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范文网 > 观后感 > 电影观后感 > 有关安妮日记电影观后感

有关安妮日记电影观后感

时间: 新华 电影观后感

通过写观后感,你可以更深入地思考所观看的内容,从而更好地理解其主题、情感和思想。写好有关安妮日记电影观后感是有技巧的,接下来给大家分享有关安妮日记电影观后感,方便大家学习。

有关安妮日记电影观后感篇1

读完《安妮日记》,安妮,这个比我大几岁的小姐姐,给了我太多的震撼。

为了躲避德国纳粹的追杀,他们一家住进了狭小的“秘密后屋”。他们整天生活在恐惧之中,小心翼翼地活动在没有阳光、没有自由、没有足够食物的几十平方米的小天地里,时刻担心被人发现,被纳粹抓走。这样的生活安妮足足过了25个月。面对这样的生活,安妮从来没有绝望过,她坚持读书学习,希望将来能成为一名记者和作家,盼望着有一天能在一个和平的世界里施展自己的才能,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我关掉灯,想象着我的小房间就是安妮曾经呆过的“秘密后屋”,在这儿住上25个月,那该有多可怕!——我得整天面对恐惧,在黑暗中摸索着行走,不能大声说话,甚至连上厕所冲水都要胆战心惊……我每天都提心吊胆,死亡会随时降临。我渴望自由,渴望和平,渴望见到湛蓝的天空,渴望美丽的大自然,可是,我都不能!我一定会绝望,我想我甚至会发疯。

这时,我才感到,我是多么幸福!生活在党的阳光下的我,从小就在爸爸妈妈呵护下长大,好似一个美丽的泡泡,灿烂夺目,却经不起一丁点风吹草动。我常常会因为一点点小小的困难而苦恼,比起安妮,我所谓的“困难”根本不值得一提。对于安妮来说,自由,理想,和平就是她的幸福,这些对于生活在今天这个和平时代的我来说,天天都拥有,安妮在那样的磨难中尚且能够以乐观的心态战胜一切困难,为自己的理想努力奋斗。我还有什么借口说自己做不到呢?还有什么理由不去珍惜我所拥有的一切呢?

让我们一起勇敢地面对困难,把自己磨练得更加坚强!有一天能为祖国的发展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安妮,一个不曾绝望的女孩,一个永远乐观的女孩,一个不愿低头的女孩,她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不断地激励着我们。

有关安妮日记电影观后感篇2

今天,我把《安妮日记》这本旷世著作读完后,深有感触。

她是出生在德国法兰克福的犹太女孩。13时她收到一个日记本作为生日礼物,从此 她用这个本子记录了和家人为逃避纳粹迫害躲在密室里度过的两年隐蔽生活。在距离16岁生 日只差3个月的时候,她死在贝尔森集中营里。1947年,她死里逃生的父亲将她遗留的日记出 版。这本被转译成几十种语言的日记让她的名字深深的烙在了人们的心中,她就是安妮·弗 兰克。

安妮的日记从1942年6月12日写道1944年8月1日,记载了她遇难前两年藏身密室的生 活与情感。她一直对生活充满希望,只是悲伤 。痛苦。别离让她过早的体会到人生的苦与悲。 但她的文字让我们看到了她的坚强和自信。

当我读到“只要我还活着,能看到这阳光,这无云的天空,我就不可能不幸福!” 这句话时,我被深深震撼了,安妮是多么的坚强与自信,她对生活有多么大的憧憬,对外面 有多么大的向往。

当我读完这本书,安妮这个名字在我脑海久久不能抹去她是多么的坚强啊!

