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光荣与梦想》观后感
庆祝建党100周年为主题的电视剧《光荣与梦想》整部剧以伟大领袖毛泽东的革命生涯为主线,辅以中国共产党成立、秋收起义、长征、抗日战争等重大历史事件,那观看了《光荣与梦想》之后,你有何体会与感悟?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电视剧《光荣与梦想》观后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电视剧《光荣与梦想》观后感1
曾经,我国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对即将奔赴抗战一线的学员提出要树立“第一,当学生;第二,当先生;第三,当战争领导者”的理念。今天,作为一名深入基层一线的选调生来说,更应该带着使命下基层,怀揣梦想做选调生。
选调生要善于当学生,持之以恒学知识。“想要获得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成就,我们就不能满足现状,停滞不前,只有将自己的梦想转化成有价值的热情,我们才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发展和成功”。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基层乡镇的情况纷繁复杂,选调生如果只是硬搬书本理论只会处处碰壁。因此,身为一名基层选调生,要做到理论结合实际,坚持不断学习。一方面,我们要虚心学习基层经验,掌握乡村理论技能,另一方面,要自觉提出再教育、再培训的要求,切实增强信息开发与利用的能力。
选调生要乐于当先生,深入基层解难题。选调生如果仅仅掌握了知识,却为了自身利益,不将其用于致富农村、造福百姓,那就没有践行自己的初心和使命,没有尽到自己应尽的职责。时代楷模黄文秀,时刻把人民群众“放心上”“当亲人”。她怀揣民情日志走访慰问群众,用脚丈量民情,时刻站在群众立场,亲身体验群众冷暖,千方百计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让群众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她用她年轻的生命展现了一名优秀选调生的时代风采。选调生只有深入一线,将在校园所学知识用来帮助群众办事,巧解群众难题,才能受到群众的拥护和欢迎。
选调生要敢于当领导者,引领群众奔小康。“思想是明灯,能照亮前进的道路;思想如甘泉,能沁人心脾”。选调生作为基层的“知识分子”,一言一行都肩负着组织的期望,一举一动都代表着组织的形象。因此,选调生首先要做个信念坚定的人,积极响应支持党的国家各项方针政策,不“唱反调”,不“牢骚抱怨”,让共产主义信仰内化于心、内化于行。其次,选调生要当好“服务先锋”,必须思想和行动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既“扶志”又“扶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选调生要扛起发展大旗,为自己的家乡发展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将选调生有计划地下派到基层乡镇工作,是党中央着眼于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选调生队伍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及扶贫攻坚贡献了重要力量,从选调生自身来说,不仅要能够善于当学生,还要乐于当先生,更敢于当领导者,如此这般,为基层发展出心出力,才能实现人生价值,才能引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更上一层楼!
电视剧《光荣与梦想》观后感2
研究生毕业,走出大学校门,走进组织部门,许多新事物等着我去学习、去实践。一出一进之间,作为“菜鸟”的我,有着自己的体会感想。
一出一进之间,要坚决服从分配,积极转变角色。第一次走上工作岗位,面对完全陌生的环境,陌生的同事,这就要求我们尽快地从相对简单的校园环境中走出来,迅速调整自己。坚决服从组织安排,不论在什么岗位,都始终保持饱满的精神状态,及时调整心态,把握角色定位,努力应对新的挑战。过去的荣誉都是过眼云烟,重要的是着眼于当前,做一名俯的下身、弯的下腰、听的进耳的学习者,尽快进入角色,履行好岗位职责。
一出一进之间,要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身能力。虽然我们在学校接受了高等教育,但缺乏相关经验。而且组织工作有其特殊性和规律性,对于一名刚刚从事组织工作的新人而言,任何事情都要从零做起。提高个人素质,是每一个新人的必修课。因此,我们一方面要学习理论知识,提高理论水平和文化素养。另一方面要学习业务知识,向身边的领导和有经验的同事学习。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们要把握机遇做一个乐于学习的人,增强与时俱进的学习意识,发扬不怕苦不畏难的吃苦精神,通过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理论与业务水平,从而更好地匹配岗位要求。
一出一进之间,要脚踏实地,做到爱岗敬业。组织工作不仅肩负的责任大,而且工作量大,很多时候需要加班加点,容易让人产生畏难情绪。古人云:“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每个组工人必须牢固树立“组织工作无小事”的观念,时刻都要有一种如履薄冰的忧患意识、责任意识,脚踏实地,兢兢业业,做到有耐心、要细心、不烦心。每一个程序都要做到尽善尽美,每一个步骤都要严谨有致,自觉养成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的习惯,高标准、高质量的完成上级交办的各项工作,努力争创一流的工作业绩。
走出大学门,变身组工人,压力与动力同在,光荣与梦想同行。我坚信,组织部是另一个“象牙塔”,在这里有上级领导的关怀照顾,有老同志的传经送宝,在这里我将不断汲取知识、增长才干、完善自我、超越自我,努力练好组织工作所需要的内功,牢记新要求,找准新目标,踏上新征程,面对新时代,完成从大学生到组工人的角色转变,早日成为一名政治立场坚定、工作本领过硬的合格组工人!
