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观后感三傻大闹宝莱坞
写观后感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消化所观看的内容,还可以锻炼我们的批判思维和表达能力。小编给大家分享电影观后感三傻大闹宝莱坞参考,方便大家参考电影观后感三傻大闹宝莱坞怎么写。
电影观后感三傻大闹宝莱坞篇1
这是我第一次对电影做一个发自内心的观后感,内心被深深地打动了。看着俗不可耐的电影名字——<三傻大闹宝莱坞>,原本对它没有抱很大的期望,只是吸引我是它的影评高达9。9分,从众和好奇的心理促使我来一窥究竟。
宝莱坞的电影通常是音乐片。几乎所有影片中都至少有一段唱歌跳舞的场面。要说的印度电影叫<三傻大闹宝莱坞>,这部电影毫不意外的拥有唱歌跳舞的场面。“七分共鸣、三分感动、一分搞笑”的电影竟然不能用“十分制”来打分了。以嬉闹的行为抵抗印度的填鸭式的教育,不禁有了几分此刻我们读书的无思考的获得学位,很有启发性。主人公的口头禅“一切顺利”鼓舞了朋友,不是因为这句话能够解决困难,而是因为记住这句话并不断的告诉自我要有勇气应对一切。
影片中的哲理与友谊只有自我才能悟出,片子中让我体会到什么叫喜极而泣,没有半点压抑感却让人看后懂得去体会和回味人生哲理,不仅仅仅是教育的思考,还有父母、朋友、甚至成功。我们不是为了成功而竞争吗?我们追求高分、追求名次,学完后连最基本的动手操作都不会,试问如何学以致用,影片中在抢救莫娜生小宝宝而快速的动手自制所要用的工具。主人公兰彻为了朋友的滑稽事情让我们在乐中思考什么是朋友?最后的结局自我去看看就明白:追求卓越,成功就会在不经意间追上你。
剧情开始就是觉得搞笑但是越来越觉得这原先是一部这么与我心灵接近的片子。这篇片子定位是喜剧,好像不太准确,个人觉得定位喜剧有点淡化其中的深刻好处,剧情片更像作为在中国教育体系下成长的我们80后,是会对此片产生强烈共鸣的。特此推荐。
电影观后感三傻大闹宝莱坞篇2
前几天在看一篇关于1992年美国共和党和民主党竞选的文章,其中提到这么一句话:虚构般美好的事情,只能在虚构的媒介中达成。说的是共和党提倡的家庭观念导致选票下滑,以至于败给民主党的事情。不免在论述中提到政治概念隐性灌输的方式,其中最行之有效又不容易引起抵触心理的媒体,就是电影。紧接着我就想起了这部据说是横扫印度票房,IMDB评分超过【阿凡达】的【三个白痴】。
无论怎么说,教育题材的片子一直是屡试不爽的。因为在教育问题上,观众最容易被粗陋的反抗和片面的胜利所煽动。不论是前几年的【录取通知书】【自由作家】,还是更早一些口碑颇好的【放牛班的春天】与【死亡诗社】。无一例外在抨击现行教育制度的题材中得胜。
若说抨击,这当然是万没有错处的事情。但如若抨击的对象被描述的千篇一律,不外乎领导刻板,教学死板。甚至连反面人物的造型,说话语气以及举手投足都一模一样的话,那么抨击本身也会同样显得没有力量。更何况在流水线一样的剧情设置中,一定会出现那么一个千年难遇的正面人物,一出手就能让民不聊生的学校化腐朽与神奇。不打针不吃药,不流血无疤痕就能够把平时那些被称作朽木不可雕或怀才怀成了大肚腩也不遇的人救出水火。不免显得有些过于神奇,而近乎于意淫一般狂热的杜撰了。
