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中国观后感结局
写观后感可以帮助个人提升写作能力、记录个人成长、帮助他人、交流思想以及提高审美能力。什么样的感动中国观后感结局才算是优秀的呢?这里整理一些感动中国观后感结局,方便大家学习。
感动中国观后感结局篇1
在昨日晚上教师让我们在八点整在电视上看感动中国。一年一度的感动中国颁奖晚会在中央电视台举行。
昨日晚上我们就看了,我和我的家人一齐看的,颁奖的人各是1。钟杨2。杜富国3。吕保民4。马旭5。刘传建6。其美多吉7。王继才8。张渠伟9。张玉滚10。程开甲,其中让我记最深的两个人。第一个人是杜富国,他不顾危险,勇往直前。排雷的一个军人,在一次排雷任务中,他挡在最前面,他对队友们说“你退后,让我来”听到这番话,我心想他真的是太勇敢了,不幸的是,在他排雷时,突然间,嘣!的一声雷爆炸了,队友们赶紧打了120之后杜富国被送往了医院,他才27岁,医生说要把他的双手截肢了,更令他悲痛的是没了眼睛,可是他却很乐观,还安慰队友们和家人们。不让他们悲痛,20__年11月16日午时。已扫雷场的移交仪式上。
杜富国的战友们手牵着手,唱着军歌,以此向老百姓表示脚下的每一寸地图都是安全的,当战友们告诉杜富国的时候,杜富国的心就放下了。他没有了手没有了眼,他并不悲痛,而是欢乐的过好每一天,他之后就不能排雷了。他站在讲台上时拿到了奖杯,主持人让他的家人告诉他奖杯是什么形状的,家人说“奖杯是爱心形状的,”他代表感动中国,这就是我说的杜富国。
第二个人是张玉滚,南阳人张玉滚,他大学毕业后放弃在城市工作的机会,回到了家乡。当了一名每月拿30元工资的教师,在学校守了18年,每次都为学生们用扁担挑书,从市里挑回山沟里来他不怕辛苦,也不知从未摔过多少次,可他依然坚持着。之后他交出了22名大学生,有一次他的妻子做的三轮摩托车没有了刹车,九个月的女儿被妻子抱着的,车没有刹车,不细心开进了沟里,九个月大的女儿头部磕到了石头上,不幸死亡了。他之后很悲痛,也有点自责。他最终又回到了学校,为了学生们,他又回到了学校,还是为学生们挑书,教课他教的不是一门课,而是全部的课程,他是一位不怕辛苦的教师。值得我们学习的教师,这是我记忆最深的两个人。
还有钟杨是植物学家。吕保民以往也是一位军人,不顾自我安全,保护他人安全。马旭给家乡投资了100万。刘传健是开飞机的,有一次快要失望的时候,他冷静地开飞机,忍受着寒冷他的,机友们安慰着乘客,让乘客们不害怕。其美多吉是开邮件车的,不怕艰苦,运送邮件。王继才,王仕花他们是守岛的,他们不离不弃的守岛,王继才在58岁时生病而死了,他的妻子也在不离不弃的守岛,尽管丈夫离去,他也承诺着丈夫的愿望。张渠伟他是四川省的州市区,渠县扶贫和移民工作局局长,他为贫困家庭买衣服,建房子。
这十位人的精神和品质都值得我们学习,也令我们佩服。他们站在讲台上的那一刻都十分勇敢,十分的厉害。可是有几个人却没有站在讲台上。因为他们为了祖国付出了宝贵的生命。
有十分多的人为祖国付出了一切,我们也要像他人一样保护祖国,保护他人。我们要从点点滴滴做起。
感动中国观后感结局篇2
如果问过去这十来年,中央电视台原创了哪些成功的电视品牌,我想《感动中国》一定可以名列前茅,甚至排名榜首。《感动中国》是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打造的一个“给人以力量,给人以鼓舞”的主旋律精神品牌栏目,多年来坚持鲜明的价值导向,彰显了深切的人文关怀,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我们从“感动中国”收获了什么
《感动中国》是一种呼应,它呼应的是人们心里本来就有的向善之心。《感动中国》的两个多小时,对于每个普通的观众来说,可能意味着无法被擦干的泪水,或者是心灵的一次净化。但对于这个社会与时代来说,《感动中国》的走红意味着什么?
