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范文网 > 观后感 > 电影观后感 > 活着电影观后感下载

活着电影观后感下载

时间: 新华 电影观后感

通过写观后感,可以表达自己对某个电影或电视剧的喜爱或不满,从而更好地抒发自己的情感和态度。下面小编给大家提供一些活着电影观后感下载参考,希望对大家写活着电影观后感下载有帮助。

活着电影观后感下载篇1

余华说,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不是为了除活着以外的一切事物而活着。

《活着》作为一部影响几代人的文学作品,的确发人深省,耐人寻味。在新中国成立前后的特殊阶段,时代特征突出,时代气息浓厚,活着是一分痛苦也是一分快乐。书中主人公福贵的人生便是整个社会的缩影,他的身上折射了整个底层民众的兴衰祸福。

人为何而活着。古罗马政治家西塞罗认为,人是为了思考而活着;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则认为,人因自爱而活着;中国武侠小说家古龙则坚持,人为承担责任而活着……而福贵却说:“人是为了活着而活着。”

福贵早年玩物丧志,家道中落,妻子背离,父亲惨死。年少的福贵因贪图享乐而活着,一步一步走向生活的陷阱,不得自拔,最终落得苟活之地。而立时的福贵,家境清贫却自得,生活艰苦而自乐,在一切渐入佳境之时,迫入壮丁,背井离乡,烽火连月,苟且偷安。这时的福贵为了重回故乡而活着,在拂尘间摸爬滚打,在硝烟里破茧重生。中年时的福贵,白发人送黑发人,丧子的悲哀贯彻了整个家庭。这时的福贵必须为了支撑家庭而活着,作为唯一的男人,是家的希望。老年的福贵,终于有一点安稳的幸福,却造化弄人,丧女,丧婿,丧妻,再丧孙,活着便是与一头黄牛相依相随。活着了无牵挂,活着仅仅是为了活着而活着。

无论山河如何变迁,时代以何种速度继续更替,生存对于人的价值却始终如一。我们生来就为活着,为了活着而打拼,为了活着而承受生活各方面的有形与无形的压力。在夜深人静,愁思万千的时候,我们何尝没有盘问自己,活着的意义在哪里,生存的价值在哪里。

形形色色的人生小则为了家庭,为了金钱,为了事业,大则为了社会,为了国家,为了和平。每个人活着都有一个目标,都有一股推动自己进步的力量。但在某种程度上看来,与其说是目标支持着生存,不如说是为了活着而不断地找寻目标。生活是一个又一个的小目标串联起来的有机整体,这些目标的一个又一个地现实,则是人生的终极大目标。而这些目标的实现归根结底是为了活着。

我们太常见因为人生中的一个小目标一两次失败而灰心丧气的人,他们失意,他们堕落,他们失去自信,有的甚至失去活着的勇气。但凡是这样轻生或者只是有轻生念头的人,他们都还没有完全看透目标与活着的本质联系。而这样的人太多太多。他们嘴上追求活着的意义,追求生存的价值,愿以死来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这样的行为的确令人肃然起敬。而这样的人生,却没能体会到生活的真谛。以死的方式来实现价值并不是一个好的途径。请记住,以生命的形式生存在这个世界上,为了活着而活着才是生命的本质。我们是为了活着而努力生存,死亡只是生命道路上不得已而为之的小插曲。

为了活着而活着的人生,简单明了,泰然自若。只有我们把生活的思想简单化,把生存的意识强烈化,才能真正地体会到活着的意义——以笑的方式代替哭,在死亡的伴随下努力活着。

活着电影观后感下载篇2

这几天没事的时候看了一部余华写的作品《活着》。作者说:"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里面的主人公福贵一生中曲曲折折经历了很多事情,从一个地主的大少爷到一个贫穷的农民,他出生在一个地主家庭,要什么有什么,但由于好赌全输给了龙二,导致家里破产。后面他的所有亲人都先于他过逝。最后剩下他跟一头牛。