【三个白痴】虽不至于是同类型题材的垫底之作,但也没有逃出前人不吃力且讨好的制作模式。电影长度大约接近三个小时,穿插几场舞蹈片段。内容可谓是非常丰富。并且在故事的中段对主人公的家庭背景天翻地覆的反转,也不至于让观众觉得时间过长而趋于乏味。但可惜偏偏是这个反转,让电影更是沾染上了为了好看而好看的嫌疑,并且显得不太合乎逻辑了。
诚然,作为异类出现的主角的确有些传奇。不仅相貌英俊,家世不凡,并且极其热衷和擅长所学习的专业。常常让老师哑口无言,让同学佩服。并且让同居室友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至于行动出格引起了校领导的不满。屡次处罚,屡次冒犯。家境贫寒的室友被勒令退学,且自杀未遂。救活之后,为了让他顺利过关毕业,主角甚至做起了偷卷子的勾当。给钥匙的当然是爱上他的校长小女儿。最后事情暴露,硬是碰巧帮校长突然生产大女儿接生,才免去处罚。
到这里,我已经觉得剧情够离奇了。已经离奇到为了塑造一个英雄人物而让一大堆戏剧化的事情围绕他,方而显出他的特别。并且他的言谈举止也丝毫不像一个该有的革命性人物。说谎,偷窃,不负责任的让同学激怒老师而不在意他尚有需要侍奉的父母,借敌对的同学之口嘲弄老师并让他人承受处罚。我并不觉得他正面,相反我觉得他是打着改革的幌子,做着荒.唐的事。甚至还不如一个校领导的刻薄来着坦诚。
剧情偏偏要来一个翻转,说他原是穷人家的孩子,因为喜欢读书,才被富豪看重替自己的儿子考一个学位。如果照他的出身来看,他断不会为了逞一时之气差点被学校开除。更何况原因竟不是为了反教条,而是偷卷子。既然如前篇说的那么不齿于学校的制度,那偷卷子是为何?如果是为了让同学毕业,那让同学陪他一起潜入院长家向小女儿表白又是为何?这不是全然没有头绪么。
到了末尾,当然是大团圆结局。阔别十年,隐姓埋名不联系旧友。找到以后,彼此雀跃不已。十年不联系的女人也可以不计前嫌,好的如从前一般。主角也成了富豪。当然,他不富,观众怎么会觉得励志。他的女人不等,观众怎么会觉得过瘾。我虽然不愿意相信,但这片子就是火了。
有时候电影就像菜一样,虽然好吃的不得了,但不过是多放了点味精和罂粟壳子。消化之后什么都没有,空落下得病了。如果喜欢,这样题材的片子,看看当然没什么。可如果当了真,让你的恋人等你十年,就可以知道现实是什么样子的了。
电影观后感三傻大闹宝莱坞篇3
《三傻大闹宝莱坞》片中的三个主人公——兰彻、来俱、 主要展示了三位普通印度学生的成长故事。男主角兰彻是电影的核心角色,他出身贫贱,但天赋过人,在机械学上有极高的天赋,但兰彻的人格魅力才是这个角色成功的关键。 其中有一段是我印象深刻:那是一节机械理论可,当老师问学生什么是机械时,兰彻在笑,老师便让他回答,他说机械就是一切省时、省力的东西,比如拉链啊等,他说了很多,但是却比书本上的好理解,但老师并不买账说:“如果他想及格的话最好按照书上的背”。然后老师又叫了一位同学,这位同学将书上的概念很熟练的背了下来,老师相当满意,然后由于兰彻对老师说:“我也只不过是奖复杂的东西简单化了,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他便被清出了教室,最经典的是回来后他以牙还牙,给老师上了一课,用很长的一句话说了一样东西:“书”。老师说:“那你为什么不简单点说呢”?他说:“刚试了,没用”。这样让人感到了他的机智,也让人反思为什么只有按书上的说才算是对,才能及格,才能算得上是好学生?到底什么才是好的教育?