诗人顾城曾说: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在感动的同时,我们有时是不是也该有点儿愤怒。我们要做的和该做的事还很多,只有感动、愤怒都不够,我们必须擦干眼泪后行动,站到一个又一个曾经感动过我们的人身后,然后愤怒才会真正减少。
看感动中国,最吸引我们眼球的还有里面的颁奖词,这些颁奖词语言凝练,富有文采,魅力十足;精华浓缩,内涵丰富,短小精悍。我们读之,品之,手不释卷。我们仿写,撰写,受益匪浅,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收获呢。
感动,真的有用吗?
感动,无用!是的,感动不能改变什么,行动才有用。很多像《感动中国》一样优秀的电视作品,都在传递一个思想——利他,是境界的利己。
每一年,《感动中国》的那些年度人物,都带来一种启示、一种力量。今晚,谁将让你落泪,谁将动你心魄。感动中国的典范,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行动起来才能凝聚力量,向上,更好,创造未来!
感动中国观后感结局篇3
最近,我与女儿又一次观看了《20x年度感动中国人物颁奖盛典》,尽管是重温,但我还是再次被它震撼,为之动容,几度眼眶湿润,内心受到了激烈的撞击与神圣的洗礼。
在这些获奖者当中,有隐姓埋名30年的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有为报答战友深情,几十年守护天山筑路士兵墓园的老兵陈俊贵;有努力改变乡村面貌的基层好干部山西村官段爱平;还有身患绝症的母亲,用几年的时间绣出清明上河图,用生命诠释伟大的母爱;有为了救人落下终身残疾,笑对人生无怨无悔的见义勇为的英雄;有捡破烂为生的古稀老人,省吃俭用数年来捐出十几万元钱,资助那些上不起学的学生;有一个身患绝症的村官,把自己的百万家产,都用到了村里的公益事业;还有为祖国的航天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航天英雄们!......
他们的事迹让我感动,让大家感动,让所有华夏儿女感动。一个个感人的事迹,敲击着我们心灵最深和最柔软处,发出动人的感动之声。
感动不只是一场晚会的激情,更是一次刹那间心灵的温暖。有诗人曾经说过:看一眼鸟儿的飞翔,就可以减轻心灵的重压,能激活潜藏在内心的某种渴望。感动,是我们内心被打开时的那一道优美的弧线。
当然,感动中国、感动我们的不止这些人物,其他候选人同样感动着我们,甚至那些没有进入候选的人物,他们不为人知、平凡,甚至有些卑微,却默默地书写着人间的真、善、美。他们用无声的行动坚守着社会的公平、正义,传播着正能量,他们同样值得我们感动和致敬。
其实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人用自己那一点一滴的小事感动着我们,也感动着他人。如果说学雷锋离我们太过遥远,那不妨学学他们。放下内心的浮沉与躁动,去感受这些和你我一样的平凡人却不平凡的事迹。正是因为有了他们,这个世界才变得不再冰冷。
感动之余,我们更要向他们学习。当然,我们无需伟大,我们只需付出一点点关爱之心、一点点感恩之心,一点点正义之心,来回报社会,回报他人就足够了。
感动中国观后感结局篇4
观看《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我的内心非常感动,多次流下了泪水。让我最感动的是胡佩兰医生,她的医德和敬业精神让每个人都敬佩,她说过:药物以有效为准,只要药效好,什么便宜开什么药,让所有人都看得起病,他还说过:但医生不能想发财,想发财当不了好医生。
我敬爱的叔叔也是一个医生,外科医生。从叔叔身上,我也看到了胡佩兰医生的影子,叔叔经常为了给病人动手术,经常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忍着饥饿。下了手术台后腰酸腿痛,只要一有病人,他还是很认真的看病,为了照顾病人,经常一整夜没合眼。我有一次到医院看叔叔,发现他坐在科室的椅子上睡着了!看他这么累,我都不忍心叫他.
胡医生和我叔叔都是我学习的好榜样,我要热爱学习,长大后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尽最大能力帮助别人.
感动中国观后感结局篇5
“正是花样年华,你却悄然离开。你捐出自已,如同花朵从枝头散落,留得满地清香。命运如此残酷,你却像天使一样习翔。你来过,你不曾离开,你用平凡生命最后的闪光把人间照亮。”
12岁的女孩何玥查出自已因肿瘤扩散至脑部组织,她静静地躺在医院里,当她得知自已的生命只有三个月时,她决定将自已的器官捐给那些有需要的人。
那天,何玥对爸爸妈妈说的第一句话是:“爸爸,我想把器官捐出去行不行?”父母吓了一大跳,把何玥骂了一顿,因为按老家的风俗,人死后尸体被解剖是大逆不道的。何玥哭了:“我想把生命奉献出来!让我的生命得到延续,同时我也想让我的生命更有价值,哪怕只是一点点……”最后父母含着泪同意了。
11月份,何玥离开了人世。“虽然我们的女儿没了,但我们帮她完成了心愿,我们很欣慰!”在演播室里,何玥的父母从走上台那一刻起就几度泣不成声。
何玥离开了我们,但她瘦弱的身躯呈现出来的却是感人的力量,我觉得何玥还在这里,虽然我们看不见她,但她的故事永远流传!
