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子弹飞观后感600字
写观后感可以帮助观众培养自己的批判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其他观众的作品或场所。写好让子弹飞观后感600字是有技巧的,接下来给大家分享让子弹飞观后感600字,方便大家学习。
让子弹飞观后感600字篇1
这几天终于看了慕名已久的《让子弹飞》,“--电影让子弹飞观后感”。我这激动的心情啊,到今天才平静下来,细细回味着千头万绪的观影感受,在这里抛砖引玉,好好跟大家分享一下吧。
姜文成了我的偶像,他的《让子弹飞》的确是一部非常精彩的影片。商业片应有的元素:震撼的大场面、精良的制作、传奇的故事以及明星大腕儿,一应俱全,而且质量上成,真正是让观众过足了瘾啊.
看完后,一直意犹未尽忍俊不禁。某人曾经电话里给我学了一句台词;是重庆话!我就决定看看,确实实至名归!嗯,用一个时髦的词来形容,给力,很给力!
而酣畅的快乐之后,却还有一种欲说还休的感慨,让人久久回味。
当张麻子成功地发动群众,搞垮了恶霸黄四郎,英雄的戏码正上演到高潮,掌声和鲜花都还来不及送上,并肩作战的兄弟却要散伙了,带着自己心爱的姑娘,奔向繁华热闹的大上海。这一幕,峰回路转,却又似水到渠成——原来并不是人人都想要当英雄的,这世间有远比当英雄有趣得多的事物和生活。也不是人人都拿英雄当回事的,普通人或许更在意的是英雄屁股下面坐着的那把椅子,盘算着把它划拉成自己的财产。甚至,这个英雄本人,似乎也不在乎自己是否成为英雄,他更乐意享受的,或许是那一刻“让子弹飞一会儿”的率性不羁吧。
然而,子弹终究是要击中目标的,没可能飞个没完没了。再率性不羁的岁月,也是有数的,总会在某一个出其不意地的时刻戛然而止。
列车载着小弟们的欢歌笑语,奔向了他们新的梦想。孤独的`大哥纵马随行。不知道他是快马扬鞭奋力追赶,还是驻足目送。惟有《送别》的歌声,余韵悠长。
一丝黯然,天鹰教育网一大学生活网丝怅然,一丝淡然,一丝了然……心中感慨,丝丝缕缕,无可名状。或许只有那温煦的阳光读到了,只有那漫漫的长路记取了,只有那苍茫的岁月懂得了。忽然想起陈奕迅《爱情转移》里的一句歌词:“荡气回肠是为了最美的平凡”。拿来为这个片尾做一个注解,竟也别是一番境界吧。
上网看过了许多关于《让子弹飞》的影评,真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种评说纷纭,正是《让子弹飞》在艺术性上的成功所在。好的艺术作品,始终是要说点什么的。或许我是太过感性的人,总是在一些细枝末节的地方被深深的触动。
让子弹飞观后感600字篇2
从来都说是“三个女人一台戏,” 这回姜文弄上三个爷们儿来。没有故弄玄虚的深沉,也没有腻腻歪歪的悲情;没有荡气回肠,也没有柔肠百转。有的是干净利落,有的是天光地明。与伪娘们的戏不同,爷们儿的戏绝不矫情,绝不拉着观众兜圈子,它直来直去,笑得痛快,打得干脆。猥猥琐琐、低三下四、想牛逼又怕扯着蛋的主怎么可能让子弹飞起来呢?这真是一部很阳光的片子。
中国男人不以爷们儿的姿态演戏已经好久了。他们宁愿在性别问题上暧昧着,也不愿大大方方的雄起一回,据说怕太硬了会把人家吓着。于是只好以伪娘的姿态潜伏着,弄出前凸后撅状,这活技术含量挺高,自然博得了不少的喝彩声。不过舒服不舒服只有自己知道啦。
人能不能站着把钱挣了?这是个尊严问题。张麻子说,能!不过,你要敢于让子弹飞起来。飞不起来?对不起,您还是跪着当伪娘吧!依本人看来,站着是人性,若想解放人性,不斗争那是办不到的。
黄四郎绝对是个精英,有财、有才、有势、还有老革命的资本,不服不行!可问题是,您不能因为老百姓愚昧,觉悟低,无组织,就和其它地主老财加知识分子合着伙的欺负人对不?这么弄时间长了,早晚会出事儿的。想想您一精英又是老革命,应该胸怀天下,心系苍生才对。怎么能大搞黄赌毒一类的勾当,还琢磨着怎么骗老百姓的税钱?赚钱,是男人应该干的事儿,没错!可赚老百姓的血汗钱,绝对不是好男人应该干的事儿!
