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范文网 > 观后感 > 电影观后感 > 电影观后感万能

电影观后感万能

时间: 新华 电影观后感

写观后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和他人,促进相互交流和理解。那要怎么写电影观后感万能呢?这里提供一些电影观后感万能,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

电影观后感万能篇1

故事讲述的是一对“唢呐匠”师徒的成长过程,展示了传统艺术形式在新老两代间传承与接棒这份担当所需要的心性和精神,又聚焦了这门手艺在时代变革中的落没困境。

电影中突出展示中华文明中唢呐的传承,一年又一年水草丰茂,一代又一代唢呐情长,每一只都有一个美好的故事。大火中抢出唢呐,不仅仅是手艺人的工具更是他们的生命。

片中对焦三爷在一次酒后尽情豪放的吹的那一嗓子和村长追悼会上喇叭口流出的鲜血等细节刻画的诸多段落里,都演绎了时光的流逝之中人们对传统文化从尊敬崇尚到轻视鄙夷的转变。

早期焦三爷的焦家班走到哪里都被人尊重,吹奏百鸟朝凤更是难得一听。到后来,故事的主人翁游天鸣接过焦老爷子的衣钵,游家班被洋乐器取代,越来越不被人尊重,最终使得团队离散,唢呐在时代变革中消亡。对比焦老爷子他用言行和生命来维护和传承唢呐这门匠活,无不扼腕叹息。

世易时移,非人力可为。虽然这种取代是社会进步不可抗力之下的必然,但一种文化的衰落总让人多少觉得不安。在我看来这个故事是一个悲剧,传统技艺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失传的独门绝活成为历史。

百鸟朝凤,用唢呐的形式来展示各种鸟儿的叫声,是多么美妙的人与大自然的结合,如此精湛的技艺逐渐失传。当下流行的钢琴、小提琴、吉他等逐渐取代了中华传统的乐器唢呐、二胡、琵琶等是世事更迭、传统受害的最真实体现。这样的故事仍旧在每一天的现实社会中频繁的上演。

深究其为什么?屈辱的中华近代史让我们失去了宏伟的建筑、精湛的传统技艺和大量文化艺术瑰宝,但最近几十年的快速发展拜金主义也让我们失去了中华文明的匠人之心。

如何让我们中华文明再放光芒,电影也给了答案。尊重传统技艺者,让他们不断得到社会的正反馈,让从事艺术的匠人得到足够的价值体现。

如今我国正处于向高质量挺进的阶段,那些优秀的传统艺术结晶,它们是华夏民族的文化精髓,是不可或缺的。如果切断了根,那怎能抵抗外来肆虐的风暴!希望这种“吹到骨头缝里的唢呐声”能唤起我们对精湛技艺的不断追求。

电影观后感万能篇2

电影《老师好》绝对是一部令人惊喜的好电影,没有刻意的煽情,真实还原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高中校园生活,能让你“笑着笑着就哭了”。读书时代,是我们每一个人一生中最珍贵最美好的时光,青春年少,风华正茂,反叛不羁,躁动不安,对古板严肃的老师是既敬且畏,又怕又恨。这种感受势必令每一个进入影院的观众找到代入感和情感共鸣,不禁想起当年的自己和当年的老师,感动莫名。

《老师·好》是由我国著名相声演员于谦监制,张栾执导,于谦、汤梦佳、王广源、秦鸣悦、徐子力、孙艺杨、徐紫茵、郝鹏飞、郜玄铭主演的青春校园电影。该片以苗宛秋老师(于谦饰)为核心人物,聚焦苗老师与学生们的“斗智斗勇”的有趣故事,再现八十年代的师生百态及纯真情感。话说,1985年的南宿一中,苗宛秋老师推自行车昂首走在校园,接受着人们艳羡的目光和纷至沓来的恭维。苗宛秋怎么也不会想到,他即将走进的这个高一三班将会成为他以及他身边这辆自行车的噩梦。三班的同学也没有想到,这位新来的老师改变了他们的一生……

“上课!起立!老师好!”这样的场景太熟悉,太亲切了!80年代校园里课堂上的真实写照,人们都印象深刻。影片中的苗老师管教学生经验十分丰富,刚开始到教室上课起立时没人起立,到最后,有学生一喊起立,马上全体学生都站了起来大喊“老师好”。违反纪律不守规矩就罚站,“食古不化”的苗宛秋,成了学生心目中“不能接受新生事物”的封建老古董的化身。不甘服从这样的统治和管理,用他们的话说: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而反抗的方法,是拆老师的自行车后盖挡泥板,让他的衬衫上溅一身泥;把老师的自行车高高吊起,让他够不着拿不到。这种猫与老鼠、阎王与小鬼斗法的把戏和场景,这种师生关系让我们觉得再亲切熟悉不过了。

