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范文网 > 观后感 > 电影观后感 > 看了电影怎么写观后感

看了电影怎么写观后感

时间: 新华 电影观后感

写观后感是一种情感释放方式,可以帮助我们宣泄自己的情感和感受,让我们更加平静地面对生活。看了电影怎么写观后感要怎么写?接下来给大家带来看了电影怎么写观后感,方便大家学习。

看了电影怎么写观后感篇1

我曾经读过一篇寓言,内容大概是“从前有一位富商,他养了一盆十分漂亮的红花,人人见了都说美丽。那位富商觉得红花下面的绿叶不仅不好看,而且还占地方,干脆把绿叶剪下去吧,要它也没用。就这样那位富商把红花下面的绿叶剪了下去,但后来到他家里的客人和朋友都不在赞美这盆红花漂亮啦。”

有了星辰就映得太阳伟大;有了小草就映出大树的高大;而有了泓山泉就聚成了河流。每个人都是独特的,就连双胞胎兄弟或姐妹也是不相同的,不说性格就外表也不尽相同;每个人也有自己存在的价值,古人云:“天生我材必有用”。如果一种事或物不适合你,那也不代表所有的事或物都不适合于你。

“自卑”这个词,早在我认识字时就从我的字典里撕去了,也找不到这个词的解释了。自卑是小人的表现,君子是表现不出来自卑的;自卑的哭是没有道理的,而君子感动的流泪其解释是完全不一样的。每个人都不需要自卑,何必哪!你,我和大家同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你有的,我也有,大家都有,你还有我们没有的。渺小不代表无能,高大不代表伟大,正如老子说的:“事物都存在着对立面”一篇文章谈到:“一位小女孩到剧场拍戏,但她却只能演戏中的一条狗,那位女孩答应啦,而且演得非常出色。”

红花也需绿叶映,自己现在虽渺小,但不代表未来你还渺小。

看了电影怎么写观后感篇2

下午刷微博的时候看到有人吹《驴得水》,晚上回来立马在网上找来看了一下。

不得不说,确实牛逼。很久没看过这么好看的电影了。近几年的国产喜剧电影,要么刻意装逼,要么难看得要死,却整天发牢骚,说没人懂得欣赏,要么全程穿梗,搞得情节支离破碎,甚至逻辑都难以自恰。《驴得水》却能将可看性和深度结合得很好,全程没有故装深沉,偶尔的插科打诨,也是那么自然而然。

如果对情节感兴趣,建议大家自己去看,毕竟一百个读者有一百个哈姆雷特,我这里就不赘述了。我只是想在这里分享几点自己的一些想法而已。

首先,戏剧性。我们花2个小时去电影院或者在家里,安安静静地欣赏完一个故事,为的是什么?我想绝不会是为了看一日三餐,菜米油盐来着,我们渴望看到我们日常生活中遇不到的故事,体验那不同寻常的经历。一个好的故事,必不脱一个奇字,比如灰姑凉嫁给王子,底层少年遇到种.种奇遇最终成为武侠高手,等等。一个离奇曲折的故事,让我们暂时忘记了生活的平淡,还有无奈、无力。可以说,一个故事的生命力和张力,都在这个奇字上了。

在这一点上,这个故事可以说足够离奇了:一个英语老师竟然是一头驴,不对,是一个铁匠。为了掩盖这个谎言,众人不得不撒更多的谎言,故事,就这样被这个谎言带着走。在面对谎言的时候,在真诚和利益的拷问下,每个角色都现出了自己最真实的人性。

其次,真实性。如果一味猎奇,失去了真实性,那么就不会让人产生代入感,故事将不再是故事,电影也不再是电影,而成了一长串瑰丽的幻灯片了。这里的真实就是逻辑自恰的意思,不是说一定要和现实世界一样。比如我看《长城》,就觉得很难受,完全没办法融入故事的情境中,整个故事的逻辑性一塌糊涂。比如让女兵站在城墙外吊着圆环跳下去与异兽战斗这个设定,让我非常难受,这导演白痴啊,城墙的作用是什么,你跳下城墙与敌人战斗,那要这城墙何用?《驴得水》这部电影,在我看来,就是太真实了,真实得让人难以接受。