电视剧《光荣与梦想》观后感3
近日,新华社发布“沐浴真理之光、汇聚复兴力量——党的十九大以来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纪实”一文。马克思主义起源于欧洲,却在遥远的东方生根发芽,展现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我们党成立至今,以近百年的历史,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让马克思主义成为我国理论建设的思想指导。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指引中国人民走向幸福生活的“指路明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是谓大同。”中华民族自古就是努力奋进、拥有强大理想信念的民族,而马克思主义中阐述的社会理想是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这种理论与中国本土文化的内涵相差无几,它之所以能被中国人所接受和认同,除了历史发展的决定性条件之外,中国传统文化中“大同社会”的理想也为其作出了重要的铺垫作用。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更好适应了社会和时代的发展,顺应了历史的变迁,成为了中国共产党强大的思想指导武器。中国近年来的飞速发展都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指导中国人民追求崇高理想的“科学依据”。张载满怀壮志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顾炎武忧患于家国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与马克思主义中阐述的担当意识并无二致。马克思曾言道,为人类工作,甚至用自己的生命来拯救人类,解放人类。在中国,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的忧患意识与使命感进行了融和,“为人民服务”成为中国共产党强大的精神内涵。在今年的疫情防控以及防汛战场中,共产党人冲锋在前、不畏生死:有在脱贫攻坚中舍小家、为大家,有在灾情面前用生命去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共产党人用自己实实在在的做法践行了“以天下为己任”的强烈使命感,成为人民群众的可以信任依赖的“勤务兵”。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指导中国人民忠于实干兴国的“精神动力”。中华民族是注重实干的民族,从来不是“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古贤荀子曾曰“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真正有用的学问只有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马克思建立的哲学叫做“实践的唯物主义”,他特别强调社会实践的重要性,从人的实践活动来认知世界、解释世界。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马克思主义不是书斋里的学问,而是为了改变人民历史命运而创立的,是在人民求解放的实践中形成的,也是在人民求解放实践中丰富和发展的。”实践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至关重要,没有强大的实践力量就不会出现中国如此飞速的发展成就。我党向来重视理论与实践向结合的工作方法,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让实践精神落实在每一处土地,是我们干事创业、力求复兴的根本依据。
电视剧《光荣与梦想》观后感4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多个场合引用“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这句古训,道出了苦难无论是对于个体的成长,还是国家的进步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苦是催人奋进的良药,党员干部要学会吃苦,从吃苦的过程中磨励初心、雕琢品性、建功立业,把苦难当作人生的老师,引领自身去奋斗、去拼搏,以“苦”培育出甘甜的人生果实。
党员干部要忆苦思甜,从“苦”中汲取精神力量。回顾中国共产党建立近百年来的历史,经历了各种各样的挫折、风险和困难,但也从这些苦难中不断成长,在革命年代形成了英勇向前、视死如归的长征精神、井冈山精神,在建设新中国初期形成了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铁人”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在改革开放时期形成了敢闯敢试、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正是这些伟大的精神创造了我们如今幸福的生活。因此,党员干部要牢记这段艰难跋涉的历史,去继承艰苦奋斗的精神,不断加强自身学习,增强“四个意识”、坚持“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牢记过去成功的来之不易,防范思想懈怠的风险,在忆苦思甜中汲取前进动力,在忆苦思甜中保持初心不改。
