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八佰观后感200字
写观后感的过程是对于电影深层内容的分析和解读,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思考电影背后所传递的信息和思想。电影八佰观后感200字怎样写才正确?接下来给大家整理电影八佰观后感200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电影八佰观后感200字篇1
国庆期间,一部风靡一时的电影——《八佰》吸引了我的眼球。它震撼着每一位中国人的心,点燃人们的爱国热血。
这个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人侵略上海,半个世纪几乎沦陷。除租借外,上海只剩下了一座孤苦的四行仓库进行着顽强的斗争。谢晋元率领着东拼西找来的逃兵和保安团,加上大火力的军队,与日军抗争,在密集的重火力下,坚持了四天四夜,付出惨重的代价,但有力地回击了日寇,给了日本人一个响亮的耳光。最后,以仅留的两百人逃入租界而告终。当时四行仓库只有大约四百人,那为什么谢晋元还声称有“八百”人呢?原来,他是扩大声势,让日寇知道,中国人还有,还有很多,让日军士气上大减。后来,人们便称四行仓库里这四百多人为“八佰壮士”。
在我们的生活中,这样的战士数不胜数。在今年年初的新冠疫情中那些抗击新冠的白衣天使就是“八佰战士”。他们看着战友倒下,看着自己受苦,看着病毒节节败退……他们奉献着青春,以一片赤子之心回以国家,回以人民,回以家人,这不是“八佰战士”的作风吗?
他们爱着祖国和人民,爱得那样深沉,那样深刻。
《八佰》是一部电影,是一段历史,是一颗颗爱国的心,是一滴滴血和泪。把心奉献给祖国,献给人民。“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报效我伟大的祖国。
电影八佰观后感200字篇2
星期六晚上,妈妈带我看了《八佰》这部电影,我觉得特别有意义。1937年淞沪会战末期,国民革命军第88师524团留守上海四行仓库,与租界之间只有一条河的距离,他们孤军奋战4昼夜,造就了罕见的被围观战争,他们只有400人却对外声称有800人。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段故事,是日本宣称三个小时让上海沦陷,攻破四行仓库。于是,英国人和日本人打下了赌,因为租界是英国人的地盘,所以他们有权接受。所有在租界的中国人,都跑出家门在围栏边观看这一场战争。童子军们正在积极的让人们捐赠食物、钱财、水和药品送到四行仓库内。很多的士兵都留下了东西寄回家乡,这是一场残忍的战争。为什么呢,因为日本人要求用飞机重炮和挖掘机等重力武器来突破四行仓库,但是会避开租界。这让我感觉到,国家不强大就会到处被欺负,日本明目张胆的侵略中国,可是别的国家只是看热闹,所以,我发现只有自己才能救自己,自己国家变得强大才是根本。
战争打响了。现在士兵只有300多人,根本不是日本的对手,但是他们永不放弃,一定不让上海沦陷,不让四行仓库毁灭,他们在四行仓库的楼顶,升起了国旗,谢团长谢晋元,让所有的士兵舒舒服服的洗个澡,干干净净的去打仗,不要给国家丢面子。首先英国士兵铺了一大面红十字,这里就是安全区,之后,日本人的飞机会对四行仓库进行惨烈的攻击,士兵需要跑到租界那边才有重生的机会。所有的士兵都在楼底下进行准备。首先,谢团长带领敢死队去探道,其他军人再一排一排的过去。日本人的飞机上有重机枪,他不断的疯狂扫射士兵们,眼看着士兵一个个倒下,忽然,英国人也拿起了猎枪,他们帮助士兵攻打日本飞机。其中在租界有一个教授,他从家里拿来了一杆珍藏已久的猎枪,也开始射,有一个人听见士兵需要药品吗啡了,也把家里的两大箱吗啡拿出来贡献给士兵,2万多中国人,都在为士兵加油。最终三小时到了,日本没有攻下四行仓库,全国人民都在为他们欢呼,中国胜利了!
我特别激动,因为中国靠自己的努力和坚持,打败了日本强大的军队。中国不亡,人民就不会亡。我以后也要做个军人,保卫祖国,效力国家!
