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范文网 > 观后感 > 事迹观后感 > 感动中国之钟扬的观后感

感动中国之钟扬的观后感

时间: 厚军 事迹观后感

在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吧,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观后感吧。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感动中国之钟扬的观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感动中国之钟扬的观后感

感动中国之钟扬的观后感1

纵观钟扬同志的一生,他具有高屋建瓴的大局观念、孜孜不倦的研究精神、疾恶如仇的鲜明态度和宽厚大度的民主作风;他对党忠诚,以身作则;敢于担当,勇于负责;襟怀坦荡,心底无私;他不计个人得失,却把别人常挂心间。学习了钟扬同志的先进事迹,深深的觉得他的精神、理念、人格、作风都对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他是我们当之无愧的榜样、楷模、典范!即便是xz当地人,由于高原缺氧,睡得不深、半夜易醒,往往要睡够--个小时才有精神能工作,可钟扬却说:“我在这里能睡四个小时,已经很奢侈了……”。他多少年如一日每天坚持工作20个小时,为了节省时间,用五分钟解决一顿盒饭,开会间隙抓紧时间打个盹,他“压榨”着自己的生命,用“负重前行”换来了无数个“第一”。

我们再看看钟扬教授的职业生涯:钟扬教授生前为复旦大学研究生院院长,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导。他从事植物学、生物信息学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30多年,勤奋钻研,锐意进取,在生物信息学、进化生物学等生命科学前沿领域有较长期的积累和独创性成果。钟扬教授在交叉学科领域教书育人、因材施教,培育了许多学科专业人才,多次获国家和上海市嘉奖;情系社会生态,坚持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利用,把科学研究的种子播撒在雪域高原和上海海滨,为国家与社会的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再回头看看我们自己,工作超过八小时就觉得自己太累了,就觉得自己付出的太多了,想到这我默默的低下了自己的头,也默默的下决心要用自己点滴力量努力履行好岗位职责,这也许就是榜样带给我的力量。

感动中国之钟扬的观后感2

钟扬,1964年出生,博士,教授,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国家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05年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植物学家。曾任复旦大学研究生院院长。2017年9月25日凌晨在银川遭遇车祸,不幸离世。

一夜之间,一位援藏16年,为生态研究默默耕耘奉献的杰出植物学家因他的不幸离世而家喻户晓。透过他的家人、朋友、同事、学生纷纷撰文追忆教授生前的点点滴滴,他在我心中汇集成了一位平易近人、聪慧过人、执着过人的受人敬仰的科学家钟扬印象。

最难忘钟扬教授曾说:“坚持梦想,无畏艰险。”“只要国家需要、人类需要,再艰苦的科研也要做!”2001年,他毅然舍弃舒适、富庶的大上海,志愿到xz大学任教,支援xz教育、科研事业。在他的执着追求下,16年间,为国家和上海的种质库收集了上千种植物的四千万颗种子;为国家培养了一批藏族科研人才,为西藏大学申请到第一个生态学博士点,第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钟扬教授虽然离我们远去,但是他执着追求梦想的精神却永远不会带走。作为一名在基层工作的公务员,尽管做不出有多么伟大的成就,但在加强自身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提高为群众服务的水平和本领中实现人生价值,同样需要有“滴水穿石”的执着精神,在不断耕耘、付出,不断适应社会新形势和新发展需要中,锻造成为一名德才兼备的公务人员,成为人民群众的真正信赖的公务人员。

2017年9月25日凌晨,钟扬同志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出差途中遭遇车祸,不幸逝世,年仅53岁。钟扬同志的生命就这样戛然而止,但是他留下来的种子却是我们国家和人类宝贵的基因宝藏,将在未来生根发芽造福万千苍生。而他的种子精神也将激励我们党员干部在各自的岗位上砥砺前行。

我们要像钟扬一样,要有种子的扎根精神。当钟扬第一次成为援藏干部时,他已经将自己这颗种子播种在了这广袤的雪域高原之上。为了盘点青藏高原的植物家底,他不畏艰险,足迹遍布青藏高原的高山大川,行程超过5万公里,收集了上千种植物的4000多颗种子。为了把xz当地的人才培养起来,为了把学科带到一个新的高度,他不怕苦不怕累,不顾及自己的身体健康,他曾说“我能戒酒,就是戒不了xz”,在身体有17种高原反应、心跳达到临界值的情况下仍不停地往返于xz和内地之间。最终他向xz人民交出了满意的答卷,为xz大学申请到了第一个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第一个生态学博士点,将xz大学生态学科带入国家“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们要像钟扬一样甘愿在平凡的岗位上奉献青春。