党员干部要“自讨苦吃”,从“苦”中磨炼钢铁意志。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唯有经过苦难的洗礼,才能完成成长的蜕变。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一些党员干部也开始图安逸、求享受,不愿吃苦、不会吃苦,遇到问题或推脱搪塞,或应付了事,缺乏迎难而上的勇气和艰苦奋斗的意志。改变这一状态,就需要党员干部学会去“自讨苦吃”,去急难险重的岗位上增长解决问题的经验和能力,去条件艰苦的基层深入群众、广接地气,坚持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价值取向,遇到挑战敢于迎难而上,遇到矛盾敢于较真碰硬,在“吃苦”的过程中磨炼担当作为的品质意志,把自身锻炼成一名人民信赖的好干部。
党员干部要苦心孤诣,从“苦”中干出一番业绩。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成功辉煌的背后都浸透了艰苦奋斗的汗水。吴仁宝带领村民几十年如一日地不懈奋斗、与时俱进,才成就了华西村“天下第一村”的美名;黄大发发扬愚公精神,在绝壁上开凿数十载,终凿出一条“天渠”,带领草王坝村村民脱贫致富。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要想干出成绩,就需要去苦心经营,勤走访、多调研,结合实际谋划布局,找准发展方向;要去艰苦奋斗,朝着既定的目标持续发力、精准发力,坚韧不拔地攻坚克难、实现规划。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伟大的事业都是从苦中干出来的,唯有吃苦开拓,才能功成必定有我。
电视剧《光荣与梦想》观后感5
“星眸未放瞥秋毫,频掣金铃试雪毛”是古人对鹰的描写,老鹰之所以能成为天空中强者的代名词可不仅是看起来那么简单。鹰从出生开始,就经历了残酷的考验,它们依靠超乎常人的意志,经受无比的磨练和苦难之后,才铸就了其超强的力量,才成就了其翱翔天空的身姿。作为一名党员,面对急难险重任务,要有雄鹰搏击长空的气概,勇于攻坚克难,奋力实现新作为、新成就,应该时刻铭记自己是一只翱翔于蓝天的“雄鹰”,当用百倍的勇气搏击长空,带领中华民族走向更加辉煌的未来。
党员如“鹰”,以“鹰之勇毅”逆风前行。鹰到了该学会飞翔的年纪时,他们面对的绝不是简单的展翅逆风而上,而是一场置之死地而后生的考验。幼鹰被父母逼着从巢穴里坠落下去,培育它们飞向蓝天的信仰,在死神面前强迫着他们激发飞翔的潜能,是粉身碎骨,还是振翅高飞,他必须做出选择。战争年代,共产党员们面临的是“生与死”的考验,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枪林弹雨浑不怕,一腔热血献中华”,抗日女英雄赵一曼同志舍生忘死,面对敌人的严刑逼供也不肯透露我军一点线索,正是因为有如她这般无私奉献的党员,我军才能在抗日战争中所向披靡,取得最后的胜利。党员如“鹰”,在生死存亡之际做出抉择,他们在乎的不是个人生死,而是国家存亡。
党员如“鹰”,以“鹰之魄力”敢于牺牲。故事中,当老鹰活到40岁时,它锋利的爪子就会老化,无法有效地捕抓猎物。它的喙变得又长又弯碰到胸膛,它的羽毛长得又浓又厚十分沉重,昨日雄风不再。它必须用它的喙撞击岩石直至脱落,然后等候新的喙长出来,再用新喙把指甲拔掉,当新的指甲长出来后,再用新指甲把羽毛一根一根地拔掉,经历过无比痛苦漫长的过程后,老鹰获得了重生。中国共产党从建党之初的五十多人到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六万多人,再到红军长征等,中间一度面临绝境,然而共产党员却凭借“铁”一般的意志站起来了,带领中国走向独立、民主、统一的道路,带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摆脱了“落后就要挨打”的境地,迈出了改革开放的新步伐,开启了全新的发展篇章。在困难面前,共产党人总是有“鹰”那般直面困难、披荆斩棘的魄力和勇气,汇聚起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让中华民族像巨人般立于世界之林。
党员如“鹰”,以“鹰之韧劲”磨炼自我。老鹰的一生很长,它让自己在磨炼和挑战中成长,当它在蓝天展现它的时,当它在电闪雷鸣中与风雨搏斗时,当它站在悬崖峭壁上俯视着一望无际的大好河山时,就会觉得这一切都是值得的,它永葆自己的信仰,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作为一名党员更应该像鹰一样,在磨练中开创自我。杨善洲放弃进城安享晚年的机会,扎根大亮山义务造林,绿了荒山,白了头发;于海俊为守护祖国北疆生态安全屏障,在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默默坚守32年,却在扑救上央格气林场山火时不幸壮烈牺牲;张桂梅坚守贫困地区40多年,将自己的工资、奖金和社会各界捐款累计100多万元全部投入教育事业,把一切都献给了党、献给了贫困山区的孩子们。如果说老鹰是鸟中的英雄,那么他们就是我们的榜样。
“利爪重生展新翅,万里长空任驰骋,新喙遍尝天地餐,高寿七十群鸟妒。”正因为鹰能忍大痛击长喙、拔指甲、弃旧羽,才让它的生命如此美丽。我们的广大党员干部,更要学习这种“老鹰精神”,敢于自我剖析,提高自身要求,经受住历史的考验,发挥好先锋模范作用,带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同迈向更高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