他破产后遇到很多困难,亲人也一个一个的去逝,但是,他没有一句抱怨的话。后面解放了,龙二是当地地主,被枪毙了。福贵听说龙二被枪毙,对自己说,"龙二是他的替死鬼,要不是输给龙二,死的就是他,虽然破了产,但他还能活着。"如今还活着,村里的人都说,他跟那头牛是两个"老不死"

人活在这世界上不容易啊,能活着就最好,要好好的活着!我觉得人来到这个世界上是要感受这个人生的快乐而不是来抱怨老天的不公平。有些人出生在富裕家庭,有些人出生在贫困的家庭,但富人有富人的快乐和烦恼,穷人有穷人的快乐和烦恼,富不富裕这不重要,而是要感受到人生的乐趣,这才是重要的。

我觉得人只要是好好的活着就是富裕的,因为我们还有希望,而那些死去的他就什么都没有了,你现在能吃饱能穿好的话,那你更富裕了,因为如今还有地区吃不饱的穿不好的人很多。不要抱怨不公平,只要好好活着就好。而且对我们身边的每个人都好一点,因为迟早有一天他会离开你的。

活着电影观后感下载篇3

余华是当代作家中先锋派的代表人物,我以前读过他的两部作品:《在细雨中呐喊》《兄弟》,印象深刻。《在细雨中呐喊》是余华的处女作,取材日常生活,但因为关注少年成长中的隐秘,对人性做了多角度细腻的描写,使人过目难忘。《兄弟》直面改革开放后人在金钱至上观念的冲击下,伦理与道德的崩溃,赤裸裸的白描反映的却是血淋淋的现实。那两部作品虽为同一个作家创作,但风格迥异,感觉余华在不断探索小说表现手法,他基本做到了不重复别人,也不重复自己。

《活着》是一部有别于《在细雨中呐喊》与《兄弟》的长篇,小说通过一个农民悲惨、坎坷的一生,反映了近一个世纪以来底层农民的悲苦生活。与《在细雨中呐喊》那种浓稠而细腻的描写不同,与《兄弟》中那种坚硬赤裸的文字风格不同,《活着》的表现手法是传统的,小说通过一个老农的讲述,反映新中国建国前后老百姓生活的变化,是一个时代一代人生活的缩影。

《在细雨中呐喊》以艺术创作手法的革新让人记住细节,产生深刻的体验。《活着》以主题取胜,富贵老人的一生就像大海里的小船,总是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他们被时代的大潮冲击着任意前行,他青年浪荡不羁,嫖、赌样样俱全,赌博输尽了家产,被国民党军队拉了壮丁,在战场上九死一生,活着回到家乡。至此,他的悲惨命运才开了个头。一对儿女先后死亡,妻子病死,就连他那残疾的女婿也以非正常死亡终结生命,与他相依为命的外孙不到十岁,却被他煮的豆子吃得撑死……家破了人亡了,富贵还活着。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陪伴他的是一头老黄牛。

余华是一位狠毒的作家,他在《活着》中把个体生命所能遭受的各种考验与灾难全部加在富贵身上,展现了生命的柔韧与顽强。父母给孩子起名寄予了希望,然而,“富贵”这个人一生却与富与贵毫不沾边。

活着电影观后感下载篇4

电影《活着》是由年代国际有限公司1994年出品的剧情片。该片改编自余华的同名小说,由张艺谋执导,葛优、巩俐等主演。影片以__内战和新__成立后历次____为背景,通过男主人公福贵一生的坎坷经历,反映了一代__人的命运。

对于余华的长篇小说《活着》,我们还是有点缘分的。早在高中时期,我与母亲一同在电视上看过,不过,那是根据小说改编的电视剧。后来,还多次听语文老师讲述过有关这部小说内容。现在,又在选修课老师的指导下有幸观看由这部小说改编的电影(当然,这部电影上映比电视剧要早)。而今又在写观后感,可谓缘分颇深!

