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观后感经典电影
写观后感不仅可以提升我们的写作水平,还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记录下自己看完一部作品的真实感受。怎么写出优秀的电影观后感经典电影?这里给大家分享电影观后感经典电影,方便大家学习。
电影观后感经典电影篇1
前几天我看了《狗十三》这部电影,看的过程中,心情一直处于低落状态,播完后也有一时回不到现实中。
这部电影讲述了女主人公李玩曲折的青春成长历程。女主人公跟中国的一些家庭一样,都是离异家庭且女主人公跟大多数青春“小透明”一样,长相普通,痩痩小小,满头的青春痘,自己有点掖着藏着的小心思,是骨子里倔的一个女孩。本片内容跟电影名差不多,都是围绕养狗,丢狗,找狗,再一轮把狗送走写的,但那不过是浅薄表面上的引子。我将用几个对我印象很深的片段讲一下我的感受。
爷爷奶奶爱李玩,却连李玩喝牛奶会吐也不记得,爷爷亲口说:李玩是女孩,名字是随便起的,男孩的名字可不能随便。重男轻女的思想依旧在脑子里。
爱你的人,偏偏就是折磨的你那个人。李玩喜欢物理,于是报了物理兴趣小组,但她父亲去学校擅自帮她改成了英语口语学习小组,因此两个人闹了矛盾,父亲为了哄李玩送了她一条狗,李玩迫于无奈最终妥协了。这里我想到了自己五岁上幼儿园的时候,我就一直坐在幼儿园门口望着右边的滑梯,当时就疯了似的想上去玩,但幼儿园教师就是不让,我在幼儿园好几天都没看见有人玩过,难道那就是个摆设?终于有一天我忍不住上去滑了一下然后就被老师教育了。回到家后的第二天我拼了命不想去幼儿园,一边哭一边抱着楼梯柱子,但迫于父母的威压,还是不得不妥协。骂你是恨铁不成钢,打你是为你好,逼你做不喜欢的事是因为爱你。这是很多家长解决问题的方式,先找借口,再不行还可以物质补偿。
爷爷弄丢了李玩的狗,却没有一句道歉。李玩只狠狠撂下一句“爷爷奶奶还不如一条狗”来证明自己的委屈。这时候如果继续坚持自己的想法,就要被扣上不懂事的帽子。“每一场成长都是凶杀案”,这场“凶杀案”,每个人都是涉事者。
大人们好像总是有各种招数来对待孩子,除了好好说话。只有看懂大人脸色的孩子才能在成人世界收到奖赏。就像李玩的堂姐,处事聪明,会察言观色,在长辈的世界里活得如鱼得水,大人一个眼色她就可以不再为李玩说话,慢慢地李玩也被逼成了这样。这里我想到了一个听了很多次的问题:“妈妈好还是爸爸好,不要问大人,要问小孩”。为什么要问小孩子?因为小孩子还保持着纯真,敢说,无所顾忌。因为小孩还没有收到大人世界的影响,因此小孩子的内心世界是最无邪也是很多人所向往的。
讨厌的家长也有自己的苦衷。在车上,爸爸捂着李玩的眼睛默默地流泪,就好像有什么苦衷,可有苦衷就该被原谅吗?不!明明有更好的办法来保护一个孩子受伤的心,可他们为了圆谎选择扩大了伤口。是生活让他们乃至我们变成了自己讨厌的样子。孩子苛求的从来不是一个完美的家长,他们要的只是家长不要一边自私一边又说自己无可奈何。
成长是个中性词,但最后人们把它变成了贬义词,教育这两个字多么重要啊!人的一生都押在了这上面,却也剥夺了反抗的权利,这是我唯一一部不想看懂的电影。
电影观后感经典电影篇2
很小的时候,当我第一次捧起秋叶,惊叹于生命的美丽。那仿佛一碰即碎的叶片,清晰而苍老的脉络,褐黄而沉重的叶色,确确实实拨动了那颗仍有些懵懂的心。轻踏早已枯黄却苍劲的草地。初次感受到生命的无奈与坚强。
史铁生是一位坚强的残疾作家,然而在他背后有位更伟大的母亲却鲜为人知。不经意间,眼前总会浮现出这样一组镜头:史狠命地捶打自己两条失去知觉的腿,对他的母亲吼:“我活着有什么劲!”母亲扑过去抓住史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简简单单的几个字,包含了做母亲的对儿子多少深情,沉淀了多少对生命的无奈,又升华了多少女性的坚强!
