑,没日没夜,等到崭新的教学楼拔地而起,张玉滚瘦了一大圈儿。
全校75个孩子,40多个学生在校住宿。这些孩子中有三分之一是留守儿童,跟着爷爷奶奶生活,还有些孩子生活在单亲家庭,张玉滚把这些情况摸得一清二楚。谁家孩子爷爷奶奶年纪大了,需要格外操心;孩子们都在哪儿住,谁上学需要接送……他都一一记在心上。
6月的一个晚上,10点多钟。正改作业的张玉滚接到张朋爷爷打来的电话,说孩子还没到家。6岁的张朋是学前班的学生,父母在外地打工。学校6点就放学了,孩子咋还没回去呢?张玉滚立刻和妻子打着手电筒去找。走了七八里地,在路边儿发现张朋靠着大石头睡得正香。
“孩子是走得太累了。”张玉滚看着心疼,舍不得叫醒张朋,就俯下身子,让妻子把孩子抱到他背上。那天,夫妻俩轮流背着张朋走了足足一个小时。“要不是你们把孙子送回来,我这一夜都合不上眼呐!”张朋的爷爷握着张玉滚的手久久不放。
黑虎庙村党支部书记韩新焕告诉记者,张玉滚虽然收入微薄,但他来资助过的学生就有300多名。有他在,没让一个孩子失学。
桃李无言,下自成蹊。在张玉滚和其他老师的努力下,在镇平县、镇两级教育部门的支持下,黑虎庙小学顽强地“生存”着。一年一年,孩子们从这里走出大山,有的考上重点大学,有的还读了研究生,留在大都市。在张玉滚任教前,黑虎庙村只有一个大学生,到现在已经有16个大学生。
艰苦的环境,常年的操劳,张玉滚显得比同龄人“老相”得多。很多次去镇里开会,不熟悉的人问他:“快退休了吧?”他总是呵呵一笑。
大山深处播火人
《河南日报》一版头题刊发了长篇人物通讯《大山深处播火人》,一位名叫张玉滚的80后乡村教师带着他淳朴真挚的笑容,给广大群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他的事迹更是被广泛称赞,非常值得我们歌颂、学习和铭记——他择一事、终一生,扎根深山艰苦奋斗17年,一心一意为山区教育事业做贡献,为山区孩子们点亮了前进道路上的希望之光。
今年9月被中共中央宣传部授予“时代楷模”荣誉称号的张玉滚,是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高丘镇黑虎庙小学校长,扎根黑虎庙小学17年之久。面对艰苦的环境,他始终任劳任怨,默默奉献。张玉滚先后教过500多名孩子,培养出16名大学生。他说,自己愿意做那十八弯山路上的一轮明月,愿守住村里孩子一个个可爱的笑脸,守住这片希望之花,努力照亮山村孩子走出大山的路。有他在,村里没有一个孩子失学。
20毕业后,张玉滚便回到家乡高丘镇黑虎庙小学任教,从代课老师开始做起,转为正式在编的人民教师后依然坚守岗位,17年来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耕耘,甘守清贫,无私奉献。张玉滚曾获“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师德标兵”“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等众多荣誉称号和“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 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在学生面前教育他们一个人的追求应当是什么、在广大群众面前展示自己时时刻刻心里装着学生、事事为学生着想,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是新时代“四有”教师的模范,是共产党员的标杆,是出彩河南人的优秀代表。
正是因为张玉滚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他获奖无数、身怀乾坤,却从不曾想过离开自己平凡的岗位。选择扎根偏僻山村,矢志不渝奋斗在基层教育一线,正是选择了做真正有意义、有正能量的事——把希望的种子埋在土壤中最深的地方,没有阳光的照射,那他就是光,是照亮山村学生走出大山的希望之光!
当我得知,今年9月,远在江苏师范大学求学的王克翠同学专门在黑虎庙小学建校60周年活动时赶了回来,面对张玉滚校长,她表示“在黑虎庙小学上学是我的荣幸。”那一刻,张玉滚双眼湿润,他觉得这些年吃的苦,值了!我的心里也有很大的触动,简单的“荣幸”二字,包含着多少同学们对张玉滚校长、对黑虎庙小学的感谢,又蕴藏着多少黑虎庙小学教师们的辛勤付出!
