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八佰电影的观后感
写观后感需要总结和表达个人的观点和感受,这可以帮助你提高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什么才算好的关于八佰电影的观后感?接下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八佰电影的观后感,供大家参考。
关于八佰电影的观后感篇1
1937年淞泸会战末期,国民革命军第88师团留守四行仓库。面对日军数万人的围迫堵截,他们没有退缩,而是死守阵地。
令我感触最深的一幕是:国军战士们面对敌人撑起的钢铁阵,他们立刻了解到敌人的意图。以钢板为保护罩,掩护下方日军砸开墙体。即使子弹无法穿钢板,手榴弹被钢板一次次弹开,他们想出了一个极端的办法,一个战士率先在身上绑上炸弹,站在窗口前,拉下引线,虽然此时他已中弹,但还是纵身一跃,重重地砸在钢板上,顺利落入钢板下方,正在此时,伴随着敌人目瞪口呆的眼神,炸弹引爆了,那一片的敌人无一生还。奈何敌人这么多,又补上了钢板阵,于是战士们纷纷效仿之前那位英雄,前赴后继地与敌人同归于尽……
“这些日本人简直是屠手!”随着代表团的惊呼,我才幡然醒悟:是啊,日本人以几万人来围攻524团420号人,甚至动用了重炮、毒气弹以及飞机,甚至杀死了租借的平民,哪怕是租界也无法阻挡贪婪的日本,而524团的全体人员,就是数位屠龙勇士,屠的是日本人的邪恶之龙、贪婪之龙!
关于八佰电影的观后感篇2
国庆期间,一部风靡一时的电影——《八佰》吸引了我的眼球。它震撼着每一位中国人的心,点燃人们的爱国热血。
这个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人侵略上海,半个世纪几乎沦陷。除租借外,上海只剩下了一座孤苦的四行仓库进行着顽强的斗争。谢晋元率领着东拼西找来的逃兵和保安团,加上大火力的军队,与日军抗争,在密集的重火力下,坚持了四天四夜,付出惨重的代价,但有力地回击了日寇,给了日本人一个响亮的耳光。最后,以仅留的两百人逃入租界而告终。当时四行仓库只有大约四百人,那为什么谢晋元还声称有“八百”人呢?原来,他是扩大声势,让日寇知道,中国人还有,还有很多,让日军士气上大减。后来,人们便称四行仓库里这四百多人为“八佰壮士”。
在我们的生活中,这样的战士数不胜数。在今年年初的新冠疫情中那些抗击新冠的白衣天使就是“八佰战士”。他们看着战友倒下,看着自己受苦,看着病毒节节败退……他们奉献着青春,以一片赤子之心回以国家,回以人民,回以家人,这不是“八佰战士”的作风吗?
他们爱着祖国和人民,爱得那样深沉,那样深刻。
《八佰》是一部电影,是一段历史,是一颗颗爱国的心,是一滴滴血和泪。把心奉献给祖国,献给人民。“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报效我伟大的祖国。
关于八佰电影的观后感篇3
《八佰》这部新片上映于8月21日,在28日票房突破15亿,讲述的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人奋勇抗战、奋勇杀敌的故事。
“那边是天堂,这边是地狱。”一句台词,引人深思……日军轰炸上海在四行仓库中驻扎的最后一支军队。日军考虑到在仓库中存放着大量的煤气罐,怕煤气罐爆炸伤到河对面的租界,所以日军没有动用重式武器进行轰炸,这对于我方来说是唯一的好消息了。可是他们只有800人,要面对的却是对面的几十万日军,日军吓退了100多万国民党军队,凭他们这仅仅800人可以挡下吗?他们都知道,失败是迟早的事,但是这800士兵没有退缩。日军想用钢板陈让工兵用手榴弹凿墙放入仓库,我军无法攻破日军的防御。战士们就把炸药包捆在自己身上,从二楼跳下去,使自己的人体炸弹炸破日军的钢板阵,这证明了我军对这次战争的态度。
又是一天冒着被日军空袭的危险,在黎明,在四行仓库的楼顶升起了属于中国的国旗,日本的飞机在仓库的上方对国旗和升旗班进行扫射。不光是士兵,在租界同胞已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帮助他们,为了两地更好的交流,租界的学生们想把电话线送往仓库,可是日本人怎么会让计划得逞?上桥送电话线的学生都死在了日本的枪下,电话线最终送到了仓库。
没有人是天生的英雄,他们是农民,毫无战斗经验,他们不知战争的残酷,懵懂而又无知的加入了这只队伍,起初的懦弱、胆怯,到后来的奋勇杀敌,誓死如归,他们成为了一名真正的军人,他们的蜕变感染着我们。
他们本是平凡的人,却做着不平凡的事,800勇士用他们的血肉之躯,证明了中国人民顽强不输的精神!