我们要像钟扬一样,要有种子的无私精神。为了国家,为了事业,他总是不考虑个人利益。在他刚回国时,为了给单位买一台计算机,花光了省吃俭用攒下的生活费。在他34岁,已经是一名副局级干部,事业正处于上升期,前景一片光明时,他毅然决定放弃“大好前程”去复旦大学做一个传道受业的伯乐。为了资助xz老师和学生,他艰苦朴素,可以穿29元的牛仔裤,舍不得扔掉宾馆里用剩的一点点肥皂头。为了祖国的下一代,他在繁重的工作之余始终致力于科普工作,每个月都会抽出时间为中小学生上课。他说有些事情是难,但再难总要有人去做。钟扬就是这样一位知难而上不求回报的“优秀共产党员”,给我们树立了榜样。

生命的长度我们无法改变,但是生命的宽度我们可以不断拓展。钟扬说,人活在世上就要做事,做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为社会做事,为时代做事,就是最大的意义。他用他奉献的一生,诠释了生命的意义。我们要铭记钟扬这颗“种子”,让他的精神在我们身边生根发芽。

感动中国之钟扬的观后感3

“你是一粒种子,突然消失,以回归大地的方式,告别这个世界。你是一粒种子,从不畏惧死亡,在探索发现的路上,总有人会延续你的生命……”虽然已经离开人世两个多月,但是复旦大学教授钟扬仍然以各种方式活在他的同事、同行、学生的心中。

今年9月25日,钟扬在去内蒙古城川民族干部学院讲课的出差途中遭遇车祸,而此前他已订好9月28日去拉萨的机票,因为他要赶去和西藏大学的同事商讨一流学科建设。五十三载人生虽然短暂,钟扬却花了16年常年奔赴野外盘点青藏高原植物种质资源,为人类“种子方舟”收集了4000万颗种子,填补了世界种质资源库没有西藏种子的空白,并带领西藏大学的生态学科进入一流学科建设名单;他用10年在上海种下一片红树林,为后人留下美丽景观和生态屏障;他用心血培育一大批优秀学子,其中不少少数民族学生已遍布西藏、新疆、青海、甘肃、宁夏等西部省份。

他的同事、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副校长金力说:“钟扬是一个与众不同的人,他是一个追梦者。”

曾与他短暂共事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技大学校长包信和说:“钟扬是一个特别纯洁和高尚的人,没有私心杂念,他一心扑在教育事业上,始终坚守他的初心。”

复旦大学研究生院的同事说:“过去我们加班再晚,离开办公室时,都能看到钟老师办公室的灯亮着。现在,他办公室的灯不再亮了,但是,他点亮了我们每个人心中的灯,让我们每个人思考人生的价值。”

感动中国之钟扬的观后感4

“人不是因为伟大才善梦,而是因为善梦才伟大。”——钟扬

他曾经梦想盘清青藏高原植物种质资源的家底,为人类留下宝贵财富;他曾经梦想上海的海滩能有大片大片繁盛的红树林;他曾经梦想,为西藏培养更多高层次人才,弥合东西部巨大的人才鸿沟……这些梦想正由他逐一实现。

他的下一个梦想是,为西藏墨脱地区引种小粒咖啡。这是他为当地找到的合适种植的经济作物,今年10月份本该去看第一批幼苗的发芽情况。他还为西藏的生态战略保护工作制订了详细规划,只可惜,他却无法亲手将这美好蓝图化为现实了。

“钟老师不仅是一个善梦者,更是一个追梦者、践行者。”和他共事18年的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陈浩明说,钟扬最大的特点就是他总能想到别人想不到的问题,做别人没有想过的事情。

他曾经因为在竹子中提取到疑似能抗抑郁的成分而联想到,大熊猫喜食箭竹是否也因其中含有这一成分?当大熊猫全基因组测序完成后,他马上组织大家讨论,经过100多个日夜,终于发现大熊猫神经代谢通路中,多巴胺代谢相关基因有了改变,从而证实竹子含有抗抑郁成分。

“一个基因可以拯救一个国家,一粒种子可以造福万千苍生。”随着钟扬的事迹广为传颂,这句话也广为人知。其实,早在10多年前,钟扬就敏锐地察觉,种质资源事关国家生态安全,事关整个人类的未来,他将种质资源作为科研主攻方向之一,毕生致力于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

2001年,复旦大学征集选派援藏干部,钟扬第一个报名。他认为西藏是植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方,要研究种质资源,必须去西藏。但后来复旦大学对口支援地区改为甘肃,钟扬就自己联系西藏大学自费援藏,这一去就是10多年。

他的学生耿宇鹏回忆:“一次外出采样,钟老师说去阿里。我们都提出质疑,别人都不去阿里,那里海拔太高、生活条件太苦,而且物种较少,辛苦一天只能采几个样。钟老师却说,正是因为别人不愿去,我们必须去!”钟扬深知,西藏每一个特有物种,对国家而言都是无价之宝。