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我有幸成为了一名入党积极分子,正在努力主动向党组织靠拢。如今年轻一代的我们,是新时代的接班人、是共产党的后备力量、是祖国的希望。而张玉滚的事迹无疑是一份传播正能量的强心剂,让我明白这社会上坚守自己内心、默默奉献的人有很多很多,他们的付出总有一天会被大家看到、被认可,同时更深刻的感悟到了“有付出就会有收获”的道理。我深深感悟到,要始终明确自己身上的担子有多重、自己肩负的责任有多大,要始终坚定内心信念,提高精神追求、固化理想信念,看淡外界物质诱惑,更要相信自己对信仰的选择,积极传播正能量。
张玉滚说,他愿意,用知识之光、梦想之光照亮更多孩子的前程。而我的愿望是,有朝一日也能凭自己的努力,成为照亮别人前行道路上的一束亮光。
张玉滚事迹观后感篇1
近期,销售分公司组织全体党员干部观看张玉滚先进事迹记录片后,对我内心巨大的触动,有着一种难以言说的心酸。
位于河南省镇平县高丘镇有一所黑虎庙小学,这里地处深山区,海拔1300米,这里有着17间土坯房教室,没有公路的村子,运输东西都靠人力肩挑扁担。当老校长吴龙奇临退休前找到他的学生——张玉滚时,他才21岁,由于没有教师编制,只能做一名代课老师,工资也只有80块钱。但如果不答应老校长的请求,将会有一百多个孩子面临辍学,而面对当时这样一个烂摊子,张玉滚老师从镇上挑来了学生的教材和学习用品,毫无怨言地当起了全科教师,因为所有的代课老师却始终是同一个人。作为这所小学的校长,他把青春最美好的十七年奉献给了黑虎庙小学,他是“深山里的教育播火人”, 照亮了山区农村孩子们的求学之路。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时隔多年,张玉滚的学生再次见到老师时,忍不住流下了激动的泪水,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怀啊!这样诚实质朴的人民教师,他高尚的品德和顽强的意志,无私奉献默默无闻的精神,把自己的心血和力量献给祖国偏远山区的教育事业。他诠释了新时期师德的内涵,他展现了新时期人民教师的光辉形象,让我不由地想起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诗——“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正是张玉滚老师一生的真实写照!他是当之无愧的“时代楷模”!
张玉滚事迹观后感篇2
5年间,靠着一根扁担,踩着老校长的脚窝窝,张玉滚为孩子们挑来学习生活用品,也挑起了孩子们的希望。
在张玉滚住的宿舍里,记者见到一根磨得溜光的扁担,两米长,黝黑发亮。黑虎庙小学的老教师说,这根扁担不寻常,老校长吴龙奇挑了它几十年。后来,老校长挑不动了,张玉滚接着挑。可以说,这根扁担就是黑虎庙小学历史的见证。
挑书本教材、学具教具,挑油盐酱醋、蔬菜大米。张玉滚接过老校长的扁担,肩不离担,担不离肩,风里来雨里去,冬天一身雪,夏天一身汗。
有年冬天特别冷。山里潮气大,遇冷成冰,本来就难走的八里坡,更加湿滑难行。眼看就要开学了,孩子们的书本还在高丘镇上。
正月初十凌晨三点多,张玉滚和另一名老师路喜安就扛上扁担出发了。揣几个凉馍,一步一滑地直到中午才赶到镇上。向路边人家讨碗热水吃了凉馍,他俩又赶紧挑着几十公斤重的教材、作业本往回走。
一路紧赶慢赶,晚上十点多,两人才走到尖顶山顶。汗水在眉间结成了冰碴,肩膀早已磨肿,脚上水泡连水泡,每走一步都疼得钻心。天黑看不清路,偏偏又下起了雨,他俩实在走不动了,就找了个山洞,把书本用油毡包起来,小心翼翼放好。他们背靠背取暖,在一旁坐了大半夜。第二天一早就往回走,等到了学校,两人几乎成了“泥人”。书本却被裹得严严实实,打开来,干干净净,连一点褶皱都没有。
从到,5年间,靠着一根扁担,踩着老校长的脚窝窝,张玉滚为孩子们挑来学习生活用品,也挑起了孩子们的希望。寒来暑往,他的足迹早已化作一串串动人的音符,回荡在黑虎庙的沟沟坎坎。