关于八佰电影的观后感篇4
淞沪会战时期,第八十八师524团420人奉命死守四行仓库,争取国际支援的同时掩护50万大军西撤,史称“八佰壮士”。
上个星期,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看了电影《八佰》。这部电影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它让我了解到抗日战争时期我国战士的铮铮铁骨,以及保家卫国的斗志。
电影中有很多让我感动流泪的片段:日军用炸弹爆破楼基的时候,机枪连的战士一个接一个的捆着手榴弹跳下楼,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砸开日军的盾牌防护,用自爆的方式挫败了日军一次又一次的进攻。这需要多大的勇气才能做到啊!而壮士们用他们的拳拳爱国之心与满腔热血反击,不惜同归于尽也要保护阵地。正如剧中所说的:国人皆如此,倭寇何敢为!
令人欣慰的是现在的中国已经足够强大,现在的中华民族已经站起来了!已经不用担心再受到侵略。但是我们依然要居安思危,依然要铭记那段屈辱的历史,只有不忘记曾经的痛苦与屈辱,才能更努力的前行,才能继续使自身强大起来,才能带领中华民族真正的站起来,真正的走向复兴!
关于八佰电影的观后感篇5
为了还原1937年的时代质感,剧组不仅搭建起占地200亩的建筑,更不惜人工开凿了一条仿真苏州河,负责场景搭建的华谊兄弟(天津)实景娱乐有限公司在还原历史质感方面也做足了功课。对此,管虎坦言“几乎没有哪个电影剧组会真砖实瓦地对建筑场景进行1:1复制,《八佰》花了几年的时间来再现那个时代,就是希望能带给观众更好的体验。”
王中磊则表示,剧组所有的工作都是为了一个“实”字,“整个实景搭建花了一年的时间,真实的筹备花了两年,剧组所有的人聚集在一起已经三个月了,似乎还有不少没完成的事情。”同时,王中磊还感叹,“希望可以有一部电影作品,除了本身的观赏感、娱乐性之外,更能让观众铭记这段历。”
除场景外,管虎对片中出现的每一位演员要求都非常高,影片拍摄所需的千名型态演员志愿者全国七城面试正在进行当中。同时,片方还在全国范围内遴选特约演员,他们在严寒与酷暑的考验下已经接受了为期一年的军训,艰辛的训练被管虎称为“炼狱式的折磨”,军事教官臧雷更将这批演员称为“八百壮士精神的传人”,“这些演员流过的汗可以以斤来论了,这是我所了解到的电影演员接受军事训练最刻苦、最自觉的一次”。
66位特约演员代表也亮相发布会,冒雨向在场媒体展示了他们的训练成果。被问及电影主演的甄选标准时,管虎坦言这次对主演也会同样严格要求,秉承着合适的、真正的好演员两个标准来挑选,除了必要的军事训练之外,还会对演员进行日常训练,“包括口音和形体,最最重要的是大家要坐在一起对剧本不停地围读和研讨。”
关于八佰电影的观后感篇6
八佰是一部战争片,它记载着1943年的战争历史和日军与中国军的战争。
这战争的时间有4天。每一天的战争都不同。
第1天的时候,日军大部分的,从中国军的仓库赶来。然后中国军强势防守,终于把仓库安然无恙的保存下来,并且将日军全部打败。
第2天,日军他们派出了怪车,这个怪车是用钢铁做出来的,连手榴弹都不怕,还有一些日军,手上举着铁板来挡住手榴弹,还有两个日军负责凿墙。于是,中国军就用自曝兵的形式来,炸开这些铁板和怪车,最后终于把日军成功打败,但是,仓库现在的人员只剩下420人。