可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母亲,在一个落寞的秋天永远离开了史铁生,弥留之际牵挂的依旧是“我那有病的儿子……”
隐隐地,有一种痛感自心底浮起。我想那个伤感而复杂的秋,已是长久存活在史铁生心中,植根于成长的足迹里了。
看过报上的一幅画:一条鳝鱼在一口烧热的油锅内弓着身子。画的配文大意是说,下油锅的鳝鱼极力弓着身子,厨师不解,取出刀具剖之,才知其腹内怀有一条小鳝鱼,它是为保护腹中的小生命而努力弓起身体。
我常常在阴郁漫长的午后一遍遍想起那条弓起身子的鳝鱼,一遍遍想象史铁生母亲生前对儿子的不舍与眷念,它们就像挂在屋檐下风干的萝卜条,让我忆起母爱曾是那样饱满、丰润和绚丽多彩。
秋以自己独有的魅力征服了它的热爱者,它让整个世界变得敏感而易伤的同时,也为自己垒砌沉重而悲壮的坚强,母爱展现在人们面前。
母爱的感觉就好比喝茶,一口一口地品尝,夏天凉爽,冬天温暖。初秋的夜给人的局促和失落心情瞬间消散,那是因为母亲神奇的力量作用。
当秋日以它最眩目的光彩走进我们渴盼已久的眼帘时,母亲,该会有一枚心形的红叶落在您苍老而褶皱的手掌里,那,是我对您的敬爱。
电影观后感经典电影篇3
窥古展今文如江,泛舟学海水泱泱。物格知至文可相,手阅文学始留香。
——题记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姗姗来迟,一弯残月仍高悬空中,我会想起“残月皓烟雾”;当正午阳光正烈,四处树荫正浓,我会不禁轻吟:“树荫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当傍晚斜阳依偎着西山,我会叹道:“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当夜晚明月高悬,蝉儿在清风里长吟,我便不由想到“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一天中的每个时光,都有诗词相伴,在文学中徜徉,总会心生一股清幽典雅之意。古人常说“心静自然凉”,也莫过于此。
当我想一步登天之时,总会想起“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中国古典文学教会我,做事要循序渐进;当我做事想要放弃时,又回想起“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中国古典文学教会我持之以恒,绝不半途而废;当我遇到难题,百思不得其解时,而后总会想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现在的许多人,宁愿把时间花在看那些不切实际的言情小说,也不愿一瞥积满灰尘的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在许多人眼中,这些文学作品都是些苦涩难懂的书,而相比之下,言情小说就显得引人入胜了些。
随意走到哪里,总有人谈论道:“待我长发及腰,少年你娶我可好”之类的流行小说用语,然则古典诗词就比不上这些吗?“山无棱,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的海誓山盟;“在天愿做比翼年,在地愿为连理枝”的情意绵绵;“君当如磐石,妾当如蒲苇。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的海枯石烂,怎样都要比荒谬怪诞的言情小说。
总而言之,走近中国古典文学,是对精神的陶冶,灵魂的洗涤,心灵的洗礼;走进中国古典文学,为心灵取得一抹淡淡幽香。
电影观后感经典电影篇4
龙门石窟,不愧为世界文化遗产的称号,从自然特点来看,两岸山崖之间伊河从中穿过,故古称伊阙(PS:伊阙之战,战国时代秦国名将白起曾在此地全歼韩魏联军24万),而实地观察其景确实颇有气势,又在古都洛阳南郊如同南天门一般,由此可说,“龙门”之谓,非虚言也。
至于雕刻的各种石窟,即使是我这种对佛教史、石窟建造、雕刻艺术等方面并不了解的人也同样叹服其数量之多、地位之重、工艺之精湛、内容之丰富。真的是令人叹为观止!