电影中处处能引发从八十年代走过来的观众们的回忆狂潮。无论是教室里的一桌一椅,描刻“奖”字的铁口盅,绿色斜挎包、28吋自行车还是烫发、口红、录音机、武侠小说、霹雳舞、冰棍、玻璃瓶装的有色碳酸饮料、名字是无花果实质上是萝卜丝的零食,无一不是八十年代的生活元素,这些极具年代意味的旧物,无一不让你回想起从前的生活剪影,让你“一秒回到高中时代”。其中最令笔者触动的,是那个年代,穿着弹力健身衣跳健美操的情形,代表着青春、活力、时尚、能量的动感艺术体操,一点也不比如今风靡全国的瑜伽逊色。还有当时席卷全国的“费翔风”,激情澎湃的《冬天里的一把火》,校园广播经常播放的励志歌曲《金梭和银梭》,文艺演出经常排练的慷慨激昂的大合唱歌曲《我们走在大路上》……

影院内,一群个性鲜明的少男少女,遇上一位“不近人情、严肃古板、多管闲事”的老师,相互撞击迸发出来的火花,这种朴素的师生情,惹红了多少人的眼眶啊。电影中的苗老师是很多人学生时代“最讨厌”的那一类老师。你觉得老师严厉、多管闲事,但老师说的那句“我这是对你好”是用他的方式在对你好,他是如父如兄的要让你上进、为你前程打算呕心沥血的那个人,那颗最真诚的心。多年以后,直到这个时候,你才知道,原来那个管你最严的老师,爱你最深。直到这个时候,你才知道,就算所有人都放弃了你,那个愿意批评你的老师,是在你跌落进悬崖时,依然拼了命抓住你双手的人。直到这个时候,你才知道,老师口中说的“这都是为你好”,真的都是为了你好。多少不羁的少年总是要在摔过跤、受了伤之后,才知道老师的啰嗦和训斥到底是为谁好。都说:入学时有多恨老师的严厉,毕业时就有多舍不得老师的笑脸。

电影中的苗老师和千千万万的普通老师一样,无论是品学兼优的学生,还是频频闯祸的“小混混”,老师都不会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因为在老师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观念里,老师的使命老师的责任就是要将学生们亲手送上一条对他们来说最好的道路,成就更好的自己。正如苗老师说的:“人生的道路上有很多个十字路口,而真正好的道路就一两条路”。

“高考”是莘莘学子人生中重要时刻,高考的老师更是为了让考生考出最好的成绩而默默付出心血。到如今,当分数与利益关系挂钩,当功利与补习关系挂钩,传统教育正被某些酸碱慢慢腐蚀,令人痛心,也正因为如此,曾经走过读书时光的我们,更从电影中的苗老师身上想到自己当年的无私奉献、循循教导的好老师,形象真实、饱满、鲜活,那一份为人师者的情怀,那一份“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深厚情分。无论岁月如何变迁,教坛上总有诲人不倦的师者,值得人尊重和爱戴,正如电影结尾说的一句话:有些人看似已经走远,但是从未离开。

电影观后感万能篇3

“如果你有梦想,就要去捍卫它!”

这是影片中最让我记忆犹新的一句话。看完影片,心中有着太多感触,因为我并不确定幸福是否会如约而至,但是我确定,如果我有梦想,如果我很勇敢的去追逐梦想,我也可以像影片中的主人克里斯一样,在不经意间听到幸福的敲门声。

《当幸福来敲门》改编自一个真实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克里斯·加德纳正是现在著名的黑人投资专家。在他的身上,我们看见了来之不易的成功,当然也不能忽视生活给予他的种.种痛苦和挫折,但是,他透过痛苦和挫折告诉我们:梦想,什么时候来临其实都不算太晚,只要我们还有力气去追逐,我们也会有实现梦想的那一天。