既然,黄四郎放着明白装糊涂,不干人事儿,那按照市场经济的原理,自然就会有张麻子这样的继续革命者义愤填膺,出来加以调节,这是看不见的手在发挥作用。使社会回到均衡点,火并是免不了的。只要老百姓一旦认识到剥去了金权,政权和军权神秘外衣的黄四郎也不过是一普通人而已时,黄四郎作为实际统治者的末日就到了,黄家累积五代的家产被一分而光。所谓“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小人之泽,亦五世而斩”。甭管什么君子小人,先打倒了再说!。没有打倒,实际上就没有话语权的平等。
张麻子和黄四郎相比,汤师爷(马邦德)更善于察言观色,左右逢源。这厮书肯定书没少读,说起来一套一套的,无论是为张麻子办事,还是为黄四郎说话,都能在逻辑上做得滴水不漏,十分周全。他的目标明确,就是要赚钱。因此,在张,黄之间摇摆不定,那边的实力强,他的屁股就往那边坐,他的头脑是由屁股决定的。终于有一天,他的屁股再也不能决定他的脑袋的时候,他才想说心里话,其为时已晚矣。
张、黄、汤(马)是芸芸众生中的聪明人,也是不同程度上的觉悟者。在黄四郎的眼里,群众就是群盲,为他们去牺牲不值得,与其解放群众不如先解放自己。黄家的祖先就是这么做的。汤师爷本来一心想做个权贵的职业经理人,好有资格与黄四郎们分赃。没成想被阴差阳错地卷入了张麻子的革命运动,成了同路人。担惊受怕不说,到手的银子也被分给穷人,风险与收益严重的不成正比。从专业的角度上讲,黄四郎与汤(马)师爷有了一套已经成熟的盈利模式,他们对这套盈利模式运用得十分纯熟。在他们眼中,权利的作用只不过是怎样通过制造新的概念以使得自己的那份盈利更大一点而已。可是,张麻子这个既不喜欢金钱又不喜欢权利,还不喜欢老百姓下跪的另类的出现,着实让黄,汤二人遇到灭顶之灾,使他们的生存失去了意义。
张麻子努力的方向是要普渡众生. 而黄四郎、汤师爷之流至多只能算是个“自了汉”,只能解放自己,却不肯解放众生。
当张麻子的兄弟们坐在马列(马拉的列车)上,欢天喜地的奔向浦东时,孤独的张麻子貌似意识到了他的新麻烦 -------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不肯努力。
浦东,一片资本与权力结合的热土,在那里,有无数人在跪着赚钱,张麻子的兄弟们可能会变成革命的对象,下回他会成功吗?
本人在"子弹飞"创作期间,也坐着"马列"来到了上海浦东,在这个资本与权力的旋涡中心,三个爷们梦想团结一帮兄弟尝试着去实现站着把钱赚了的梦想!
