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盗梦空间的观后感
写观后感不仅可以提升你的写作水平,还能让你真实地记录下自己看完一部作品的感受。写电影盗梦空间的观后感有什么要注意的呢?这里给大家带来电影盗梦空间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电影盗梦空间的观后感篇1
多姆,科布(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饰)是一个经验老道的窃贼。在人们精神最为脆弱的时候,他潜入别人梦中,窃取潜意识中有价值的信息和秘密。在他看来,人类思维所能产生的能量是不可限量的——人们靠思维就可以建造城市,可以穿越时空,回到过去重新制定社会的法则,人们甚至可以通过思维来进行犯罪。只可惜,面对如此宝贵的财富,大多数人不知道如何获取。而科布却恰巧拥有这样奇特的技能。他利用人们做梦的时候,从他们的潜意识里盗取秘密。因为往往人们在做梦的时候,精神防线是最脆弱的。科布把自己这种绝技称作“摄梦术”。不过,虽然科布的特殊技能,令他在这个贪婪的世界中成为了一个成功的商业间谍,但他为此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科布成为企业间谍中令人垂涎的对象,也让他失去了所爱的人,并成为一名国际逃犯。如今,科布有了一个赎罪的机会,一个最后的行动将给回他原本的生活,只要他能完成一个不可能的任务——奠基(inception)。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多姆•科布和他的团队的任务不是窃取思想,而是植入思想,要让一个大企业的继承人自愿解散公司。如果他们成功,这就是一次完美犯罪。不过暗中的敌人对他们的行动了如指掌,而只有多姆•科布才能看到敌人的到来,因为犯罪现场存在于人的思想中,他找到了自己的伙伴,要制造出几乎不可能制造出的3层梦境,在不断躲避潜意识里的守护者的攻击中,他们有一些人进入了潜意识最边缘,看到了他潜意识里的妻子,和孩子……
片名“inception”一词,在片中指的是通过梦境中的思想植入,改变他人原本根深蒂固的思想。以往在某些有超现实元素的悬疑作品里经常看到催眠高手用一通电话甚至一个眼神就把人催眠,然后指使他做任何事。实际上在现实中这是不可能办到的。人的心理拥有很强的防御机制,心理学上的研究表明催眠师很难让被催眠者做出违反他们自身意愿的举动,更别说让他们改变自己那些原先根深蒂固的想法了。所以《盗梦空间》在思想植入困难性上的设定,是有一定的合理性的。在人们所知的各种意识状态中,梦境是防御机制降到最低的一种状态,只有借由深层的梦境,才能真正完成思想改造。这是《盗梦空间》与以往这类题材的作品很大的区别,以往催眠师用一个眼神就搞定的事情,《盗梦空间》里的盗梦专家们用了一整部影片的篇幅去试图完成。是诺兰舍近求远吗,其实是前人异想天开罢了。
电影盗梦空间的观后感篇2
《盗梦空间》(Inception)是部“山寨片”——如果仅仅看它的硬件设定的话。能够说,本片中“入梦”的硬件条件,让一切“硬科幻”迷们抓狂;那个让大伙一齐做梦的机器(梦机,以下简称“焖鸡”),电影从未解释过其原理,也没有什么复杂的物理结构,要不是出此刻本片中,你很可能意味那只是一套普通的医疗仪器;大家“连根线就能进入一个合梦时空”的设定,让你想到小时候玩过家家时用易拉罐作电话的情形。但是,从科学的角度去解释设备可行性,根本就不是影片的重点;硬件设定,对于类似本片的幻想故事而言,只是一个从“0”到“1”的过程;硬科幻迷们可能认为这之间区别很大很严肃,但对讲故事而言,一切都只是个由头而已。就像牛顿同学的“第一推动力”,玄是玄了点,但丝毫不能掩盖在那个前提下他整个力学体系的光辉。同理,诺兰哥哥只但是以这个“能够一齐做梦”的机器为契机,来讲一个情感、意识与心理的复杂而美妙的故事。当我们理解硬件设定上“无中生有”的假设之后,《盗梦空间》的创意听起来还是“有点悬”:像这种在硬件层次无视科学基础,转而以感情为核心,底下还搞些心灵救赎之类东东的架构,很有可能制造出三俗的玩意儿,比如《蝴蝶效应》(ButterflyEffect)之流。不是说玩“心灵鸡汤
