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范文网 > 观后感 > 电影观后感 > 电影麦田里的守望者观后感

电影麦田里的守望者观后感

时间: 新华 电影观后感

写观后感不仅可以提升我们的写作水平,还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记录下自己看完一部作品的真实感受。怎样才能写好电影麦田里的守望者观后感?这里给大家提供电影麦田里的守望者观后感,方便大家学习。

电影麦田里的守望者观后感篇1

这本书是我暑假时看的一本书,因为之前一直有听说过这本书看的时候还是抱着一种十分期待的心情看的。刚拿到手的时候,发现它没想象中的那么后市,但是在我拿起这本书时,我没有想到这么薄的一本书会对我产生这么大的影响,使我感触很深,我觉得这本书的形式和内容都很出色。

美国的五十年代是一个相当混乱的时期,二战的阴云尚未散去,冷战硝烟又起。一方面科技发展迅速,而另一方面,人们缺乏理想,意志消沉,在自己无力改变的社会大背景下,过着混混噩噩的生活。于是,“垮掉的一代”出现了,霍尔顿就是其中的一员,他抽烟酗酒,不求上进,但是,他还不至于沦落到吸毒,群居的地步,因为在他心底,一直还存有美丽而遥远的理想——做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我们生活的这个国度,这个时代正处于巨大的变革之中,一切都在日新月异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与50年代的美国确实有些相象。社会不断进步,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发生变化,很多人开始迷茫,消沉,他们逐渐遗忘自己的理想,没有了最初的热情,开始向往平庸。 我们是一群生活在新时代的孩子,自然已经习惯了困惑和烦恼,但是我们应该集中精神看准我们的前方,我们的路,我们应该是一群有理想有抱负的人。假如霍尔顿没有他纯洁的理想,那他就会堕落到底,是他的理想让他活下来。理想是人的指路明灯,它带着人走向未来,走向光明。我们的人生才刚刚开始,纵然生活让我们这代人有些迷惘和彷徨,但一切不过是暂时的,不就都会过去,我们现在最需要的,就是我们的理想。

是的,有理想就有希望,希望就在明天,明天会更美好!我也相信只要我们有一颗勇于追逐理想的心,总有我们成功的那一天!

电影麦田里的守望者观后感篇2

其实读到这本书只是偶然,原来的一个高中同学读过,还给我们说过这本书不错,那是就对这本书留下了一些映象,后来看到了这本书就拿起来读了起来,感触颇多。

其实刚开始看的时候,对书中的那些个脏话航海史有点反感的,但仔细一想,以前的自己虽然没有主人公那么多的粗口,但也是时不时的冒出几句的,感觉回到了自己的叛逆期啊。但慢慢地,当你真正走进霍尔顿,感受他的真诚,苦闷,愤怒,无助时,就不自觉的想一直听他说下去。读起来真如丝绸般质感柔滑,这与读外国小说例来存在的‘隔阂’不同。 霍尔顿,一个叛逆不好好读书的青年。虽然如此,可他本质不坏,相反却心地善良,重感情讲义气,对现世愤怒却无可奈何,讨厌无聊自己却无聊的不行,矛盾又无法努力做到事事顺心,对一些小事念念不忘总想知道答案,比如冬天湖里的鸭子到底哪去了,连这种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小事都会让他头痛,内心细腻。作者以说话琐碎口吻的描述恰好表达了主人公生活的琐碎。逛夜总会召来妓女,却只是想和她聊天了解她内心的想法,被人欺骗,挨打,苦闷,彷徨,被学校退学却不想回家,不想回家不是因为畏惧父母而是害怕再次被送到他认为垃圾的学校读书。他企图逃出这个虚伪假惺惺的世界到西方寻找安静纯洁,找个姑娘结婚住森林边的小屋子,不想住森林里是因为想每天照到太阳……最后这一切的一切都没达成,也不可能实现,于是他疯了,躺进了精神病院,却自认为清醒,还认为家人请来的那个精神分析师

问的问题太傻。

我们是一群生活在新时代的孩子,自然已经习惯了困惑和烦恼,但是我们应该集中精神看准我们的前方,我们的路,我们应该是一群有理想有抱负的人。假如霍尔顿没有他纯洁的理想,那他就会堕落到底,是他的理想让他活下来。理想是人的指路明灯,它带着人走向未来,走向光明。我们的人生才刚刚开始,纵然生活让我们这代人有些迷惘和彷徨,但一切不过是暂时的,不就都会过去,我们现在最需要的,就是我们的理想。

