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观后感300字左右
写观后感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消化所观看的内容,还可以锻炼我们的批判思维和表达能力。下面给大家整理一些电影观后感300字左右,方便大家学习怎么写电影观后感300字左右。
电影观后感300字左右篇1
看这部电影之前实际上是不知道主要故事情节的,如果说纯是为了罗南去的也未尝不可,而她也没让我失望,依旧是能把角色演出自己味道的完美气质。不过这部电影倒是不甚如意。
电影讲了一个天真烂漫而有一点与众不同的十四岁少女被心理扭曲的邻居诱杀后灵魂滞留,不愿意抛下生者,但最终放下曾经的爱恨到达天堂的故事。
必须承认的是,这部电影的主题非常混乱,就好像把一个故事活生生端上来了一样,不加处理。影片涉及了很多个主题,父母家人对孩子的跨越生死的爱、连环杀人凶手作案、生死视角转换、青春爱情故事,甚至还有一个能通灵的奇异女孩,而这些东西全都混作一团,根本没有强调出的主题也没有易于把握的节奏。这些题材,任取其一都可以独当一面,这部电影却哪个也不肯舍弃。
再来讨论另外一种情况,比如说《战争与和平》,看完之后每位观者都可能生发出不同的感慨,这个角度甚至更多,也没有什么明显的主题可言,但为什么这就是好的?因为这个作品当中描绘的是一个相当宏大的背景,即使作者将它描述出来也不能任意的对其发表看法或者评论,制作者的主要责任是尽可能完整地将真实的历史背景托出,人物和故事情节旨在更好地表达这个背景,就好比这是珍贵的原生食材,最好就是原汁原味。但《可爱的骨头》却并非这样的鸿篇巨制,显然提及的题材都是易于引人注意的,但它们之间的组合就好像是用胶水粘起来的,机械的拼接,不仅失真而且肤浅。试想,如果要看连环杀人案,或者是爱情片,或者是灵异故事,或者是家庭生活,每一个领域都有佼佼者,谁会想到这部面面俱到的大拼盘电影?两个小时的时长,用来讲一个故事可能尚且不够,更何况没有规划的分给四五个主题?况且这个连环杀手的作案方式实在是没有什么吸引力,太俗套了。
可能剧情设计上唯一的买点就是整部影片的主要视角了——从一个已经去世却还留恋人间的小女孩看生者世界,看将要去向的天堂,同时也看这两者之间的游离状态。但是——仍然是但是——出席自己的葬礼什么的故事早就在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里看到过了,人间天堂之间的世界除了一些美丽的场景之外什么也没有。Shallow.
我实际上不懂电影,所以除了《可爱的骨头》以外,特意回避了“电影”这个词,因为大概一切艺术作品的目的都是一样的,就是表达。文学、美术、音乐、电影乃至其他表现形式,不论手法,目的都是相似的,所以就姑且囫囵混为一谈了吧。
最后点名表扬西尔莎·罗南,奥斯卡给这个与众不同的女孩的绝对不止一个最佳女主提名。
电影观后感300字左右篇2
自电影《无双》上映,好评不断,千言一直想进影院欣赏此片。奈何一直忙于生计再加上找不到影友,一直拖着。昨夜花了5块钱,电视点播,一人看至深夜。
看的很认真,突然想写点什么,尽量不啰嗦。
影片本身的剧情不多做叙述,无非就是烧脑悬疑、紧张刺激、环环相扣、峰回路转、引人入胜。确实算的上是一部用心的好电影,编剧质量过硬、演员演技更是到位。只是到了千言这等年纪,看电影早已不满足于看电影本身,总是不自主的从电影里看到人生。
电影进行中,最开始让千言思考的是发哥饰演的吴复生,如此风流倜傥、才华横溢还不差钱,为何一定要去做伪钞,就因为是祖传的吗?再难后他丧心病狂的杀了鑫叔全家、接着想置阮文、李问于死地。他想干嘛?做人做事一定要这么极端吗,纵使人生如戏,明明自己有风流潇洒的气质,为何还要如此拘泥小节、睚眦必报?看到吴复生穿着警服进入大楼被制服的前一秒,我是不理解他的。
