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者仪式观后感500字
《朗读者》的文字和个人的情感紧密结合,朗读者的情感故事和之后的朗读内容在情感串联上将完成统一,朗读属于每一个人,文字之美难以抗拒。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朗读者仪式观后感500字”,下面小编收集了相关的素材,供大家写文参考!
朗读者仪式观后感500字1
央视综合频道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首播,首次担任制片人的董卿和她的团队在电视机前一起观看节目,看到节目受到广泛好评,她与团队高兴地欢呼起来,并将欢呼声通过总导演田梅的微信发到了媒体群里。之后,董卿在微信群里接受了来自全国数十家媒体记者的群访,回答大家关注的话题。
是什么契机,想到要制作这样一档文化节目?对于这个问题,董卿回答说:“央视作为国家电视台,应该扛起文化大旗,承担文化传播的职责和使命,再加上我自己对文学很感兴趣,而且对人也感兴趣,《朗读者》其实就是把文本和人物结合在一起。”
《中国诗词大会》和《朗读者》受到好评如潮,是否意味着文化类综艺节目的春天来了?董卿认为,这是风向标,让大家看到在真人秀或纯综艺节目霸屏的今天,还可以有更高的要求。
至于娱乐化氛围很重的当下,文化类综艺节目应该怎么突围?董卿回答说:“我们期待着整个社会大的环境有所改善。我们现在所做的事,是尽我们所能去做情感的共鸣,唤起大家对文学的认知和最温柔的一种记忆。”
《朗读者》第一期节目播出后,节目组收到了很多反馈,一些观众关注到片尾曲是台湾民谣之父胡德夫的演唱,感觉这是意外之喜。另外还有观众发现了有趣的细节,通过濮存昕的朗读才知道,原来老舍不念老舍(shě)而是念老舍(shè)。导演娄乃鸣评价说:“用两个字儿来形容第一观感‘惊了’。完全没有套路的一个节目,在不经意间流露美和旺盛的生命力,真好。”清华大学教授尹鸿说:“别具一格!慢下来,用朗读做电视,真是稀缺而有价值的电视文化。”
朗读者仪式观后感500字2
几乎所有优秀的作品,都是从当下社会现状以及情绪的投射。这是个追求“快快快”的信息爆炸社会,精神绷得够紧,压力总是很大,时间过得太快。文化类节目的悄然回暖,呼应着国民价值观念以及生活方式的升级,满足了大众对于知识、审美、情感的多重高阶需求,缓解了在信息碎片化时代的“文化焦虑”。
《朗读者》以个人成长、情感体验、背景故事与传世佳作相结合的方式,选用精美的文字,用最平实的情感读出文字背后的价值,展现有血有肉的真实人生故事。作为一档用文字承载情感的节目,《朗读者》的氛围相对安静,节奏更为舒缓,和追求刺激、热闹的“快消内容”截然不同,恰恰会满足受众在疲惫的忙碌之后回归内心宁静的欲望,感受朗读传达的力量。
《朗读者》不是一档读书节目,而是用文字抵达情感,从每个人真挚的人生故事出发,分享亲情、友情、爱情。这些人世间共通的情感,会帮助观众去了解和理解朗诵文字背后蕴含的宽度、厚度、浓度,遍尝人生百味。
节目每期以一个充满寓意的主题词作为核心线索,有关“遇见”,有关“选择”,有关“陪伴”,有关“眼泪”……名人和素人同台,分别朗读一段曾经打动自己,激励自己甚至改变自己的文字。它可以是一篇散文、一首诗、或者是一封家信,甚至是一段电影戏剧剧本。聆听一段安静的诉说,就仿佛路过一段人生。这些故事看似关于别人,其实映照着最为普世的情感。
一整季串联起不同的人生关键词。《朗读者》还原着电视人的初心,希望节目带来的触动能溪流汩汩地从观众心灵流淌开来,在沉淀的甜美和安宁中,找寻自我。
朗读者仪式观后感500字3
5月6日晚,《朗读者》即将迎来本季的最后一期节目。在这场以“青春”为主题的朗读中,翻译家屠岸、歌手老狼、导演冯小刚、中国女排总教练郎平、青春偶像王源等嘉宾将共同现身与大家一起致敬青春。
王源:把成名曲当儿歌唱
《朗读者》这一季的最后一个主题词是--青春。节目中,17岁的“最青春”朗读者、tfboys成员王源将亮相,讲述自己青春进行时的尴尬。节目中,王源坦言自己的成名作《青春修炼手册》原名其实叫《正太修炼手册》,而且唱的时候他完全不懂歌词的意思,他说,“因为当时还是小孩,就当作儿歌来唱。”如今,17岁的王源已经学会处理学习与工作、个人生活与公众形象等很多问题,但在刚刚出道时还是孩子的他,在网络上被不少人攻击,为了发泄他只能关起门来对着空气“回骂”。他将朗诵什么来回望这些过去的烦恼呢?