电影麦田里的守望者观后感篇3

守望本是一种难得的情怀,一种勇气,一种姿势,又饱含着一份期待。

然而,《麦田里的守望者》却将这份守望演绎到另一个极端——是叛逆,却又有着一种混沌中的清醒与孤独,乃至无助。当然,所说的是主人公霍尔顿,也是作者自己。因为这世界总不缺乏一种“明白人”:自己洞察世事,却以一种极端的偏执混沌浮游尘世,然自己也套上一件世俗的外衣,只在夜深人静之时独自蹉跎。我想说的其实就是霍尔顿之类,以浊见清,以昏见明。然而霍尔顿本身又只是一个孩子,他必然有着对抗不合理现实世界的热情,也必然有着自以为是的偏激。也因此,此人物的设定就自然引起了读者的两种共鸣——其一,为其反叛而叹;其二,为其幼稚而惜。为构建悲剧,全书又在结尾设置了一个天真可爱的妹妹结束了霍尔顿漂泊之旅——这部不仅仅是肉体之旅的结束,更暗示着精神的回归,即回归世俗。看罢不禁一心悲凉——出世是东方文化所盼,而又是这样一种心境却在萌芽阶段就在西方现代文明的浸淫中化为死灰。

我无意于那些霍尔顿的模仿者,因为他们的意识里还未对霍尔顿有清晰完整的认识。但值得留意的是一些并未接触过此书的青少年也在走着霍尔顿之路。不用多说就是所指是90后。诚然,当代中国的发展已不可避免的走到了当年美国那一步。中国的新一代也面临着当年美国青年面对过的困惑。90后又将何去何从?

还是一片麦田,只不过位置已经跨越了一片太平洋。这里,谁又在守望?

孤独守望者的天堂--关于《麦田里的守望者》

“不管怎么样,我老是想像一大群小孩儿在一大块麦田里玩一种游戏,有几千个,旁边没人——我是说没有岁数大一点儿的——只有我。我会站在一道破悬崖边上——我是说要是他们跑起来不看方向,我就得从哪儿过来抓住他们。我整天就干那种事,就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得了。我知道这个想法很离谱,但这是我惟一真正想当的。”

电影麦田里的守望者观后感篇4

最近看了一本书,它的名字叫做《麦田里的守望者》。书中讲述的主人公和他的故事让我很有感触,让我有了不同寻常的心灵上的收获。

书中描写的是主人公霍尔顿的现实生活和精神世界。一个十六岁的男孩,在被开除后不敢回家,独自在纽约城闲荡了一天两夜,住小客店,逛夜总会,甚至,还叫了妓女。就是这么个故事,情节司空见惯,既无色情描写,也没有渲染暴力。可每一个曾经从青春期的真诚、纯情,走向混沌、虚伪、世故、圆滑,而又不甘如此的人,都会觉得这书很亲切。它不仅生动细致地描绘了一个不安现状的中产阶级子弟的苦闷仿徨、孤独愤世的精神世界,一个青春期少年矛盾百出的心理特征,也批判了成人社会的虚伪和做作。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今天的当代美国文学界的评判和历史的淘洗,《麦田里的守望者》已毫无争议的成为了现代美国文学的乃至世界文学的经典,被成为是“现代经典”。虽说,作家塞林格作品不算颇丰,他除了写过一些短篇小说之外,这一部小说是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其实这本小说总计也就十六万字;然而,小说一出版,就受到国内青少年的热烈欢迎,认为它道出了自己的心声,一时大、中学校的校园里到处都模仿小说主人公霍尔顿——他们在大冬天身穿风衣,倒戴着红色鸭舌帽,学着霍尔顿的言语动作。甚至在六十年代初期,外国学者只要跟美国学生一谈到文学,他们就马上提出了《麦田里的守望者》。从《麦田里的守望者》出版至今三十年来,美国历年的一批批中学生、大学生没有一个不读它的。美国知名华人书评家董鼎山说,当《麦田里的守望者》初出版时,虽然书评极佳,我对这类少年自述生活小说根本没有兴趣。经过朋友怂恿之后,我好奇地向朋友借阅,翻了第一页,就不能释手,聚精会神地把它一口气读完。这是一种很难得的读书经验。