再后来,他被抓了,事情峰回路转,根本没无复生这个人,不过是画家李问脑海里的杜撰。或是他人格分裂的一面,又或是他所向往的形象。这样无复生的人生便不值得深究了,他如何天马行空都是说的通的,因为他根本不存在。至此才震惊的发现深藏不露的daboss画家李问的人性竟如此的惊涛骇浪,说他有才华吧,不会原创;说他没才华吧,模仿能力冠绝天下,钞票都画的出来。幻想自己不为情所困,却对爱情一眼钟情、至死不渝;幻想自己江湖义气,有生死相交的兄弟,却视伙伴如工具草芥,弃之如履·····人性扭曲至此,看着都累。只是想问,他的人生追求的是什么呢?芸芸大众所追求的金钱、爱情吗?或许他想成为自己生活的主角,能掌控一切、叱咤风云潇洒无拘的豪士,可惜的是始终摆脱不了他自己阴暗懦弱、癫狂如魔的性格。才是有才,人生注定悲剧。甚至都不敢去追求自己所认为的最好的,到头来也不知折腾个什么劲。
再想想自己,自己活明白了什么呢,自己想要什么样的人生呢? 能看透他人,却看不穿自己。岁月不饶人,努力吧,做自己认为对的,追求自己认为好的。人生不过一场酣畅淋漓、潇洒不拘!
电影观后感300字左右篇3
前几天我看了《狗十三》这部电影,看的过程中,心情一直处于低落状态,播完后也有一时回不到现实中。
这部电影讲述了女主人公李玩曲折的青春成长历程。女主人公跟中国的一些家庭一样,都是离异家庭且女主人公跟大多数青春“小透明”一样,长相普通,痩痩小小,满头的青春痘,自己有点掖着藏着的小心思,是骨子里倔的一个女孩。本片内容跟电影名差不多,都是围绕养狗,丢狗,找狗,再一轮把狗送走写的,但那不过是浅薄表面上的引子。我将用几个对我印象很深的片段讲一下我的感受。
爷爷奶奶爱李玩,却连李玩喝牛奶会吐也不记得,爷爷亲口说:李玩是女孩,名字是随便起的,男孩的名字可不能随便。重男轻女的思想依旧在脑子里。
爱你的人,偏偏就是折磨的你那个人。李玩喜欢物理,于是报了物理兴趣小组,但她父亲去学校擅自帮她改成了英语口语学习小组,因此两个人闹了矛盾,父亲为了哄李玩送了她一条狗,李玩迫于无奈最终妥协了。这里我想到了自己五岁上幼儿园的时候,我就一直坐在幼儿园门口望着右边的滑梯,当时就疯了似的想上去玩,但幼儿园教师就是不让,我在幼儿园好几天都没看见有人玩过,难道那就是个摆设?终于有一天我忍不住上去滑了一下然后就被老师教育了。回到家后的第二天我拼了命不想去幼儿园,一边哭一边抱着楼梯柱子,但迫于父母的威压,还是不得不妥协。骂你是恨铁不成钢,打你是为你好,逼你做不喜欢的事是因为爱你。这是很多家长解决问题的方式,先找借口,再不行还可以物质补偿。
爷爷弄丢了李玩的狗,却没有一句道歉。李玩只狠狠撂下一句“爷爷奶奶还不如一条狗”来证明自己的委屈。这时候如果继续坚持自己的想法,就要被扣上不懂事的帽子。“每一场成长都是凶杀案”,这场“凶杀案”,每个人都是涉事者。
大人们好像总是有各种招数来对待孩子,除了好好说话。只有看懂大人脸色的孩子才能在成人世界收到奖赏。就像李玩的堂姐,处事聪明,会察言观色,在长辈的世界里活得如鱼得水,大人一个眼色她就可以不再为李玩说话,慢慢地李玩也被逼成了这样。这里我想到了一个听了很多次的问题:“妈妈好还是爸爸好,不要问大人,要问小孩”。为什么要问小孩子?因为小孩子还保持着纯真,敢说,无所顾忌。因为小孩还没有收到大人世界的影响,因此小孩子的内心世界是最无邪也是很多人所向往的。
讨厌的家长也有自己的苦衷。在车上,爸爸捂着李玩的眼睛默默地流泪,就好像有什么苦衷,可有苦衷就该被原谅吗?不!明明有更好的办法来保护一个孩子受伤的心,可他们为了圆谎选择扩大了伤口。是生活让他们乃至我们变成了自己讨厌的样子。孩子苛求的从来不是一个完美的家长,他们要的只是家长不要一边自私一边又说自己无可奈何。
