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范文网 > 观后感 > 讲座观后感 > 终身成长的观后感

终身成长的观后感

时间: 黎民 讲座观后感

当我们在看完电影或者书籍后能获得不少感悟,故事的情节波荡起伏,引人入胜,这时可以好好地写一篇观后感记录感受了。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终身成长的观后感,仅供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终身成长的观后感

终身成长的观后感篇1

又到了读书分享时刻,有拖延症的我终是在最后一刻把它读完了。其实也并不是非要拖延。而是到年底了,学习生活都变得异常繁忙,越忙人也就越懒,使得很多任务都要拖到时限将至才去处理。听说拖延是一种逃避和投机的表现。也就是说,把事情拖到最后一刻才去做,结果若是好的,便可以证明自己的能力足够强;可结果若是不好,那是因为我们没有太认真地去准备,而不是自己能力不行,属于情有可原。

从这一点出发,正好印证了《终身成长》里面的两种思维方式,一种是固定型思维:认为人的才能一成不变。另一种是成长型思维:认为人的能力可以努力培养,虽然人的先天才能、资质、性格各有不同,但都可以通过努力和经历来改变。而我这种通过“拖延结果”来判断自己能力的必定是固定思维了。所以拖延大概是保护自己自尊心的一种手段吧,讨厌别人挑战自己的权威,喜欢把一切责任推脱给别人,为了那么一点点的心理舒适。

那么这样的思维有没有方法改变呢?卡罗尔·德韦克就在《终身成长》里告诉我们——可以!作者在最后提出来通往成长型思维模式的旅程:

第一步:接受。也就是去拥抱我们的固定思维模式。我们需要知道每个人的思维模式都是成长型和固定型的混合物,没有什么可羞愧的,正常人类都是如此。

第二步:观察。就是要明确是什么激发了你的固定型思维模式。那个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格会什么时候回来?当你了解了这个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格,并明确了激发他出现的原因,不要急着去评价,先观察一下。

第三步:命名。来给固定型思维人格起名字。会不会用生活中的,某个人的名字命名?或者一本书、一部电影中的人物?又或者你给了他一个你不喜欢的名字,来提醒自己这不是你想要成为的人?

第四步:教育。教育固定型思维模式,让他和你一起走过这段旅程。当你马上要迈出自己的舒适区时,请做好准备,在他出现并阻止你时,要欢迎他的到来。当你遇到挫折,这是他再次出现的好时机。不要镇压或禁止他做什么,就让他做他想做的,让他跳舞、唱歌,然后当他稍微安静下来时,告诉他你是怎么样计划从挫折中学习并继续前行的。在理想情况下,我们会越来越了解,如何去帮助那些同样在旅途中的人。

所以,真正的成功从来不是偶然的,而偶然得来的成功也并不可靠。希望我们能在自己成长的路上勇于面对挫折和失败,它并不是为了打垮你而出现的,而是为了带给你成长的机会,从而汲取对自己有用的东西。

终身成长的观后感篇2

在对成功的数十年研究后,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发现了思维模式的力量。她在《终身成长》中表明,我们获得的成功并不是能力和天赋决定的,更受到我们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展现的思维模式的影响。

她介绍了两种思维模式:固定型与成长型,它们体现了应对成功与失败、成绩与挑战时的两种基本心态。你认为才智和努力哪个重要,能力能否通过努力改变,决定了你是会满足于既有成果还是会积极探索新知。只有用正确的思维模式看待问题,才能更好地达成人生和职业目标。

德韦克揭示的成功法则已被很多具有发展眼光的父母、老师、运动员和管理者应用,并在实践中得到了验证。通过了解自己的思维模式并做出改变,人们能以最简单的方式培养对学习的热情,和在任何领域内取得成功都需要的抗压力。

《终身成长》这本书告诉我一个信息—人与人之间存在一种可选择的差异,即思维模式。我们每个人的每一个念头每一个行为,都是它无意识的写照,而思维模式是可以通过个人的努力塑造而成。我大部分时间所持的想法是,一个人的所能达到的高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的天分,与生俱来的天赋。我们的起跑线可能会落后于那些生来就有天分之人,但是现实中不乏通过后天锻炼努力获得不世成就的人,全书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所以,即便我们落后于人,还是有方法以及途径来追赶。智力并不是一个定量,能力更不是,他们是像肌肉一样,愈锻炼愈加强大。

许多人格外推崇天赋,轻视努力的价值,认为需要努力就意味着存在缺陷,缺少才能,甚至不具备与之竞争的资格,如果需要为某事或某物而努力,说明它本身注定不属于你,这是固定思维模式的偏见。抱有这种思维模式的人热衷于评判,结果导向,往往更在意成败,也更难以面对失败,遇挫时更易放弃,更易焦虑与抑郁。想要毁掉一个天才,只需要夸奖他是天才便够了,这会让他从此活在担心跌下神坛的恐惧与不安中,缩手缩脚,再也难以发现做事的`乐趣。讽刺的是,顶峰是固定思维模式者渴望抵达的地方,却是很多成长型思维模式者工作激情的副产品。他们相信,即便此刻自己不是最好的,也可以全心投入并坚持下去,遭遇失败也更具有复原力。