电影八佰观后感200字篇3
看完这部电影,心里会涌动出一股豪情。
就好像是透过屏幕,我亲眼看见这些勇敢的战士,民族的英雄,用鲜血,用生命唤醒了我。
在这部电影中,没有准确的主人公;确切地说,每一位奋战到最后战士都是主人公。
面对日军无法用手榴弹炸开的铁板,一名战士毅然选择将炸药绑在自己身上,面对子弹,迸开的血花也不值一提;他的牺牲绝不是无谓的挣扎,无用的表演。每一位高声报下自己的名字,伴着轰炸声消失在血烟中的战士,都是无畏的英雄。
一开始,百姓隔岸观火,硝烟弥漫到眼前,却依旧毫无警戒之心;但这其中有一直忧心耿耿的民众,他们一直在做自己能做的事。这让所有人都看见,这场战斗不是这单单四百人的战斗,是全中华民族的战斗。
而在最后,向租界撤退之时,他们面对弹雨无所畏惧;我坐在椅子上,看见他们身后溅起的血雾,脑中忽然浮现鲁迅先生的话:“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是的,在这血色之中,我真正看见了希望,那希望穿越时间,燃烧在我胸口之左;这八佰人,是真真正正的中国人,他们前行在血雾之中,唤醒了沉睡的、麻木的人民。
八佰,不止是八佰人,更是八佰精神。
电影八佰观后感200字篇4
英雄豪杰都是凡人变的。这是我再看《八佰》的感觉,这是一场关于四行仓库保卫战的大型真人秀。感谢管虎导演,让我见识到了这场真人秀展现出来的战争的残酷,还有人性的光辉。在这场谁也输不起也不能输的真人秀里,谢晋元领着来自五湖四海的正规军、保安团的八百儿郎们,以把仓库当坟墓的决绝,完成了一次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我在看《八佰》全过程中,从窒息、压抑到窃笑,最后热泪盈眶,恍惚间我也成了这场惨烈的真人秀之外的银幕外那群看得热血沸腾、欲罢不能但又帮不上忙的看客中的一员。
当别人问我《八佰》怎么样时,我还深吸了一口气,我说:我现在才知道,真的打起仗来,一个人是真的想不到自己的死活的,这人脑子里可能只会想到:得把这帮龟儿子打下去……
于是我看到了影片最震撼的镜头:一个个士兵排着队,身上系着成捆的手榴弹,从几层楼上跳下去的同时引爆,好让敌军的铜盾土崩瓦解。个别人还能跟别人说上一句:绑紧点。
我想不到什么人能在这时完全不考虑自己。英雄,只有英雄是这样的。
敌人夸口说三个小时能拿下四行仓库,说实话,我都差点信了。因为要知道七十多年前的国家和军队太弱了,那时的贫弱,就像那时的苦难一样刺眼。
成排往下跳的士兵,每个人跳下去之前都要喊一声自己的籍贯和姓名,大多数人连照片都没留下。我一扫而过,来不及记住银幕前每一个士兵的名字,但我记住了这些人:八佰。
不止我记住了,连河对岸原本歌舞升平的租界里的芸芸众生们也记住了,所以,白俄妓女能拿着卖身钱认捐;开赌场的拼死送电话线;黑帮老大招募帮手;戏子不再秀爱国;女童子军敢冒着危险游过河;没了工作生活窘迫的老师敢背着老婆把项链扔到捐款的旗面上,连一向唠叨的老婆也不再责备;原本有钱便是娘的记者也会为了一句承诺带走战士的信物……为什么呢?