第3天日军就派出了战斗机来轰炸中国军的仓库,在轰炸机没来之前中国军就已经升起了国旗,然后就有了轰炸机,来攻打仓库,随后有一个人拿着机枪把飞机打落了下来,但是还有一辆,另一个人就用猎枪把飞机打跑了。
第4天的时候,中国军决定撤退,因为第4日如果再次打下这句话,可能会让老百姓受苦,更何况是杀害,所以就选择撤退,让他们撤退的那一瞬间的时候,日军的照明弹就打响了起来,随后他们就准备冲桥,但是冲桥的过程中,那些日军用狙击枪和机枪把那些,把那些冲桥的人全部都杀了。但是冲桥结果如何,我具体也是不知道。
这部电影让我知道了:“中国的人就要保守中国。
关于八佰电影的观后感篇7
现在有一个电影特别火,那就是《八佰》,暑假快结束时,这个电影上线,随后就掀起了热潮,人们无时无刻都在谈论这部电影,我也想看看这部电影,昨天晚上,写完作业,就去看了这部电影。
这部电影讲了抗日时期,上海被日军轰炸,只有上海租界没有被炸,日军想进入上海租界,可却被四行仓库里的四百名国军守着(文中说八百),四百对几万,多大的差距,人们说他们守不过半天,可是他们却守了四天,最后他们的长官下达命令,让他们进入上海租界,放弃坚守。
这是一部抗战剧,也是由真实的故事改编,不难想象那时有多困难,在第三天时,日本扬言要在三个小时内攻下四行仓库,日本立马发起猛攻,日本为了打破墙体,组成了一个铁皮阵,也就是日军头顶一个大铁皮,让国军枪打不进去,手榴弹扔不到。这时一位国军做出了自杀的举动,他身上拿着好几个手榴弹,跳了下去,成功炸到了日军,其他几个国军见到之后纷纷效仿,最后成功击退了日军的进攻。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好死不如赖活,能活为什么要死,可有这样一群人,不怕死,困难来临之时,冲杀在最前面,他们就是抗日军,如果不是他们,我们泱泱大国早已沦陷。
让我们铭记历史,从惨痛的历史中汲取教训,好好学习,报效中国。
关于八佰电影的观后感篇8
9月20日,这一天,使我悲哀;这一天,也使我愤怒,因为我去看了电影《八佰》。
电影的大概内容是这样的:《八佰》取材于1937年淞沪会战的最后一役,主要故事讲述了在1937年淞沪会战期间,八百名壮士在上海“四行仓库”奋力对抗三十万日军,并奋战四天四夜的故事。这场战争是中日第一次正面交锋,持续了大约三个多月,当时上海濒临沦陷,人心涣散。为了能够稳住人心,取得最后的胜利,第88师262旅524团团长谢晋元率420多战士,收到命令坚守最后一道防线“四行仓库”。为了迷惑日军,壮大声势,谢晋元对外宣称一共有800将士,但实际上只有四百多人,这也就是电影片名《八佰》的由来。
《八佰》这部电影让我十分悲愤,而最使我震撼的就是陈树生舍身炸日军了。郑恺饰演的陈树生为真实“八百壮士”之一,在发现敌人企图用钢板阵爆破楼体时,身绑手榴弹毅然跳下仓库,用身体砸进敌阵,与敌人同归于尽,仅给母亲留下“舍生取义,儿所愿也”八字血书。陈树生豁出命来也要守住阵地的大义凛然,影响了战场上的其他士兵。他们也纷纷排成一列,身绑手榴弹,高声喊出自己的姓名,一个个一跃而下。这些画面,深深震撼着我,感动着我,让我泪流满面!