让子弹飞观后感600字篇3
乍听《让子弹飞》这个片名,多半认为是战争片,可是除了枪杀的场面以外,整部影片融入更多的的是喜剧元素。影片讲述了一个发生在北洋军阀时期,土匪和骗子之间斗智斗勇的传奇故事。一开场,就是一场惊天动地的的火车劫案,号令山林的绿林悍匪张牧之(姜文饰),遭遇行走江湖的通天大骗老汤(葛优饰),两人从生死宿敌变成莫逆之交,在鹅城遇到南国一霸黄四郎(周润发饰)又会发生什么故事呢一场场情杀命案连环上演,华南三王各自为阵,鹅城双艳粉墨登场,乱世枭雄的混战一触即发……
《让子弹飞》电影改编自四川作家马识途的长篇小说《夜谭十记》中的《盗官记》一节,拥有众多明星的加盟,主要演员有姜文、周润发、葛优、刘嘉玲和陈坤等,首周票房1。7亿,打破了《唐山大地震》1。6亿元的国产片首周票房记录。姜文在片中饰演土匪张牧之,表现得既匪又痞,英雄气概十足,还有点儿民间的小聪明;葛优在片中饰演骗子老汤,他不说话都准能把您给逗乐;周润发饰演的是恶霸黄四郎,阴阳怪气的他到底是怎样的呢去看看就明白了。
影片的平民风很浓,具有传奇色彩,不觉得就让我想起了《林海雪原》这部小说,同样是斗智斗勇,同样是语出惊人,同样是悬念层出不穷。书中的侦察英雄杨子荣是怎样与威虎山座山雕匪帮斗智斗勇的呢即使是时间久了,杨子荣与小炉匠那场舌战实在是精彩,直到此刻也记忆犹新,先发制人、故弄玄虚、乘胜追击,直追问得小炉匠破绽百出,最终让座山雕处决了小炉匠。
影片中的结局也一样,最终,正义战胜了邪恶。欺诈百姓的黄四郎输了,输的很惨,可是到影片最终,却有一种失落默然出此刻自我的心头。百姓们为什么最终有勇气拿起枪杆对抗了不是正义的号召,因为直到黄四郎的死讯传来,没有后顾之忧之后,他们才突然变得血气方刚,勇猛杀敌!胜利后大家为什么不欢而散、各分东西老大哥张麻子最终成了一个人,没有了战争的硝烟他显得茫然迷惑、一无是处,华丽的马车与颓废的老马构成了鲜明的比较,到底要何去何从呢马车里隐约传来一阵阵说笑声,却还是静的可怕……
无论是从剧情上,还是从演员表现上来说,《让子弹飞》这部贺岁片都值得一看。
让子弹飞观后感600字篇4
《让子弹飞》是20__年姜文导演的一部非常出色的电影作品,它改编自四川作家马识途的长篇小说《夜谭十记》中的《盗官记》这节。他的票房非常之高,高达7亿,这有成为了中国电影历史上的一个票房高峰。为何观众们如此看好这部电影,自然是有一定的原因的,或许每个观众都或多或少的从里面明白了些什么。
初看这个名字,就十分吸引我,甚至让我不解,“让子弹飞”这讲的会是一个怎样的故事,怀着满心的好奇,我到电影院看了一次,这次在课堂上老师又放了一遍,这两次给我带来的感受是不同的。
几年前,第一次看《让子弹飞》,首先吸引我的是那声枪响之后,却没有任何反应,“没打中?”“不,让子弹飞一会儿!”点题之比,让我明白这个电影题目来源于此。这一幕虽然一晃而过,但却在我脑海里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不是因为它的诙谐幽默,而是我觉得这段简洁明了的对话是能来推敲的。在我看来,之所以会有人问出“没打中?”,归根在于他等不了,心性中难免有些许急躁。放之我们自己身上,又何尝不是呢?急躁、不淡定、急于求成可能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暴露的缺陷,都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很多时候并不是你没有做到,只是还欠火候,需要你耐心的等,万事具备,只欠东风,时机成熟了,事情就顺其自然的完成了。这是我第一次的感想。