铁匠一出场的时候,我一直以为后面他会成为逆转局势的正面人物,努力读书,最后成为接班孙校长梦想的旗手。没想到,铁匠,他还是铁匠。周铁男,我以为他会强项到底,没想到在子弹的威胁下,他也会认怂,不仅认怂,直接变成软骨头了。不对,应该说我没想到编剧敢这么写,因为其实周的反应才是一个正常人的,在那种情境下的人物应该有的反应。导演只是遵从了真实,但这个真实却是那么地震撼,一点都不平淡。我承认,如果我在那种情境下,我也会认怂的,这才是最真实的人性。只是我们都很难承认,我们总是希望有一个勇敢的英雄可以在这个时候挺身而出,反转剧情,很多故事就是这么写的,但导演没有这么干,这又是一“奇”。其他各个人物,他们的所有行为,虽然看起来让人难受,但他们都严格遵守着自己的设定,丝毫没有逾距,这就是讲故事的时候需要的克制,很多导演和作者都没有这个品质,想一股脑往作品里拉好东西,结果反而破坏了作品的一致性。

电影的最后,陆一曼用捡到的那把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虽然很伤心,但我仍能接受,因为我知道,这就是她的命运。不是死,就是疯,没有第三条路可以走。她在自己短暂的清醒时刻,用一种不那么痛苦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这可能是导演最后的仁慈吧。

解释一下为什么说陆一曼只有死和疯两条路可走。因为人物设定,或者说,如果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那么这就是她的真实归宿。如果说,贯穿这个故事的引线是驴得水是英语老师这个谎言,通过这个谎言推动着整个故事的进展。那么,现实与理想的冲突,则是制造波澜的力量。这个冲突,在陆一曼身上体现得最为明显。陆在城里的事情故事里并没有交代,但我推测可能是这样的:陆在城里遭到了无法言说的侵害,她无法承接这巨大的羞耻感,所以只能合理化侵害,把自己变成一个荡妇,否则她无法活下去。这种合理化,就像在说,看吧,不是你侵害我,而是老娘在睡你。后来,可能在城里实在混不下去了,她投奔了孙校长。所以,来到三民小学的陆一曼,其实是带着荡妇的面具来的,这个面具对她来说,是一个保护层。因此也可以理解,为什么裴魁山向她求婚的时候,她果断地拒绝了。来到小学后,从电影一开头可以看出,她活得还是很自在的,至少表面上如此。但是,当她尊敬的孙校长剪掉了她美丽的波浪长发后,她从镜子中看到了血淋淋的自己,那个被隐藏的自己。 是的,头发可以再长出来,但是,这个情境,肯定唤醒了被她小心翼翼地掩藏着的伤痛体验。被侵害,但是无力反抗的伤痛体验,意识的容器无法容纳这巨大的冲突,为了保护自己,只能让自己疯掉,隔绝意识,从而也隔绝了这些痛苦的感受。影片的最后几次插入了她想象着校服已经做好,几位老师和孙校长一起照相的温馨画面,这是想象,可惜现实并没有这么美好。当她看到掉到地上的那把枪的时候,她的意识突然那么一丝的清明,原来,还有另外一条路可以走。

当她拿起地上的那把枪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就是:马上把在场的所有坏蛋都给崩了。但她没有,要是这样做的话,她就不是陆一曼了,也不会来到这个地方了,她会有截然不同的命运。