当一个同学由于压力,选择自杀后。兰彻找到了校长毅然提出了他对学校教育的一些意见,他认为学校应该对真真意义上的成功给一个正确的定义,名次是不代表什么的,他不满意这种填鸭式和等级式的教育制度 ,结果他遭到了校长的惨骂……他也曾成绩垫底,也曾拿过第一,但这对他来说都是虚的,他最看重的活学活用,片中就有很多关于他对知识的活学活用来反抗或是来救人的场面。片中兰彻达斯有一个招牌动作——用右手砸砸左胸小声告诉自己“一切顺利”——因为有时候心是很脆弱的,它需要我们的安慰来使它变得坚强!兰彻主张让人们干自己喜欢干的事情反对逼迫式的学习方式,通过兰彻在片中的表现总是让人会产生一系列的反思。
从这部片反思,来看看中国的教育制度:中国的应试教育, 难道还要继续?教育越改越牛,分数无比重要,90后各类“门”事件层出不穷,这就是教育体系的悲哀,或者,也将是我们民族的悲哀!我们需要的人才呢?“钱学森之问”就是对中国教育的一种质疑!我们 已经经历高考,我们已没有那份冲劲。我们干着自己喜欢或者不喜欢的事情,但试问:“有多少人在做自己不喜欢的事?又有多少人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我们不一定在找自己喜欢干的事情, 而更多的是在向稳定的高收入走去,我们不可能是开国功臣,可能由于社会的“规矩”和“潜规则”,我们 碌碌无为一生即可。也许真的是这样:物质越来越丰盛,精神越来越空虚,枷锁一重又一重。儿时的梦想越来越远,活着就像行尸走肉。
最后,这部电影触及到了一些社会现实,就是在学生自杀后兰彻找校长谈话的那次所影射出来的:包括印度的高自杀率、人才流失、学校死记硬背的教育方法及社会分工的单一和就业选择的匮乏。印度所面对的这些社会问题和中国颇有交集,这也是为什么我这个也曾深切体会过“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升学压力的中国观众会颇感共鸣。片中最后还有一个场景也是让人很感动:当兰彻帮莫纳接生了孩子后,一直对兰彻深恶痛绝的校长“病毒”在暴雨积水中语重心长地劝戒他“你不可能总是对的”。这也是两方面的改变,校长变了,兰彻也会更加稳重。影片最后以大团圆结局……(虽然早知道会是这样,但还是很高兴)
希望大家都看看,思考思考……
电影观后感三傻大闹宝莱坞篇4
早有耳闻云:“印度电影片时超长,而且歌舞极多。”今天看了<三傻大闹宝莱坞>才亲自感受到了这两个名副其实的印度元素。我本想把它当作一部喜剧片来看,但是影片强烈的主题氛围,使得我不得不分析影片所折射出的社会问题。
本片讲述了三个年轻人兰彻、法尔汉、拉朱由于相同的专业——工程学而相遇于印度国立工程学院,由于各自不同的家境,三人不得不面对来自家庭和学院的压力,而他们的同学查图尔是一个只知道死记硬背的人,兰彻执意要让两位朋友知道死记硬背是得不了第一的,所以在考试中考到了第一,又在查图尔演讲时捉弄他,结果在庆功时遇到查图尔,不得已与查图尔打赌,从而引起了开头查图尔、拉朱、法尔汉寻找兰彻的旅程。并且得知他们的朋友并非兰彻,它只不过是因为他的好学而被前首相看重来代替自己不争气的儿子去上学来获得文凭。“兰彻”虽无属于自己的文凭,但他还是通过几年大学学习而获得了大量知识,更巧合的是,他竟然就是冤家对头查图尔所说的那个拥有500多项专利的科学家,且全球的公司都想得到这个人才。
最终,他们一行人终于在某个地方找到了“兰彻”,故事终以大圆满的方式告终。 从“兰彻”身上可以隐隐约约地看到宋濂、东阳马生的影子,他们好学、善学,对学习总抱有满腔的激情,以学习为乐。孔老夫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而宋濂、东阳马生、“兰彻”都是这样的人。