电影麦田里的守望者观后感篇5

孩童般的心,亮晶晶。所有的孩子都需要被关爱,成长与前进的过程中更需要被肯定。当一个孩子从默默无闻到被发现、挑起大梁时,自信心爆棚的力量,各方的温暖会凝聚成最强大的推动力,让他们越走越前越走越宽。每个孩子都是亮晶晶的星星,都有无限的光芒。

昨天交了见习鉴定,回想起来,原来已经在实小满一年了。时光总是如白驹过隙,不知何时,它已经从指缝中悄悄的溜走。

一年中,我印象最深的,其实是两个老爷爷。每天中午、下午,送队的时候,外面总是有着重重的人群,一层一层的盖过来。班里的刘露爷爷和周舒怡爷爷,总是远远的站在人群的外面,两个人聊着天。老远的看着我们的队伍,招着手儿等待孙女的到来。不管什么日子,几乎雷打不动。俩孙女开开心心的叫着爷爷跑到他们身边,脱下书包给乐呵呵的爷爷拿着。抓着爷爷的手一起往家走。每次看见他俩,我心中总是涌起一阵感动。想我小的时候,也在实小上学。每天上学放学都是爷爷来接我,刮风下雨他都会来。后来我长大了,有回听见奶奶说:“爷爷以前就说,我家诚成好,会感激人。我去接她,遇到记着采访,记者问她能不能自己走回家,她说能,记者就问那为什么要人接,她说因为我爷爷爱我,担心我,每天都会来接我,我很感谢他……”可惜听到这话的时候我爷爷已经不在了十多年了,想到这些泪水马上就盛满了我的双眼。

在塞林格的名作《麦田里的守望着》中,看似油里油气垮到极点的男主人公霍尔顿,有着一个不切实际的幼稚的理想——“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几千几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站在那混帐的悬崖边。我的职务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是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这就是朴素的“救救孩子”的理想。有时候我觉得,其实老师和家长之间都是有着一种共同的守望。守望着孩子的成长,守望着孩子的平安,守望着孩子的幸福。想起赵秋蓉老师曾经对我说过:“工作很繁琐,但是为了孩子的事情,一定要去完成。”是啊,不管工作是怎样的辛苦,教学是怎样的要求,每天,让家长从自己的手中领走健康、活力、优秀的孩子,这不正是一种做老师的幸福吗。

让我们一起做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电影麦田里的守望者观后感篇6

应该是很多人都读过的一本书,这次会看也可以说纯属巧合,翻开后却根本停不下来,恨不得一口气读完,真心推荐,很不错的很值得回味反思的一本书。

像这种反英雄主义色彩的作品,多数时候开头是不易于为人所接受的,再加上很多浮夸的表达方式,我不得不说,起初不太喜欢霍尔顿这个人物,觉得他性格怪异、负面消极,可读着读着,这样的既定形象逐渐被颠覆——

开篇到结尾,其实整个故事也不过是发生在三天两夜,却被作者塞林格描写得那么细致入微、丰富多彩,简直就是写出了一个社会那么大的故事。

故事主人,也就是我说的那个负面消极的霍尔顿,他仿佛厌恶身边的一切,并且这一切还都是肮脏不堪的。我肤浅的的认为是他的心中不够明亮,所以我不喜欢。然而,渐渐地,我认识到,他的这份格格不入并不完全是他的错,从客观上来说,是那个世界,抑或是这个世界,太过世俗太过污秽,他不过是坚持了心中的那份纯洁,不愿同流合污罢了,他想要反抗,却深感无助。他总是嘴上咒骂着,心中却发出了相反的声音,正如他厌恶的这一切,却被他在结尾重提而如此总结,“说来好笑,你千万别跟任何人谈任何事。你只要一谈起,就会想起每个人来。”难道这不正是霍尔顿内心最真实的潜台词吗?

