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范文网 > 观后感 > 红色电影观后感 > 辛亥革命观后感1000字

辛亥革命观后感1000字

时间: 新华 红色电影观后感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推翻了统治中国二百六十多年的清王朝,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那么你知道《辛亥革命》的观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有关于辛亥革命观后感1000字,希望你喜欢。

辛亥革命观后感1000字1

看完电影“辛亥革命”,心潮澎湃。电影中的烈士一个个鲜活起来,他们为了建立一个新的国家抛头颅,洒热血,他们为了大我舍弃小我的精神深深地感染了我,他们对于革命的解读在今天听来仍然铿锵有力,激动人心。

这段历史其实我们都从历史课本中学习过,那时的我们对于这段历史的意义理解的并不深刻。今天看来,这是多么伟大的一段历史,没有这段历史,我们今天可能依然生活在封建社会,受人欺负,卑躬屈膝,一直是别人的奴隶。

其实,每一个社会或者个人的进步都与一个人或者一群人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息息相关。如果孙文没有去过日本、欧洲,他不会知道清朝和世界的差距,也不会深切地体会中国人民的痛苦。正是基于对世界的认识,他才会不遗余力的去奔走,去建立一个新国家。

秋瑾对革命的理解是为天下的孩子造一个宁静温和的世界;林觉民说,革命是替天下人谋求永久的幸福;孙文说,革命就是让全国之人无一贫者,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现在新中国建立了,不需要革命了,但是革命的精神却不能忘,我们要认真地继承下来,因为它在今天依然有用,有意义。

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清醒地认识世界,认识自己,如果我们发现了自己的差距,找到了前进的方向,就要争分夺秒的大踏步走到前边去,只要你坚定改变自己的信念,谁也挡不住你。我想,对于革命的解读每个人现在都有自己的认识。我以为,个人的革命就是要达到自立自强的状态,不再人云亦云,不再懦弱恐惧,不再固步自封。一个人自己有了主心骨,有了更高的奋斗目标,有了坚韧不拔的信念,他就会建立一个思想上的“中华民国”,做自己的大总统。

同理,一个企业也需要革命,也需要为自己的员工去争取一个崭新的未来。我一直在思考,我们管理企业的目的是什么?我想,看完“辛亥革命”后我有了一个初步的答案,那就是一个企业能够让自己的员工通过各自的努力,发挥自己的作用,体现自己的价值,在当今社会能够有尊严的活着。

辛亥革命观后感1000字2

《辛亥革命》作为在《建国大业》、《建党大业》之后出来的历史题材影片,自然会让人将之与这两者进行比较。笔者个人最为突出的感受就是这部电影拍得拘谨而古板。虽然陈列了片段化的事实,却与时代脱了节。

一闪而过的时代感,总是配合着黑屏白字的交代这在年代电影里屡见不鲜。《建国大业》和《建党大业》也是如此。但此两片开创了偶像时代的明星谱这一招,很得意的吸引到众多年轻粉丝买票进影院数“星星”。这之后的历史枯燥题材电影大都学了这一定律,当然这部电影也是如此。从胡歌、李冰冰和成龙的加盟正验证了这一点。当然这点与导演无关,与技术层面也无关,与资金投入和老板的人缘关系有关。笔者个人认为,这不属于影评讨论的范畴。

不过,放在一个时空段里的革命题材电影,最难把握的就是如何在一定的时间段里将剧情短暂提炼、凝聚、使得观众情感宣泄抒发,不能冗长乏味。这一点是这部电影里最致命的短板,也彻底导致了它与《建国大业》、《建党大业》的差距。比方说战争场面,导演张黎似乎只记得成龙是功夫明星,于是刻意给了黄兴这个人物几处近身博斗的戏份。然而此种以小写大的拍法在视觉冲击力上,往往一败涂地。大的场面铺陈得不够大气,没有了视觉震撼,期待的大场面很少很少。于是这部电影的致命问题明显呈现了出来。