安妮死后,他的日记被翻译成55种文字,销售约2400万册,成为仅次于圣经的一本 最畅销的读物。

在这本书中,我学到了坚强。勇敢与自信,希望你们也能读读这本《安妮日记》。

有关安妮日记电影观后感篇3

假期里,跟妈妈一起去书店买回了老师推荐的《安妮日记》,看完后,我心情十分沉重。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有八个人为了躲避德国人的逮捕和屠杀,在朋友的帮助下躲进了一家 公司大楼的一处密室,做了“隐匿者”。其中就有安妮一家。安妮是一个13岁的犹太少女, 本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过着富裕、舒适的生活。可是,由于战争的爆发,她不得不生活在 与外界隔离的小屋里,过着无聊、寂寞、充满恐惧的日子。这时安妮得到一个日记本,从此 开始记日记。正是这个日记本陪伴安妮度过了最困难的时光。

从安妮的日记中,我感受到安妮是一个爱学习、爱思考的女孩。在那样恶劣的生活环境里, 她还坚持学习英语、代数、历史等知识。从安妮的日记中,我感受到安妮是一个非常坚强、 非常有个性的女孩,她能在痛苦的时候调整自己的心态,从容面对现实,不屈服于失败。从 安妮的日记中,我还感受到安妮对生活的热爱,她用精神上的充实来弥补肉体上饥饿,从不 抱怨。从她的日记中,我看到了一个拥有超强想象力、创作力的安妮,正像“译本前言”中 说的“假如不是黑暗势力扼杀了这个弱小生命,今天,世界上可能会多了一位出色的作家。 ”

当我合上《安妮日记》这本书,我为安妮的悲惨命运而惋惜,我痛恨战争,痛恨侵略者。

亲爱的安妮,你已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

有关安妮日记电影观后感篇4

《安妮日记》是二战期间一个犹太女孩儿安妮在密室中的日记作品。

与其他日记或史书不同的是:虽然都是写战时的世界,但《安妮日记》读上去并不让人觉得沉闷、压抑。尽管作者安妮在描述密室生活时常常用“可怕”、“难过”、“死寂”、“压迫”这样的词眼。

为什么安妮笔下的文字不令人时刻感到战火纷飞时的窒息呢?为什么安妮的内心并不绝望呢?这是我读完选文后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可惜,这个问题没有确切的答案。因为我无法询问当事人。于是,我只能靠自己的心去理解那个遥远而又亲切的灵魂。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安妮对未来充满希望。因为她的年轻、因为她特有的对自己、对世界一如既往的信心。所以,即使周围是望不尽的漆黑,她也会用自己的方式找到——哪怕那么一丁点儿的——光明。那光明是对艰难生活的乐观面对,是对遥远胜利的殷切期望,也是小心翼翼拨开窗帘、透过积有厚厚灰尘的窗户观望大自然时油然而生的快乐。

其次,安妮善于思考。因此在最动荡不安的环境中也不怨天尤人。或许是磨难、艰苦带给她的特殊成长吧。那些关于信念、关于梦想、关于快乐的人生最基本的要素,在她的日记中常被提及或讨论。在这方面,我们不得不承认年少的安妮很有哲学的思想,就像她对宗教的看法。

最后,我认为《安妮日记》之所以可爱、动人、不沉闷压抑、让读者一阵阵替早逝的安妮惋惜,还因为安妮在日记中细腻地展示了一段不断成长的心灵历程。对我们来说,是读同龄人的文字,尽管我们经历的远远不及安妮的十分之一,但是属于这个年纪的迷茫、坚定,或许使我们更加容易理解她的处境吧。对已经走过十六岁的成人来说,安妮的清纯、信仰、梦想,都是不经意间就轻易打动了他们的因素。成长过程虽然不同,但是生活在我们身上烙上的刻印,心痛快乐,悲伤甜蜜,点点滴滴,都使正在成长和已经长大的人有一种对生命共通的默契,因此我们也会更加惺惺相惜吧。

年轻的生命,成熟的思想,温暖的灵魂。通过文字,经过心灵,直达永恒。

有关安妮日记电影观后感篇5

《安妮日记》是安妮写了自己从十三岁到十五岁时自己对生活的感受与思考,对周围事物的观察与分析,记录自己的理想与追求,自己的喜怒哀乐,连她自己也没想到的是这些日记却震撼了世界的良知,成为了纳粹灭绝人性行为的罪证, 向世界展示了在纳粹的铁蹄下善良的民众所遭受的苦难与残害,以及他们对和平的期盼与渴望。