因为大家看到了一群特别带种的好汉。何况河对岸是一群值得拼上钱粮甚至性命的一群好汉。他们连照片和名字都没有,打起仗来,身边谁都顾不上谁。
后死的弟兄把先死的弟兄抬下去接着顶上。这是我听到最震撼的话了。这哪里是人命?在镜头外,我都能感受到这些士兵们的淡然,还有准备赴死前排队洗澡的平静。
没有战争、不当兵的话,他们就是一群农民、大老粗、街市无赖、老实伙夫,偏偏跌入了这个修罗场。什么叫国际社会同情和援助我想他们是不知道的,连他们在这个国家的哪个地方都要有人用地图指出来。就是这样一群放在现在来看连当兵的资格都没有的人,成了一群可以让人在河对岸抱拳行礼的战士。大概率地,我是相信他们不知道什么叫国家和大义的,但他们肯定知道什么叫爷们。
这些普通人赶上了一场战争,骨子里带着点血气,想活命的心思动过,但时局不好,走了太丢人,干脆都死在这儿吧,能落个好名声,家里的牌位都立好了……我的心思随着影片的推进而推进,眼见着一个个到死衣服都破破烂烂、浑身脏兮兮的人倒下了,我已经忘记现实里他们是哪个明星,哪个演员了。在我眼前的,是几十年前那一场激战中死守不退的军人,虽然他们中有些人,曾经不过是懦夫和无赖,但这并不妨碍他们最后唱着秦腔京剧扛着旗,面对重炮和坦克,来演一场生命中最后的大戏。
“杀身成仁,舍身取义”,这是我们文化的一部分。再看八佰,何止“八佰”。感谢管虎,感谢《八佰》。祝福它,期待它,希望电影人和观众一起为它集气。
电影八佰观后感200字篇5
电影《八佰》票房已经突破__亿,点燃了刚刚重启的国内电影市场,同样也收获了许多好评。电影的上映也引发了网络上关于那段惨痛历史的热议,故事原型发生地上海四行仓库遗址纪念馆也随着电影的上映引来了大批市民前来参观。
《八佰》是什么?
电影从1937年淞沪会战的最后一役开始,讲述在谢晋元团长的指挥下,中国国民革命军第三战区88师524团“八百壮士”坚守上海四行仓库,以少敌多顽强抵抗日军进攻达四天四夜的英勇事迹,呈现出抗日战争的艰苦卓绝和八百壮士的英勇形象。《八佰》是这群勇士共同的名字;是一条河间隔出天堂与地狱的战争史奇观;更是抗日战争中千千万万的英雄缩影。
电影里中国军人坚守仓库英勇抵抗与一河之隔的租界里的歌舞升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听起来不可思议但事实的确如此。1937年的大部分国人并没有觉醒,他们不认为这个国家的战争跟他们有任何关系。很多人认为保家卫国流血牺牲那是军人的事情,就算日本人已经轰炸了上海,摧毁了这个城市,也依旧炸不醒租界里的人们。在他们看来,日本人是不敢进入英国租界的,生意继续做,大戏继续听,日子一切如常。就连支援淞沪会战的地方保安团的民兵,都琢磨着赶紧溜号回家,好把家里的那几亩麦子给收了。
四行仓库保卫战让租界的国人看到了什么是战争,什么是舍生取义,仓库对岸的芸芸众生也最终完成了从麻木到奋起抗争的转变。
在收获好评的同时,电影《八佰》的热映也引来了网络上的不同看法,认为影片夸大了真实的战况,美化了国民革命军队,掩盖了主力军队溃败撤退的事实。这些批评大多是基于对抗战初期国民革命军抵抗不利的不满情绪。不过,也许对于这部电影大可不必如此苛刻,以电影的形式还原历史,本身就需要不少的艺术加工。更何况在《八佰》之前,许多人并不了解淞沪会战这段惨烈的历史,这部电影起码让人们知道了四行仓库,也知道了上海晋元中学是为了纪念哪位民族英雄。这难道不是《八佰》最大的意义么?
电影八佰观后感200字篇6
今晚看了刚上映的电影八佰,说实话给我的震撼还是非常大的,看完这部电影,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难受,都是有血有肉的战士,他们也有亲人,也有朋友,但他们还是选择了放弃小家保护大家。
面对日军无法用手榴弹炸开的铁板,多少名战士依然跳了下去,舍己为人并高声喊出自己的名字,身上绑着炸弹,伴随着炮声消失在雪国之中,你以为他们就这样白白牺牲了吗?不,他没有历史,会记住他们,他们都是勇敢的英雄,永远不会忘记!
