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范文网 > 观后感 > 电影观后感 > 三傻大闹宝莱坞电影观后感精选

三傻大闹宝莱坞电影观后感精选

时间: 丽丽2 电影观后感

《三傻大闹宝莱坞》是根据印度畅销书作家奇坦·巴哈特的处女作小说《五点人》改编而成的印度宝莱坞电影,影片采用插叙的手法,接下来小编在这里给大家带来三傻大闹宝莱坞电影观后感集锦,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三傻大闹宝莱坞电影观后感1

教育之痛影片以其紧凑曲折的剧情,幽默搞笑的风格,直面当下教育之痛的深层思考有很多,这也是儿童节系列电影着重关注的地方,例如:

第一,填鸭式教育。这在电影剧情中表现的尤为明显:主人公兰彻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大学生,有想法,敢实践,公然顶撞院长,并质疑他的教学方法,用智慧打破学院墨守成规的传统教育观念,而兰彻的特立独行引起模范学生—绰号“消音器”的查尔图的不满,而事实上,查尔图却代表了我们现代教育体制下的大多数人:学习、背诵、遵从、考试、拿高分……大家就像一只只张开嘴的鸭子,不停的被填入各种各样的知识,至于学习是否出于热爱,过程是否有独立思考精神,结果是否学以致用,恐怕关心的人寥寥无几。 第二,因材施教。影片中的校长,只关心学校排名和分数,对新技术,新发明嗤之以鼻,不屑一顾,对落后生更是讽刺打压,不留情面;男二法罕,明明心底渴望成为野生动物摄影师,却要听从父亲的安排念工程,一直徘徊在及格的边缘。

套用本山大爷小品中的台词:学习中,悲哀的是,我们明明知道心中所爱,却要受制于人,没有选择权;更悲哀的是,当生活给了我们选择权的时候,我们却迷茫彷徨,不知道心中所爱。

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多棱镜,我们的本领和才华并不都是在一个面上,这就要求我们的国家、社会、家庭和自己要善于发现我们隐藏的,不为人知的优点和闪光点,对症下药,因材施教,这样,每一个人才能发光发亮,熠熠生辉。

三傻大闹宝莱坞电影观后感2

从这部影片中,我看到了我自己学生时代的影子。看片中,我与剧中的法汉产生了强烈的共鸣。高中时代的我,虽然酷爱文学,但迫于家庭、学校、社会成长等诸多的压力,强迫接受着填鸭式的应试教育。这种没有动力的教育,注定了失败的结局。

其二,影片给出的理想结果,在生活中没有基础。三位男主人公的命运都比较理想,但是现实的社会却并不如此。自从恢复高考以来,直到目前,消音器(查图尔)式的勤奋高分生,总体上还是成了这个社会的成功者,这也是应试教育得以长盛不衰的根本原因。而那些不被传统教育接受的异类,在起跑线上就被踢出局了。踏入社会后,首先面对的便是生存问题,何谈特长?怎能发挥?于是乎,生计替代兴趣,光环渐次消褪,没入人海,再也不见了!

最后说一下印度电影惯有的刺激神经的音乐歌舞,好多影评者都说毁了电影。我对印度电影中滥用的音乐歌舞确实也很反感,但在这一部具有荒诞讽刺意味的黑色喜剧中,我认为运用得相当不错,虽然与剧情并无多大关联,但确是起到了赏心悦目的作用,其华丽的场面、创新的编排,更增强了影片讽刺劝谕的效果。

好了,不多说了。只是影片看完,不知道该片中译名《三傻大闹宝莱坞》是如何来的,整个电影与宝莱坞一点关系都没有,译成《三傻大闹帝国学院》不是更贴切吗?

三傻大闹宝莱坞电影观后感3

什么样的人生才是真正的成功?这个问题应该是《三傻大闹宝莱坞》希望带给观众的思考,这是一部来自印度的电影,用轻松幽默的喜剧手法讨论了一个严肃而又沉重不堪的现实话题:教育的本质到底应该是什么?