十多年来,他和团队已从采集的高原香柏中提取出抗癌成分;他们在雪域高原追踪数年,最终寻获“植物界小白鼠”——拟南芥;他带领学生花了整整三年,将全世界仅存的3万多棵西藏巨柏全部登记在册,并为珍稀巨柏筑起保护屏障……

2003年,他帮助西藏大学理学院成功申报西藏大学第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他还帮助西藏大学申请到第一个生态学博士点,培养了藏族第一个植物学博士,带出了西藏第一个生物学教育部创新团队,不仅填补了西藏高等教育领域的多项空白,更将西藏大学生物多样性研究成功推向世界。

2015年5月2日,他因为脑溢血,被紧急送入长海医院重症监护病房。昏迷两天经抢救苏醒后,他关心的第一件事是询问前来看望他的同事卢宝荣:“原本我要上的课是否安排妥当?”他牵挂的第二件事,就是嘱咐家人记录下他对援藏工作的思考,因为担心自己没有机会再次进藏。5月6日,病情稍缓,他立刻在病床上给党组织写信,其中饱含着他对援藏工作真知灼见和宝贵建议。

他在信中提到,西藏是我国重要的国家安全和生态安全屏障,要建设一个长效机制来筑建生态安全屏障,关键是人才队伍。他建议开展“天路计划”,专门从事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建设。他说:“14年的援藏生涯对我而言,既有跋山涉水、冒着生命危险的艰辛,也有人才育成,一举实现零的突破的欢欣,既有组织上给予的责任和荣誉为伴,也有窦性心律过缓和高血压等疾病相随。就我个人而言,我将矢志不渝地把余生献给西藏建设事业……”

遵照医嘱,他不能再去西藏当“拼命三郎”了,但是他还是“忍不住”,5月28日再次飞往拉萨。随后,重又恢复了上海拉萨两地跑的工作节奏。

感动中国之钟扬的观后感5

“我有一个梦想,为祖国每一个民族都培养一个植物学博士。”——钟扬

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出身的钟扬,学的是无线电,但是后来分配到中科院武汉植物研究所。此后,他果真和植物、生态打了一辈子的交道。

2000年,他已经是中科院武汉植物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官至副厅级”,但是他毅然选择到复旦大学当一名普通教授。他的同事叶敬仲说:“有报道都说钟扬放弃了局级干部岗位,后来为援藏又放弃了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职务,但是熟悉他的人都知道,在他心中只有科研和教学,根本没有名利的位置。”

陈浩明也说,钟扬有着一个当老师的梦,他的初心就是当一位好老师。因为“他到复旦来时,正是高等教育的低谷期,当时教师待遇低,科研经费少,我们生态学科的许多老师都下海经商去了,但钟扬却来到了大学,他喜欢学生,喜欢讲台。”

钟扬曾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讲过一个故事:一个孩子听说有一位智者什么难题都能解答。于是,他要去挑战智者。孩子把一只蝴蝶用手掌轻轻合拢在掌心,然后问智者“蝴蝶是死是活”,智者说:“蝴蝶就是你想要的样子。”钟扬说:“这就是教育的本质。好的教育不是塑造孩子,而是给他们以支撑和帮助,让他们成为自己想成为的样子。”

他曾将一名患“肌无力”的学生杨桢收入门下。因为杨桢在听过钟扬的讲座后,对植物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钟扬说:“我愿意招收你不为别的,而是因为你确实适合做科研。”钟老师的这句话,给了杨桢莫大的鼓励,如今,他已成为中国科学院的科研人员。

钟扬的研究生徐翌钦告诉记者:“钟老师曾经说过,在我的课题组里,学生是上帝。”确实,在钟扬实验室里,每个学生做的都是最适合自己的研究,他会花很多时间和每一个人交谈,发现他们的兴趣。“钟老师总是协助我们完成工作,而不是我们帮他做课题。可以说,钟老师成就了我们每一个人。每个实验室总有些学生找不到自己的方向,但是,他从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就像收集种子一样,他总是用心培养,期待着学生长成参天大树。”

钟扬曾经担任复旦大学研究生院院长,无论是院系评价机制改革还是研究生培养改革,面对压力,他对身边人说的从来都是:“你们做的事只要是有利于人才培养的,出了问题我来负责。”

钟扬多次提到,56个民族都是祖国大家庭的成员,他要为每个民族至少培养一名博士。他的藏族学生边珍说:“钟老师一直默默地守护着我们。以前遇到问题,我们就找他,他会说 ‘没关系,我们一起想办法’。遇到科研问题,任何时候发邮件给他,第二天早晨起床总能收到回复。钟老师离开了,但是我读完博士,会回到我的家乡,像他一样,为我的家乡奉献。”

12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