影片中,克里斯由于贫困失业还不上银行贷款而被银行没收房屋和车辆,妻子也离他而去,他带着年幼的儿子生活。这是一段痛苦的生活:他住过出租的房屋、睡过地铁卫生间、睡过列车的座椅、睡过政府救济站,但他没有寻求别人的帮助,没有博取大家的同情,他仍带着乐观的心态去工作,希望通过努力去改变自己的困境,他没有被现实所打败,依然坚持着自己的梦想。还记得在电影中的一个片段,克里斯把自己仅有的钱借给了忘带钱的上司打车,即使贫困潦倒到如此地步,他自己也从不忘记去帮助别人。面对自己艰难的境遇,他没有怨天尤人,他用行动证明:当生活抛弃了我们,我们还有自己和那些从未放弃过的梦想!当我们处于困境、前途渺茫的时候,我们唯有记住责任,坚持梦想。

人生也是如此起起落落,生活也会给我们下绊子、上帝会给我们巨大的困难,但我们唯有不断的努力,才会感到幸福!影片没有华丽的台词,没有鲜亮的服饰,却总能触碰到我们的内心,激起我们对梦想的渴望和对幸福的渴望。我们不要害怕困在路上,在路上才能看见梦想的回首,在路上才能感受生活带给我们的困难与挫折中还蕴藏着我们期待的未来,在路上才能看见幸福正在向你狂奔而来。

“叩、叩、叩……”

你听见幸福的敲门声了吗?

电影观后感万能篇4

心理课上,我们观看了这部题为《美丽心灵》的影片,它讲述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故事的原型是数学家小约翰-福布斯-纳什。英俊而又十分古怪的纳什早年就做出了惊人的数学发现,开始享有国际声誉。但纳什出众的直觉受到了精神分裂症的困扰,使他向学术上最高层次进军的辉煌历程发生了巨大改变。面对这个曾经击毁了许多人的挑战,纳什在深爱着的妻子艾丽西亚的相助下,毫不畏惧,顽强抗争。经过了几十年的艰难努力,他终于战胜了这个不幸,并于1994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心是永恒的,它就像一束阳光,自始至终地洋溢着光芒与温暖。无论生活有多么黑暗,你的意志永远不会抛弃你。一个失去了意志的人,等于失去了自己的生命。

约翰·纳什的生活中就始终有一缕给他温暖的阳光。当他意识到自己的病时,他简直不敢承受这一切。“精神分裂症最大的痛苦是分不清是真还是假。想想看,你突然发现那些人、事以及让你最珍惜的时刻,并没有消失,也没有死去——却是更糟的——他们都不是真的。你想那会多可怕。”面对这一事实,他几度站在了崩溃的边缘。但他坚强的意志告诉自己:你不能放弃。虽然他也曾屈服于假象,偷偷瞒着妻子不吃药以维持“直觉”。但他最终用阳光战胜了黑暗,凭借自己过人的自制力抵御了精神分裂的痛苦,并获得了诺贝尔奖。他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就不仅是因为天才般的数学家头脑,更是因为他美丽的心灵。

是啊,在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藏着一捧属于自己的阳光,意志的坚强与否,正决定了阳光的明媚程度。用你的心努力战胜困难,让意志伴随你走向未来,这样你的阳光才会更灿烂。

电影观后感万能篇5

前几天,电影频道播出一场激动人心的影片——《闪闪的红星》,一听到这熟悉而充满激情的旋律,我不由地想起了电影中的小英雄——潘冬子。

电影讲的是抗战时期的少年英雄潘冬子是怎样巧妙地与敌人周旋,冒险为游击队送盐、送信,并在斗争中不断成长的故事。潘冬子是那样机智、勇敢,他与红军战士的革命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这种精神正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呀!

当影片中出现那一团团熊熊的火焰,我内心强烈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多么勇敢的中国人!多么顽强的红军战士!

他们为了胜利,为了祖国的尊严,革命先烈不惜抛头颅、洒热血,这是何等伟大的精神呀!

想想当时,再想想今朝,我们难道不应该更珍惜现在的生活吗?我们要努力学好本领,将来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这样我们才对得起红军战士呀!想到这,我不由想起了那首熟悉的旋律——“红星闪闪放光彩,红星闪闪暖胸怀……” 

电影观后感万能篇6

这次的《一秒钟》依然如此,让人看得很感动。

而这种内敛的故事,其实就很需要一个懂得情感表达的演技派来表演,而这次张艺谋选择的是张译和范伟,这两位都是当今中国炙手可热的演技派,不管是张译还是范伟都是如此。张译因为之前的好几年出不了头,终于在这几年开始火起来,大家都对他的演技是有目共睹的。

张译饰演的张九声,因打架被劳改,却从劳改农场偷偷逃走,追着胶片横穿沙漠,想要“看一场电影”。

刘浩存饰演的刘闺女,则千方百计想要偷一盒胶片,拿回家做当时最流行的“胶片灯罩”。

同样奔着电影胶片而来的两人,因为不同的目的你来我往甚至大打出手,却慢慢结下了更深的羁绊。

或许有人问,一场电影,值得冒着加重处罚的危险逃出农场吗?

