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海上的钢琴师观后感
写观后感可以帮助我们培养自己的表达能力和写作技巧,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文化素养。电影海上的钢琴师观后感怎么写,这里给大家分享电影海上的钢琴师观后感,供大家参考。
电影海上的钢琴师观后感篇1
在我至今所生活的18年中,我读懂了很多故事,也错过了很多故事,也无缘很多故事。抛开这生活不说,至少在股市发展的那一刻,所有人都是充实而幸福着的。而那些过往,或许是我们见过的最美好,最在乎,最深刻的记忆。
也许在故事中,他们在旅行,他们在工作,他们在聚会,他们在前进他们在驻足,而现在的我也如其中的一类,仔细发现那一切的美好,即使它早已随风远去,不再重来,即使它正在向我驶来,而我却沉默不语,毫无行动。
在看完之后,所以的这些感悟,都蜂拥而至,或许许多人更侧重与1900对于钢琴的执着与守候,而我更吸引我的'却是拿短暂而不连续却又令人至今难忘,深刻不已的友情。
影片中有这样的一个情节始终让我难以忘怀,在1900下定决心终于开始追逐新生活,决定下船时,1900这样问康杰,你会来看我吗。当然,你会把我介绍给孩子的母亲,还邀请我星期天去吃午餐,我带着甜品,一瓶酒,你会说我太客气了,然后你领着我参观你的家,外形像条船,等你妻子烧好了烤鸡,我们围着桌子坐下,我会称赞她的厨艺惊人,她会告诉我你平时总是唠叨我。
或许他们相遇的时间的时间并不长,但彼此的感情却足够坚固,也足够深。人总说知音难遇,或许那个知音就在某一街角,路的尽头,或许就在咫尺,只是等着我们去发掘,去体会。
在影片的尾端,康杰坐在快要报废的船舱里,将挚友的琴声用流声机放遍整个角落,怀念所有从前的相见,回忆着从前的林林种.种,也包括对他的思念。
电影海上的钢琴师观后感篇2
《海上钢琴师》这部电影的主角叫雷蒙,他被一个煤工收养,煤工死了后,他开始弹钢琴。经常在船上为乘客弹钢琴,乘客们都被他的琴声所陶醉。
后来他成了客船上的钢琴师,并结识了一位朋友叫小号手。两个人十分要好,小号手很崇拜他的才华,也为他一直不下船而感到不解。可他虽然没有下过船,却已经名扬四海。但是他为什么不下船呢?他告诉朋友:“我可以在有限的钢琴中创造出无限的旋律,但我无法在无限的城市中,无尽的街道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空间。”
有一天,他的朋友要走了,这艘客船也即将被摧毁。可他还是不愿意下船,只是最后说了一句话:“陆地上的人喜欢寻根究底,虚度光阴,冬天时忧虑夏天的迟来,夏天时担心冬天将至,所以到处追求一个遥不可及四季如夏的地方——我并不羡慕。”
我看了后,为他的顽固不化感到可惜,但也敬佩对音乐的这份执着。
电影海上的钢琴师观后感篇3
身处历史转折点,大概没有人能置身事外,如同戏中李重光所说:全中国都被(革命)卷了进去,难道我还能避开吗?!为了至亲的选择,他们毫不犹豫地以最普通的血肉之躯去完成一个看似简单实则步步维艰的任务。
而历史而变革就是这样一个个小人物大人物用血肉身躯换来的,正因为他们的付出他们的牺牲,才唤醒了更多国人加入到这场革命中来,用鲜血为自我为将来为后人换取更平等的社会更好的生活。
看了电影,被深深感动之余,更懂得要好好珍惜此刻来之不易的生活,今日的安定是由多少代革命人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唯有珍惜,才对得起地下的烈士。
电影海上的钢琴师观后感篇4
电影是我休闲时光不可缺少的伙伴,一部好的电影不仅可以陪伴你打发时间,更能给你以启迪。曾经朋友给我推荐了《海上钢琴师》这部电影,但因无暇一直未看,昨天晚上终于有空闲,坐下来好好欣赏了这部电影。
影片全部内容是在一艘弗吉尼亚号的海船上一一展开的,主人公是一个非常特别的角色,婴儿的他被船上的铲煤工在高等舱的餐厅里发现,被取了个长长的名字,因为当时是新世纪的第一天,所以“1900”就被铲煤工顺理成章地加在了他的名字里,于是人们就叫他1900。从此后,他留在弗吉尼亚号,一辈子都没有离开过。不是他不愿意去追寻梦想,而是这艘轮船是他人生的起锚地,是他生命的载体,也是他的安全港,所以他一次又一次地舍弃所有登陆的机缘。