亲爱的朋友呵,当你手中有一把枪,请把它指向你的敌人,千万不要指向自己的大好头颅啊。

整个电影看下来,没感觉导演在批评谁,或者揭露谁,他只是在呈现。他好像在说,看,事实就是这样。每个人在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中,都选择了自己认为正确的选择。你能说想改变自己现状的铜匠是错的吗?你能说为了理想委屈求全的孙校长是错的吗?你能说在生命受到威胁时屈服的周铁男是错的吗?你能说完全臣服于现实的裴魁山是错的吗?不能,你不能。每个人都在他们身上看到了自己,而当你看到了自己的时候,你就会体验到那种我们笼统地叫感动的情绪。这时候,这部电影便有活了过来。

做了选择的人,命运亦为他们准备好了相应的归宿。没有谁是谁非,这只是生活本来的样子罢了。

看了电影怎么写观后感篇3

最近一直阅读了读一本英文书《me before you》,因为被小说的情节吸引,但每天的阅读量是固定的,不能超量,于是我按耐不住看了电影版,总体上来说还是不错的,至少男主的笑容很有魅力,我非常喜欢。

就像电影中的女主,如果你把自己限定在某个范围或者区域里,你就无法真正认识你自己,无法去发掘更多的潜力与可能。因为车祸而高位截瘫的will曾是那么热爱生活,后来却被困在小小的轮椅之上,尽管家庭富足,他不用担心生计,但是,那曾经可以自由驰骋,自由翱翔的心灵是不堪囚禁的。他与父母约定的在他选择安乐死之前再活半年。半年里,lou的到来给了他爱与快乐,却未能改变他要结束生命的决定。看到will选择在lou和家人面前安乐死的时候,我忍不住落泪,但若换成我,我也一定会像will一样。

不是玛丽苏的结局,will虽选择了离开,却给lou留下打开了新世界的希望和资源。她不再因为家庭的经济来源问题被困在那个小镇,她可以自信地穿着最爱的大黄蜂条纹打底裤,坐在巴黎的街头,品味着经典的苦咖啡和新出炉的牛角包,然后微笑着走进那家香水店,购买will推荐的那款适合她的香水,带着will给她的永恒的爱与希望前行。

结局虽不圆满,却是最好的,因为will不用再过每天睁开眼就期待这一天结束的日子,心灵不会再被身体禁锢,因为lou终于可以去过自己的生活,去看更大的世界……

will应该从来没想过自己会被一辆摩托车毁掉一生。生命或者说生活永远都是未知的,我们无法窥探未来,或许,解放自己,过好自己的每一天,去发现,去尝试才不枉生活。但在我们的文化中,各种关系和羁绊很多时候你是无法放下的,因为就算你是对的舆论的压力太大。

在过去的一年里,应该很多人都觉得很累,或许这已经是一种常态了。上班的人有太多迫于生活的压力而发条式的前进着,全职妈妈们也疲于24h全年无休的工作。或许,我们都需要一点点时间,一点点空间,去疗愈我们自己,哪怕只是看几页我们喜欢的书,或者看一部我们喜欢的电影,哪怕是在阳光明媚的午后,坐在窗前静静地发会呆,释放一下心流,又哪怕只是听一首歌,品一杯茶……只要我们是全身心的陪伴自己。

看了电影怎么写观后感篇4

当历史的年轮压过奥斯威辛,听到的是男人的怒吼与女人的尖叫,看到的是母亲的哭泣与孩子的惊恐。而今,奥斯威辛的天空湛蓝而且透明,一排排高耸的建筑直插云霄,似要打破这里的宁静。

难道时间已将历史风化,坚忍的犹太民族已似“一笑泯恩仇”。没有!不但犹太人没有忘记那曾经的苦难,德国人民也没有忘记。每当犹太人纪念日那天,德国总理总是跪在营前,默默悔过。男儿跪地惊天动地,何况总理,而这又是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没有忘记。

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任时间长河滚滚不息,他们没有忘记。犹太人没有忘记,因为他们知道知耻而后勇,于是在诺贝尔奖面前,他们经常是胜利者。德国人没有忘记,因为他们把昨日的罪过,当作今日的教训,防止明日的错误。全世界的人民都不会忘记,因为和平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渴望。