感动中国观后感结局篇6
从小到大,父母对我们的关心无微不至,当我们跌倒时,当我们受伤时,当我们难过时,第一个来到我们身边的就是父母。记得有一次,我生病了,爸爸妈妈急忙把我送去医院,看着爸爸妈妈焦急的神情,我心里很是欣慰。无意之中,我看见了爸爸妈妈的几根白发,啊,爸爸妈妈变了,变老了。我似乎在他们的身上看见了岁月的沧桑,看见了生活的艰辛,更看见了他们为我的操劳……转念又想:不,爸爸妈妈没变,他们对我如大山般重的爱一点也没变,我依然感觉到温暖跟幸福!
今天,我就要做一件令爸爸妈妈开心的事来报答他们,经过反复思考,我决定为爸爸妈妈亲手煮一碗面条。我先开火,然后放一些油,过了一会儿就把鸡蛋放进去,“滋滋滋”锅里马上发出响声,还有许多油从锅里不停地往上“跳”,差点就“跳”到了我的手上。煎好一面后,我加了一小勺的盐,然后用锅铲把鸡蛋翻了一面,煎好后,我把鸡蛋装在一个小碗上,接着要开始煮面条啦。我先往锅里放一些水,过了一会儿,水开以后,我就把面条放了进去,然后又拿起一双筷子不停地搅拌,然后又连续放入一些青菜、火腿肠跟鸡蛋一起煮。又过了一会儿,我关了火,把面条分别用两个碗装出来,哇,好香啊!我情不自禁地闻了闻。我把煮好的面条放在桌上,然后把一张写着“爸爸妈妈,我爱你”的纸放在旁边,接着就躲进房间里等待爸爸妈妈下班。过了一会儿,爸爸妈妈下班后,脸上布满了筋疲力尽的神情,但他们看到桌上的面条跟纸条时,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爸爸,你像一棵大树,为我遮风挡雨,妈妈,你像春天的太阳,送给我万丈光芒;你们像夏天里的一缕清风,送给我清爽。总之,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爸爸妈妈,我爱你们!”
感动中国观后感结局篇7
钱七虎,我国防护工程学家。7岁那年,父亲临终前叮嘱他“要干一番事业”,他铭刻在心。
六十多年里,他参与了许多重大国防工程,他牵头制定了我国首部城市人防防护等级标准,创建了我国防护工程人才培养体系,解决了核武器和常规武器工程防护一系列关键技术难题。
截至2022年,他资助了584位困难学生,将自己的院士津贴、获奖奖金、工资等捐助慈善事业累计超过1800万元。钱老说,“为国家和人民安全贡献心血,有价值”。
感动中国观后感结局篇8
昨天晚上的8点钟,我们按老师布置的任务在中央一台观看《感动中国》的节目,看完后我真为我们中国的奉献人而骄傲。
昨晚一共有十位英雄。他们都是在世界的各个角落而做出奉献的人。1.钟扬。2.杜富国。3.王继才。4.张渠伟。5.张玉滚。6.程开甲。7.吕保民。8.马旭,颜学庸。9.刘传健。10.其美多吉。他们每一个人都非常的伟大。有的是为了自己最爱的事情不惜牺牲生命。有的坚守自己的岗位。机智的化险为夷。有的为了保护队友,宁愿自己受伤...在这十名作出奉献的人之中。最令我感动的就是杜富国了。他的故事令我非常的感动。
2018年10月11日的下午。南部战区陆军云南扫雷大队四队,在雷场开展扫雷作业。27岁的杜富国和他的战友艾岩,沿山坡搜排时,发现了威力巨大的手榴弹。当杜付国发现了这个威力巨大的手榴弹时,对他的战友艾岩说:你离我远一点。由我来检查。当杜富国轻轻的剥开手榴弹周围的伪装层时,轰的一声,现场发生了爆炸。杜富国下意识的往艾岩一侧倒下。据他身后仅有两米多远的艾岩,仅面部受了轻微擦伤。杜富国炸成重伤。
连身上的防护服都成了碎片。经过两天的抢救,杜富国终于从死亡线上救了回来。他醒来的第一句话竟然不关心自己,还问他的战友艾岩怎么样。当战友们说艾岩只受了轻微的擦伤时,杜富国的心才放下来。2015年杜富国得知要开展第三次大规模扫雷。他主动报名要求去最前线。为了挽救杜富国的生命,医生不得不把他的眼球和双手截肢。杜富国当时并不知道他要接受这么残酷的现实。他还说能不能不截肢我还想继续扫雷。杜富国不但自己不抱怨,还安慰自己的亲人战友。