而第二次在课堂上又一次看《让子弹飞》让我有了更深的体会,第一次的感想只是通过一些电影情节比较表面的东西得出的,而第二次在我已经熟悉了整个电影故事情节的基础上,感受到了一些整体性的东西。
首先,我来说说姜文这个人。姜文的电影多受好评,因为他在艺术方面有独特的品味和风格,但是,抛开他是一名杰出的电影家的包装,内里他是一个有血性的人,他总是用十分细致敏锐的视角捕捉到他觉得可以拿出来供大家谈资的东西,《让子弹飞》便是如此。这部电影最核心的主题其实是人性。
再者,我们来探讨一下剧中的人物。不由多说,剧中最重要最核心的角色是葛优饰演的汤师爷、姜文饰演的张牧之、周润发饰演的黄四郎。黄四郎是一个地方上的土豪恶霸,压榨当地老百姓,没有一点同情心,更加没有道德的底线,严重没有什么是比金钱更重要的了。他丝毫不管手下在自己眼皮底下做一些见不得光的勾当,百姓在他眼里轻如鸿毛,就根本没有对每个人人权基本的尊重。
汤师爷,被黄四郎收买的时候,帮着黄四郎做尽恶事,但是他热的人性和良知并没有被完全埋没,在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他还是愿意保留一些人情和人性的,有一些同情心,看到百姓在水深活人之中仍然有一些怜悯之心,“墙头草”这一词在他身上展现的淋漓尽致。张牧之,在其他两人的对比下,显然是一个十分善良的角色,因为正逢军阀混战,无奈之下做了麻匪,便不再用“张牧之”这个名字,没有人会相信,一个麻匪会用如此文雅的名字。电影中包含了对这些所谓的人们的讽刺意味,他们仅仅看到了张牧之麻匪的外套,却不知他有一个火热的爱民之心。
张牧之去碉楼找黄四郎的时候,身后跟了一群鹅,先开始我以为这个画面纯属笑点,但后来一想,所谓鹅城,鹅其实值得就是城中的百姓。这个画面其实在讽刺鹅城中的百姓都没有自己的主见,盲目从众,不能明辨是非,当地的土豪地霸说什么就是什么,没有自己思考的过程,这便呼应了电影的主题——人性。这些“鹅”根本就不懂得什么是人性,就更不用说有没有人性了。
在我眼里,姜文通过这部影片《让子弹飞》最想让大家懂得的就是,用让子弹飞一会儿的时间让大家应该停下来,等一等,好好想想,什么才是人性,如何培养人性,如何保持人心,保持本心。
让子弹飞观后感600字篇5
影片的故事发生在1920年,“南部中国,北洋时代”。纷繁北洋乱世,各地军阀林立,混战不已。卖官鬻爵,杀人越货,官匪猖獗,生灵涂炭??鲍鱼之肆,屡见不鲜。
影片里的鹅城,即是人民任人鱼肉的城市。
为官者压榨于民。葛优演的马县长,在刚进鹅城不久就说:“不好,我们来晚了,前任县长已经把税预征到90年后了,都到2010年了”。从中我们可得出3个结论:1、前任县长不是个好官,欺压百姓,恶意征税,竟将百年税收几年内收齐,那百姓除了交纳税收何来盈余以作家用呢?可见当地百姓生活的苦不堪言。2、马邦德本人买的县长一职 ,目的也是敛收百姓财务,剥削于民。并且他说过“乡绅土豪带头捐款,民众才会捐。得到的钱他们的如数返还,剩下的三七分账。”在他的观念里,像黄四郎这样地头蛇似的人物不可得罪,只能拉拢,并且与之合作捞取百姓手里的银钱。3、马邦德认为张麻子伪装成马县长也是为了从百姓手里抠出银子。可以说他代表着当时大部分为官者的想法,国家已经混乱不堪了,不如趁着还在位时能得便夺得些钱财。官商互助,便是百姓水深火热。足以见得在张麻子入城之前鹅城里的百姓毫无公道可言。