如今,随着义务教育的深入,不少同学都产生了厌学的心理,换言之,就是说已经对学习没有一点激情了,这点是万万要不得的。我作为学生,对这点是深有感触地,有人曾经问我:“你物理学的那么好,有什么诀窍吗?”我莞尔一笑,说:“学不好物理,不是因为你比其他人苯,而是你对于物理采取一种回避的态度,就是没有激情去学好物理。”我记得曾经有一个作家说过:“对于学习,最要命的是什么呢?就是缺少对于学习的激情。你比别人笨,你可以用勤奋去弥补,但你如果对学习缺少了激情,那你就不可能学好了。” <三傻大闹宝莱坞>,喜剧片而已,但它所折射的社会现象,却让我受益匪浅。 请记住,学习在于激情。
电影观后感三傻大闹宝莱坞篇5
《三傻大闹宝莱坞》,起初刚听到这部电影的名字的时候,我感觉这无非就是一部搞笑的电影。但看完影片后,它给我留下更多的是感动与激励,让我明白了该如何对待朋友,在应对未来的时候该用什么态度,在应对迷茫的时候就应如何应对。
影片主要讲述的是两个好朋友拉杜和法兰在去寻找另一个失散已久的兄弟兰乔的途中遇到的种种意想不到的事情。透过倒叙的方法,影片重现了他们三人在皇家工程学院学习时的点点滴滴。主角兰乔不随波逐流,用他善良开朗幽默和智慧影响着周围的人,他用所学的物理知识来教训野蛮的学长,用智慧打破学院死记硬背的学习风气,帮忙两个好朋友追逐自我的梦想。他那乐观的态度、崇高的人格魅力和机智的表现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朋友是我们人生中的一大财富,我们确实就应好好珍惜。当拉杜的父亲病危时,兰乔第一时光赶到了拉杜家。在交通不便的状况下,兰乔用电动车及时地把他送到医院抢救,挽回了拉杜父亲的生命,幷和拉杜一齐陪在他父亲身边。“考试多的是,而老爸只有一个!放心,只要邮政局长还在那里我们就不会走,不用怕!”“多谢哥们!”,看着他们相拥在一齐,听着这些的话语,我眼中的泪水在不停地打转,自我有了一种心灵上的震动,心与心似乎在电影中找到了平衡点。他们之间的纯真的友谊,深深地打动着我,让我感受到了友谊的宝贵。是朋友,陪我们走过了艰难的时刻,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无数乐趣。所以,我们就应珍惜身边的每一个朋友,珍惜每一份感动。
执著地做自我感兴趣的、有好处的事情,追逐自我的梦想,你的生活将是快乐的。“明白我为什么第一名吗?因为我热爱机械,工程学就是我的兴趣所在,明白你的兴趣吗?这就是你的兴趣……跟工程学说拜拜,跟摄影业结婚,发挥你的才能,想想迈克尔杰克逊的爸爸硬逼他成为拳击手,拳王阿里的爸爸非要他去唱歌,想想后果多可怕?”法兰从小就梦想着做一名摄影师,但迫于家里压力而上工程学校,梦想一向只是埋在心里,所以他活得很痛苦。在兰乔的鼓励下,他最后勇敢地向父亲坦白了自我的想法,执著地追求着自我的梦想,最终,他成为了一位著名的摄影家。兰乔一向追求着自我的机械梦,他快乐着,并最终成为了印度闻名的工程师。想想当今的我们,许多人都感觉到迷茫,感到无聊,沉迷于网络游戏,为什么呢?我们当初的梦想呢?寻找我们的梦想,并执著的追求吧!只有做自我真正想做的事情,人生才有好处,才能体会到人生的快乐。功夫不负有心人,终有一天我们的梦想会实现的!
兰乔有一句口头禅:Alliswell(一切顺利)。这是一种乐观的态度,不管遇到什么困难,我们都要用乐观用心向上的心态去应对,这样我们离成功会更近一些。其实我们的心很脆弱,你得学会去哄他,不管遇到多大困难,告诉你的心“一切顺利”。在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无论是在学校学习还是出去工作,我们面临的压力都是很大的,如何在这竞争中快乐的生活呢?这就需要乐观的生活态度的支撑。或许“Alliswell”不能解决一切问题,但它至少给了我们应对问题的勇气!