在他八岁时,船上的人们无意间听到一段奇妙的音乐,那就是1900弹奏出来的。他的曲子从来没有章法,就如他的内心世界一样,根本不存在什么规则、标准之类的东西,但是他有惊人的音乐天赋,那是一种超忽常规的能量,以超强的观察力去审视这个世界,用自己的内心去感悟人生百态,可惜的是他最终无法脱离自我圈定的人生枷锁。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海上钢琴师就是我们身边那些生存在自我空间里的人们的缩影。他们熟识于一如既往的生活圈,热衷于弹奏属于自己的音乐,一旦环境有变,就会感到无所适从,与周遭的一切格格不入,他们需要时间、精力来重新适应,或者无法适应。他们在自我封闭中要么颓废无功,要么创造奇迹,用自己的方式来排遣内心的孤寂落寞,展现心灵深处一直向往的世界。
试想,如果1900放弃所谓的坚持,那他的人生是否会是另外一番景象呢?当然,一个真正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人,一定会选择与命运抗争,走向更广阔的天地,而不是选择逃避,放弃生命,走向绝望。
人生的旅途很短,短暂到有如那一段段跳跃的音符,转瞬即逝,我们只有敞开心扉,包容一切,去努力适应一切,才能演绎出精彩乐章。
电影海上的钢琴师观后感篇5
今天周六,天气晴朗。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看了电影,影片的名字叫《海上钢琴师》。
电影开始了,一艘大船在海上航行。船上,一位负责添煤的工人,叫Danny。他想到头等舱碰碰运气,捡到有钱人遗忘的手表等物品。但他什么也没捡到,却在钢琴上意外发现了一个被遗弃的新生儿,装在T。D牌柠檬的纸箱里。新生儿又小又瘦,没有国籍,很可怜。善良的Danny觉得T。D代表了Thanks Danny的缩写,这应该是上天安排的,要他收养这个孤儿。因为当年是1900年,所以Danny给他取了个很长的名字,叫T。D。柠檬。Danny。1900。
不知为什么,此时,我的头脑里出现了一连串问题:他为什么没有国籍呢?他为什么会被人遗弃呢?他为什么被装在T。D柠檬的箱子里呢?
我正想着。发现影片里的1900长成了少年,收养他的Danny,在一次意外中丧生了。孤独的1900特别想念Danny,无师自通的1900来到钢琴前,居然弹出了一首从未有过的钢琴曲。这首钢琴曲,把头等舱的游客和船长吸引了过来。
从那天开始,1900荣幸地成为了这艘船上的乐队钢琴师,他的每次演奏都让游客陶醉不已。一天,1900爱上了船上的一个年轻女乘客。她在纽约下船,邀请Danny去她家看看。
到了纽约港口,Danny走到轮船的阶梯中央,看见一望无际的纽约城市和林立的高楼心生恐惧,担心自己无法融入这喧闹的世界。于是,又返身回到了船上。因为习惯了船上生活,所以,他一直都没有下过这艘船。
过了些年,破旧的轮船要报废处理了。可1900依旧待在船里,无论怎样唤他,他都不愿走出破旧的轮船。“轰”的一声,孤独的天才1900和废船一起被炸毁在海上。
我似乎被震撼了,也似乎懂了点什么:或许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轨迹,一旦习惯了,改变起来,便有了难度,甚至无法改变了。
电影海上的钢琴师观后感篇6
电影《海上钢琴师》,讲了一个人的故事。男主人公名叫1900,他是一个被人遗弃在蒸汽船上的孤儿,被船上一位好心的烧炉工收养,然而烧炉工在男主角8岁的时候意外死亡。过人的天赋使1900无师自通,成了一名钢琴大师,但宿命也令他天然地对红尘俗世深怀戒意。纵使之后遇上了一位一见钟情的少女,他思量再三后,还是放弃了上岸寻找初恋情人的冲动。他永远地留在了船上,即使到了最终,唯一的好朋友马克斯警告他废船将要被炸毁,他也不愿离开,于是从出生开始就没有离开过维吉尼亚号的1900最终与船葬于海底。
1900,这个既没有出生纪录,也没有身份证明的人,没有留下一点痕迹就在人间蒸发,就如流逝了的音符一样,渺无踪影了——让我们常常思念他,但再也找不到他。
如果他放弃那无谓的坚持,那他的人生不是会有另一番风景吗?