从学校打架离开后的两天两夜,霍尔顿经历了流落街头、滥交、打架、酗酒……各种萎靡堕落的生活,看尽人间百态,更尝尽世态炎凉的滋味。而这么多也不过是发生在两天三夜,尤其是那两个夜晚,仿佛两个世纪那么漫长。其实,他不过是难过了孤单了想要找个合适的人陪他喝一杯,听听他的倾诉。却始终没有那么一个人。他想要找隔壁的阿克莱,却敷衍他;想找琴,却始终没有勇气;想找菲苾却碍于父母发现;找到萨莉却是个不能懂他的人。这份踟蹰在电话亭里二十分钟打不出一个电话的孤单,在那样的夜晚,恐怕是快要把他吞噬掉了吧。

霍尔顿的这份孤单,并不是外在的身体孤单,更是心灵上的。面对这个功利的社会,所有人的价值观仿佛都是朝向一个方向,每个人都走在相似的路上,好的学校好的工作好的交际好的人生都是一个标准,毫无生气机器般的生活,大家却都乐在其中。而那些躲藏在光鲜背后的虚伪人性则更令他无法忍受,他选择嗤之以鼻选择敬而远之却不被人理解。

然而,有趣的是,他讨厌每个人每件事,却惟独喜爱弟弟艾里和妹妹菲苾,不难看出他是发自内心的喜欢他们,尽管艾里已不在人世,霍尔顿依然在最孤单的时候会与他对话。对于弟弟妹妹,霍尔顿的这份喜爱是在任何其他人身上都没有的,他总是会想起他们,每每想起都会变得特别温暖美好,相反的他可能不太喜欢哥哥D。B。,当然,他应该只是讨厌他世俗的一面吧。我就在想,是不是霍尔顿觉得这世上只有孩子才会有纯洁的心灵,所以他才会有做个悬崖边守望者去保护那些孩子的理想呢?

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霍尔顿带菲苾坐旋转木马的那一幕,在雨中,他肆意淋雨,也许,他依然还在纠结着,要不要逃离这样的一个社会而去到乡村装聋作哑。然而,看着菲苾乐此不疲,一圈圈的玩着旋转木马,他突然觉得“真他妈的快乐”,多美的画面,在霍尔顿眼里,菲苾一直就像天使一般美好。所以,在霍尔顿濒临崩溃边缘之际,是妹妹菲苾拉回了他,是她的纯真、善良、执着和爱拯救了他。

真的很想说,作者塞林格借用霍尔顿的视角,向我们展示了这个社会最最现实的一面,那么鲜活刺眼、发人深省,其实我们谁都免不了俗,人性的缺点每个人都会有,但并不代表每个人都会变得那么肮脏,因为我们可以选择内心纯洁,执着于己念,同样可以更好地融入这个社会却不与其同流合污。

最后想起一句话,“生活,是每个人走向自己的地方,在自己愿意的心情中去做事情。”这份随性或许很多人难以做到,做回自己真是这世上最难的事情,可是,我们还是应该努力地去摸索。希望每个人都能做自己麦田里的守望者,坚守住内心的纯真!

P。S,我有时挺庆幸的,庆幸自己没有像这些伟人般的洞察力,没有那么跌宕起伏的经历,也不会去走火入魔看到那么多背后的事情。我不思考过多的哲理,不追求过高的灵魂,我只做简单的我,所以,我眼中的世界才会依然那么温柔明亮。

电影麦田里的守望者观后感篇7

在图书馆里,我无意中发现了一本很薄的书,名字叫《麦田里的守望者》,在我拿起这本书时,我没有想到这么薄的一本书会对我产生这么大的影响,使我感触很深,我觉得这本书的形式和内容都很出色。

“麦田”是最具象的一个,金黄、广袤、视觉和心理上的无限延伸。

一个孩子的成长需要这样的环境,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孩子们真的不知怎么了?教育怎么了?肆意浪费自己的青春从不后悔,但他们真的不知道:青春禁忌游戏!难道真的是本性难以改变?