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谁都不想让奥斯威辛的哥特式建筑真正打破世界的宁静,但这也不会影响到我们记忆中的伤痕,它只会作为我们的一个和平的标志,以示警钟长鸣。现在犹太民族早已得到了公正的对待,但他们也未曾将自己的历史忘掉,即使那是一段令人不堪回首的记忆。

古人云“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行。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佩乎塞苍溟”。犹太人正是凭着这一股浩然之气,将心中的愤怒转化为一股复兴民族的决心。不要以为不声不语的他们已将历史忘却,时间永远不会使有些记忆风化,就像叶延滨永远不会将荒野无灯的感触忘记一样,奥斯威辛也永不会讲屈辱的历史遗忘,即使时间不断轮回。

那天,奥斯威辛警钟长鸣;那天,犹太人民饱含热泪;那天,记忆流经这和平的世界;那天,和平在向极端的功力者和道貌岸然的战争者宣判:胜利的钟声会在和平者的心中响彻整个胸膛。

时间永远不会将奥斯威辛风化在记忆底层!

看了电影怎么写观后感篇5

第一遍看完吓一跳,在李宝莉身上看到太多自己的影子:一心为家庭,为孩子,到头来却谁都不领情,反而厌烦的厌烦,憎恨的憎恨,自己是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说到底,还是情商的问题。刀子嘴,豆腐心,一心为整个家庭,从来没考虑别的,换来的却是丈夫和儿子对自己日渐的疏离。

李宝莉身上也折射出很多过得并不那么幸福的女人的影子。不会说话,不会绕弯子,不能考虑别人的感受,只会闷头做事。可是,做再多事,也不及一句暖心的话;做再多事,也抵不过一句伤人的话。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电影的后半段,看李宝莉一个人早出晚归,披星戴月,靠挑扁担养活一家人,供孩子上学,着实心酸。“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李宝莉的一切,说难听点,是咎由自取。小景劝过李宝莉:你要是不想跟他过,你就把钱财抓在手上,好聚好散,你不吃亏;你要是想跟他过,就想办法好好留住他……可惜李宝莉没有听。以她的性格,她也听不进去。即使她听进去了,也不懂如何去做,后面碰到事情,一样简单粗暴,不留余地。因为她的情商对应的处事方式就是这样,所以才有了后面的报警捉奸,马学武跳河……

小景说:你不要拿马学武跟刘东峰比,刘东峰本来就是稀烂,而马学武,是被你逼到这条路上去的……是啊,跟搬家公司讨价还价,不让马学武敬烟,不让儿子买饮料,出发点都是好的,是为了这个家。可是,马学武要的,不关是一个省吃俭用,勤俭持家的妻子,他要的,更是一个,懂得尊重他的女人。可是李宝莉,始终不明白。

所以人啊,谁能过什么日子,都是自己决定的。像小景,从她劝李宝莉的话来看,她的情商绝对甩李宝莉好几条街。如果是她来跟马学武过日子,马学武的结局也许就不会是跳江。所以小景与李宝莉的情商决定了一个开豪车,一个挑扁担。

其实李宝莉也明白,所以后来马学武跳江后,小景邀李宝莉来跟自己干时,李宝莉说,我就适合出力气,你那些要口脑并用,劳心的事,我真的做不来。她明白她的缺点,可是她不明白,她需要改变,或者说,她不愿意,改变。

看电影第二遍的时候,理解了李宝莉为什么不愿意改变。因为,她认为自己改变不了。她的阶层决定了她改变不了,她的眼界决定了她不去改变。

很多人的劣根性也在这里:对未知的恐惧,对不熟悉事务的排斥,宁愿呆在固有的,自以为的舒适圈里一直辛苦,也不愿接受为了更好的生活而受的那在整个生命中微不足道的一点未知的苦。

所以,这就是菜农女儿的思维,这就是菜农女儿的眼界。没有尝试,就认为自己做不到。

其实在这部片子里,也可以看到教育。让我们反思该如何去教育我们的孩子。就像小宝暴躁地对李宝莉说:“从小到大,你除了问我作业做完了没,作业做完了没,你还会说什么?”李宝莉愣了:“我的心是好的呀!”