冯小刚:《红楼梦》曾是童年阴影
作为中国内地最具代表性的导演,冯小刚在中国的群众基础可谓深厚。关于电影,冯小刚也有着自己的青春故事。出生在北京大院里的冯小刚来说,大院礼堂,是承载了无数青春记忆的地方。冯小刚至今还记得自己看过的第一部电影就是戏曲版《红楼梦》,年幼的他还不理解电影中穿着古装的人在干什么说什么,只觉得十分害怕,甚至看到一半就落荒而逃,于是《红楼梦》也在他童年的心里留下了巨大的阴影。
郎平:奥运会靠流泪释放压力
里约奥运会后,不少媒体报道了郎平为新一代女排主攻手朱婷缓解压力的细节,而在32年前,同样是主攻得分手的郎平,承受的压力丝毫不弱于朱婷。节目中,谈起这段经历,郎平坦言:“当年的比赛规则还不同,如果主攻一旦发挥不好就失误率很高,所以压力很大,也不敢找队友说,一说大家压力都挺大,所以我那时候去找袁导聊,聊得流眼泪,我是一个特别爱哭的人。
朗读者仪式观后感500字4
《朗读者》第十二期的大家们对青春有各自的见解,我觉得很简单,青春就是一次又一次地出发。
只要心中有梦,有目标就应该出发。当我发现儿子内心里有一种憧憬的时候,他已经不是处在十七八岁那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正青春年龄了。我在后悔的同时也为儿子作出了一个决定:“放下应考的书本,放弃你不喜欢的工作,出发吧。”儿子听到这样的话,我明显感到他的两种思想在打架。一方面他向我喊着:“妈,我已经25岁了呀,我不是十七八岁呀,更何况我没有上艺校,你知道每年全国毕业的艺校生有多少吗?”另一方面我发现儿子开始注意看电影了,开始浏览一些专业知识了。我的脑子里不停地闪现出儿子曾经给我描述的初中演课本剧的情景,耳畔不停地响起儿子曾经给我学过的老师的话。也正是在那个时候,《开讲啦》不同凡响的两个人,他们的话让我坚定了信心,敦促我的儿子买下了那张车票。我每每在回忆这些话的时候,总是庆幸自己按时收看了这么重要的节目。今天我当然要重温一下了,余秋雨说:“去寻找远方的自己。”李稻葵说:“丢掉选择,义无反顾。”就这样,儿子的第一次出发,没有经过修炼,没有做任何准备,只有手里攥着的那张车票。现在我再回想儿子当时说的话,他的胆怯,他的忧虑,我很能理解,因为他完全不知道自己能在这张白纸上画上怎样的图画。现在,尽管每次我进行联想的时候,总要吵自己:“你是普通人,你的儿子现在虽然能写稿子,能策划,能执导晚会,这和大导演李安相比还有十万八千里呀,你怎么敢往一块儿套呢?”心里这样数落着自己,还是挡不住要想。李安学成很长时间没有事做,当他要去学习一技之长准备养家糊口的时候,他的太太阻止了他,告诫他要去做自己梦想中的事。我很庆幸,是我让儿子踏上了寻找梦的道路,是我让儿子去为自己的梦想去搏击,我让儿子的人生没有遗憾。
今天是2017年5月9号,儿子又出发了。今天儿子手里攥着的这张车票,与三年前的那一张一样,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正像17岁的王源说的那样:“青春需要修炼,通过修炼才能成长为更好的自己。”儿子现在的说法和三年前完全不一样了,他这样评价自己这次的离开:“我在这里把该学的东西都学到手了,这里不适合我了,我就要离开。”内心已经充盈了,羽毛已经丰满了,底气就显得十足。