作为教育工作者,二十多年来,我也一直在追求“守望者”的理想,看着一个个孩子眼看着跳进悬崖,一次次地伸手去拉他们,本本分分地尽好自己的职责。我挽救了多少将要跳进或已经跳进悬崖的孩子(尽管只是在我所教的过程中),我已经记不清了,只是很多年以后,他们还有他们的家长都还在怀着一颗感恩之心感谢我。这我已经非常满足了。

现在我又遇到了一群这样的孩子,不遵守学校纪律,我行我素。晚上通宵达旦出入网吧、酒吧。头发染色,随意旷课,和书中那一群浑浑噩噩度日的孩子并无二致,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但我已经不能最大限度地纠正他们的思想,现在只能在有限的空间里做好“守望者”了,不能当一个罪人。想想我们身边,看着一个个误入歧途的迷失羔羊,我竟然无能为力,做为一个有理想、有抱负、有能力的教育工作者,不能不说又是一个悲剧,造成这个悲剧的罪魁祸首又是谁呢,谁敢站出来为这些买单?

美国的五十年代是一个相当混乱的时期,二战的阴云尚未散去,冷战硝烟又起。一方面科技发展迅。

电影麦田里的守望者观后感篇8

最近,看了一本世界名着,书名叫《麦田里的守望者》,作者是美国的塞林格。在拿起这本书前,我没有想到一本书会对我产生这么大的影响,使我感触这么深。

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美国是一个相当混乱的社会,人们缺乏理想,意志消沉,在自己无力改变的社会环境中,过着浑浑噩噩的生活。于是,“垮掉的一代”出现了,主人公霍尔顿就是其中的一员,他抽烟酗酒,不求上进。但是,他还不至于沦落到吸毒的地步,因为在他心底,一直还存有一个美丽而纯净的理想——做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我们生活的这个国度,这个时间正处于巨大的变革之中,一切都在日新月异地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与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美国确实有些相像。社会不断进步,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发生变化,很多人开始迷茫,消沉,他们逐渐忘记自己的理想,没有了最初的热情,开始向往平凡。

我们是一群生活在新时代的孩子,我们也有许多困惑和烦恼,但是我们应该集中精神看准我们的前方,走好我们路,我们应该是一群有理想有抱负的人。理想是我们的指路明灯,它带着我们走向未来与光明。假如霍尔顿没有纯洁的理想,他就会堕落到底。可以说是理想让他活了下来。

我们的人生才刚刚开始,纵然生活有百般不如意的地方。但这些都是暂时的,要靠我们的力量去改变他。我们现在最需要的,就是理想。

是的,有理想就有希望,明天就会更美好!

电影麦田里的守望者观后感篇9

最近看了一本书,它的名字叫做《麦田里的守望者》。书中讲述的主人公和他的故事让我很有感触,让我有了不同寻常的心灵上的收获。

书中描写的是主人公霍尔顿的现实生活和精神世界。一个十六岁的男孩,在被开除后不敢回家,独自在纽约城闲荡了一天两夜,住小客店,逛夜总会,甚至,还叫了妓女。就是这么个故事,情节司空见惯,既无描写,也没有渲染暴力。可每一个曾经从青春期的真诚、纯情,走向混沌、虚伪、世故、圆滑,而又不甘如此的人,都会觉得这书很亲切。它不仅生动细致地描绘了一个不安现状的中产阶级子弟的苦闷仿徨、孤独愤世的精神世界,一个青春期少年矛盾百出的心理特征,也批判了成人社会的虚伪和做作。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今天的当代美国文学界的评判和历史的淘洗,《麦田里的守望者》已毫无争议的成为了现代美国文学的乃至世界文学的经典,被成为是“现代经典”。虽说,作家塞林格作品不算颇丰,他除了写过一些短篇小说之外,这一部小说是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其实这本小说总计也就十六万字;然而,小说一出版,就受到国内青少年的热烈欢迎,认为它道出了自己的心声,一时大、中学校的校园里到处都模仿小说主人公霍尔顿——他们在大冬天身穿风衣,倒戴着红色鸭舌帽,学着霍尔顿的言语动作。甚至在六十年代初期,外国学者只要跟美国学生一谈到文学,他们就马上提出了《麦田里的守望者》。从《麦田里的守望者》出版至今三十年来,美国历年的一批批中学生、大学生没有一个不读它的。美国知名华人书评家董鼎山说,当《麦田里的守望者》初出版时,虽然书评极佳,我对这类少年自述生活小说根本没有兴趣。经过朋友怂恿之后,我好奇地向朋友借阅,翻了第一页,就不能释手,聚精会神地把它一口气读完。这是一种很难得的读书经验。

97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