有权有钱者为虎作伥,官商勾结。不说马县长说的乡绅土豪需要拉拢。以片头因被滚动的大鼓在身后追而四处逃散的百姓为例,他因为逃命而惹上了黄四郎门下的武举人,被打的鲜血喷涌只因为让武举人洒了酒坏了雅兴。并且到了堂上,他不敢给自己喊冤,却要为对方喊冤。这足以看出素来他们是怎样被所谓的权势欺负。本不是他的错,却因对方一时的心情被打,不敢索要赔偿不说,就连县长为他洗尽冤屈,他也不敢认。这昭示了百姓已被权势压迫欺凌得麻木了,或者说
他们不得不接受一切的欺压。因为历来官商勾结,百姓遭殃,他们不敢信任任何人,只能是尽量躲避,不敢言其冤说其恨。 生命之于权贵甚是轻微。黄四郎因武举人的事被张麻子下了面子,所以一直想给他使绊子。他一手安排了陷害老六的事情。以老六吃了两碗凉粉只付了一碗,逼迫老六剖腹以证清白。就为了他的下马威,肆无忌惮地,以如此微小的事情逼死了年轻善良而单纯的老六,并且没有任何的可惜后悔之意。可见人命在他眼里实在是不值什么,贱如草芥。而他设宴款待张麻子时令属下自残,他也是眼都不眨。只为和县长合作,收刮百姓钱财,对于刚到的师爷都知道的鹅城百姓无油水可捞的情况视而不见。在他眼里,属下、平民的性命都算不得什么。就像他找的替身,使命便是代替他去死,丝毫不会觉得这是一条生命而为之可惜。
影片里人们三番几次不敢捡银子却半夜偷偷捡,不敢捡枪也是半夜偷偷捡。这影射了鹅城百姓实际上是渴望美好生活的,他们渴望盘踞在城里的势力的瓦解,能够站起来活着。可以说这是他们在畏惧权势之下内心最深处的想法。到最后人民发现黄四郎死了群起而攻之,人人脸上带着的笑容便是他们摆脱旧势力压迫的喜悦,是他们能够自己当家作主把歌唱的兴奋,是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所以这部影片便反映了中国在1920年左右真实的社会环境背景,人民生活困苦,受各方势力欺压,毫无人权公平可言。那段历史是人民的血泪史,是应当永远不被遗忘的时代。
让子弹飞观后感600字篇6
看完这部影片后,我想到的是一部叫《无耻混蛋》的外国影片。《让子弹飞》与这部影片有异曲同工之妙。可是《让子弹飞》更具有中国特色,对中国人的人性描述和刻画更多些。
片中的汤师爷就是大多数中国人的一个模型,胆怯,欺软怕硬,贪财,妥协,逃避,顺从,可是他善良,分得清善恶。这是在我身边常常能够见到的小人物。
有时候,能够在报纸上,或是在电视的新闻里看到,当有人遇见危险,路人常常冷漠相对,没有人愿意出手相助。这就反映了人们矮小的心理。他们不愿帮忙,并非出自于他们落井下石的恶意,而是怕给自我惹上麻烦。汤师爷就是这种没有安全感,没有能量的一个代表,当然,也谈不上担当。所以,在师爷最终死的时候,他对张麻子说,“你斗可是黄四爷”。但师爷却异常的善良,在生命的最终,要求张麻子“不要回鹅城”。
那里面的鹅城,我不明白,意图是否是在说明,那个城里的百姓都是任人宰割的。
其中反映中国人从众心理的,就是在张麻子攻黄四爷的碉堡的时候,张麻子当众砍掉了黄四爷替身的头,大家才一哄去了黄家。真的黄四爷没有死,而大家仍然是成功的攻下了黄家的碉堡。这说明,在对待恶霸的时候,不是大家没有本事将他打翻,却是因为大家胆怯。
我个人最喜欢的片段是,关于张麻子身世的那一段。张麻子叫张牧子,是跟随将军打仗出身的战士。因为军阀割据,自我不愿委身于人,所以落草为寇。人们以为是土匪就不能是张牧子,理所应当的是张麻子,张麻子脸上不应当是干净的,他就应当是满脸的麻子。
为什么,我们的生活,总要顺从一些,莫须有的东西呢。
让子弹飞观后感600字篇7