龙门石窟始建于北魏孝文帝时代(公元494年),之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五代、宋等朝代连续大规模营造达400余年之久。可以想见,距今最早要有1500年之久的古代,修建营造这些石窟是十分艰难的。尤其是最为出名、最为壮观修建于唐高宗时期(公元675年完工)堪称龙门石窟标志的“奉先寺”(原名大卢舍那像龛),所雕佛像恢弘壮丽,却让人“敬而不惧”,极具美感和艺术性,称之为栩栩如生也不为过。在没有电钻、雷管、炸药、升降台的一千多年前,这样的工程只能是“国家工程”,是要以无数工匠付出的汗水甚至鲜血为基础,外部要有深厚的文化环境以及大唐帝国强大的物质实力才能实现,故我称之为文明结晶、盛世杰作!
香山寺,被称作洛阳八景之冠,的确不错,我今日也才终于知道白居易香山居士的由来(因其晚年隐居于此故自号香山居士),香山寺旁蒋介石也曾修建住宅,不得不说此地修的办公室比南京总统府里的宽敞舒适,而挂的老蒋照片也多了一点。
白园是白居易的墓园,白居易之墓比白马寺中狄仁杰(一说武后男宠薛怀义)的某梁国公之墓都要豪华。在此地也有来自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致敬白居易的纪念碑。日本的纪念碑是高度评价和感激白居易的,因为白居易的作品确实深刻影响和启发了日本文学,例如在写于十一世纪的日本第一部长篇小说《源氏物语》中,引用白居易诗歌多达九十多次。
由此我又有两点感想,一是如同苏东坡所言“曹孟德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以及曹孟德之子曹丕所说“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所体现的,很多政治家,军事家在当时无论权势再如何滔天,对于千百年后都是浮云罢了。而真正能够直击涤荡心灵的,还是包括文学在内的艺术,生时并不得志的李杜、梵高还是白居易,在后世通过时间证明了他们永恒的值得为人永远记住的价值(这其中也包括曹孟德,他同样是位相当杰出并留有深渊影响的文学家)。二是也由此可见,中华文明对于古代整个东方世界的深刻深远影响,这种影响是持续至今,浸润在每个人骨子里的。所以,身为中国人的你我他们,应当具有理所应当的文化自信!
旅行不仅仅是游历,也是磨砺。无论大雨,还是酷暑,都为旅行带来的极大不便,但最终我们还是克服了。王荆公曾云:“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当然,并不满足这些地方的就一定是奇观,今日山路上有很多“险地”上去其实看头也不大,但还是无一例外的都走了一遍,自然,王荆公的话也不仅仅讲的旅行,更是一种在他日后敢于“与全世界作对”坚持变法体现出来的“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的人生境界。
电影观后感经典电影篇5
从剧情来看这个报警电话很简单,就是一个女人遭到前夫绑架,但事情似乎远不止此。。。
电影镜头在有限的空间里,绝大多数时间都在盯着男主的脸在做特写,但影片的空间感随着男主接打电话而拉伸、延展,变得极为繁复。
画面从各种电话间,落在公路上一辆疯狂奔驰的汽车里,里面出现一个丧心病狂的男人和一个孤苦无助的女人。
警官阿舍尔的一个同僚那里,他刚喝了酒,正为明天出庭为同事做证而苦闷。
在那个疯狂前夫的住处,刚刚赶到的同事,被阿舍尔命令踹门,去找“可能会有”的证据。
在这个接警电话的外间,阿舍尔一再被提醒,今天是你接线的最后一天,明天出庭后,你就能回到警队了。
在公路上那辆汽车最终驶向的终点,一个精神病院。
《罪人》只有阿舍尔和身边道具意义大于生物意义的一个同僚,但影片要说的事,关乎所有人。
一方是有罪的人,报警电话里的嫖客、醉汉、开车的前夫。
一方是无罪的人,报警的女人,无辜的孩子,或者是阿舍尔本人。
《罪人》的主题建立在一个反转的基础上。本着不能再剧透了的原则,我略过这一点。
影片的主题非常宏大,说的是谁是罪人,判断有罪的标准是固化或者是所看到的吗?