没有惊心动魄的宏大场景,没有悬念迭起的精彩剧情,但并不妨碍它的精彩和美好。

故事的背景发生在印度的最顶尖学府“帝国工程学院”,从小在应试教育的竞争中脱颖而出的佼佼者们,有的带着父母望子成龙的急切,有的带着改变命运脱离贫穷的嘱托,他们费尽千辛万苦,来到这里学习。而这里充斥的是残酷的竞争,培养的是学习的机器,分数的奴隶。开学第一天,校长给大家训话:“噪鹃从来不自己筑巢,它只在别人的巢里下蛋,要孵蛋的时候它们会怎样?它们会把其他的蛋从巢里挤出去,竞争结束了,它们的生命从谋杀开始,这就是大自然——要么竞争,要么死。”在这样一个残酷的机器工厂,压力无处不在,随时面临淘汰。而来自家庭的压力也让人不堪重负,无论是望子成龙的家长,还是家徒四壁的困窘,都逼着年轻人不得不向现实妥协,有人不择手段,有人甚至选择自杀。主人公兰彻在这里是个异类,他聪明、智慧、反叛,频频向早已根深蒂固的制度发起挑战,在他的影响和鼓励下,二个好朋友都找到自己想要的人生,而他自己在毕业后也成为一名拥有400项专利的科学家,最终抱得美人归。

这是一部足够感人的电影,它会在嘻笑中让你流下伤感的眼泪,而且还是好几次,这不能说是煽情,因为电影里并没有特意去贩卖悲惨,所有场景都在现实世界中能轻易找到影子,甚至就是在你身边经常出现的现实——有创意的天才没能顺利通过毕业设计,无法平衡长辈的期盼,过早地退出了人生的舞台;望子成龙的父母语重心长地告诫孩子要遵从社会运行的规矩,即使它正在磨灭你人生最重要的潜能;当然还有那种最真挚的友谊也能让人潸然泪下。

生活不是电影,我们需要面对的东西很多,长辈的期许,生存的必须,机会的稀缺,天赋的不可求, 不管喜欢做厨师还是老师 只要自己感觉快乐和幸福。

三傻大闹宝莱坞电影观后感4

没有看《三傻大闹宝莱坞》之前我就犯了一个低级错误,我把宝莱坞当成了好莱坞,以为这是一部娱乐电影,虽然以前多次与这部电影邂逅,但从来都是不置一顾。但昨天看到刘文生老师写的有关《三傻大闹宝莱坞》的影评,我才知道这部电影的教育价值,于是立即观看了起来,果然收获不小。

《三傻大闹宝莱坞》里的三傻是指兰彻、法汗和拉朱。看到他们三个的学习表现,我不得不说,学习也是需要天赋的,遗传基因真的很强大,大家都是一样的学习,兰彻可以轻轻松松拿到第一名,而法汗和拉朱确是倒数第一和第二。这些东西都不是这部电影最打动我的,这部电影最打动我的是兰彻鼓励法汗和拉朱做自己喜欢做的事,选自己喜欢的事情做职业。

兰彻分析法汗之所以成绩烂,是因为对机械不感兴趣,爱不起来。法汗的最爱是动物摄影,但是却怕自己的父母失望,一直压抑自己的真实想法,学习父母认为有前途的专业。兰彻分析拉朱之所以成绩烂,是因为压力和恐惧。拉朱的心理包袱和压力太大了,他的脑海里总是浮现瘫痪的父亲,唠叨的母亲和未曾出嫁的姐姐,他把改变整个家庭的希望都背在了自己的身上。不能把全部的精力集中在此时此刻,而是寄希望于神佛,手上的戒指比手指都多。

  兴趣爱好一般都是人的天赋和优势所在,只有充分利用自己的兴趣爱好,人才可以快乐工作,幸福生活,但是这个道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懂。