终身成长的观后感篇3

《终身成长》是卡罗尔·德韦克的代表作,书中卡罗尔·德韦克从教育、体育、商业、人际关系等领域总结了自己对于固定型思维以及成长型思维的研究。

这本书把人的思维模式分成两种,一种是固定型思维,抱有这种思维模式的人,相信自身才能是不变的,不屑于努力,并且热衷、在乎别人的评判和结果导向,总是掩饰自己不足,往往更易焦虑和抑郁,遇挫时容易放弃,拒绝自省,一旦失败,一蹶不振。

另外一种是成长型思维,认为能力是可以通过努力来培养的,信任团队和人才的力量,会把挫折、失败当作一种体验和学习经历,善于总结经验,不会因为失败而气馁。

终生成长的本质就是我们需要具备成长型思维模式,相信人的基本能力是可以通过努力来培养的,而不是靠天赋。

成长型思维非常重要,它可以让人看待问题有不同的视野,进而有不同的行动,获得成功。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是固定思维和成长思维的矛盾体,我们要能勇于发现、承认自己的固定思维,分析自身原因,勇敢面对和接受,用成长思维去帮助自己拥有正确的成长心态,训练积极强大的内心,通过自己的努力,克服脆弱、克服恐惧,消除自我,进而终身成长。

终身成长的观后感篇4

人和人的区别,在于出生环境,在于贫富差距,而更多的,在于思维方式的区别。

01、两种思维模式的区别

《终身成长》这本书大概可以为我们解释社会人的两种区别:固定型思维和成长型思维。

固定型思维的人相信一切都是与生俱来,一切都是命运的安排,他们相信这个世界存在天才,也觉得自己的能力无法改变。成长性思维的人相信一切都可以通过自身努力所获得,一切都在发展变化中,他们相信自己是人生的主宰,只要自己朝着目标正确的努力一定可以成功。

02、两种思维方式的教育表现

我们在表扬孩子时,经常夸:“宝贝,你好聪明啊”、“宝贝,你就是个天才。”而这种夸奖,更多的是在赞扬孩子所达到的结果,对孩子的促进作用仅限于刺激孩子下次要得到表扬,一定达到要达到这个目标。而具有成长型思维的父母,一般会这么说:“宝贝,你这次的努力没有白费。”、“宝贝,你作文水平提升了很多。”从孩子的努力过程、思考方式上去表扬孩子,则更能激励孩子不断努力,克服困难,取得成绩。

03、如何培养成长型思维

《终身成长》这本书给出了四个步骤:接受—观察—命名—教育。把我们固定性思维展现的时候,逐渐教化成成长性思维。我们可以接受自己的固定型思维,但是我们可以观察它一般什么时候来临,给它取个名字,制定具体步骤,慢慢养成成长性思维。在我看来,成长型思维最重要的一点是在于毅力二字,遇到困难时我们有毅力坚持,有毅力克服困难;立的flag有毅力执行结束。

我们不怕遇到困难,而怕遇到困难就退缩的懦夫;我们不怕失败,而怕一失败就一蹶不振。拥有成长性思维,拥有毅力,才能勇往无前。

终身成长的观后感篇5

我最近读书只是为了乐趣,想要培养读书习惯。那为什么近期会看这本书?是因为我遇事又开始出现逃避心理了。于是,通过老铁介绍,我就去看了这本书。其实这类书我以前读的时候会觉得很艰涩,所以会拒绝读它们。但是这本书里提到了2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固定型思维模式和成长型思维模式,我觉得对于我最近的状态有非常大的启发,所以我才想要硬着头皮把它们读下去。一遍看不懂,那就多看几遍。相信会有逐渐理解的时候。

固定型思维模式在我身上表现的非常明显。

1、对于努力,我其实从来没有真正去思考过。我从来没有把它与成功挂钩。努力就真的会成功吗?

2、天赋,我也没有真正了解过它。但是我认为人们会成功是与天赋有关的。

3、当一开始我做事情很顺利的时候,我可能会洋洋得意,然后,当我碰到困难的时候,我就会放弃这件事情。

4、我很着急。当我学习新事物的时候,我不能接受这需要一段漫长的过程,我总是觉得它可能一个月就得会有效果,要不然,我就不会成功的。

5、我时常拒绝沟通。我可能是觉得别人都是错的。我自己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是妈妈有时候会这么说我。而我只是觉得我是对的,我不想听你们说的,你们就让我犯错误,犯过错误后我下次自然就不会再犯了。