在阿舍尔接到女人报警电话之前,他接了几个电话,处理方式其实是他行事作风的展示,用香港电影的语言就是,“一个霹雳刑警”。
他为此付出的代价是,明天出庭,解释在出警期间,开枪射杀一个年轻人的事。
那个报警的女人后来在电话里说,“他肚子里有蛇”,这句话也让阿舍尔终于明白,“我也曾经杀过人。他做了一件可怕的事情,我杀了他,我不应该撒谎,我不应该说我是自卫。我就想,除掉一些杂碎”。
那个女人问,“他肚子里也有蛇吗?”
有的人伤害别人是觉得别人肚子里有蛇,而有的人伤害别人是自己肚子里有蛇。
觉得别人肚子里有蛇的人,会受到法律制裁,是罪人。自己肚子里有蛇的人,先要接受道德的审判,但不一定觉得是罪人。
我们都是罪人,问题是,我们怎样面对自己的罪?
电影观后感经典电影篇6
作为新东方的创始人,俞敏洪是经历磨练才获得现在的成就。曾经三次参加高考并最终考入北大。这需要怎样的勇气和意志。正像俞敏洪先生说的那样:“如果没有二次高考的失败经历,就不会磨练我的意志力,更不可能有我现在的成功."
启示一——年轻时的挫折是人生宝贵的财富,它会对人的一生有重要影响。因此,不要害怕困难,在困难与挫折面前要学会坚强。
“只要你心中有理想,有志向,你终将走向成功。”俞敏洪在演讲中这样说到。理想对每个人都很重要,正如赫伯特说的那样:“对于盲目的船来说,所有风向都是逆风。”理想就是一座灯塔,为盲目的船指明方向。
启示二——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因素是目标,要想取得成功的人生,目标的确立非常重要。因此,要学会确定一个适合自己、切实可行的人生目标,是人生成功的关键。
俞敏洪先生的成功,另一个重要因素是他有一群得力的助手和团队,这个团队的成员多数都是他的大学同学。当时,同学们知道俞敏洪在国内创业时,分分从美国回到中国。有许多同学表示“我们之所以能够回国,决定和俞敏洪一同创业,就是因为你在大学能够几年如一日的坚持给寝室收拾卫生,给同学们打水,我们都觉得跟你干不会错的。”
启示三——人的成功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要学会先做人再做事。只有学会做人,才能真正做好事。因此,在大学的我们,要学会与人沟通,这是你一生成功的基础和保障。
电影观后感经典电影篇7
主角阿舍尔·霍尔姆是一个110报警接线员,影片故事就是从他接到一个女人的报警开始展开的。
从剧情来看这个报警电话很简单,就是一个女人遭到前夫绑架,但事情似乎远不止此。。。
电影镜头在有限的空间里,绝大多数时间都在盯着男主的脸在做特写,但影片的空间感随着男主接打电话而拉伸、延展,变得极为繁复。
画面从各种电话间,落在公路上一辆疯狂奔驰的汽车里,里面出现一个丧心病狂的男人和一个孤苦无助的女人。
警官阿舍尔的一个同僚那里,他刚喝了酒,正为明天出庭为同事做证而苦闷。
在那个疯狂前夫的住处,刚刚赶到的同事,被阿舍尔命令踹门,去找“可能会有”的证据。
在这个接警电话的外间,阿舍尔一再被提醒,今天是你接线的最后一天,明天出庭后,你就能回到警队了。
在公路上那辆汽车最终驶向的终点,一个精神病院。
《罪人》只有阿舍尔和身边道具意义大于生物意义的一个同僚,但影片要说的事,关乎所有人。
一方是有罪的人,报警电话里的嫖客、醉汉、开车的前夫。
一方是无罪的人,报警的女人,无辜的孩子,或者是阿舍尔本人。
《罪人》的主题建立在一个反转的基础上。本着不能再剧透了的原则,我略过这一点。
影片的主题非常宏大,说的是谁是罪人,判断有罪的标准是固化或者是所看到的吗?