成长是个中性词,但最后人们把它变成了贬义词,教育这两个字多么重要啊!人的一生都押在了这上面,却也剥夺了反抗的权利,这是我唯一一部不想看懂的电影。
电影观后感300字左右篇4
我曾经读过一篇寓言,内容大概是“从前有一位富商,他养了一盆十分漂亮的红花,人人见了都说美丽。那位富商觉得红花下面的绿叶不仅不好看,而且还占地方,干脆把绿叶剪下去吧,要它也没用。就这样那位富商把红花下面的绿叶剪了下去,但后来到他家里的客人和朋友都不在赞美这盆红花漂亮啦。”
有了星辰就映得太阳伟大;有了小草就映出大树的高大;而有了泓山泉就聚成了河流。每个人都是独特的,就连双胞胎兄弟或姐妹也是不相同的,不说性格就外表也不尽相同;每个人也有自己存在的价值,古人云:“天生我材必有用”。如果一种事或物不适合你,那也不代表所有的事或物都不适合于你。
“自卑”这个词,早在我认识字时就从我的字典里撕去了,也找不到这个词的解释了。自卑是小人的表现,君子是表现不出来自卑的;自卑的哭是没有道理的,而君子感动的流泪其解释是完全不一样的。每个人都不需要自卑,何必哪!你,我和大家同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你有的,我也有,大家都有,你还有我们没有的。渺小不代表无能,高大不代表伟大,正如老子说的:“事物都存在着对立面”一篇文章谈到:“一位小女孩到剧场拍戏,但她却只能演戏中的一条狗,那位女孩答应啦,而且演得非常出色。”
红花也需绿叶映,自己现在虽渺小,但不代表未来你还渺小。
电影观后感300字左右篇5
不用说,看到这个标题我自己也觉得很俗套,故事嘛,都是这样开始的……
第一次看新海诚的作品,在此之前没有接触过他的任何作品,看完《你的名字》后,疯狂迷上他的作品,画面突破了我对二次元的理解。
我看到这个电影名时,完全想象不出会是怎么样一个故事,单单就上映第一天,评分就破了9.2,让我着实惊讶。刚好那段时间,电影院的电影多是恐怖题材,实在提不起多少兴趣,抱着打发时间的态度,我和睡睡去了电影院。
下午三点半开场,我们提前十分钟进去,自我感觉提前很久,进了放映厅发现几乎是满座,我顿时惊讶地叫出来。在我的认知里,贺岁片才有这样的上座率,一部日本动画电影凭什么受到这样的好评?
影片开场的前几分钟,我相信看过的人印象最深刻的,应该就是宫水三枼摸胸的场景。光线透过窗照亮屋子,妹妹宫水四枼拉开门叫她吃早餐,看见姐姐在摸胸,这一系列的动作,起初我是完全看不懂的。当男主角泷出现时,才知道他们的灵魂互换,题材很新颖,故事描述的也不紧凑。着重想说的就是里面的风景和建筑物,无法用言语形容出来的美,很好的配合了人物的发挥。
宫水三叶和泷交换身体后,发生了许多有趣的事情,替泷去打工,撮合泷和奥寺前辈的约会等等。可是宫水三叶哭了,当泷想去找宫水三叶时,才发现宫水三叶在的小镇三年前就被彗星掉落的陨石摧毁,他完全无法辨别这些天发生的事情是真实的还是假象。
虽然最后他知道宫水三枼没死,但是却再也找不到她,不过缘分就是一种玄之又玄的东西。两人都以为对方已经忘记从前的事情,其实两人五年来一直都在寻找对方,一次偶然的机会,两人在两列地铁上隔着玻璃看到对方,下车后疯了似的再寻找,在楼梯口相遇。
故事有感人,有欢笑,人物表现的很生动 ,看完之后会感觉意犹未尽。没看过这类题材,觉得甚合我意;强画质的渲染,是电影成功的一部分,电影中的“结绳”贯穿整部戏,用心看的观众能够发现,不仅仅是讲的男女主人公。电影更多的想表达命运的流动,成型,扭曲,缠绕,交织,断裂,再缠绕重复的这一过程,正如缘分,聚散两相盼。
我是路绮兰,你的名字是?