那便是场面设置过于关注细节,而忽视整体,而情感表达却过于想当然的一气连贯,而忽视细节上的喘息机会。本来成龙和李冰冰这条感情线可以很有层次的。客观的分析,这部电影的导演张黎是电视剧导演与摄影师出身,所以驾御跨度时间长的年代剧是很不错的,比如他的《走向共和》,但电影又是另外一回事。于是对于电影拍摄执行经验不甚丰富的他,很明显的走上了一条宁拘谨勿犯错的中庸之道。

观影过程中给笔者最大的感觉就是叙事的老套和过场的退步。如果放在拍《解放战争》那个年代的话,这部电影就是好的。因为有功夫成龙化身邋遢战场将军,帅气胡歌撕掉偶像面具潜入海底。然而时代的进步不应该只体现在能请到大牌上的,或是年轻观众们喜欢的偶像明星加盟影片。而应该在叙事和讲故事大方式上寻求进步。很明显,这部电影在这方面做得相当差。

尽管大的整体逊色,甚至退步,让笔者觉得老套,当这部电影却在塑造个体形象上也所建树。这也从侧面上再次验证了张黎理性谨慎,拘谨少犯错,却没有个性,不能把握感性东西的弱点。而演员的个体表演无疑也无意间帮助了他。其中孙醇扮演的袁世凯以强横的脸部肌肉和个体化表演尤为突出,而演惯孙中山的赵文煊则显得中规中矩,这是一种极其缺乏张力的演出,笔者个人的观点是赵文渲因为对这一角色的表演之多,已经形成了固有的套路与模式。而在艺术创作中如果出现了套路和模式,就极可能使得表演非常的概念,缺乏生动感。

尽管现今先进的化装术已经帮助他的苍老脸部轮廓很多很多,但无奈的是他一样暴露了谨慎不变通的毛病。反观察孙淳的每个镜头都似信手捻来的自然,而不露痕迹。同样的表演特性,在成龙和李冰冰这两人身上一样体现了出来。李冰冰是彻底的“外放”型演员,就算那部帮她拿到金马影后的《风声》也不过是将她的歇斯底里发挥到极致的典型范例而已。这部电影里的徐宗汉不过将她的外放功力再次出来释放。因为“给力”向来的是李冰冰的拿手好戏。

功过相抵,《辛亥革命》可以看明星,可以有话题,但因为框架和叙事问题的老套,题材的大同小异,注定难成经典!

辛亥革命观后感1000字3

今日,学校组织我们高中年级要看《辛亥革命》这部电影。刚开始放映,我就一头插进电影中,无论同学们怎样吵,怎样闹,我都会津津有味地看着。我为什么对这部电影那么感兴趣呢可能是因为对于一百年前的那场伟大革命的崇敬,或者是对于孙中山先生的崇敬,或许也是冲着成龙的面子吧!

看完这部电影后,我心潮澎湃,电影中的烈士一个个鲜活起来,他们为了建立一个新的国家撒过多少汗,撒过多少血,甚至牺牲过多少无辜的生命,他们“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我,他们对于革命的解读在今日听来仍然铿锵有力,激动人心。

所有中国人都明白,此刻的中国已经是一个大国了,在国际社会上发挥着举足重轻的作用,不在是以前那个受人指使、侵略的国家了。此刻新中国建立了,不需要革命了,可是革命的精神却不能忘,我们要认真地继承下来,因为它在今日依然有用,有意义。如果不是以前烈士们那辛苦的革命斗争,我们也就没有今日的幸福生活,所以革命虽然不需要革了,可是革命的精神要永垂不朽。

《辛亥革命》这部电影很好地描述了当年革命时的前因后果以及革命的精神,主要是孙中山先生的那种精神,给了我很大的鼓励,孙中山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我都清清楚楚的印在脑子里。并且影片将辛亥革命中的重大历史事件都给了很详细的描述,像黄花岗起义、武昌起义、孙中山回国、孙中山就任总统、袁世凯逼清王朝退位到最终袁世凯窃取革命成果,至少很好地解释了孙中山先生的革命思想以及他为什么要辞去总统的职位。