在阿舍尔接到女人报警电话之前,他接了几个电话,处理方式其实是他行事作风的展示,用香港电影的语言就是,“一个霹雳刑警”。
他为此付出的代价是,明天出庭,解释在出警期间,开枪射杀一个年轻人的事。
那个报警的女人后来在电话里说,“他肚子里有蛇”,这句话也让阿舍尔终于明白,“我也曾经杀过人。他做了一件可怕的事情,我杀了他,我不应该撒谎,我不应该说我是自卫。我就想,除掉一些杂碎”。
那个女人问,“他肚子里也有蛇吗?”
有的人伤害别人是觉得别人肚子里有蛇,而有的人伤害别人是自己肚子里有蛇。
觉得别人肚子里有蛇的人,会受到法律制裁,是罪人。自己肚子里有蛇的人,先要接受道德的审判,但不一定觉得是罪人。
我们都是罪人,问题是,我们怎样面对自己的罪?
电影观后感经典电影篇8
昨晚有点空,看了个电影《万箭穿心》,看后被剧情强烈感染,久久不能入睡!剧情和现实社会太接近了。生活中巨大无形的压力,每个人矛盾纠结的心理,演员们精湛的演技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多年之前,马学武和李宝莉这对结婚十年的夫妻,有个共同的儿子小宝八岁。马学武工作上的努力得到了好报,分得了单位一套房子。与多人挤多年筒子楼的一家人终于可以轻松的单独住一套房了。但也从此接二连三的噩运降临了这个刚刚过了乔迁之喜的女主人李宝莉身上。
李宝莉性格强势,自始就看不起从乡下来的丈夫,马学武多年来一直在老婆冷嘲热讽的压迫下生存,对老婆早已没了一点感情,搬家时受到搬家工奚落的他再也不想忍下去了对李宝莉提出离婚。李宝莉虽然看不起马学武,但终究对老公有依赖,几乎崩溃,从此更加疑神疑鬼,马学武烦不胜烦,真的“出轨”了。李宝莉报警抓走了马和同事周芬。马学武受到了厂纪处分要下岗,同时也因为扫黄事件让他的男人雄风受损,更受李宝莉辱骂,此时他的母亲又无处可去投奔到了他家,李宝莉讨厌老人,每天甩脸色,终致老人不堪受辱离去。好几重压力之下,马学武自感无能,一气自杀!
李宝莉伤心欲绝之时,闺蜜万小景劝她搬离房子,说他们楼下七八条路插过来,在风水上叫万箭穿心,住这样的房子肯定会对房主不利!李宝莉不信这个邪,这个家不能垮,没有文化的她无奈做了最下等能挣钱的出力工作,挑扁担,供孩子上学!
马小宝从小看着爸爸在妈妈的威慑下小心翼翼地生活很为爸爸不平,本就与爸爸亲近的他,父亲的离去对他的打击非常巨大,怪妈妈逼死了爸爸。长大后又知道了真是妈妈报警害得爸爸,更加的恨妈妈,考上大学后宣布要与母亲脱离母子关系。李宝莉又一次几近奔溃,没想到辛苦十年赚钱养大的儿子如此绝情,所幸在马学武死后,和婆婆关系有所改善,这么多年婆婆看着宝莉为这个家为孩子操劳,也不改嫁,可恨之人也有可爱之处,她早已不记恨宝莉了……
影片里的细节直扎人的心窝。李宝莉手捧马学武的遗书,里面说了不放心小宝,不放心母亲,拜托母亲帮自己照顾小宝,唯独没有给老婆留只言片语,可见他对李宝莉的恨!因为挑扁担认识的街霸建建,宝莉好心照顾他,没想到他却强奸了宝莉,宝莉认为建建对自己动了情,准备与他厮守后半生时,没想到建建却用钱打发她走。还用不屑的神情取笑宝莉认真了。宝莉心痛大吼,我怎么早没想到出来卖,还要干这挑扁担的苦累活?