2018年11月16日下午。已扫雷场的移交仪式上。杜富国的战友们手牵着手,唱着军歌,以此向老百姓表示脚下的每一寸地图都是安全的,当战友们告诉杜富国的时候,杜富国的心就放下了。虽然说他现在再也无法用眼睛看到最后一块儿雷场移交。但他和战友们几年来征服的雷区也是让他成为军人而感到的自豪,喜悦。他和他的父亲来到了节目现场。虽说他看不见,可是他的父亲给他描绘了奖杯的形状,他一定也能想到。听完这个故事我真的是特别感动,他宁愿自己受伤,也不愿意让两个人都受伤,还不如一个人受伤呢。愿意把所有的苦都让一个人咽下去。你退后,让我来形象地说明了他当时自告奋勇的精神。杜富国的颁奖辞是:你退后,让我来。六个字铁骨铮铮,以血肉挡住危险。哪怕自己坠入深渊。无法还给妈妈一个拥抱。无法再见妻子明媚的笑脸。战友们拉着手趟过雷场。你听,那嘹亮的军歌。是对英雄的礼赞。这几句颁奖词说明了杜富国遇到危险时用自己的身体挡住危险不让艾岩受伤。哪怕自己。受严重的伤,无法给妈妈一个拥抱。在看见妻子的笑脸,但是看到老百姓们的平安,他也如足了。
这就是我观看《感动中国》的感悟,我希望有更多的人帮不了大忙也能从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做起,让我们的中国能够成为一个友善,讲文明,懂礼仪的文明国家。
感动中国观后感结局篇9
与我国许多爱国科学家一样,孙家栋的兴趣爱好,以及每一次改变专业与研究方向,都是围绕祖国的需要而进行的。他常常说道:“国家需要,我就去做”。
1929年,孙家栋生于中国辽宁省一个普通的教师家庭。在中、小学里,他的各科成绩都十分优秀。1942年,他考入哈尔滨第一高等学校土木系,那时的最大愿望是成为一名土木建筑系的学生,将来可以去修大桥,实业救国,但中途却因日本侵略中国而“失学”。
几年后,孙家栋考入国民政府的锦州大学。由于时局动荡,当时在锦州上学的青年学子们有不少人跟随国民党溃败的军队撤向关内、天津以及北平。但是孙家栋却坚信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了中国,于是决定逆向而行,先转道沈阳,后马不停蹄地赶到当时已经解放的哈尔滨,进入哈尔滨工业大学预科班专修俄文。
1950年的元宵节,因等待晚餐自己爱吃的红烧肉,在饭桌上听到了校领导宣布的新中国空军的招人启事。不满21岁的孙家栋当即填报了从军申请,当晚他便登上了前往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第四航空学校的列车去报到。1950年1月,孙家栋正式成为一名身着蓝军装、头戴制式帽的军人,他当时可能没想到,贪馋也会贪出个锦绣前程。
1951年9月,孙家栋因成绩优异,入选中国第一批留苏空军学员,和另外29名军人被派往苏联茹柯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学习。并以全优的成绩获得了学校的最高奖——一枚纯金质的斯大林头像奖章。
1958 年,孙家栋学成回国,这位学了七年航空理论的高才生,却因为国家需要被安排去搞导弹研究,虽然当时想不通,但一打听同时进入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从事导弹研究的同事,有学力学的、数学的、化学的、纺织的、文史的,就是没有学导弹理论的。自己所学的航空理论,还算与导弹专业离得最近。
于是,祖国需要,我就去做吧,孙家栋没有更多的想法,与同事们一头扎进了导弹研制的相关工作中,并且这一做就做了9年。1967年,中国决定组建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钱学森担任院长。钱学森亲自点将,让孙家栋成为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的技术总负责人。
这一年孙家栋37岁。已是五院导弹总体设计部副主任的他,再次放弃自己熟悉的知识,进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那时候想法也很简单,叫去就去吧”,他再次选择了服从祖国需要。而且,从此为我国的发射卫星这项崇高事业一干就是5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