是呀,你的心是好的。你什么时候的心不是好的?你那么善良,那么坚强,然而呢?你的好心,你的坚强,把你的生活弄得一团糟!所以,你也意识到了,你没文化,你没见识。所以,你希望儿子不要像你,你希望他能靠文化过上比你更好的日子。所以你才不停督促他做作业;所以你那么辛苦,也要供他上学;所以他考了第一名,你的脸上笑开了花……

可是,孩子不光是学习就行了的。现在这个社会,更多的是眼界。你见的越多,你了解的越多,你的思维就越开阔,碰到事情,你才有更多更好的解决办法。

就像李宝莉的婚姻,如果,她不是菜农的女儿,如果,她的成长环境不是菜市场,如果,她受更好的教育,如果,她有更开阔的眼界和思维,她的婚姻,不会走到那一步;她的半生,也不会如此辛苦……

所以,让孩子成长得更好,更自信,勇敢,就该让他去见识更多更广阔的世界,拥有更开更广阔的思维。

老祖宗教导我们,婚姻要讲究“门当户对”,是一点也没错的。马学武的父母都是老师,可以说是书香门第,而李宝莉的父母是菜农,注定了他们的说话方式,处事方式都是截然不同的,注定了他们的结合不会幸福……

这个片子里,李宝莉和健健,才是一对。而马学武,和周芬是同一类人。如果李宝莉开始就选择和健健在一起,不会像跟马学武在一起时有高他一等的感觉,健健也不会像马学武一样嫌她没文化,没素质,因为健健与李宝莉一样,虽出身城市,但是同是城市最底层的一员。他们说话直接,脏话连篇,却同样善良,耿直,他们才是“门当户对”。而马学武,喝过几年墨水,是厂办主任,男人,都有自尊,尤其是像他这样,靠自己努力从农村跻身大城市的男人,更渴望有人崇拜,满足其出身的相对卑微。

李宝莉从来没有认识到这点,反而因着自己的卑微,找不是城里人的马学武,来凸显自己的优越。所以,马学武压抑,憎恶,转而投向会认同自己“好像真的是这样耶”的周芬也就不足为怪。

也许,一个女人,以崇拜认同的眼神与语气对待自己,马学武在家从来没有享受过。那一刻,他是开心的,愉悦的,甚至,幸福的。出轨周芬,也就顺理成章……

可惜李宝莉直到发现丈夫死后没给自己留一个字,儿子几年不叫自己,都没有觉悟到,是自己,造成了这整个家庭,包括自己,的不幸……

当然,这些不幸也有马学武的责任。这个男人,太没有担当,太不负责任。自己一了百了,却把那样一个家庭的重担,扔给一个女人,甚至绝情到遗笔都不提她一个字!这是带着多大的怨恨,多少绝望去跳的江?

李宝莉没有恨他,甚至来不及怨他,就挑起了整个家庭的重担。这就是他们的不同:一个有文化,但胆小,懦弱,一个没文化,但坚强,勇敢,根本就是两个世界的人,却因为各自的虚荣或自我满足而结合了,最终造成了各自的悲剧……

还是那句话,婚姻需要“门当户对”。愿天下所有未婚男女都能明白:门当户对,频率相同的婚姻,才是一辈子幸福婚姻的根基。

看了电影怎么写观后感篇6

20--年12月23日下午,我去看了人生的第一部话剧,特意挑选的爱情题材,号称是90后年轻人的“爱情圣经”,我入场之前,我就相信它不会让我失望,经典的剧目承载着永恒的爱情观,况且我身边将会坐着我最挚爱的人。

我喜欢先说出我的观点,然后去佐证我的观点(当然千人千面,这么经典的剧目,容纳的更是一个立体的世界观,无论怎么切片去微观的观察,得出来的结论都是片面而又真实的,这句话,我写在前面)。