20,通往黑虎庙的公路修好了,山里人的出行方式终于有了改变。因为山高路险通不了客车,很多村民买了摩托车、机动三轮。张玉滚也省吃俭用置办了一辆摩托车。此后,他去镇上给学校买米买菜拉教材,再也不用肩挑背扛了。
“老扁担”谢幕,“小摩托”登场。“老扁担”身上凝结的一代代山区教师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扁担精神”,也继续在“小摩托”上传承发扬。
“别看他外表柔弱瘦小,内心却有一股韧劲儿,交待啥事儿他都不折不扣地完成。就像一头老黄牛,你让转100圈,绝不偷奸耍滑少转半圈。”知徒莫若师,吴龙奇深知张玉滚的秉性。
当年盖新校,运材料格外难。正赶上农忙季,建筑队的民工都回家抢收抢种去了,搬砖运料就落在张玉滚他们身上。上山撬石头,下河挖砂土,运水泥、搬砖头、平地基……起早贪黑,没日没夜,等到崭新的教学楼拔地而起,张玉滚瘦了一大圈儿。
全校75个孩子,40多个学生在校住宿。这些孩子中有三分之一是留守儿童,跟着爷爷奶奶生活,还有些孩子生活在单亲家庭,张玉滚把这些情况摸得一清二楚。谁家孩子爷爷奶奶年纪大了,需要格外操心;孩子们都在哪儿住,谁上学需要接送……他都一一记在心上。
6月的一个晚上,10点多钟。正改作业的张玉滚接到张朋爷爷打来的电话,说孩子还没到家。6岁的张朋是学前班的学生,父母在外地打工。学校6点就放学了,孩子咋还没回去呢?张玉滚立刻和妻子打着手电筒去找。走了七八里地,在路边儿发现张朋靠着大石头睡得正香。
“孩子是走得太累了。”张玉滚看着心疼,舍不得叫醒张朋,就俯下身子,让妻子把孩子抱到他背上。那天,夫妻俩轮流背着张朋走了足足一个小时。“要不是你们把孙子送回来,我这一夜都合不上眼呐!”张朋的爷爷握着张玉滚的手久久不放。
黑虎庙村党支部书记韩新焕告诉记者,张玉滚虽然收入微薄,但他来资助过的学生就有300多名。有他在,没让一个孩子失学。
桃李无言,下自成蹊。在张玉滚和其他老师的努力下,在镇平县、镇两级教育部门的支持下,黑虎庙小学顽强地“生存”着。一年一年,孩子们从这里走出大山,有的考上重点大学,有的还读了研究生,留在大都市。在张玉滚任教前,黑虎庙村只有一个大学生,到现在已经有16个大学生。
艰苦的环境,常年的操劳,张玉滚显得比同龄人“老相”得多。很多次去镇里开会,不熟悉的人问他:“快退休了吧?”他总是呵呵一笑。
张玉滚事迹观后感篇3
根据昝岗乡中心校关于全乡在职教师学习张玉滚奉献精神重要指示,4月29日,昝岗乡中心小学全体教师利用周五例会时间,在学校多媒体教室集中观看有关张玉滚精神的新闻报道和专题介绍。
通过观看张玉滚精神的新闻报道和专题介绍我们了解到:张玉滚身为校长,在大山深处,为了学校的发展、孩子们的学业 、山村的教育,十几年如一日甘为红烛,牺牲自己,爱岗敬业,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点亮了偏远山村的希望,对全体教师的触动真的很大。特别是率先垂范,成为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的多面手,担起学校教学和发展的重担,对学生生活各方面无微不至的关怀,真正称得上是为人师表了。
在观看尾声,我校老教师杨敬伟杨老师说:“张玉滚的这种精神是一种雷锋精神的传承,是时代新风的弘扬,同为教育工作者,教育界出了这样的模范人物,是我们的骄傲,觉得自己和人家的差距不是一般的大,下一步要认真学习张玉滚这种奉献精神,以他为标杆来严格要求自己。”
最后,我校的葛校长也深有感慨地说:“张玉滚是校长,我也是校长,我觉得张玉滚那种精神面貌、处世态度和他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积极进取、勇于担当、意气风发、无私奉献的精神着实让我感动,更让我惊讶,我要向他看齐,爱岗敬业,决心带领大家兴昝岗教育!”