电影观后感三傻大闹宝莱坞篇6
这是我第一次对电影做一个发自内心的观后感,内心被深深地打动了。看着俗不可耐的电影名字——《三傻大闹宝莱坞》,原本对它没有抱很大的期望,只是吸引我是它的影评高达9.9分,从众和好奇的心理促使我来一窥究竟。
宝莱坞的电影通常是音乐片。几乎所有影片中都至少有一段唱歌跳舞的场面。要说的印度电影叫《三傻大闹宝莱坞》,这部电影毫不意外的拥有唱歌跳舞的场面。“七分共鸣、三分感动、一分搞笑”的电影竟然不能用“十分制”来打分了。以嬉闹的行为抵抗印度的填鸭式的教育,不禁有了几分现在我们读书的无思考的获得学位,很有启发性。主人公的口头禅“一切顺利”鼓舞了朋友,不是因为这句话可以解决困难,而是因为记住这句话并不断的告诉自己要有勇气面对一切。
影片中的哲理与友谊只有自己才能悟出,片子中让我体会到什么叫喜极而泣,没有半点压抑感却让人看后懂得去体会和回味人生哲理,不仅仅是教育的思考,还有父母、朋友、甚至成功。我们不是为了成功而竞争吗?我们追求高分、追求名次,学完后连最基本的动手操作都不会,试问如何学以致用,影片中在抢救莫娜生小宝宝而快速的动手自制所要用的工具。主人公兰彻为了朋友的滑稽事情让我们在乐中思考什么是朋友?最后的结局自己去看看就明白:追求卓越,成功就会在不经意间追上你。
剧情开始就是觉得搞笑可是越来越觉得这原来是一部这么与我心灵接近的片子。这篇片子定位是喜剧,好像不太准确,个人觉得定位喜剧有点淡化其中的深刻意义,剧情片更像作为在中国教育体系下成长的我们80后,是会对此片产生强烈共鸣的。特此推荐。
电影观后感三傻大闹宝莱坞篇7
《三傻》是一部励志片。励志片的正道是树立正面典型。这个正面典型需要充实丰满,神完气足。惟其如此,才能充满感染力,激励人心。
但不幸的是,此片虽然热闹非凡,精彩纷呈,却惟独在塑造人物上交出了一只做工不甚精良的充气娃娃。
兰乔一出场,就设计令跋扈学长遭遇电鸡。此计技术含量是小学生在自然课上学到的常识。当然,作为开场的引子,不必对此苛求。
然后,“为什么不用铅笔呢”也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笑话。拿出这个笑话到电影里炫耀聪明,我只能善意的猜测:也许这个笑话在印度不流行,所以对印度观众是有效的。
课堂上,老师考“机器”一词的定义。兰乔答不上来,还要用一段绕口令来描述“书本”,似乎成功的运用归谬法讽刺了“死记硬背”。这段自作聪明的情节真是适得其反,令人倒足胃口。任何一个受过科学教育的观众都会明白抽象概念对科学理论的重要意义。将抽象概念视为无用,只能说明兰乔这个人物根本还没摸到科学的门,充其量是个有点小聪明的贫嘴青年。
一位“有天赋”的学生因为不能“应试”而意志消沉(多么无趣俗套的情节),放弃制造新型小飞行器的兴趣项目。兰乔悄然接手这个项目,终于做出了一架能飞的东西!看到那玩意儿飞起来的一刻,我流泪了:如此高科技的天才之作,放到吾国,一定能荣获_市中学生科技创新一等奖吧。这就是影片所呈现的,印度顶级工科院校的顶级学生水准。此片编导真的不是高级黑吗?
……所有这些幼稚情节,都体现了创作者(编剧和导演)对科学的极度无知。无知而能说套话,讲大道理,看来也不是吾国人民独擅胜场。我在漫长的中学时代就已经受够了“应试教育改革”、“反对死记硬背”、“拒绝高分低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之类聒噪。我真心不知道为什么时隔多年,还要看一部三个小时的电影,听一群印度人再聒噪一遍。更何况这群印度乌鸦的知识水平,根本不足以塑造出一个令人信服的正面典型来。
此种无知在影片的最后达到高潮,令人喷饭:兰乔大学毕业后成了教育家兼发明家。作为教育家,他似乎走上了空想社会主义的老路,凭空创建了一所“科学教育乌托邦”式的学校。但同时,他在这个乌托邦里所做的一切,又似乎仅仅是一位吾国中学里的优秀课外兴趣辅导员。——总之,连空想都没什么想象力,影片创作者的极限也就到此为止了。
至于兰乔的发明家角色,影片创作者在无知的基础上保有了前工业革命时代的浪漫情怀:一个人可以不依托优秀的科研团队,不依赖先进的科研设备,不需要高额的实验经费,就可以在扮演小学生课外辅导员之余,以工科一本的学历,民科的热情和执着,闭门造车,改变世界,令大型生产企业的副总裁追在自己屁股后面跪舔。影片编导创作这段情节时,脑海中大概浮现出了瓦特、莱特兄弟、爱迪生等诸位工业革命英雄的光辉形象吧。真难以想象这样的电影产生在印度这样一个也算在当代科技上有所成就的国度。
我开篇即说到:励志片的正道是树立正面典型。而此片的正面典型如此虚弱,不得不加点“对面看来”的负面典型以为衬托。吐槽负面典型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将其脸谱化,小丑化,妖魔化,极尽夸张贬低。校长“病毒”和模范学生“消音器”就是此种脸谱和小丑。此种负面典型的出现,就像一部蹩脚动作片:龙虎武师排队将前胸亮给主角长达两秒,领一记回旋踢,再逐个惨叫飞出。我该佩服主角武艺高强吗?