值得!因为张译饰演的张九声说:“我女儿在电影里,我来看我女儿。”

他的女儿并不是在放映影片《英雄儿女》里。而是在电影放映之前播放的《新闻简报》里。

张九声的女儿为了消除劳改犯父亲的负面影响,小小年纪走进粮店学习先进,被拍到了《新闻简报》里。

张九声千里迢迢跑来看的,是新闻简报里出现“一秒钟”的女儿。

刘浩存饰演的刘闺女,母亲早亡、被生父抛弃,小小年纪只能与弟弟相依为命。

费尽心思想要一个胶片灯罩,是为了不让弟弟再受地痞流氓的欺辱。

一个对女儿满怀爱意却被距离阻隔的成年人,一个被父亲抛弃伤害却仍然渴望被爱的小姑娘,他们通过电影相遇,相知,并最终和解。

所以,《一秒钟》的情感有两层:

以范电影为代表的周边人物,传递着那个年代人们对电影的热爱、追捧;

风暴中心的张九声和刘闺女,则用最普世的、最共通的对家人的爱感染着观众。

物质短缺、思想受掣肘的年代里,人们仍然愿意为了看一场电影而全民动员、群策群力,困苦环境中也不停止对精神世界的追求。

而特殊时代造就的两位主人公,也在用他们各自的方式奋力挥拳,试图为自己苦难的处境找到出口。

电影观后感万能篇7

消防员,平凡而伟大,哪里有险情,他们就出现在哪里,哪里有危险,他们就冲锋在哪里,《烈火英雄》这部电影,就是平时生活的真实写照。

电影刚刚开演,首先是火锅店三层着火,消防员赶到现场救火,队长江立伟率领队员进入火锅店灭火,然后让一名消防员带一名新兵去清理现场,可没想到新兵经验不足打开了存放煤气罐的房间,结果第二次爆炸发生了,离最近的新兵也牺牲了。因为江立伟队长的疏忽牺牲了一人,还被撤掉了大队长的位子,这件事也成了他心理的阴影。

在这场电影里最感动我的有二个场景。

首先是江立伟,因为油区负责人的隐瞒,没有断电的情况使油区爆炸火势增大向化学区逼近,化学区有大量的化学燃料,如果爆炸可能毁灭到中国甚至邻国。为了防止油区再次爆炸,江立伟带一人上去关闭石油区的阀门,因为阀门经过爆炸已经超温。两人用全力关阀门手套都被烧坏了。但仍坚持关上。

郑志,一个马上要退役的老兵,他的牺牲是为了救出保护化学品区被大火包围的人员。郑志看见并没有逃跑,而是独自拿起水枪冲向火场救出队员们,结果刚刚救出队员,因为火势太大,郑志牺牲了。在他牺牲的最后一刻,他把头盔扔出来说,给我妈……。

过去战争中的英雄让我们敬佩,可现代生活中的消防员不就是这样一群让我们爱戴和尊敬的英雄吗?这种正能量需要我们这些祖国的花朵不断传承下去,他们家属也值得我们好好对待。

消防员是伟大的,危险的,重要的职业。这种坚守岗位完成任务的精神是值得我们敬佩的!

电影观后感万能篇8

克里斯基.布朗在他十七岁生日的时候,家人为他捧来生日蛋糕,上面插满了蜡烛。“亲爱的,将它们吹灭吧。”他的母亲说,父亲只是拥着他,没有声音,克里斯基歪斜着脖子,头费劲的往后仰,卯足了气,吹了两次,还有一根蜡烛的火焰在跳动着。他的其中一个兄弟说“克里斯基,去吧,吹灭那地狱之火!”克里斯基满头大汗,其他人也都在等待,他深吸一口气,把那朵仅存的火焰吹灭了。

这是全剧让我印象最深的一个片段。这个片段清楚又深刻的体现了克里斯基的家庭关系——懂得的母亲,无言的父亲,以及平和的兄弟姊妹。

这位伟大母亲的扮演者Brenda Fricker于当年1990年拿下了奥斯卡最佳女配角,我们在钦佩其演技的同时,也为她所表达的伟大的母性所感动。

母亲一共哺育着家庭里包括先天性脑麻痹的克里斯基在内的六个子女。在家庭里她给克里斯基的照料是最多,倾注也最多。甚至可以说,克里斯基人格的形成,最后获得的成功,大部分要源于其母亲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是照料上的耐心,更是人格发展上的严格和精神上的潜移默化。