  《三傻大闹宝莱坞》里的病毒,也就是院长就不懂得这个道理。他自己的儿子连考三年自己执教的学校都没有考上,最终因为压力太大而选择了自杀。他的儿子钟情于文学,他却直到儿子死去都不清楚,只是一心一意地按自己的意愿规划儿子的生活,最后活活逼死了自己的儿子。

  何为教育呢?教育是让人变得更好让人活得更好而不是让人越来越糟糕,更不是逼人去死,生无可恋。

三傻大闹宝莱坞电影观后感5

反实用主义的主题是个很宏大的命题,影片巧妙的聚焦在求学、就业、爱情,这三项和个体紧密相连的话题上,用一个个典型人物的具体事件将其简化、分解,达到入木三分的效果,最难能可贵的是,这样一个容易陷入说教的话题,被巧妙的包装在令人发笑的喜剧中,让人丝毫没有感到枯燥、乏味。

作为一部成功的喜剧,影片中喜剧元素的覆盖率之高,不压于其反对的实用主义理念,兰柯(范素科·旺)和实用主义的每次对峙,从老师到校长,都是用一个喜剧段子完成的,而且每个段子里都包含着可贵的智慧火花,让人忍俊不笑,又钦佩至极!影片中的喜剧形式还非常多元化,有台词类的、也有剧情类的,甚至还有画面类的,在介绍拉贾贫困的家庭时,画面刻意做成了近似黑白但又不是黑白的明暗两色,虽然反映出拉贾家一贫如洗的境况,却充满喜感,陈旧粗糙的画质和人物过于戏剧化的表演,表现出这种贫困家庭的故事是一个多么老旧的煽情梗,让人直想发笑。

由于实用主义的泛滥,是很多国家都有的情况,因此《三傻大闹宝莱坞》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引起了广泛的探讨,谈论最多的就是其中对教育体制的批判,但是影片的高阶在于心思细密地防范了矫枉过正。由于兰柯(范素科·旺)在和校长、老师的对抗中屡屡获得胜利,让人们产生一种错觉,老师都是愚笨的,学校教育都是没用的,记住!影片批判的只是教育中的实用主义,而没有半点贬低教育本身,以及蔑视教育工作者的意图,为了防范这点,影片在兰柯(范素科·旺)亲身实践了一次工程学应用,帮助琵雅姐姐接受后,达到高潮,校长拉住了离去的兰柯(范素科·旺),他并没有为自己实用主义的错误道歉,而是说了以下这段话:“入学那天,你问了我一个问题,为什么宇航员在太空中不能用铅笔?如果笔尖断了,失重的话它就会漂浮在空中,进入眼睛,鼻子,仪器。你错了,你不可能一直都对,你明白吗?这是一个重要的发明(指太空笔),你知道吗?”这段话,捍卫了教育的价值和老师的尊严,在影片反实用主义高潮之际,来了个急刹车,防范主题被矫枉过正!这样的做法,让影片主题更明确、也更有参考意义。

中国是一个实用主义泛滥的重灾区,积弱贫困多年,让中国人太急迫的想要富裕、强盛,难免急功近利了些,在这一过程中大家或多或少的都是原罪者,我身边很多同学都批判中国的填鸭式教育,觉得自己深受其害,可是待到自己有了孩子以后,却是加倍地实施这种教育,不断增长的收入,让孩子们有更多“机会”去参加各种无意义的、竞赛性质的“兴趣”班,可见,大家都知道实用主义不好,但谁也不敢先放弃实用主义,毕竟它在短期内,就能看到明显收效,对此,我只能一声叹息,兰柯(范素科·旺)这个角色过于理想化,现实中更多的还是崇尚实用主义的查特,和被实用主义逼死的乔伊,影片作为一声向着这个实用主义至上世界的呐喊,本身就验证了实用主义的胜利。

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