纵观电影的全过程,其时代色彩比较浓厚,几乎围绕着上个世纪“40年代”、“50年代”、“60年代”及“以后”这四个时期而展开演绎的。各个年代的特色比较明显,描述和编演了封建地主阶级的残余影子——封建家庭,在其“大少爷”福贵的挥霍滥赌之下,慢慢被侵蚀、糟蹋,进而败落、衰亡的故事;以及展示了主人公——福贵以“活着”为姿态、为缩影,铺开了一系列悲惨命运和艰辛苦难的剧情,塑造了以福贵为中心的具有强烈的时代鲜明性的个人或家庭为“活着”而“活着”的形象。

但笔者认为,对于这部电影,并不是在每一个年代剧作家都尽力的让剧中人物走向灭亡,而是在其逐渐灭亡中给予其“活着”的希望。

单看这四个年代,福贵的一家抑或亲属在三个时期都有死人,而且有的时期不乏死两个。而电影恰恰所要表达的,是各个时期的特殊背景造就了人亡。尽管有的人物被时代“造就”好了,但是最后的下场并不是我们想象的要好,并不完美,甚至有的比人亡还要悲催。而这些其实是精神谋杀,比死亡还可怕。

我们可以用历史观念来加以说明,福贵他爹死于劳苦大众没有解脱,社会文明程度低,思想观念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封建主义深厚的局面;有庆(福贵的儿子)的死看似偶然,其实与必然共存;凤霞(福贵的女儿)标标准准是被“__”给毒害死的,另外,还有“__”时期的春生与王教授。

在“以后”这一部分里,“活着”的希望是有的,最后影片以福贵与其妻子、女婿、外甥在一起吃饭的“幸福”场景而结束的,可谓意蕴深长、意义深远,不过困难的去“活着”的局面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扭转,但最后的场景也有暗示,以后会有希望活好的。笔者认为,这是这部电影得到部分人的好评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它是悲观主义情怀的影片(大多数影视作品故事结局是美好的)。

我们在观看影视作品时,要对实体文学作品进行比较。尽管说影视作品是由文学作品改编而来的,其与实体作品之间的关系是形影不离、千丝万缕的,但文学作品里的人物形象和心里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影片是难以达到作者想要获得的预期效果,也难以烘托或渲染出文学作品的气氛;另外,有很多人物心理的微变化也是很难通过视听效果来展现的。

但对于用文字语言描写和叙述出来的实体作品,更能淋漓尽致的显现作者所要表达的内容,更能使读者直观的去品味和思考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心理活动。也就是说,影视作品只是将我们对文学作品(剧本)想象的表面情景用视频做了情景再现化的处理。我们在观看影视作品时只是停留在视频对视觉表层次的感像。在影视作品里,很多时候只是用简单的一段段独白去道明故事的缘由与始末,其目的是更好的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诚然,故事情节在曲折中发展,在发展中求矛盾,在矛盾中求问题的根源。而“活着”就是电影《活着》的主线路。就是为了生存下去而活着的矛盾所产生的故事情节维系了影片的发展。单单“活着”一词在影片演员对话内容中就出现过十多次,无论是福贵与春生被抓期间的对话,还是春生被“批斗”期间,深夜里偷跑出来与福贵以及福贵的妻子见面的交谈中,都有显现。“活着”是该影片故事情节发展的主要矛盾。

当然了,影视作品只是影视作品,它与文学作品是有一段距离的。不过,文学作品有的优点,影视作品是没有的;影视作品有的亮点,文学作品是没有的。

在《活着》这部影片里,有许多不足之处是显而易见的,尽管该片在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上获得奖项。就演员配置上,在前两个年代里,人物凤霞的扮演者却始终是一个不到十岁的小孩承担的.角色;在福贵装皮影的箱子上有几个铆钉,早已在“大炼钢”时期就被拆下来炼铁了,可是在影片的最后,福贵把几只小鸡圈养在该箱子里,而该箱子是完好无损的出现在屏幕上,其为同一箱子;另外,本片还有不少的穿帮镜头,这也是难以让观众理解和接受的。