她并没有因为儿子的先天残障而自怨自艾,她做了一个推车,让他与外界接触。她耐心的等待这个发不出声音的孩子在黑板上歪歪地写字。她了解儿子的兴趣和对画画的渴望,却对他们偷来的煤厉声说道:“这样的东西不能进布朗家的门!”在克里斯基陷入对艾琳医生的迷恋时,这个世界上最了解他的女人说:“我从他的声音里听出了太多的期望。”而在他失恋而迷失自我时,母亲又说“你放弃了,我还没有。”她为他盖房间,她等他复苏,她为他做了一切。

母爱并非一个母亲影响孩子的全部东西。我以为,母亲自身的人格和力量,才是孩子生长的依赖。她偷偷存钱想为他买轮椅——这一笔钱即使是在全家顿顿喝粥的情况下依然不被拿出来,这不能叫偏爱,她是在告诉其他孩子们,克里斯基是你们的兄弟,我们要不竭余力的爱护他。她保护其他孩子,在姐姐怀孕而被迫离家时,她护着孩子,站在孩子的一边告知父亲。甚至她也是不善言辞的父亲和孩子们之间的桥梁——在父亲和孩子们比赛砌房砖时,她偷偷让孩子们让着父亲“让着他吧,这会让他高兴,这是父亲对你们表达爱的方式之一。”

可以说,在克里斯基提气吹灭地狱之火的那一刻,是母亲,给了他足够的勇气。

有人觉得父亲在全片中扮演的是一个暴躁,不近人情的角色,甚至有时候是个“反派”。其实他们是没用看到隐藏在这位粗犷的爱尔兰男人身体内,一具同样炽热柔软的灵魂。他不是母亲,当然不会心细如丝,他有沉重的家庭负担,在工作上不过也是个瓦工(甚至还被解雇了)他没有耐心看克里斯基在黑板上的涂涂写写,可是在他看清楚那是“母亲”的单词之后,高兴的父亲将克里斯基驮在肩上,推开酒吧的门自豪的宣布:“这是布朗家的人!”他管理家庭的模式是有些粗暴和专制,可是在20世纪初的欧洲家庭,这是最普遍的情形。但他在动怒的时候,也从不对克里斯基动手。在他发现烟囱里母亲要为克里斯基买轮椅的偷存的私房钱以后,他质问母亲,为何让全家喝粥,可是最后,克里斯基还是拥有了轮椅——父亲分文未动。在生命的最后几天,这位不善言辞,似乎让家里的孩子们恨之入骨的父亲,还在为他的残障儿子,砌砖盖房。

孩子们都是看在眼里的,虽然父亲不会表达,这就是为什么最后孩子们一起砸了父亲常去的酒馆的原因——为了对父亲的尊重。

兄弟姐妹里有残障人士,其他人难免会觉得有些羞耻的。可是克里斯基的家庭氛围却很好——兄弟们和邻居家的孩子们推着他的破车,带他一起打球,那使他不至于孤僻。

他们甚至把他视为最好的守门员和奢求手,那使骄傲感和合群的自豪不至于远离他。

他们乐于等待他歪歪斜斜写出的字迹而去辨认,他们乐于带他一起去和姑娘们约会,他们乐于让他参与万圣节的活动,那使他感受到一个正常孩子生命中该有的一切——对知识的渴求,对文化和社会的渗透,与异性的`交往。

到最后,他的自传也是他的兄弟帮助他一起完成的。

他们一起在桌前等待着妈妈打开存钱罐,看到他们为她赚来的家用,他们开心的拍桌子,欢呼声震响整个屋子。团结和谐的家庭氛围,兄弟姐妹间的情谊,也构成了克里斯基吹灭地狱之火的力量。

正是这三股力量,当然还有医疗的帮助等,让克里斯基不至于变成以残障为借口而终日轮椅上度日的人,他获得了健全的人格,勇敢而坚韧。而另一方面,他在美术上的成就,就不得不归功于他自身的天赋,一个贫穷如他的家庭,没有条件培养一个画家,是他自己对美术的天赋与热爱,让他从用左脚夹起粉笔的那一刻起,就孜孜不倦的开始作画。但是我们可以说,天赋在每个人身上都是秉存的,如果没有出生在这样一个家庭。克里斯基不过是一个只有左脚的人,而幸运的是,他是一个只有左脚的,伟大的人。

926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