”必须很廉价,而是说如果那样的感情表现得太直白而且用重复的手法不断强调(类似“不断回到过去拯救”之类的桥段),就会显得很腻歪,连带着想要表达的感情都无聊起来;反过来,如果有足够复杂微妙的外壳包裹想要表达的感情、能让观众费尽心思才能体会到那个感情核心的乐趣以及成就感,这样的欣赏心理过程才会更超值,而且也更能展示编导的技能。对我而言,这样一个精妙的过程就应是“有追求的”电影该表现的重点,而诺兰哥哥(ChristopherNolan)的《盗梦空间》恰恰是一部将“1”拓展成“99”的完美案例。
电影盗梦空间的观后感篇3
这是一部与众不同的科幻片。其实在我看来它是一部情感片,它更多的是描述情感。
柯布与妻子的情感。看着深爱的妻子,在自己眼前坠亡。那个打击无以言说。那应该是一种窒息的心痛,伴着深深的自责。因而,妻子总是在梦境的关键时候出现,妨碍、破坏行动,而这都来源于他的潜意识。惊讶于潜意识的力量。不由联想到可能生活中有些自己无法理解的行为也是潜意识在作用。影片中没有描述柯布是否后悔自己当初对梦境的研究。但他冒险执行最后一项任务就是为了回家,想必是无数个夜晚辗转难眠。
柯布与筑梦师。我觉得他两是伯乐与千里马,也是默契十足的搭档。他们互相理解,互相帮助。最后柯布可以摆脱潜意识里的妻子,渐渐回归正常。筑梦师功不可没。
柯布与其他搭档们。特别佩服他们间的团队精神与义无反顾。为了柯布的回家梦铤而走险。遇到困境,没有迟疑和气馁,竭尽全力完成任务。那是一种耀眼的光芒。
再来说说柯布回到家的画面。那句“欢迎回家”对柯布来说应该再没有更动听的语言了吧。
其实影片结局让你迷惑。我们不知道柯布是真的回家了还是迷失在梦境。
这估计是最好的结局,也是电影想传达的精神。就像是人生,我们在分叉路口时常会迷失,会不知所措,分不清东西南北。这时,就需要一个特制的物件来提醒自己回归初心。
电影盗梦空间的观后感篇4
主人公柯布,和他的团队拥有一项令人不寒而栗的特异功能——进入他人的梦境,盗取最重要的机密,就叫盗梦。
看完这部电影,脑里像是有团熊熊烈火在不停地烧着自己的脑子,为什么他们可以盗梦呢?为什么梦境的时间比现实快一些呢?结局更是令人百思不得其解……一连串的问题像是蛮横的野兽不断地撞击着我的好奇心,使我不得不认为这是部疑云重重的电影。我猜测着种种可能,可还是只是看到这真相的冰山一角,好似雾里看花,看到的还不是九牛一毛。在我为这部电影头痛的。同时也不得不敬佩导演,这如此繁琐的线索需要怎样的逻辑能力才能编出?这如此真实的梦境又要何等想象力?
我的脑袋好似一团浆糊将藕断丝连的关系粘合在了一起,由此做出了自己的判断以及观点:①柯布回来了。在电影里每个盗梦者都有自己的图腾,来帮助自己判断是否还在梦境中。由主人公柯布的图腾——陀螺,就不难看出,只要陀螺不倒,转个不停那就是还在梦境中。而另一个盗梦小组的成员,那个梦境设计者的图腾是象棋,这怎么转?原来是用手推的,推得倒在现实中,推不倒应该就像定在那一样推不动。由此可以做出进一步的推测,不管图腾的主人用不用力,认不认真,不会倒就是不会倒,要倒那就回来了!所以主人公是回来了的。②柯布没回来。通过电影,观众不难看出每层梦境都需要一个人来接应,而进入梦境的有六个人可以进入六层梦境哎!所以结局是在第六层梦境。
我总结出一句话:明白身处在梦境中,却又出不来才是最可怕的。
电影盗梦空间的观后感篇5
我们过往的经历,是一系列意念植入的结果,可是自己却意识不到。而这些来源于早年间植入到我们脑中的各种意念,它们仿佛寄生物一般,强烈的影响着我们的行为,乃至命运。
我们从哪儿开始的,又为何要这样做,也许连自己都不知道,冥冥之中就好像被一个既定的范本框定住了一样,只能一步步朝着那早已确定的结果不断前进。
如何改变,如何突破,并保证不把这些好似已经确定的观念传递给他人,尤其是我们的孩子呢?