《安妮日记》记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安妮一家为了逃脱纳粹种族毁灭的魔爪,他们藏身到了安妮父亲那家公司楼上的“秘密后屋”。在“秘密后屋”避难的不仅只有安妮一家。他们出于人道主义精神,相继收留了父亲同事范达恩一家共四个。看到这里,我情不自禁地自言自语道:“安妮一家可真伟大。”在长达二年的避难生活中,他们整天过得提心吊胆,小心翼翼地活动在没有阳光,没有自由,没有充足食物的几十平方米的小天地里,时刻担心着被外人发现,被纳粹抓走。到后来,他们不仅食不果腹,衣不敝体,还经常受到盗贼的惊扰,空袭警报的惊吓,以及飞机炸弹的威胁。在这样的环境里,“秘密后屋”里原本温良恭俭的人变得敏感自私,你争我吵,而外面,忠厚善良的人也被特殊的环境被逼得去偷去抢,读到这里,我想在纳粹这样的统治下安妮也会变吧!然而结果出乎意料,安妮却没有在纳粹的施压下变得自私敏感,她仍旧对生活充满了希望。读到这里我为她对生活的态度没有改变而感到高兴。然而由于告密者的告密,秘密后屋”的所有人都被可恶的纳粹抓走,最后除了安妮父亲以外,所有“秘密后屋”成员都悲惨地死在纳粹集中营,看到这里,我不由得泪眼模糊,悲哀万分。我为安妮这位花季少女的香消玉殒感到可惜,更对纳粹法西斯的暴行感到愤怒。

看完这本书,我想在当前的和平环境里我们衣食无忧,备受呵护的我们确实应该珍惜这种幸福,并且准备将来为祖国的强盛,为人类的持久和平作出自己的贡献。因为未来的希望在我们身上。

有关安妮日记电影观后感篇6

犹太人是上帝的特选子民,因自身信仰犹太教的排他性,智商高超的优越感,被教会视为异教徒,在长达二千年的人类历史中受到教会的长期仇视,迫害,屠杀!经历了二次亡国。也正因为犹太人独特,聪慧,坚持信仰,在流亡二千年后仍未消亡,终于成功复国以色列,这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民族!

安妮。弗兰克,是一名犹太少女。生于1929年德国的法兰克福。1942年安妮13岁,当时欧洲的情景是德国纳粹为转移国内矛盾及经济萧条,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把犹太人当作替罪羊,疯狂迫害,进行种族屠杀。

13岁时安妮收到了一个日记本作为生日礼物。安妮就开始写日记。1942年7月,安妮一家为了躲过纳粹对犹太人的迫害,躲进一间密室。在那里度过了25个月的密室生活。

安妮只是一个普通的女学生,她本来应该过着快乐的生活,可就因为她是一名犹太人,所以她受到了德国纳粹的种族迫害。在密室里,安妮不知道与妈妈吵了多少次架,不知道受了多少困苦。这一切,只因为安妮是一名犹太人!

安妮在日记中如实记录了在密室里生活的25个月。在密室里生活的25个月,他们白天什么都不能做,只能静静地坐着,就连上厕所都要在特定的时间。可就算这样,安妮还是乐观的去面对未来。在狭小的空间里,每天面对未知的恐惧,密室里的8个人对恐惧表示出不同的反应,这是一种真实的表现。

1944年8月4日,安妮一家由于有人告密而被德国党卫军查抄,1945年3月安妮与姐姐一起因伤寒死于贝尔根。贝尔森集中营,距离她16岁生日还差三个月。

安妮在日记里说,我感到孤单,却从不绝望!我仍然坚信,人们的内心是善良而美好的。从13岁到15岁,几乎每一篇日记,写的不是战争带给她的伤害,而是她对待战争的乐观。

正是有这么坚强的人,一个民族才不会消亡!正是安妮的控诉,战争是悲剧,是灾难,它摧毁着生活中的美好!全人类要反对战争,坚决不让愚蠢的灾难再次发生,珍惜美好的生活。

有关安妮日记电影观后感篇7

“只要我还活着,能从满布灰尘的旧窗帘布缝里看到这阳光,这无云的天空,我就不可能不幸福!”这样乐观、坚强而又令人辛酸的话语出自安妮弗兰克的笔。《安妮日记》它不是一部虚构的小说,它是一个女孩最真实的手笔写下的一部日记,一部感动世界的日记。