姜文是个人才,当今电影节当之无愧的老大。张艺谋的团体操和陈凯歌的小悲情,一律靠边站。国内虽然也有电影拍的比较有深度的好导演,但是没有人能够把电影拍的如此大气如此爽利又如此隐晦如此令人意犹未尽。
剧情不说了,影射之处太多,回来后在网上搜了一些说明,才真正体会到姜文的老辣独到之处。《鬼子》被禁,姜文这回十分巧妙的躲过了广电总局的剪刀手。等到那些人真正明白过来的时候,老百姓已经笑够了,姜文也早已站着挣了个盆满钵满。
影射一:张麻子和黄四郎的身份。剧情发生在1920年左右,辛亥革命刚刚结束10年,之前军阀混战,黄四郎能够保留辛亥革命中两枚经典版地雷中的一枚,可见地位并不一般。张麻子应该属于之前跟随蔡锷将军的卫队队长,蔡锷死后落草为寇。都不是一般人,眼神言语中无不流露出杀气与霸气。乱世之中豪杰并出,双方根本上就是革命者和当权派的代表。一方要的是公平与民主,一方则是掠夺与欺诈。二者水火不容,自然子弹飞个不停。
影射二:鹅城的民众,可谓是当今国民的最好比喻。钱拿了,不敢收,都送回当权者手里;枪拿了,不敢用,等着两边叫板,那边赢了投靠那边。胆小、猥琐、自私、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我怎么觉得历史仿佛倒退了几十年?有人说,历史就是不断的周而复始——原来如此。
影射三:张麻子领导一干人浴血奋战,推翻了黄四郎的暴虐统治,可是兄弟也好、女人也好,最终都离开了,剩下张麻子孤家寡人一个。最后的镜头,那个坐在火车车尾,穿着师爷衣服的不是别人,正是黄四郎。势单力薄的革命者与根深蒂固的腐败统治阶级之间的斗争,不是用枪打那些拉火车的马儿,子弹多飞上那么一会儿,便分崩离析。“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看似不少的喜剧元素,观众也笑声不断,其实,这片子是个彻头彻尾的悲剧啊。
再说说表演吧,就演员来讲,三强鼎立的局面的确令人不好取舍。不过以我看来,最出色的,还属葛爷。姜文演戏男人味十足,可惜的是缺乏点喜剧元素,抱着老婆嚎啕那段,怎么看怎么不像;发哥,虽然一人分饰两角,可谓物尽其用,可是怎么看怎么像小马哥啊,不够坏,不够令人生恨。还是葛爷,演县长就是县长,演师爷就是师爷,贪财好色,圆滑狡黠,亦正亦邪、善恶兼具,悲与喜如此和谐的溶入同一个人物的内心,可见其功力。在冯小刚和陈凯歌那里,都不够让葛爷演得畅快,唯有姜文,能把葛爷骨子里沉淀的那些东西翻个底朝天,难怪葛爷大呼演得过瘾。
中国电影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之下,于夹缝中顽强挺立出如此出色之作,套用网络里一个词——“给力”。
让子弹飞观后感600字篇8
第一幕出现的是冯小刚葛优刘嘉玲,我看到更多的是他们本人的概貌而不是片子里的角色,他们没有把我带入影片。我心想:可别都打着大腕的头衔在片子里自娱自乐把玩观众埃
张麻子的子弹紧凑地随着马蹄声和配乐一飞出来,感觉立马就变了,我觉得自己非得入戏不可了,但葛优从水里钻出来之后,又把我拉回来一点,不过他随着张麻子上路之后,我的心也乖乖跟着影片上路了,一直到鹅城,师爷扮上了,葛优消失了,我也完全入戏了。很喜欢妇女们打鼓那一幕,想起上小学的时候无聊的老师总是让我们在一段文章里找过渡句,强调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化的妆精彩,个个表演都不带掺杂,所看到的都是鹅城纯正的妇女。