马小宝叙述母亲报警害了父亲,之后还以一个贤妻良母型身份接纳回头浪子的父亲,显示自己宽阔的胸怀,让父亲时刻记住她莫大的恩惠,从而更加对老婆卑躬屈膝,母亲更加盛气凌人的凌驾于父亲之上。所以在知道了是母亲报警后更加伤心不已!导致痛下决心自杀!所以他不能原谅母亲,现在已经长大了,再不想与害死父亲的母亲共同生活下去……
影片看下来有几点反思。他们的婚姻问题出在哪?这样的婚姻还有没有维持下去的必要?夫妻双方应该是平等互尊的关系。像剧中,宝莉的思想就是错的,嫌弃马学武出身低,结婚时马学武说得会一辈子对她好,现在却要跟她离婚。岂不知夫妻间的好是应该互相的,也就是说付出也是要有所回应的,李宝莉这么多年索取着马学武对她的好,丝毫不觉得不妥,不但连个赞美都吝啬于给对方,反而稍有不顺意就对丈夫破口大骂,这样的夫妻怎么能长久生活下去?马学武备受折磨,李宝莉也不见得快乐多少,还不如离婚让彼此轻松!
影片最后李宝莉对婆婆说的话也道出了她历经沧桑对生活悟出的真谛!当初马学武提出离婚时,我就同意离了,肯定就不会有后面的事了,说不定到现在我俩都会过得非常快乐,可是……直到现在连儿子都不愿认她了。不过,现在她想通了,孩子心里有过节,她不去较劲勉强他了,放手让孩子自己去飞吧,她也该去过让自己真正快乐的生活!
李宝莉最终想通还不算晚,生活中其实有很多这样没有容人之量,暴脾气,爱较真,从不会为别人着想的人,你们想通了吗?
电影观后感经典电影篇9
“鞋子合不合脚,只有穿的人才知道。”“世界上没有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也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模式。”主席形象深刻地这样论述发展道路。
时光如白驹过隙,转眼间改革开放已经40周年。40年的风雨兼程、40年的接力奋斗、40年的春风细雨。中国的改革开放在党的领导和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改革开放40的发展,让中国人民的生活从贫穷到温饱并即将迈进全面小康的新时代。我们现如今的好生活,都是来源于改革开放的优惠政策,体会最深的是人民生活变化。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的衣食住行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也已经深深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作为一个80后的农村孩子,自身的成长过程也算是对祖国改革开放发展历程的一种见证。
【衣】
我记得小的时候经常穿补丁衣服,妈妈也会手工缝制衣服给我们家人穿,买新衣服要凭布票,且数量有限。在当时那个年代,我们小孩子最高兴的莫过于过年了。只有过年了,妈妈才会给我们做新衣服穿。也没有人会注意到衣服的面料、颜色、款式。对比现在。每当我们走在繁华的大街上,看着过往的行人,穿着是各样的衣服。真的是丰富多彩,五颜六色。现在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也不在单单追求衣服的新旧,而是追求衣服是否个性,是否时尚。
【食】
小时候在我们农村,每个家庭吃的食物差不多,除了自家地里面长的或者集体统一供应的再无差异而言。在那个年代,没有大型超市,没有蔬菜批发市场。经常一年到头才能吃上一次肉,经常吃鱼吃肉那是梦中的生活。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的物质生活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超市,疏菜批发市场比比皆是,里面琳琅满目的食品应有尽有。人们对于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吃得饱、吃得好,还要吃得健康。
【住】
小时候我家里的房子是那种土毛坯房。房屋破旧,一到下雨就漏水,家里的锅碗瓢盆都能派上用场。但是当时的我们也没有觉得有什么,毕竟大家都是这样过的。到了改革开放的今天,大家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改善。就算在我们农村,也很少在见到以前那种老房子了。乡亲们都住上了新型的两层小平房。人们也从居者“忧”其屋发展成为了今天的居者“优”其屋。这在以前是根本无法想象的。
【行】
在当时那个年代,我们农村的出行方式主要依靠“11号汽车”双腿出门。当时也有牛车、马车等牲口车出行,但是要等到农忙或者有什么大型活动的时候才能使用。所以步行是当时最普遍的出行方式。随着改革开放发展的不断深入,我们农村也逐渐有了自行车、摩托车、拖拉机,直到现在的家庭轿车也是屡见不鲜。
社会生活方式的改变,是时代变迁的一种体现。回首过往,我们的祖国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艰苦奋斗与不懈努力,社会总体建设水平以及人民生活水平都有了显著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