如今,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国家繁荣昌盛,人才济济。我们又怎样能忘记那一段刻骨铭心的历史我们此刻不能天天趴在电脑前打打游戏;不能把电视机放到半夜;不能游手好闲的过完每一天,我们要担起现实世界里脚踏实地的去践行党和国家赋予的光荣使命!要将孙中山先生“博爱”的思想发扬光大。让中国的每一个中国人都要明白“即使道路崎岖、布满荆棘,也该微笑着握紧拳头,即使困难很难抗拒,也要去迎接;即使这件事是不可能完成的,你也要将它变成可能,因为: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这是一场空前绝后的革命,在中国历史舞台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今日,我们去回顾它、铭记它,并必将把它给我们传递的一种精神和历史使命延续到以后的无止尽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去。时光流逝,历史远去。岁月能够改变沧海桑田,可是永远无法抹去历史在此间留下的烙印,那震耳欲聋的枪声将永远定格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1911年的中华大地哀鸿遍野,弥漫着遍地的死气沉沉,中华儿女们饱受苦难。在这一片漆黑当中,孙中山等人点燃了这漫漫长夜中的第一束火炬——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观后感1000字4

国难当头,舍我其谁?这是我观看大型电影记录片《辛亥革命》最大的感触。我们中华民族也正因为有了这种精神,才得以不断地走向繁荣富强!

影片从秋瑾就义开始,广州起义的准备、过程与失败,孙中山在美国的募捐演讲,试图回答这么一个问题:为什么要革命?为什么一个女人、母亲宁可牺牲生命要去革命?为什么参加广州起义的20多岁的小伙子们要牺牲生命去革命?为什么海外的华侨要捐款甚至卖掉祖宅赞助革命?

因为满清政府已经不可能给中国人生活的尊严,中国要摆脱被世界歧视的命运,仅有革命这一条路!——孙中山先生如是说。为什么?

翻开中国近代史,触目惊心!由于政治的腐朽与经济的衰退,无法扼制西方列强的侵略与压迫,在一次次列强的进攻面前败下阵来。两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的结果都是中国被迫割地赔款,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进而引起列强的瓜分狂潮,直至八国联军进入中国并强迫签订《辛丑条约》,迫使中国“将大沽炮台及有碍京师至海通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即解除防务,而外国军队则驻扎于中国京畿周围的要地,实行永久军事占领。中国在西方殖民主义强加的不平等条约体系束缚下一步一步地“沉沦”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中国人民当然不甘心承认备受列强欺凌的侵略现实,应对列强侵略的加深也掀起过一波又一波的反帝活动。民族复兴的追求是几代人的目标、梦想。可是,实现近代中国的复兴则面临十分艰巨的困难:摆脱帝国主义的外来干涉侵略与压迫是中华民族复兴的第一步,而使广大人民摆脱贫困,使中国作为大国富强起来,则是中华民族复兴更艰巨的一步。历史上,许多人为这一目标以往进行了多次尝试,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都是前人从事的努力。中国近代史就是人们以这样一种精神支撑着从坎坷中走过来的历史。

观看辛亥革命这一断历史,尽管我们明白:1911年的革命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人民悲惨境遇的局限,可是,辛亥革命扫除了两千年来的封建制度,消灭了皇帝制度,打破了君主世代相袭的制度。此后发生过两次帝制复辟的活动,但都不能成功,说明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为中国的提高打开了闸门,使反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这是名垂千古的功绩啊!

一个世纪的光阴犹如弹指一挥间,历史不容假设,所以我很难想像,如果100年前,没有那些国难当头,舍我其谁勇士们为了心中的信念、自我的梦想用抛头颅洒热血的方式执着的追寻新的期望,那么如今的中国该是怎样的一种场面?

从秋瑾、广州起义烈士(实际可考人名为89人)、武昌首义将士,以及旧体制内的同情者,清朝驻英大使的女儿唐曼柔,为孙中山游说西方财团停止对清廷贷款勇敢地站在旧体制及父亲的对立面,最终随父亲一齐自杀的女性。还有:林觉民的《与妻书》代表了年轻的革命党人,为什么抛妻弃子、放弃富裕的家庭、个人的前途,去进行看不到前途的革命----因为革命代表了中国的未来、民族的期望,即使明知自我看不到胜利,也要为革命奉献的精神!