上世纪80年代后期,内地电影业得到全面放开,影视业迎来了它的春天,得到了蓬勃发展。国产片数不胜数,不胜枚举。但真正的大片,貌似没有几个,除了不断刷新国产票房的记录,大陆国产片始终没有叩开奥斯卡金像奖的大门,在这里排除美国电影业排斥东方电影艺术。不过,部分影片、导演、演员在欧洲三大电影节上也得到了世界观众的肯定。

笔者发现,大陆影视业有几个通病,这也是我们影视界弊端。首先,不注重细节问题,穿帮镜头多;其次,局限于狭隘空间,拘泥于一隅,缺乏视觉冲击力;再次,以“星登陆”的方式,借明星效应进行“狂轰滥炸”。最后,掺杂低俗剧情,用以增加票房收入。也许,这些是我国电影业创造不出大经典之作的原因吧!

笔者希望我国电影业不要为“活着”而“活着”,要精神下去。管中窥测,一袭之见。上文,只是做为业余的笔者的一些见解,在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下。衷心的希望__影视业创造出更多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拥有巨大影响的作品。

活着电影观后感下载篇5

《活着》这部电影是张艺谋导演根据余华的小说《活着》改编而成的,情节有所变动,余华的《活着》是极其残酷无情的,可以说是不给福贵任何喘息的机会,家人孩子一个接着一个的在这个叫做活着的故事中死去;而张艺谋的《活着》是艰难悲凉却又略带温情和希望的,电影的结尾家珍和外孙馒头(小说里叫苦根)并没有离他而去,而是在那句小鸡长大了就变成了鹅,鹅长大了就变成了羊,羊长大了就变成了牛,牛长大了就是__了的美好期盼中结束的,这个画面是温暖而令人感动的。刚刚看完电影的时候,我的感觉是没有小说好看,可能是因为先看的小说的缘故吧,但是仔细思考一下,还是觉得电影改编得很不错,它是带给我们希望的。

在看余华的《活着》的时候我哭了无数次,看张导的《活着》的时候我哭了三次:第一次是福贵终于从战场上回来,先见到了凤霞,而凤霞却说不出话来只是边笑边哭的时候,一直受苦受累的凤霞终于见到了爸爸,却说不出话来只能拼命的笑,我既充满同情又感到十分难过,凤霞的哑是因为发烧没钱医治,被烧哑的,这里不仅可以看出福贵家里落魄之后的生活状况,以小见大,也反应出当时老百姓的生活之艰难,发烧如此简单常见的病都没有钱来医治,更不用说大病了。第二次是有庆死的时候,(这里先插一句,在余华的《活着》中,有庆是因为救春生那大出血的妻子而被抽血活活抽死的,而在张导的《活着》中,是有庆在墙角下睡着了,被春生的车撞倒的墙砸在身上而死的),当看到被人们用担架抬着,满身是血的有庆的.时候,我的眼泪一下子就流了下来,我不敢相信这个下午还活蹦乱跳的小孩儿,得了跑步比赛奖项的小孩儿,爱吃饺子的小孩儿突然消失了,我不敢想象没有了儿子的家珍和福贵是怎样的伤心,也不敢想象没有了弟弟的凤霞是多么的悲伤,可生活还是要继续啊,过了不久,所谓的好时代到来了,家珍说有庆没有福气,没有赶上好时代。第三次是凤霞因大出血而死的时候,也正是在那个时候,我再一次感受到母亲的伟大。在那个时代,把教授当做__分子关进牛圈,只有一些实习的护士在医院里工作,遇到大出血的凤霞,护士们都手足无措,乱成一团,凤霞在家珍的怀中痛苦的死去,可怜的馒头一出生就没了娘。同时也体现出当时不论是医疗设备,还是医疗技术都不是很发达。