“国人皆如此,倭寇何敢!”站在苏州河对岸租界的一个人流着眼泪激动地说。落后就要挨打,我们作为新中国的少年,更要发奋读书,掌握更多科学知识,长大为祖国效力。周恩来总理说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我们努力读书就是为了让中国不再落后,不再挨打。
我们现在生活在和平年代,要感谢这些先烈们,这是他们的牺牲换来的!我们要好好学习,不辜负先烈们的初心,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关于八佰电影的观后感篇9
不算宽的苏州河将上海一分为二:南面烟火蒸蒸,华彩万千;北边灰暗残破,杀机隐伏。如此情景,难说不是老天爷弄错了拼图。然而在信息技术发达的今天,我们当然知道,现实世界才是魔幻主义的温床。那座满目疮痍的四行仓库,如今依旧伫立在苏州河北岸,与周遭的所有格格不入。像一颗顽固的钉子,将那段荒诞险恶的岁月,与这繁华锦绣钉在了一起。
不知读者是否与我一样幻想过,如果将自己置于那个山河破碎的年代,会作何表现?是舍命卫国,还是明哲保身?是愤恨眦裂,还是寻常度日?如果你也有这般迷思,那这部电影或能给你一点参考。虽说导演有《斗牛》、《杀生》等佳作珠玉在前,《八佰》并不显得出挑,但不掩满满诚意。其中人物群像的刻画依旧秉承了导演细腻真实的风格,没有伟岸光大的正义,但有可爱良善的猥琐,看着舒服。而我们大概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对应的人物。
我便像姜武饰演的老铁,也许小毛病不少,但心眼不坏,吹牛皮抖机灵有余,然胆气不足。要我这样的人上战场,还是一夫当关的`剧本,阿弥陀佛,那是万万使不得。能不失禁已是幸事,断不能指望我扛枪冲锋,高呼中华民族万岁。只是在乱弹中拉同伴一把,已是鼓起了十二分的勇气。若是真的亲临现场,怕不要直接尿遁了才好。也是有了这样的共情,才让我们这些观众更添伤感。回顾当年,满是被滚滚战火轧断脊梁的普通人,他们有的狗苟蝇营、胆小如鼠,有的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即使这样,战争也未必放过他们,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只是寻常。小湖北一家三人尽殁,就可见一斑。
故事发生在1937年的上海,十月初秋本应天高气爽,却叫硝烟污了白日晴空。苏州河南岸的风光依旧,却也只是流于表面,其时暗潮汹涌,国之将破,世界各地人人自危,即便所谓的法租界,也真真是危如累卵。这样牌场火热更胜战场的舒坦日子,不知尚有几时。反观北岸丑陋,倒是那四行仓库,饱受枪林弹雨,却依然绝世独立,如惊涛骇浪里巍巍不动的灯塔,煞是凄美。许是不想让观众错漏了这苦心经营的美,影片中将其物化,具现了一匹不似人间的骏马。马身雪白,鬃如银苏,奔腾于断壁残垣间,好像一颗嶙峋世界里,清白无瑕的赤子心,亦是“八百壮士”们崇高精神的化身。小湖北以马入梦,“端午”如戏里的将军一般,只身杀向茫茫海的敌人,也提前昭示了他们往而不返的觉悟,与杀身成仁的结局,惹人唏嘘。
彼时,四行仓库的处境不能不让人联想到当时的中国。半壁江山已没,中华存亡旦夕,可谓百事休敝,大厦将倾。中华儿女到底是浴血反抗,还是做个所谓的顺民?八十八师的四百将士们心无旁骛,被抓的逃兵们无可奈何,但河对岸的看客以及屏幕前的我们,还有的选。却不知战士们慷慨跃下,引爆炸弹时,你的胸膛可曾气结?少年挽发,勇闯桥关时,你的血液可曾沸腾?刀舞壮行,英雄赴死时,你可曾想与他们在一起,哪怕只是将手伸出那冰冷的铁门,奋力地喊上一声也好?
如果有,那请你务必,别让这口气平了,别叫那腔血凉了。即便你我生在这样好的年岁,也断不能忘了,通往和平的路上,皆是前人的苦难,英雄的血泪。
当全人类的灾难具体到每个个体身上,其不能违抗的强势难以言说。好在中国人信命,却不服命,若天地无眼,不见人间疾苦,便教人为改命,即便拼得个身亡形销,也总会有人,为中华民族之存续而战斗。古于谦岳飞如是,今八百壮士如是,明日你我,亦当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