当我翻开这本书时,萌生了一种从前阅读时从未有过的感受,这一个十五岁的少女写的一本日记,一本普通的日记,是有怎样的力量,感动了世界呢?我带着好奇与期盼进入了这个故事。安妮弗兰克是一个犹太少女,她在13岁生日时,得到了一份别致的礼物:一个花格布料封面的日记本。她称她为“吉蒂”,与吉蒂分享心事,当做自己最知心的密友。为了躲过纳粹的破害,一家人躲进了一间“密室”,密室里还有同样患难的其他4个人。

密室的生活十分枯燥,尤其对安妮这样一个好动多话的13岁女孩。单调的饭菜、性格怪癖的居伴、几年不能出门、用水和去卫生间都有非常严格的限制,而且常常担惊受怕。这一切差一点把安妮逼疯了。不过值得庆幸的是,她所经历的一切并没有使她的心田荒芜,那里已经成为一片生机勃勃的希望的田野!安妮写道:“我仰视天空,冥冥中觉得世界还能好转,这场残酷也会告终和平与安详会重新回来。也许有一天,我能实现我这些理想!”读到此我仿佛看到一个不屈的灵魂在黑暗的密室中呐喊,带着心中不可泯灭的希望

安妮几十万字的日记,就是在这间荷兰阿姆斯特丹263号的密室中写成的,对吉蒂这个密友,她毫无隐瞒的坦露,对饥饿的嘲弄,恐惧的倾诉,对于自己的乐观与一闪而过的悲伤和失望,对爱的渴望,对青春期母女的冲突……对,《安妮日记》最感人的地方,就是以一个少女的眼光,观察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尤其是青少年带来的创伤。

最终,安妮在密室里的八个人,全部因人告密而被关进集中营,安妮和姐姐玛戈因传染上斑疹伤寒而悲惨的死去,她没能看到期待的一刻。

安妮虽然长久的闭上了双眼,而我们也再也看不到下一篇安妮日记了,但她的乐观、勇气、感恩于爱,长活在亿万世人的心中!《安妮日记》,它寄托了一个少女的美好愿望,记录她对自己的思考,感动和启迪着我和更多人。愿安妮能将这温暖永远留在人世。

有关安妮日记电影观后感篇8

天空似乎突然黯淡下来,周围的一切都扭曲了。安妮的日记沉重的让我无法呼吸,似乎可 以感觉到硝烟无情地压迫着心脏,每一滴血的流动都让我疼痛刺骨。

可恶的纳粹,竟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是无可比拟的优秀种族!残酷地掠人国土、屠戮生命、 践踏灵魂,甚至连孩子都不放过,这就是优秀种族之所为!他们的罪行罄竹难书!

纳粹的无道,残酷地剪断了安妮充满幻想的翅膀,花季年华的她再也无法实现自己的梦想, 带着无比的恐惧和遗憾化作烟尘。

我不得不开始思考,战争到底有什么意义?人为什么无法和平相处?为什么直至现在战争的 硝烟仍然存在?我绞尽脑汁,却无法作出解释来说服自己。或许是人的欲望吧!倘若没有人 性中的野心勃勃,你争我夺,天空将会无比蔚蓝。

这些深奥的问题使我窒息。人类历史上血与火的战争屡屡爆发,鲜血让历史变得沉重。到底 是谁的错?领袖?我无法判断。但我深知在这个世界上,有一个叫和平的人,正在那里慵懒 地躺着,睁着朦胧的双眼窥视着,我相信他有一天定会觉醒,站出来,用犀利的目光盯着“ 战争,刺穿他,成为世界的主宰。我坚信,世界有朝一日定会铸剑为犁,消灭战争,让硝烟 彻底消失,世界再不会有安妮似的悲剧,和平将绽放迷人光彩。

92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