隔岸观火的百姓们,虽然战争就在眼前,中间只隔了一条苏州河,但用天堂和地狱形容毫不夸张,一些爱国人士一直在做自己能做的事情,刀子拼命给战士们送电话线,知道这场战争不仅仅是400多人,更是中华人民的战争!
一位姑娘给战士们来送旗,如果升旗的话,日本人就会发动猛烈的进攻,战士们会损失惨重,即使在这样恶劣的情况下,他们依然选择了升旗。面对敌人的飞机大炮,他们并没有害怕没有退缩,用身体护住国旗,不让国旗倒下,一波又一波人跑出护旗,他们想让隔岸的中国人知道中国还在,他们没有亡。
直到最后,战士们都向租界撤退时,子弹如雨似的打到了桥上,一支由中国建立的敢死队拼命掩护着队友撤退,此时的桥已经不再是灰白色,而是被鲜血染成了血红色,这时他们也不忘队友,冒着生命危险把队友扛到安全区域,群主们伸出手挡挪开挡板,发了疯似的想把战士们拉过来,他们面对枪林弹雨,无所畏惧,这八佰人是真正的英雄,不只是八佰人,更是八佰精神。
电影八佰观后感200字篇7
足够真实震撼的战争场面,为我们还原了发生在上海四行仓库这段已然被尘封的困兽犹斗,远不足八百人,却为自壮声势的八佰宣称,一河两岸此岸断壁残垣,对岸歌舞升平的战争奇观,这些都使《八佰》中发生的一切,既充满了戏剧性,却又显得残忍而怪诞,而于此中电影对一群小人物的聚焦,所呼之欲出的人物群像,更成为了其动人心弦的源泉。
如若将上海四平仓库保卫战,放在当时的全国抗日战场上,其实它并不是一场对抗日局势起到多么重要的战役,但这场战役之所以能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书的一笔,便在于它是一场“被围观”的战争。河对岸是当时日本尚无法涉足的外国租界,河此岸是上海战役国军最后一个据点,天堂与地狱在此时此地仅只一河之隔,面对兵力悬殊,没有一丝胜算的困守,这群远不足八百人的将士们,舍生忘死的英雄气节无疑在当时激励着每一个中国人的爱国热枕。
所以《八佰》的故事,在先天上便注定了他的不凡,这或许也正是作为导演的管虎要将其拍成电影的执念,而《八佰》与传统主旋律电影与众不同的地方,便在于它并没有一味在开篇便去渲染四平仓库保卫战中军人的英勇伟大,而是塑造了在保卫战发生前,已经被打残了的524团,是如何收编溃散的散兵游勇,并以这群人里的老算盘,老铁,端午等小人物去娓娓道来这个故事,在这样一个故事里,我们看到了最为真实的人性,一种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视死如归的真实。
真实的战争是没有主角光环的,可能一个经过精心训练的士兵在下一秒就变成了一具冰冷的尸体,更不谈此时已经濒临绝境的524团,散兵游勇的小人物们在被临时编入524团,被誉为勇士前,不过也只是一群为了谋生计的普通人,所以他们会害怕,会希望在这场已经没有任何希望可言的战役里留存下自己的生命,这些都是最为真实的人性,而导演管虎也正是试图在这样一群人身上去着点战争的残酷,也希望借此引领观众真正走进这场战争,走进524团的每一个个体。
在《八佰》中是没有绝对主角存在的,这种做法对于电影而言其实是一把双刃剑,劣势是电影从头至尾都缺乏了一个真正的代表性人物,我并不认为为一部群像电影,便是将所有戏份大家均分,它仍旧需要一个灵魂人物,在这部电影中不论是担当团长,青史留名的谢晋元,还是被作为典型聚焦的小人物们,他们在电影中的表现都不差,但你却又很难说他们哪一个人是电影的核心,这终究使电影留下了人物模糊的诟病。
然而另一面,这样的群像处理也使观众得以多角度走进了这部电影,当我们看到这些身为战士的小人物如何在这场战争中逐步蜕变,看到河对岸的普通民众从隔岸观火的冷漠到群情激昂的热血,其实作为观众的我们在情绪上也开始逐渐升温,这恰恰是《八佰》的高明之处,它并没有用单一的悲壮来煽动观众的爱国情绪,而是从不同视角为出发,让人真正洞悉以这场战争背后的血与泪。
时至今日,为了留下这昔日的壮举,遍布弹孔的四平仓库仍旧耸立在它曾经的位置,它所见证的也并非是一次失败的保卫战,而是千百年来,我们虽然曾经被打败,但从未被征服的原因,这便是八佰背后凝聚的中华魂。
电影八佰观后感200字篇8
抗日战争胜利的第七十五周年,一部令人热血沸腾的影片《八佰》上映了,今天,我观看了这部期待已久的影片。
这是淞沪会战的最后一役,国难当头,八百壮士早已将生死置于度外,冲锋陷阵,孤军坚守最后的防线——四行仓库,抵抗住了日军多番进攻,足足留守了四昼夜。在这些壮士中,很多人都是无名小卒,但他们无惧强敌、孤军奋守的壮举,为中华民族留下一个有关血性和尊严的传说。英雄本无名,中国一定强!