电影观后感300字左右篇6
下午刷微博的时候看到有人吹《驴得水》,晚上回来立马在网上找来看了一下。
不得不说,确实牛逼。很久没看过这么好看的电影了。近几年的国产喜剧电影,要么刻意装逼,要么难看得要死,却整天发牢骚,说没人懂得欣赏,要么全程穿梗,搞得情节支离破碎,甚至逻辑都难以自恰。《驴得水》却能将可看性和深度结合得很好,全程没有故装深沉,偶尔的插科打诨,也是那么自然而然。
如果对情节感兴趣,建议大家自己去看,毕竟一百个读者有一百个哈姆雷特,我这里就不赘述了。我只是想在这里分享几点自己的一些想法而已。
首先,戏剧性。我们花2个小时去电影院或者在家里,安安静静地欣赏完一个故事,为的是什么?我想绝不会是为了看一日三餐,菜米油盐来着,我们渴望看到我们日常生活中遇不到的故事,体验那不同寻常的经历。一个好的故事,必不脱一个奇字,比如灰姑凉嫁给王子,底层少年遇到种.种奇遇最终成为武侠高手,等等。一个离奇曲折的故事,让我们暂时忘记了生活的平淡,还有无奈、无力。可以说,一个故事的生命力和张力,都在这个奇字上了。
在这一点上,这个故事可以说足够离奇了:一个英语老师竟然是一头驴,不对,是一个铁匠。为了掩盖这个谎言,众人不得不撒更多的谎言,故事,就这样被这个谎言带着走。在面对谎言的时候,在真诚和利益的拷问下,每个角色都现出了自己最真实的人性。
其次,真实性。如果一味猎奇,失去了真实性,那么就不会让人产生代入感,故事将不再是故事,电影也不再是电影,而成了一长串瑰丽的幻灯片了。这里的真实就是逻辑自恰的意思,不是说一定要和现实世界一样。比如我看《长城》,就觉得很难受,完全没办法融入故事的情境中,整个故事的逻辑性一塌糊涂。比如让女兵站在城墙外吊着圆环跳下去与异兽战斗这个设定,让我非常难受,这导演白痴啊,城墙的作用是什么,你跳下城墙与敌人战斗,那要这城墙何用?《驴得水》这部电影,在我看来,就是太真实了,真实得让人难以接受。
铁匠一出场的时候,我一直以为后面他会成为逆转局势的正面人物,努力读书,最后成为接班孙校长梦想的旗手。没想到,铁匠,他还是铁匠。周铁男,我以为他会强项到底,没想到在子弹的威胁下,他也会认怂,不仅认怂,直接变成软骨头了。不对,应该说我没想到编剧敢这么写,因为其实周的反应才是一个正常人的,在那种情境下的人物应该有的反应。导演只是遵从了真实,但这个真实却是那么地震撼,一点都不平淡。我承认,如果我在那种情境下,我也会认怂的,这才是最真实的人性。只是我们都很难承认,我们总是希望有一个勇敢的英雄可以在这个时候挺身而出,反转剧情,很多故事就是这么写的,但导演没有这么干,这又是一“奇”。其他各个人物,他们的所有行为,虽然看起来让人难受,但他们都严格遵守着自己的设定,丝毫没有逾距,这就是讲故事的时候需要的克制,很多导演和作者都没有这个品质,想一股脑往作品里拉好东西,结果反而破坏了作品的一致性。
电影的最后,陆一曼用捡到的那把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虽然很伤心,但我仍能接受,因为我知道,这就是她的命运。不是死,就是疯,没有第三条路可以走。她在自己短暂的清醒时刻,用一种不那么痛苦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这可能是导演最后的仁慈吧。