__有句古语大难不死,必有后福,我觉得这句话也不见得就是对的,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福贵和春生,谁又增添了福气呢。福贵的一生是艰难曲折的,春生也是一样,从死人堆里爬出来之后,福贵回家了,春生去给人开车,最后混得一个区长,生活上还算过得去,可是在去一所学校视察的时候,不料确撞死一个学生,而这个学生偏偏又是福贵的儿子,这成了春生一辈子的愧疚。在后来的__中,春生被划成走资派,他老婆自杀了,春生不想活了,但是他想到自己还没有得到家珍的原谅,便逃出来去福贵家里见他们最后一面,想把一生的积蓄给福贵,也就是这时一直嘴上说没有原谅他的家珍对他说外面冷,进屋说吧春生,你记着,你还欠我们家一条命呢,你得好好活着,我想这既是最恶毒的惩罚,也是最善意的鼓励,这就是温情吧,在一个大家都要和走资派划清界限的年代。

有人觉得福贵失去了亲人孩子,生活太苦,所以活着没有了意义,死了才是解脱;有人觉得被深爱多年的恋人抛弃,再也找不到真爱,悲痛欲绝,所以活着没有了意义,死了才是解脱;有人觉得百万富翁破产了,失去了才财富和地位,所以活着没有了意义,死了才是解脱;有人觉得整日受到病痛的折磨,医治无效又浪费钱财,所以活着没有了意义,死了才是解脱......但是余华先生说:人活着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情而活着的活着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__庸。没错的,先生已经概括的足够好了。福贵没有问过自己活着的意义是什么,他只是觉得自己已经经历过生死,并且能够从死人堆里爬出来,还回到了家里,这就是上天对他最大的恩赐,这已经足够了,每每想到这里就会觉得只要活着就好,所以无论生活多么残酷无情的鞭打他,他都忍了。

《活着》这部作品给人留下的思考是丰富的,每个人生活的环境不同,对活着的理解和意义自然也会不同,我想说的是不论处在怎样的环境之中,纵使活着要承担诸多难以承受的苦痛,但仍要坚韧顽强,只要活着,比什么都强,这或许就是《活着》的意义吧。

活着电影观后感下载篇6

特别关注上面推荐了一部纪实电影,是一个日本籍的华人耗时十年完成的一部片子。名叫含泪活着,记录了__人,尤其是__留学生在日本打拼的事情。据说这部片子在日本引起很大轰动,很多人因此改变了对__人的看法,觉得__人原来可以如此了不起的努力工作,而在这以前,他们眼中的__人是懒惰的,现在,这部片子甚至成为一部励志影片。

这是一部系列片,其中一个故事是讲一个叫丁尚彪的男人,__借款3万,撇下妻子和上小学的女儿独自去日本学习,92年通过打工还清借款后,又产生了新的目标,就是要挣很多钱,让女儿能出国留学,去最好的学校。于是他每天打三份工,刷碗、扫地、厨师,每天晚上工作到点,没有地铁了才步行回家。深夜在一个8__米的小屋吃着最便宜的饭菜、用塑料布围起来当澡堂洗澡、没有买过新衣服、不敢乱花一分钱。他最高兴的事就是每月给家里寄钱。20__年!他这样坚持了20__年。这期间他与家人仅有两次会面,一次是与女儿终于考上纽约州立大学,在日本中转停留了24小时。第二次是与妻子相聚。因为妻子要去纽约看望孩子,在日本停留72小时。这时,他已经整整20__年没有看到妻子了。当妻子看到他拿出结婚用的红枕套时,眼泪忍不住流了下来。

20__年后他的头发稀少,牙齿稀松。俨然一个老头。此时孩子终于学业有成,找到一份高薪的工作,他可以回家了,上飞机回国的那天,他的泪水才第一次畅快的流淌下来。

电影的结尾是字幕,说现在他们在上海买了新房子,和妻子一起过上幸福的生活。我也哭了,但是心里有点不舒服。第一,老渡以为家庭奋斗,但不需要这么多年,至少后来的5年我认为没有意义。就像他女儿说的,别的孩子都是靠自己打工挣学费,为什么他要牺牲一个正常人的生活仅仅为了帮女儿实现目标?那么。自己在哪里?这是女儿还真争气,如果女儿不争气呢?意义在哪?第二,这只是少数的__人。我的生活圈子里,就从来没见过打两份工的人。一份工作,他们都不够尽力。尤其是年轻人,对金钱的渴望好像没有那么强烈,或许他们有父母,可以张嘴要。我和朋友说起我的感受,他们说是由于__国情的原因,在__,打这种底层的工累死也不可能有丰厚回报的。