舍生取义
当天下午两点,孤军用架在楼顶的机枪伏击并歼灭了第一波来犯的敌人。随后,100多名日军在铁甲的掩护下再次向四行仓库发起进攻。眼看日军就要冲进仓库大门,敢死队成员陈树生浑身绑满了手榴弹和炸弹,从顶层跃下,与敌军同归于尽。陈树生是四川人,生前他在一件白汗衫上给母亲写下血书:“舍生取义,儿所愿也!”
看到陈树生如此壮烈牺牲,我的眼眶湿润了。这是有多大的勇气,才能让他与敌人同归于尽啊!他是不怕死吗?答案当然不是。他的家里还有他的老母亲等着他,等着他回去尽孝。可是为了仓库不过早被日本人攻下,他已没有时间顾忌生死。“人生自古谁无死”,为国而死,他是真正的中国人!我们永远忘不了他们!
冒险送旗
当时中国军队都没有携带国旗和军旗,谢晋元突然提出希望有一面国旗悬挂在四行仓库顶上,以振国威军威。听到这个消息,上海市商会迅速送来了一面大国旗。突然一名女童子军杨惠敏,很勇敢地用油布包了一面大国旗,在枪林弹雨之下,跳入苏州河,租界的外国人都用大喇叭朝她喊,让她赶紧回来。可她却像不要命了似地拼命往前游,最终成功泅水到达对岸,将她带的国旗送入国军手中。四行仓库中所有国军集体起立,向这位勇敢的女童子军敬礼。
虽然她没有像那些军人一样上战争杀敌,但是她做的事情极大址鼓舞了上海市民和守军的士气。我们永远不能忘记这个叫杨慧敏的女子,她也是我们的民族英雄!
誓死护旗
第二天,国军早早地把军旗插在了仓库顶端,以示军威。由于久攻不下,急眼的日军派出了战斗机,对着仓库楼顶就是一顿狂扫,在楼顶的国军来不及躲避,顿时伤亡惨重。而军旗的旗杆也被乱弹射中,断裂开来。就在军旗即将落地的那一刹那,“羊拐”冲上前去,一把抓住旗杆,与此同时,又有几个人冲了上来,尽管日军的战斗机无情地扫射着他们,但他们仍抱紧旗杆,纹丝不动。他们守护地不仅仅是军旗,更是我们整个民族,整个国家的尊严,战可以败,士可以杀,但不能丢了尊严!“男儿七尺躯,愿为祖国捐!”“中华民族万岁!中华民族必胜!”
看完电影后,我的内心受到了极大的震撼。我在想,如果我是四行仓库保卫战的一员,也许我就像“老算盘”一样,连枪都不敢开,总是想着活命,想要逃出去。如果我是被迫到租界避难的平民,我只能隔岸观火,不能上阵杀敌。
我十分庆幸自己出生在和平年代,出生在如今繁荣富强的中国。这些都是革命先烈们用自己的鲜血换来的,他们用生命谱写了中华民族历史上抵御外辱的伟大篇章。我们要铭记这段历史,继承先烈们的意志,为国家做贡献。少年强则国强,只有国家强了,会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