昝岗乡中心小学遵照昝岗乡中心校学习张玉滚的指示精神,组织昝岗乡中心小学全体教师学习张玉滚精神是非常及时有效和必要的,相信必将进一步推进昝岗乡中心小学教师师德师风建设。
张玉滚事迹观后感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位坚守在大山深处的八零后小学校长――张玉滚。
看他沧桑的面庞,怎么也不像是三十多岁的人,实际上他是真正的八零后。张玉滚大学毕业后,应老校长的邀请,放弃在城市工作机会,回到家乡,从一名每月拿30元钱补助、年底再分100斤粮食的民办教师干起,一干就是17年。
十七年里,他靠着一根扁担,从大山外为孩子们挑来学习生活用品,也挑起了孩子们走出大山的希望。
十七年里,他成了一位“全能型”教师。学校现有75名学生,张玉滚既是校长,同时还担任着数学、英语、品德社会、科学四门学科的教学工作。敬一丹风趣地说:你没有教过哪门课?
十七年里,他由一个刚刚大学毕业的热血青年成长为一个有担当的小学校长。受他的影响和感召,4名退休教师决定返回山里继续教书,张玉滚曾经的学生张磊也在外出上学毕业后回到黑虎庙小学,并选择留了下来。
十七年里,他去镇上给学校买米买菜拉教材,再也不用肩挑背扛了。“老扁担”谢幕,“小摩托”登场。
十七年里,张玉滚九个月大的女儿因妻子带着去给学校食堂买菜,遭遇车祸夭折,他自己也曾骑摩托车到镇中心校开会时,因摩托车刹车失灵,撞上一块大石头,摔晕过去,差点掉下悬崖。在医院住了没几天,他就急着回学校,在妻子的搀扶下站上讲台。
十七年里,他用自己微薄的工资,资助学生多达300多名。正是他十几年如一日的坚守,托起了大山里孩子们的希望,让孩子们插上翅膀飞出了大山,看到了外面世界的美好。
他是这里的全能教师,手执教鞭能上课,掂起勺子能做饭,握起剪刀能裁缝,打开药箱能治病。由于常年操劳,“80后”的他鬓角斑白、脸上布满皱纹。
颁奖辞:
扁担窄窄 挑起山乡的未来板凳宽宽 稳住孩子们的心前一秒 劈柴生火下一秒 执鞭上课艰难斑驳了岁月风霜刻深了皱纹有人看到你的沧桑更多人看到你年轻的心
在中国的教育战线上,有很多这样平凡的教师,三尺讲台是他们的阵地,一只粉笔是他们的武器,他们坚守着阵地,教出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才,虽然桃李满天下,却依然清贫。正是他们肩负起教书育人的大任,顶起了中国教育的半边天,向他们致敬!
张玉滚事迹观后感
日前,央视感动中国2018年度人物评选候选人公布,镇平县高丘镇黑虎庙小学校长张玉滚成为21名候选人之一,是河南省唯一入选者。
张玉滚扎根深山17年,矢志不渝地奋斗在乡村教育一线,为山区孩子照亮求学之路,先后荣获“河南省师德标兵”“省五一劳动奖章”“南阳市第三届道德模范”“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师德标兵”“第四届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时代楷模”等荣誉称号。他的先进事迹经宣传报道后,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中共河南省委决定在全省党员干部中开展向张玉滚同志学习活动。
《感动中国》是中央电视台倾力打造的品牌栏目。该栏目以“感动公众、感动中国”为主题,每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年度人物评选活动,最终推选出10位具有广泛社会关注度、震撼人心、令人感动的年度人物。我市火海救人英雄王锋曾当选“感动中国2016十大年度人物”。
央视网以《担起乡村未来的80后教师张玉滚》为题介绍张玉滚事迹:张玉滚大学毕业后,放弃在城市工作机会,回到家乡,从一名每月拿30元钱补助、年底再分100斤粮食的民办教师干起,一干就是17年。学校地处偏僻,路没修好时,他靠一根扁担,一挑就是5年,把学生的课本、文具挑进了大山。他是这里的全能教师,手执教鞭能上课,掂起勺子能做饭,握起剪刀能裁缝,打开药箱能治病。由于常年操劳,“80后”的他鬓角斑白、脸上布满皱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