这部电影其他方面优点颇多,否则我也不会在吐了这么一大通槽之后,依然给出3星。我想说的是:励志和意淫看上去很像是同一事物的两种说法,但其实还是有一条隐隐约约的金线将其区分开来(此处向冯金线老师致以一点点敬意)。凡励志电影,多多少少总有些“意淫”,创作者的使命,就是将其打造得合情合理,以假乱真。而这部《三傻》,拍得那么花哨热闹,玩了那么多奇技淫巧,却最终只是建筑在流沙上的城堡。它站到了那条金线的下面,而不是上面。
电影观后感三傻大闹宝莱坞篇8
看完《三傻大闹宝莱坞》,我的心灵倍受震撼,这次一次心灵的洗礼,我从中体会到了该如何面对生活,如何对待学习,如何对待朋友。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人生理想和目标,但很多人由于家庭等外在因素而不敢去追求自己的理想,就像在已画好的圈儿中生活。我们要敢于做自己想做的,摆脱掉恐惧,大胆的去挑战自己应该做而一直没有勇气做的事。只要你大胆的迈出第一步,做一次,就会发现其实并没有那么难,我们要努力走出属于自己的道路。
“生活是场赛跑,跑快点,不然你就被别人踩到”这句话在电影中出现很多次。对于我们在校的学生几乎每个人都理解这句话,为了实现这句话,我们就是努力学习。但是大家为了考试取得好成绩,途径通常是背定义,背题,又有几个人去真正理解所学知识的真正含义。我们没有几个人能做到像电影中兰乔说的为将学到新的东西感到激动。我们需要改变传统的束缚我们思想的观念,敢于挑战,敢于创新。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生命的本质在于追求快乐。”而一个人快不快乐完全是由他自己的心态决定的。遇到问题,告诉自己“一切安好”,解决不了问题,也可以给人解决问题的勇气。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有助于我们在生活中乐观的面对生活,快乐将成为人生的主旋律。
“追求卓越,成功就会在不经意间追上你”。我们要不为单纯的追求成功,只为内心对自由的召唤和对优秀的渴望!抛开虚假的生活方式,放下对生活的恐惧;不论发生什么,只要对自己说:“一切安好”,尽力过好当下的每一个片刻!
电影观后感三傻大闹宝莱坞篇9
《三傻大闹宝莱坞》一部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印度教育喜剧。它带给生命不仅仅是启示和思考,而且带着强有力的指引!虽是喜剧却引人深思,用一句话来说:一部电影,一种态度,引发人生思考。看完这不片子,思绪万千,久久的沉浸在影片动人的情节中引发了我的思考:
关于教育
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样,初次看到片名认为不过是阿三们又一次没耍事的恶搞,让人想到周星驰的无厘头搞笑,懒得去看,也就错过一部经典、富有哲理的电影。然而真正去看了的人,才会意识到当初的想法是多么的愚蠢。 兰彻、法汉、莱俱是印度最好的工程学院的学生。填鸭式教育,是这所印度第一工程学院的教学模式,每一个学生都活在高压状态下。兰彻遥控着飞机飞向乔伊的窗口,没有看到乔伊兴奋的样子,却是凌空的双脚和白墙上的“I QUIT”。“两种方法让自己拔尖,要么提高自己,要么降低别人。”大多数人上大学只是为了一个学位,主角兰彻只是为了学习的乐趣。再看我们中国的教育,有多少莘莘学子不在抱怨这种应试教育?又有多少学子深受这种教育的毒害?我们努力迎合父母的期望,为了有出息、为了分数、为了名次、为了争第一、为了文凭,埋头奋斗。条条框框的定义概念都背的滚瓜烂熟,但能真正把理论知识用到实际中的又有几个呢?这是教育的失败?那么这又是谁造成的呢?