活着电影观后感下载篇7

合上书本已是深夜,闭上眼睛,冥思、遐想。《活着》这部小说中的主人公福贵一生的命运在脑海深处层层涌现,撞击着藏在深处的灵魂,《活着》讲述了一个人和他命运之间的友情,他们相互感激,同时也相互仇恨;他们谁也无法抛弃对方,同时谁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他同时还讲述了眼泪的宽广和丰富,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在讲述主人公富贵如何承受生活巨大苦难时,也令我从中深受启发。

福贵年轻时贪图享乐,以致倾家荡产,父亲不久便被气死,母亲也相继离世,原以为命运到这里便会有一些的好转,但往往事与愿违,几年平静生活过后,接踵而来的是儿子、女儿、妻子、女婿、外孙的相继死去。最后,只剩得福贵与一头老牛在世上相依为命。那么多的灾难都一一发生在福贵与他的家庭身上,但当厄运来临时,福贵并没有自哀自怜,只是在稍许的麻木后,又开始迎接生活的挑战,以一己之力承担着照顾这个破败家庭的重担,他始终没有放弃生命的想法,即使在这个世上他仅有一头牛,几亩田与破茅房。所以当这部沉重的小说结尾时,我沉沉的感受到活着的意志,是福贵身上唯一不能被剥夺走的东西。

我已经被这坚强的意志所打动,我明白了无论遇上多大的困难,只要有一颗坚强、乐观的心,世上没有迈不过的坎。每次深陷困境时,只要想起有一位老人在世上仅与一头牛相依为命,但他那活着的意志超乎于常人,我们更会精神抖擞,充满这斗志。

《活着》以简单的美丽和朴素的力量,召唤着我不断前行。有人会认为福贵的一生是苦熬的一生,但对于福贵自己,我相信他感受到了幸福。

《活着》体现了一个简单而又深刻的道理:人不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活着。

活着电影观后感下载篇8

《活着》这本书太过沉重,它超出了我的承受底线,那些曾经鲜活,最终变的死寂的生命却已深深的映在我的心上。本书作者余华用冷静的令人发怵的笔调记述着这个故事。

在我看来余华是冷漠无情的,他何以让那么善良的妻子,那么聪明伶俐的儿子乃至更多人相继离福贵远去。只留下我内心无声的叹息和泪水。

福贵的儿子有庆是第一个突然死去的。“有庆不会在这条路上跑来了。”他的母亲说。大多数人应该在这个时候心痛不已。有庆对生活充满无限的向往和希冀,即使贫苦艰难的生活,即使福贵简单而粗暴的教育方式,他都那么的热爱生活,热爱生命。他爱他的两只小羊,为了割草和上学每天来回奔命。所以当他在父亲面前拿了长跑第一名的时候,我衷心的笑了,因为我似乎看见了有庆的希望。可是令我无法接受的是有庆的突然死去。就像今天我们知道的许多社会底层的人们一样,有庆的死冤枉而荒谬。由于血型与临盆的县长夫人相同,被逼着去献血,他竟因为抽血过多而夭亡的。

一切就像一个巨大的诅咒。女儿,妻子,女婿,外孙,最后福贵只剩下自己。和一头也叫做福贵的老牛。

因为远离那些动荡的年月,因为并未真正有过艰难和困顿,这个故事让年青的我不禁有些战栗。全书笼罩着“欲哭无泪的压抑”。只是阖上书本之时,内心似乎多了一些超越世俗欲望和纷争的平静。现实生活的无情与残忍,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宽广;而活着,纵使要担当更多难以承受的苦痛,我们依然要坚忍,顽强。这或许就是生命的力量,这或许就是活着的呼唤。

余华这么说他写作的缘起——“我听到了一首美国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对待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这首歌深深打动了我,我决定写下一篇这样的小说,就是这篇《活着》。”

95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