这就需要我们去不断的学习与觉知。能力强大的可以自我疗愈(突破),像影片中的柯布那样;能力不足的就需要借助外力。
当对某些问题意识不到,体会不清时,一是可以通过身心提升训练升级我们的潜意识,使得我们变的更加强大;二是可以借助心理师的力量,通过心理咨询,去看清,认清,理清……
影片中的小费舍其实就是通过造梦师接受了一次在思想层面的心理咨询过程。小费舍对父亲的恨,实际上是包裹在爱的防御下并不能被自己所意识到的,而恨的根源来自父亲对他的不认可和不接纳。
起初斋藤找到柯布就是想利用这一点去在梦中挑唆小费舍与自己的父亲对抗并在父亲死后解散掉家族企业。但是万万没想到,在梦中小费舍却得到了父亲的肯定与支持。在老费舍去世前,他表示:希望小费舍做自己,做真实的自己,而并不是小费舍之前误解的那样——父亲对自己很失望。爷俩最终得到了和解!
而这一切实际上促成了小费舍的自我认同,他不再需要去为了讨得父亲的欢心而委屈自己,他决定要做回自己!不再继承父亲的基业,而是去做自己想做的事业。这其实也间接达成了斋藤的植念计划,真是歪打正着啊!
电影盗梦空间的观后感篇6
《盗梦空间》又名《奠基》,编剧兼导演是克里斯托弗·诺兰,这部影片获得了第83届奥斯卡最佳摄影、最佳音效剪辑、最佳视觉效果、最佳混音效果四项大奖。
《盗梦空间》以其极具想象力的空间,给观众打开了梦境之迷,让每个观众从影片中似乎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脱离现实却又浮尘于现实之上,带领观众游走于梦境与现实之间,被定义为“发生在意识结构内的当代动作科幻片”。
《盗梦空间》关于梦境的设计是:他们的第一层梦境是尤瑟夫的梦境,是在一座大城市里;第二层梦境是亚瑟的,在一座酒店里;第三层梦境是费舍尔的,在一个雪中要塞;第四层梦境是科布的,在科布和他亡妻曾经进入过的迷失域;第五层是潜意识边缘。每进入一层梦境,时间会慢二十倍(即大脑思考速度加快),10个小时的航程,1层梦要1个星期,2层梦要6个月,3层梦要10年……但可以用协同刺激来唤醒。
《盗梦空间》整个故事情节扣人心弦、思路严谨,兼具几何学、逻辑学、物理学、建筑学等各种学科,令人回味无穷。它那错综复杂的情节设置、眼花缭乱的动作编排、扣人心弦的陷阱转折、充满诡异的窒息氛围,就像一座精密纷繁的迷宫,即使徜徉数遍,仍能让人有意犹未尽、神秘莫测之感。
荧幕上,一首梦之跌宕曲喧嚣上演,分崩离析的高楼大厦、扭曲地心引力的街道、无迹可寻的颠倒空间,让我无比震撼。电影的各种精彩的镜头和精湛的拍摄技术让我难忘,让我对编剧兼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更加敬佩!
电影盗梦空间的观后感篇7
主人公柯布,和他的团队拥有一项令人不寒而栗的特异功能——进入他人的梦境,盗取最重要的机密,就叫盗梦。
看完这部电影,脑里像是有团熊熊烈火在不停地烧着自己的脑子,为什么他们可以盗梦呢?为什么梦境的时间比现实快一些呢?结局更是令人百思不得其解……一连串的问题像是蛮横的野兽不断地撞击着我的好奇心,使我不得不认为这是部疑云重重的电影。我猜测着种种可能,可还是只是看到这真相的冰山一角,好似雾里看花,看到的还不是九牛一毛。在我为这部电影头痛的同时也不得不敬佩导演,这如此繁琐的线索需要怎样的逻辑能力才能编出?这如此真实的梦境又要何等想象力?
我的脑袋好似一团浆糊将藕断丝连的关系粘合在了一起,由此做出了自己/的判断以及观点:①柯布回来了。在电影里每个盗梦者都有自己的图腾,来帮助自己判断是否还在梦境中。由主人公柯布的图腾——陀螺,就不难看出,只要陀螺不倒,转个不停那就是还在梦境中。
而另一个盗梦小组的成员,那个梦境设计者的图腾是象棋,这怎么转?原来是用手推的,推得倒在现实中,推不倒应该就像定在那一样推不动。由此可以做出进一步的推测,不管图腾的主人用不用力,认不认真,不会倒就是不会倒,要倒那就回来了!所以主人公是回来了的。②柯布没回来。通过电影,观众不难看出每层梦境都需要一个人来接应,而进入梦境的有六个人可以进入六层梦境哎!所以结局是在第六层梦境。
我总结出一句话:明白身处在梦境中,却又出不来才是最可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