是的,一个真正会生活的人,一个真正热爱生活的人,就应当与命运抗争,离开井底,去往更开阔的天空,而不是逃避世界,放弃生命,对世间绝望。1900本有那么难得的天赋,有那么美满的感情,有那么光明的未来。那次,马克斯都已成功劝说他下船了,甚至他都要走下船了,但当他看着纽约这座城市时,感到十分陌生和恐惧,便又放弃下船了。他最终还是与世界失之交臂。
1900曾说:“我那时穿着大衣,感觉也很棒,觉得自我前途无量,然后我就要下船去。放心!完全没问题!可是,阻止了我的脚步的,并不是我所看见的东西,而是我所无法看见的那些东西。你明白么?我看不见的那些。
在那个无限蔓延的城市里,什么东西都有,可唯独没有尽头。根本就没有尽头。我看不见的是这一切的尽头,世界的尽头。”是啊,世界的尽头,人生的尽头,那里应有回忆,没有尽头,是因为他没有真正活过。外面的世界,他连经历都没有经历过,却已绝望了。原本,他的过人天赋,他的美满感情应当都是他应对世界的动力。他却抛弃这些,宁愿放弃自我的生命来逃避这个他恐惧的世界。他认为“陆地”对于他来讲是一艘太大的船,一个太漂亮的女人,一段太长的旅行,一瓶太刺鼻的香水,一种他不会创作的音乐。他已丧失了生命的意识了。
他想结束生命来寻找自我的尽头,逃避世界的尽头。的确,世界没有尽头,真正的尽头在自我的心里,只要你经历过,活过,就必须能看到真正的尽头——你生命的价值。而他渴望在有限的空间,找到自我的坚持和熟悉。当无限的世界邀请他加入时,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死亡。那他死得其所了吗?他看到天赋对于他的意义了吗?他听到世界对他的召唤了吗?他感到感情的真谛了吗?没有。
蔚蓝的大海总是载满了回忆的,无论它是欢乐的,充满期望或不堪回首的……可惜1900没有看到真正的海,或许现实世界真的太让人感到陌生、恐惧和残忍吧。但我们这些未来的演奏者,就应当进取入世,经历世事,认知世界。虽然我们改变不了世界,但我们能够改变自我,拥有强大的内心,去包容世界,去追求未来,奏响自我的命运交响曲。
我想——海上,其实应当是钢琴师起步的地方。
电影海上的钢琴师观后感篇7
而整部影片对于一九零零的刻画则大多深入内心,导演将观众带入了一个自我封闭的纯洁世界。彷佛是对这种心灵的美好希冀,但末了一九零零的与船共沉,又使人觉得这彷佛更像是导演对于这个时代之中纯洁与美好的消逝,所表现出的深深的无奈。
要是说《海上钢琴师》是朱佩赛·多纳托雷导演对与这个时代,这个社会的认知。那么在影片中,美国便是这种充满利益与诱惑的混沌社会的具体反应。彷佛所有的乘客从欧洲远到而来,直至为映入他们眼中的自由女神而惊呼,摘下礼帽,大肆的摇臂,只为迎接那充满大概性的美好未来。影片中的美国承载了大多人的梦想,诸如片中出现的小偷,一九零零说他总是会第一个发明美国,越是崎岖潦倒的人越是充满期待。而一九零零背道而驰。
正如一九零零的名字,他所处的时代是这个消灭时期的`开始。他将自己拘束在这艘船上,实在是对广阔世界的恐惧。正如他自己所说“使我害怕的,不是我所看到的,而是我所看不到的!”如许的几句台词,发人怜悯。
这部片子本身也许并不想表达什么意义,就象一九零零那样漫不全心的弹奏和忧郁,他很单纯,地道,迷茫,却不需要任何支撑力,就象在风暴中他也能优雅如常的弹奏着只属于他的华尔兹乐章,一九零零不停想听听海的呐喊,却最终没有上岸。爱便爱了,忘便忘了,想往便想往了,退却便退却了,生便生了,死便死了。如许举重若轻的一生,象是从未放弃过梦想与寻求,又象是从未有过梦想与寻求。就象海一样。
我觉得毛孔象通过了微电流,如许宿命的哲学的无法可想的对话,我们的生命也象一幅挂在墙上的画。有什么样的色彩、怎样在尘土和光影中慢慢陈腐、怎样在某一天某一时刻悄无声息的失下来,或许都有过如许一次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