以上这些情形在我看来就是固定型思维模式所导致的结果,让我深受其害。通过最近看这本书,我思考了这些问题,觉得很苦恼。我明白自己一定要通过努力来迈向成长型思维模式。可是当我在现实生活中真正遇到这些问题时,大多数时候还是依然被固定型思维模式控制着大脑,从而做出一系列不理性的行为。所以,即使你发现了问题,但是突破口在哪里呢?我还在寻找。

终身成长的观后感篇6

最近在读的一本书叫做《终身成长》。这本书提到了两种思维方式,一种是固定型思维,一种是成长型思维。大体来说,固定型思维的人群会认为智力和能力是天生的,后天的作用不大。而成长型思维会认为只要正确的方向,足够的努力就能够实现能力的提升和好的成绩。

而固定型思维最大的问题在于他认为智商是天生的,所以他只有通过做简单的事情或者自己有把握的事确保自己顺利的完成以证明自己是聪明的,而挑战会让自己有挫败感,怀疑自己是不聪明的。而成长型思维则不是这样,他们在心里告诉自己,我通过不断的挑战是可以把事情做得更好,或者即使这次做不好,通过不断的克服困难,也能够提高自己的能力。

说一个简单的例子。家里的老人总喜欢夸小孩子好聪明啊,比你妈妈小时候要聪明很多。听到很多次这样的话,小孩子就会内心里也认为自己是聪明的。给他一个数学题,他觉得自己没有把握,他就开始大发脾气说,太难啦,我不要做。这就是固定思维带给我们的,我们害怕挑战,因为挑战失败会证明自己是不聪明的。所以我对小孩子这样说,一个人成功靠聪明是绝对不够的,正确的方向,不断的练习才是成功的必要条件。你看这道减法题目,你这次不会,妈妈告诉你做题的方法,然后你再试着自己做,再多做两道题,你就会发现,题目会变得简单,或者说叫熟能生巧。伟大的运动员绝对不能只靠天赋,我们要看到背后的汗水和付出的努力。

成长型思维不一定会通过父母传递给孩子,问题在于,一是称赞的方式不对,在意学习的结果而不是努力的过程,孩子会不自觉产生固定思维,不相信能力可以培养。二是遭遇挫折的反应,面对孩子偶尔的失败表现过于在意,孩子会沉浸在失败的感受中,忽略从失败中吸取教训,重新振作。三是是否重视对知识的深入理解,为了提高分数,各种死记硬背,其实已经背离了成长型思维,不恰当学习方法,不会得到真正的能力提高,只是知识的堆砌。

下图是固定型思维和成长型思维的区别,改变思维方式不是一朝一夕,面对问题多一点思考,少一点抱怨,不断朝着更好的方向前进。

终身成长的观后感篇7

工作后我的第一位领导曾对我说过,工作中努力很重要,更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思维模式、理清工作思路,不仅是工作中,生活中亦是。在看了《终身成长》后,我对这句话有了更深的理解:所谓终身成长,指的是有终身成长性思维的重要性。

文中提到人们大脑中的思维模式有固定型和成长型,固定型思维下人们容易关注结果,在事情发生时会认为一切都无法改变;成长性思维下人们更注重过程的努力,认为事物在不断变化的。

很多人说“性格决定命运,态度决定一切”,其实,追溯性格和态度的源头是思维模式在主导。文中提到的一个实例:一位应聘者准备报考研究院,她对自己充满信心,只报考了心仪的那一家,然而申请却被拒绝了,这位竞争者开始怀疑是这次竞争太激烈了,还是自己真的资质平庸?她已经对自己进行了裁决——你配不上这所研究院。后来,经过几番内心斗争,她给研究院打电话说:“我不是质疑您的决定,只是想问如果下次再申请,我该怎样改进,您能否给我一些反馈和建议。”研究院负责人对她的主动性颇为赏识,几天后答复同意接受她的申请,原来当时招生办拒绝也只是审阅疲劳后的一念之差。勇于尝试,不怕被拒绝,这就是成长性思维的很好反映。

《终身成长》的最后探讨通往成长性思维模式的历程,共分为四步,一是接受存在的固定性思维,二是观察分析触发固定性思维的原因,三是给情绪命名并时刻提醒自己,四是持续学习提高成长性思维。我对其中的第三步很感兴趣,当触发到固定性思维时,你可以叫它王二麻子又出现了,马大哈来找你了,看你怎么赶走它。我也把自己的这种情绪叫做“小黄牛”,每次它出现时总是很倔强,你推它一下它才动一下,有时可能也推不动。前段时间在跟进项目的过程中,需要走采购和报销流程,自己内心常常对此有些抗拒,所以拖拖沓沓了一个月,被客户各种催促,后来实在不想看见“小黄牛”把它拉走时,才发现其实各部门都挺配合,流程也没想象中那么繁杂。

每一次改变都是从接受现在的自己开始,希望能不断认识自己,做出一些调整,不断成长,进而内化为对自己有益的部分。

32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