马路、明明、陈飞三个人的爱情,从始至终就像是一场百米冲刺,明明痴迷于陈飞的艺术气息,目光始终没有离开她左边赛道的陈飞身上,马路追求的不是终点,是他左边赛道的明明,是那个有着打印机味道的女孩。故事一开始,就注定不一样的跑道,他们永远走不到一起,这种时远时近的距离感每一刻在撕扯着追逐者的心,千疮百孔的那种痛感不足以形容这种将心撕开,而又渐渐的愈合,转眼又撕开的痛感。

我们在这种反复的追逐中,去倾听他们的心声,诗人诞生于苦痛与幸福之间,艺术赞美的往往是光明与黑暗的交际。重复出现的奔跑是两个人面对爱情的态度,是一种拼尽全力的姿势,他们不是无畏的,马路一直害怕明明的拒绝,他所有的努力代表着他为这份爱情做出的改变,他所有的失去见证着他为这份爱情的付出;明明也曾绝望过,陈飞拥住她的身体,却一而再的抛开了她的心,她的心无处安放,直至那身白衣变成了红色,然后肆无忌惮的往下坠。我喜欢他们这种面对爱情的态度,大胆的选择,勇敢的冲刺,不管生活怎样,他们不曾遗忘爱情,虽然这是他们痛苦的根源,但也是他们最初的梦想。

马路、图拉、明明、塔娜,剧名为恋爱的犀牛,可是可怜的图拉一生没有一次发情期,更没有机会交配,黑犀和白犀的区别就像是马路和明明的跑道不同一样。从非洲的大草原来到动物园,意味着悲剧的开始,图拉的命运已经交到了别人的手里,只有嗅觉灵敏的图拉和马路在找寻的爱情的过程中,盲目而又冲动。马路感觉自己输给一个未曾正面交锋的陈飞,图拉输给了一头不曾谋面的公白犀牛,其实他们是输给自己喜欢的人。

我蛮喜欢空花组里面扮演牙刷的杨佐夫,他承包了这部剧里面少有的笑点,那些慢动作的设计适当的调节观众的情绪,有效的松缓我们的神经,这些配角的戏本身代表着物欲横流的社会发展和变迁,他们终将被现实改变,然后用他们的现实去改变马路。

以上,就是我一刷《恋爱的犀牛》的感受,结合当时的情景,我想我是怀揣着其他的情感去看这部剧的,有几句话,我决定做为末尾。

一辈子

能遇到一个你喜欢的人

是一件极其美丽的事情

更美丽的是

无论你富有,还是贫穷

无论你高贵,还是卑微

你的喜欢从未改变

这是我昨天所能看到最好得我一面

看了电影怎么写观后感篇7

昨天我学了初中的第一篇文言文《童趣》,它的作者是清代文学家沈同。我读完后深深体会到了中国语言文学的博大精深。这个令人入迷的文字就是——文言文。我小学的时候受文言文版的《三国》,《水浒》的影响,接触了一篇文言文——诸葛亮的《诫子书》。这篇文章不仅仅只是诸葛亮写给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更是世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漫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这就是《诫子书》的原文。 这篇文章不长,甚至很短。但只要读懂它的人一定会说“英雄所见略同”,就一定会佩服这个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的作者诸葛亮。 诸葛亮就是想告诉我们学习得静下心来,不要浮躁,要珍惜光阴,刻苦学习才会有大作为。这篇文言文的中心句子就是“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话让我深刻体会到人不追求名利,生活简单朴素,就能显示出自己的志趣;如果不追求热闹,心境安宁清静,就能达到远大目标。诸葛亮当年躬耕于南阳,保全性命于乱世,他不求为诸侯做事,放弃了功名利禄。在刘备三顾草庐后,助刘备与东吴联盟共抗曹操,后又辅助刘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一生都在追求“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生活,这样的生活才有意义。 而我也向往这种生活。

看了电影怎么写观后感(通用范文7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97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