解释一下为什么说陆一曼只有死和疯两条路可走。因为人物设定,或者说,如果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那么这就是她的真实归宿。如果说,贯穿这个故事的引线是驴得水是英语老师这个谎言,通过这个谎言推动着整个故事的进展。那么,现实与理想的冲突,则是制造波澜的力量。这个冲突,在陆一曼身上体现得最为明显。陆在城里的事情故事里并没有交代,但我推测可能是这样的:陆在城里遭到了无法言说的侵害,她无法承接这巨大的羞耻感,所以只能合理化侵害,把自己变成一个荡妇,否则她无法活下去。这种合理化,就像在说,看吧,不是你侵害我,而是老娘在睡你。后来,可能在城里实在混不下去了,她投奔了孙校长。所以,来到三民小学的陆一曼,其实是带着荡妇的面具来的,这个面具对她来说,是一个保护层。因此也可以理解,为什么裴魁山向她求婚的时候,她果断地拒绝了。来到小学后,从电影一开头可以看出,她活得还是很自在的,至少表面上如此。但是,当她尊敬的孙校长剪掉了她美丽的波浪长发后,她从镜子中看到了血淋淋的自己,那个被隐藏的自己。 是的,头发可以再长出来,但是,这个情境,肯定唤醒了被她小心翼翼地掩藏着的伤痛体验。被侵害,但是无力反抗的伤痛体验,意识的容器无法容纳这巨大的冲突,为了保护自己,只能让自己疯掉,隔绝意识,从而也隔绝了这些痛苦的感受。影片的最后几次插入了她想象着校服已经做好,几位老师和孙校长一起照相的温馨画面,这是想象,可惜现实并没有这么美好。当她看到掉到地上的那把枪的时候,她的意识突然那么一丝的清明,原来,还有另外一条路可以走。
当她拿起地上的那把枪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就是:马上把在场的所有坏蛋都给崩了。但她没有,要是这样做的话,她就不是陆一曼了,也不会来到这个地方了,她会有截然不同的命运。
亲爱的朋友呵,当你手中有一把枪,请把它指向你的敌人,千万不要指向自己的大好头颅啊。
整个电影看下来,没感觉导演在批评谁,或者揭露谁,他只是在呈现。他好像在说,看,事实就是这样。每个人在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中,都选择了自己认为正确的选择。你能说想改变自己现状的铜匠是错的吗?你能说为了理想委屈求全的孙校长是错的吗?你能说在生命受到威胁时屈服的周铁男是错的吗?你能说完全臣服于现实的裴魁山是错的吗?不能,你不能。每个人都在他们身上看到了自己,而当你看到了自己的时候,你就会体验到那种我们笼统地叫感动的情绪。这时候,这部电影便有活了过来。
做了选择的人,命运亦为他们准备好了相应的归宿。没有谁是谁非,这只是生活本来的样子罢了。
电影观后感300字左右篇7
《来电狂响》是由于淼执导,张一白监制,佟大为、马丽、霍思燕、乔杉、田雨、代乐乐、奚梦瑶主演的喜剧电影。
该片讲述了七个好友聚餐,有人提议大家玩一个将手机公开的游戏:与在场所有人分享当晚收到的每一通来电、每一条短信微信、甚至广告弹窗,由此掀开了一场啼笑皆非的情感风暴。数字时代,小小手机隐藏着无数秘密,当聚餐局变成“揭秘局”,当通讯工具化身定时炸弹,嬉笑打闹之后,甜蜜情侣和模范夫妻、多年死党之间还能真诚相待、美好如初吗?游戏引发三对伴侣之间的信任危机,每个人都发现,原本自己无比熟悉的爱人和好友,其实都有不为人知的另一面。
“这个电影从来不是去控诉手机的恶,人也不是在手机出现后才变得阴险狡诈心口不一,高科技没有原罪,反而照出了人心的原罪。”
虽然说《来电狂响》是《完美陌生人》的翻版,但却摒除了原版电影一些水土不服的尬聊,放大了中国式婚姻中的本土特色。完美击中了各年龄段,各阶层的典型中国人。中年夫妻、年轻夫妻、情侣和单身女青年面临的问题,几乎被一网打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