革命者不全是不得已的逼上梁山者。中国近现代历史最感人之处,就是很多富裕家庭、包括旧体制家庭的年轻人,甘愿抛弃优越幸福的生活,投身到梦想、奉献给革命,这些人是先知先觉者,是中华民族新生的不灭的源泉,是鲁迅所说的舍生取义的仁人志士!

同学们,今日,不应忘记这些民族的脊梁。也不应容许那些将自我的家庭、个人幸福奉为最高人生标准的人对革命者进行肆意及阴险的诽谤。我们的国家也不够强大,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在我们国内、国外不断地制造事端,挑起民族危机、国家危机,我们又怎能掉以轻心?

古人云: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我们,这些生活在安乐世界里的人们,怎能忘记这段历史?如今的我们要做的已不是追寻梦境中童话般的天真,而是在现实世界里脚踏实地的去践行党和国家赋予的光荣使命!

天下兴亡,舍我其谁?

辛亥革命观后感1000字5

不少人看过《辛亥革命》后都摇着头说,张黎还是缺乏经验,电视剧痕迹太重。对这点,我不太好评价,他的电视剧,完完整整看过的就只有《人间正道是沧桑》一部,非常喜欢。说《辛亥革命》电视剧痕迹重,我觉得也不是,这部电影在主旋律电影中来看,可以说是上乘之作,起码比建字两部曲要强很多,这也说明,明星脸挽救不了一部电影,再多也没用。

《辛亥革命》采用了一贯的编年体形式,选取若干重要节点展开描绘,文戏和战争场面刚柔并济,几段战争戏拍的都很过瘾,有大片的范儿,有两段甚至可以和《南京!南京!》开篇的巷战相媲美,这是值得称道的地方。但是频繁的穿插和场景的急促变换,打乱了电影的叙事结构,什么都想说,又什么都说的不到位,这点是历史片最怕也很容易出现的问题,比较典型的一段就是成龙耍把式的部分,显得非常突兀,前后都没有交代,反倒因为成龙漂亮的身手而容易让观众出戏。实际上这段不但不多余,反倒远远不够,黄兴原本就是孙中山的保镖,前后捣毁过9次针对孙中山的刺杀,我想成龙饰演这个角色应该是有意为之,可能是后期剪掉了很多戏份,因此看来,剪辑也很有问题。

其实,《辛亥革命》最大的问题是煽情,太过火了,不厌其烦的特写、慢镜让人生厌。从影片开始秋瑾戴着枷锁游街就开始极尽煽情之能事,广州起义也如此,每一段战争戏都要找点机会煽情一下,比如,锯腿。过量的煽情将影片蒙上了一层哀怨的色彩,黄兴苦大仇深,孙中山更是从头到尾一副救世主、舍我其谁的模样,好在这边有一个黎元洪,那边有一个袁世凯,朝廷有一个隆裕太后来调节气氛,要不然这片儿真没法看,你们还真以为观众花钱买票是想忆苦思甜呢?从另一个方面来说,煽情的同时也打乱了电影的节奏,忽松忽紧,不连贯,综合上面这一点,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很多人说它电视剧痕迹过重了。不知道导演是否听到了这方面的声音,他又是怎么想的,是不是该反思一下。

演员表现上我给打80分,虽然多数中规中矩、少数几个比较出彩,但这种片子讲求的是群戏,整体看来还是很不错的。赵文瑄的沉静很符合孙文的气质,姜武的黎元洪好像就是专门出来搞笑调节气氛的,全片最可乐的就是他。孙淳虽然没有和赵文瑄的对手戏,但是两人分属不同阵营,隔空PK非常精彩,最后一个我非常喜欢的,是陈冲饰演的裕隆太后,不仅仅是有那副架子,她的台词不多,但是每一句说出来,都能营造出很强大的气场。

尽管还没看《白蛇传说》和《画壁》,不过已经能肯定国庆档三足鼎立之势成不了,最多是这两者的PK,《辛亥革命》很难分到过亿票房,希望它不会太惨,沦为炮灰。

10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