关于友情
这是一部以友情为主线的影片。一开头就不同凡响,为了见一个旧友,法汉在刚起飞的飞机上装病,飞机不得不返航;而拉朱情急之下忘记了穿裤子,可见这位朋友在他们生命中的位置多重要。在电影中我们看到,法汉喜欢动物摄影却因遭到父亲反对差点放弃,拉朱因忍受不了被主任退学的压力差点自杀死掉,最终都是因兰彻才得以改变。可见友情在这三人见的可贵。生活中的我们不也是渴望这种能够感情的吗? 就像剧中歌词唱的一样“烈日下他如同一片绿荫,大漠之中,他便似一片绿州,对受伤的心,他是良药一剂,恐惧着,我们都泥足于井底,无畏着,他畅游于海天之际。毫不迟疑地迎接潮汐,他如一片浮云独自飘逸,却是我们最好的知己。”这就是友情。
关于成功
出人意料的还在结尾,揭示了主人公兰彻得真正身份。他根本不在意学位而是出于热爱才读书,看似没有苦读却成绩斐然,最终得到了那只像征卓越者的钢笔。兰彻最终成了发明了400专利的大科学家,还按自己的思想创办了一所理想中的学校。影片最后那句意味深长的话:“追求卓越,成功就会在不经意间追上你”,什么是卓越?成功如何定义?这才是我们应该思考的。 卓越的生活应该是忠实于自己心灵的生活,做自己喜欢的事。 影片中兰彻说道“知道我为什么第一名吗?因为我热爱机械,工程学就是我的兴趣所在,知道你的兴趣吗?这就是你的兴趣„„跟工程学说拜拜,跟摄影业结婚,发挥你的才能,想想迈克尔杰克逊的爸爸硬逼他成为拳击手,拳王阿里的爸爸非要他去唱歌,想想后果多可怕?”法汉劝爸爸让其放弃当工程师选择自己喜欢的摄影时说道:“爸爸,如果我是摄影师会怎么样?我可能赚的更少,房子会更小,车子也更小,但是我会幸福,我会真的幸福,我为你做的一切都会饱含真情...”这部影片不禁让我想到我们的学生如果也象兰彻一样因为热爱而学习,而不只是为了钱及炙手可热的职业,不把财富及职位升迁做为成功的唯一标准,我想他们会快乐地学习,他们会更具有创新思想,他们走向卓越的机会会更多,成功的概率会不会更大。
关于态度
在影片中有一句经典的台词:All is well!这到简单的一句话,我们可以经常的对我们自己去讲吗?也许我们在生活、工作或是情感世界中有过很多的迷茫和低落的心情,同样的,当我们发现我们所做的事情不被人所理解,我们被别人划分为另一类的时候,甚至是被大部分人所拒绝的时候,我们还可以坚持我们自己的初始理想与信念吗?是的,生活对我们来说是个非常严格的训练场,同样的是不能马虎的,要想让自己的人生活得精彩,活出自己的方式,那么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当我们的追求,内心要想实想的理想与现实有所冲突的时候,我们应该坦然的去面对这一切,当在生活不尽意的时候,或是自己内心根本不知道自己要走向何处时,我们还能坚持对自己说“All is well!”吗?面对求来的生活、工作或是自己还没有规划好的人生,我们要放下对以后生活的恐惧,摆好自己的心态,拥有一颗乐观的心去看这个世界,无论发生什么,我们只要坚持对自像兰彻那样对自己己说 “All is well!”。相信我们以后的人生会更美好。
除了教育、友情、态度,还有很多关键词可以形容该影片,比如:爱情、自由,乐观,勇气、坚强、现实、欺骗、真实…….这部片子告诉我们的太多,我们需要学习的太多,需要思考的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