很少出现在朋友圈里的儿子,昨天在朋友圈里说话了:“感谢这一站遇到的每个人!”一向低调的儿子仅仅附了两张照片,一张是公司大楼的正面,另一张是几句话:
向前走就这么走
就算你被给过什么
向前走就这么走
就算你被夺走什么
向前走就这么走
就算你会错过什么
——平凡之路
虽然儿子故意说的很轻松:“妈妈,不用担心,我一个人拉起箱子,背上书包就走了。”想到儿子向下一站出发的时候,没有告别,没有爸妈送行,心酸的`同时给儿子附上了几句话:“儿子,说的好!这是你人生的宝贵一站,多拍几张,和同事朋友拍一些照片,记住它,记住他们,记住你在这里成长的点点滴滴吧!”尽管唠叨吧,因为这时候,也许妈妈的话能够抚慰儿子那颗孤独的心,惆怅的心,伤感的心。
亲爱的儿子,尽管不知道下一站的风景怎样,尽管不知道下一站将会面临什么样的曲折与挑战,你敢于尊从内心,敢于打起行囊,勇敢前行,用你们的话说:“儿子,棒棒哒!”
出发吧,儿子,无限风光在险峰!
朗读者仪式观后感500字5
我有一个非同一般的父亲。
观看了《朗读者》第七期以后,我感触颇深。尤其是对惠英红的父亲印象深刻,可能是缘于我们的父亲很相像吧。
在我的记忆里,总有那么一道背影,笨拙、沉默、不善言谈。毫无疑问,他——就是我的爸爸。爸爸是个不太会表达爱的人,但是他给我留下的记忆,总是有温度的。
小时候,我对他的记忆是淡薄的。他几乎从未管过我,他和妈妈都是双职工,只是下班回家了才抱抱我,给我洗衣服,给我买许多好吃的,但是陪我的时间却很短暂,我是外公外婆带大的。所以,我对他的印象很少,很模糊,也很陌生。依稀记得,他很高大。
懂事之后我一直和父母生活,他上班总是很忙,不太见得到他。他只要一回家就会先将我抱在怀里,什么也不说,只是静静地看着我。我紧紧地盯着他的大眼睛,希望从中看到些什么。在那清澈的眼眸里,有着深深的思念和无限的爱意,可惜,他不会表达。只是将我的小脸贴在他的大脸上,感受我的温度。他只会抱抱我,因为对他的爱让我无限眷恋他怀抱的温度。又到了分离时刻,他提着沉重的大背包,在我和妈妈的注视下登上了火车,他很刻意地挑选了一个靠窗的位置,冲我和妈妈摆了摆手,意思是他要走了,让我和妈妈多保重。我失落地低下头冲他大喊:“一定要走吗?”他苦涩地笑了笑,笑容充满了无奈,然后点了点头。我眼中尽是失望,充满不舍地看着他,冲他挥了挥手,他落寞的目光定格在我的记忆中……火车“呜呜”开动了,带走了爸爸,也带走了属于我的爱。
现在爸爸在家的时间多了,调动到了离家近的车站工作,只为方便照顾我。我别提多高兴了。可是随着我渐渐长大,和他的共同语言愈来愈少,每天不过问的是些琐碎的小事,他也逐渐变得更加沉默,两个人的关系越发淡了。我伏案写作业时悄悄观察他,哎!岁月不饶人,丝丝白发已向我说明了一切,他仿佛在一夜之间变成了一位垂暮的老人,而他望向我的目光,永远是慈爱的。是的,他还是爱我的,只是爱得有些笨拙。
是的,我的确有一个非同一般的父亲,可他也同其他天下所有的父亲一样,都深爱着自己的子女。时过境迁,沧海桑田,唯有父亲那慈爱的目光永不会变。
朗读者观看感悟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