六子切腹这场戏触目惊心,这第一根导火索本来应该很是亮点,观众记住的不应该仅仅是血肉模糊的身体,更应该是这个血肉刚强的纯真少年。但张默的表演生硬了一些,我脑子里就只有血肉模糊,没怎么见过暴-力的东西,今天早上起来还觉得恶心。
陈坤的那个角色死了好几回,他这个配角的戏份其实是不少的,但看完片子之后我基本忘记有他的参演了。跟六子对峙直到六子剖腹的这一段完全是交给他发挥的戏,但他的表现一点都不让我觉得可恨,这很不对头。
看集结号我泪流满面,完全忘记了时间;误打误撞陪人家去看神探狄仁杰完全是打发时间,吃了一会零食之后就开始打瞌睡,一直睡到影片结束;让子弹飞2个多小时,‘嗖’一下就过去了。干脆利落。谁问我都说好看。
三年以后,我们又等来了姜文。
上部《太阳照常升起》够出彩,但只有两种受众,要么绝对天真,要么绝对深刻。这回姜文修炼的更加聪明,他让各种水平的观众都能看到足够好的东西。这一次姜文把自己的野心藏在了表面的喜剧包袱之下。《让子弹飞》是一部商业片,却比国内绝大多数艺术片更艺术。钱挣了,还站着。而且藏得深了,反而站得更直。
姜文年少时向往英雄,成年后用英雄要求自己。在他的电影里,英雄能够做出常人所不能做出的事儿,英雄一定被浓墨重彩所渲染。在姜文的世界观里,英雄是第一位的。英雄改变社会,英雄创造历史。最大的悲哀就是没有英雄。但姜文宣扬英雄主义的时候,他又很清楚英雄主义的弱点,所以夏雨在砸过人砖头以后,需要为大规模群架负责;六子剖腹取凉粉,要以生命为代价。只有当你清楚一件事物的弱点时,你才可以说你真正爱它。
在葛优扮演的师爷死后,剧情突然离开了勉强算安分守己的商业片节奏,进入了一种癫狂之中,讲了一个有关革命的寓言。当张麻子在街上振臂一呼号召大家去进攻黄四郎时,却没人响应,他们等着看谁能赢。直到张麻子杀了假黄四郎回来,他们又一拥而上,跑到黄府抢东西,顺民变成暴民。武举人平日里帮着黄四郎欺压百姓,这个时候他却冲的最猛。整治黄四郎,他也最狠。革命是盲目与投机并行的产物。就像鬼子来了,很多人说是在批判国民劣根性,可是我看完的时候,却是几为我的民族落泪。
本片的首尾几乎是完美的对应。翱翔的鹰,长亭外古道边的歌声,铁道,马拉火车,有节奏感而激动人心的音乐。 然而,开始的时候,是一群土匪要劫车,恣意江湖,斗志昂扬。结尾却是物是人非。仇虽然已经报了,但人死无法复生;目标虽然实现了,但是理想却依然遥不可及。张麻子开始受师爷劝告没有当场杀掉胡万给六子报仇,后来是在碉楼主动让弟兄们撤,姜文在里面扮演的人物变得越来越克制。这其实也就是姜文在学着克制自己。也许可以理解为姜文在“太阳”失败以后的一种反思和内剩可是成熟了以后,也就无法再那么快意恩仇。影片结尾处,姜文骑着马的背影,是怅然的。弟兄们都走了,还带着自己深爱的人。张麻子此刻却只剩铁轨、青山、夕阳和背影,本片表面看是个喜剧,但其实却是悲剧。
影片中多处表现出姜文的日本情结:送六子留洋,先说的是东洋;黄四郎要跟张麻子玩自裁;黛玉和晴雯本是红楼人物,却组成日本名。其实作为一个具有民族主义思想,并很看重男性气概和尊严的人,欣赏日本文化是正常的。我怀疑姜文参观靖国神社其实并不是因为对记者的那些冠冕堂皇的回答,而是出于姜文对于武士道精神的认同。
这次主要角色中有6个人出彩,葛优,廖凡,姜武,刘嘉玲,周韵,还有不知道演员名字的老五。 值得一提的是本片中有很多群众演员的表演也很出彩,比如那个最后管张麻子拿椅子的胖子。两次看时我都特别观察了群众起义时中间各个人的表情,基本都到位了,前边的几个特别出色。群众表演没有看出假来,这很不容易。
让子弹飞观后感600字篇9
《让子弹飞》是一部以谋求商业利益为目的的电影,而其商业上的成功是难以复制的,就如同姜文本身就是华语电影导演中最不可模仿和复制的一个一样,对于中国的商业电影来说,这种完全靠卡司气势和导演个人趣味来征服观众的做法,总觉得有点捞偏门的感觉,这样人力和物力支持,大多数导演仅有羡慕嫉妒恨的份儿。《让子弹飞》影评也在首映后呈现井喷之势,并且好评如潮。
其实葛优和周润发,每个演员拿出来拍个戏票房都能奔着坐一望二(亿)而去的,《让子弹飞》中即使是打酱油的主角都不是白给的,无论人物大小,影片也确实给了主角充分的个性特征和诠释空间,再加上姜文本身所具有的话题性和人格魅力,有人喊出了四亿票房的预期,算一下加法的话,三位爷一人一亿,群星伙起来一亿,也不是没可能。
对于无条件喜爱姜文的观众来说,《让子弹飞》是一部无论怎样想象其精彩都可是分的电影,如果你偏爱《鬼子来了》那个路数的话,惊喜会更大些。算上这部姜文16年也只拍过四部电影,平均下来跟奥运会和世界杯的频率同步,其中《阳光灿烂的日子》和《太阳照常升起》能够算做姜文以有关的青春记忆为蓝本的情书式的作品,而《鬼子来了》和《让子弹飞》则更多地体现出姜文以个人趣味为主导的创作方向。《鬼子来了》是有独立艺术品格的电影,其蕴含的沉重主题和表现上的谐趣性所构成的反差,是能够很好地包容姜文的个性化风格的,并赋予其中所体现出来的黑色幽默成分以极大的回味空间。而《让子弹飞》是部商业片,凸显的是单线条的故事和符号化的人物,姜文在改编时剔除了马识途原作《夜谭十记》中的阶级对抗成分,于是《让子弹飞》变成了一个类似于黑帮电影的故事格局,主题也被模糊化了,能升华一点的也就是葛优扮演的汤师爷临死前对命运无常的哀叹——刚刚还吃着火锅唱着歌儿呢,谁明白一转眼就到了这步田地。在这样的表意系统下,姜文自恋式的趣味展示略显冗余,不仅仅信息传达效率不高,也影响到了影片整体推进的节奏。
看《让子弹飞》是个很嗨的过程,并且从影片开始的段落响起久石让为《太阳照常升起》所做的主题音乐时,我就已经情不自禁地嗨起来了。有影评人说这电影140分钟有140个高潮,我反而觉得问题就出在那里。影片中姜文扮演的张麻子和周润发扮演的黄四郎之间的拉锯战看似很过瘾,实际上可是是小孩过家家的感觉,一个土匪,一个恶霸,大家对彼此的身份早该心知肚明,猫鼠游戏不是这么玩的,这些交手仅有一个目的,就是做一个明星秀场,把这些姜文喜欢的段子和金句串联起来。影片最精彩的是头尾,开局很有气势,而结尾段落对群氓意识的刻画尽管有点反现实逻辑,但寓言化的创作意识是好的,问题出在影片中间部分的桥段在情节和主题的指向性上都不明确,虽然单看每个场面不乏精彩之处,但连缀起来并不贯通,并且略显冗长,一度让我感到疲倦。
中国的贺岁档电影蛮奇怪的,总是以死亡为卖点。去年有一部几乎死光光的《十月围城》,今年的《赵氏孤儿》中的几大主演也死亡殆尽,而《让子弹飞》从开篇打酱油的冯小刚开始,就一向没断了死人,好在那里的生与死都很欢乐,还不乏荒诞,只是至关重要的张默扮演的老六之死口味太重,估计有些观众会理解不了,不明白会不会影响到全国的凉粉销量。其实真正让我感到不适的是葛优之死,半截子人了还说那么多话,想想都觉得脊背发凉。
在我看来,《让子弹飞》远不是最好的姜文电影,但却是最霸气也最娱乐的姜文电影,并且在观影过程中不乏发现的乐趣。虽然有些失控,但我仍然从心里喜欢这部电影,毕竟姜文仅有一个,他的每次出手都是不乏惊喜的,这种华丽丽的野性和自负,是仅有在姜文的电影中才能看到的。可是这毕竟只是一部电影,并且还是一部中国电影,它能够造一个梦想,但其本身还是成为不了梦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