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范文网 > 观后感 > 观影心得体会 > 苏东坡传观后感150字

苏东坡传观后感150字

时间: 新华 观影心得体会

写观后感需要我们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态度,这可以帮助我们增强表达能力,提高写作水平。好的苏东坡传观后感150字是怎样的?这里给大家提供苏东坡传观后感150字,供大家参考。

苏东坡传观后感150字篇1

《苏东坡传》这本书我才只读了一半,便对苏东坡这位大文豪有了足够的认识。书中提到过许多地名,多得数不清,这也正提示了我们苏东坡一生漂泊。

在书中,我最喜爱的是苏东坡爽朗的笑声——他的笑声告诉了我许多道理。

他的笑是一种自得其乐的笑,他被贬之后赏景便成了他最大的乐趣。苏东坡常对着风景写诗,写完之后总会为自己又完成一篇文章而高兴地笑;苏东坡的笑,还包含着一种不与人斤斤计较的笑,朝廷的官员为了针对他,因挑不出苏东坡平时表现完美,就拿他的文章骨头里挑刺;苏轼显然没与他们计较,反而还写出“何日遣冯唐”这句话,话中毫无归罪之意;苏东坡的笑,更多的是苦中作乐。谁被贬之后不低落?就像你突然由组长被降到普通成员一样,不再被人肯定你的潜质。

时势造英雄,苏东坡之因此在中国古代文学史谈论上经久不衰,多半是因当时所处的环境,造就他颇高的思想道德素质。正正因苏轼的思想超乎常人,才使他的作品犹如一颗璀璨的星在人群中脱颖而出。

我喜爱他毫不恭维、仗义执言的性格。虽然他比较冲动、做事不经过“大脑”思考,但正正因这一点,才使他更富有魅力。《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里面说过:“不好以为你是大学教授,因此作研究比较重要;不好以为你是杀猪的,因此没有人会听你的话,也不好以为你是个大学生,不够资格管社会的事。你这天不生气,不站出来的话,明天??还有我、还有你我的下一代,就要成为沉默的牺牲者、受害人!”苏轼这种激烈的性格,对当时、和我们后世都有极大的影响,他告诉我们:不能让那些不好的东西继续下去,要阻止他们,阻止他们务必要有带头人。谁也不想让自己的利益受到损失,谁也不想当那第一个人,凡是有点头脑的人,都不会那样去做,苏东坡正正因“没头没脑”,就毅然去当带头人。

尽管在仕途路上坎坎坷坷、得罪过许多人、多次被贬,但苏东坡依然不乏幸福笼罩。他有十分爱他的妻子、生死相依的弟弟、陪伴他的朋友、非敌即友的王安石、以及朝廷上的众多好官。那里面最让人感动得便是皇上和皇后,皇后十分重视苏东坡的文采,苏东坡每次犯错之后皇后总会为他求情;皇上对苏东坡极其严厉,他重视苏东坡的文采,但因苏东坡做事欠思考、直言不讳,皇上怕他终有一天得罪大官,就把苏东坡贬谪。

我对苏东坡永远怀有一颗仰慕之心,我喜爱他的真诚待人、真心交友以及直言不讳,如果我身边有这样的以为亲人、朋友或者是同学,我会十分珍惜!

苏东坡传观后感150字篇2

苏东坡传书的作者林语堂,也是我一直非常喜爱的作家之一。他在《京华烟云》里塑造的姚思安和姚木兰这对父女,也是中华文化中道家思想的践行者。在传记中,林语堂对苏东坡给予了无上的赞誉。作为一个喜欢苏东坡的读者,读到这样的书,自然如遇知己。不过也正是由于他对苏东坡的欣赏,所以对当时另一位政治名人王安石,书中散发出强烈的厌恶感。甚至将一篇攻击王安石的伪作《辩奸论》算在苏东坡的父亲苏辙身上,连王安石的怪癖性格,也都成了他做作以博取名声的罪名。我对王安石的认识是模糊不清的。但对于改革者,无论其最终结果如何,我都认为,至少他是时代的勇者。

但是,我很佩服苏东坡。第一是因为他为人非常乐观。他经常被贬到这贬到那,但他从来没有一次愁眉苦脸过,总是以乐观的心态去面对每一个人。第二是因为他作诗根本不用去苦心收集资料,只要遇到一点小事,他都能挥笔写出一首诗来。而且他的诗永远是那么清新。

同时我也特别同情他。一个人被贬到一个又一个地方,这一刻不知道下一刻的命运。就连最后死也是死在被贬的路上。可真够可怜的。

苏东坡传观后感150字篇3

接连三天,阅读《苏东坡传》。印象中,这是一本失而复得的书。还是刚毕业时,爱书的当时还读中学的兄弟买了这本书,送给了我。而当时,恰好有同学到家玩。于是,在同样爱书的我这里借书阅读,似乎也成了她进步的表现。

于是,每想起那同学,《苏东坡传》也就条件反射般地在眼前。好几次与她聚首,没有说起那本书。但苏东坡情节,还是时时影响着我。

《苏东坡传》,能够了解宋朝那个朝代历史的书,能够找到那个朝代许多智者,知道他们许多事情的书,一位大家写的不朽的书。

苏东坡还有一段流放岁月,最远到过当今海南。当时的海南可不是经济特区,而是一个鸟不生蛋的荒岛,极为落后。可他丝毫没有怨言,俨然是个“乐天派”。虽然苦,却也落得个清闲,“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文学家们这样评价苏东坡:

“善谈吐,游踪甚广。天生聪慧,对佛理一触即通。” ——林语堂

“尤其不可及者,天生健笔一枝,爽如哀梨,快为并剪,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赵翼

“三代以下诗人,无过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章者,殆未有之也”——王国维

“以诗书礼乐之教转化其风俗,变化其人心,听书声之琅琅,弦歌四起,不独‘千山动鳞甲,万谷酣笙钟’,辟南荒之诗境也。” ——王国宪

“苏轼之诗,其境界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万物,嬉笑怒骂,无不鼓舞于笔端。” ——燮星期

从中我们看到这样一个真实的苏东坡——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悲天悯人的道德家;黎明百姓的好朋友。

苏东坡传观后感150字篇4

谁说的和原话都记不得了,大意是传播中国文化就要像林语堂一样,他是能用英文写作的少数中国作家。此前我只读过林语堂的一些文章,全本的书这是第一次读。选了他的《苏东坡传》。看了前言他对苏东坡的喜爱,我就完全可以确信,这是一本一等的书,毕竟作者的全部热情都在其中。

说到大才子,唐,想到的第一个大多是李白;宋,想到的第一个大多是苏轼。从流传的民间小故事里,可以看出李白和苏轼这两个天才的些许不同。李白,或是下水捉月,或是骑鲸飞升,或是粲花之论,或是力士脱靴贵妃捧砚,无不带有浓浓的仙气和浪漫色彩。

人们心中,李白是学不来的,他的浩荡才气和仙气绝无可复制性,五千年,只出了一个李白。而苏轼则不然,他修的河堤叫苏堤,研究出的做猪肉的法子叫东坡肉,还有个了杜撰的妹妹苏小妹,还常常和佛印调笑嬉闹。是如果说李白是活在天上,那么苏轼就活在人间,他更真实,更可亲。

李白那样的仙气不能复制,东坡那样的魅力同样是无法复制的。用儒家的精神入世,用道家的精神出世,用佛家的精神超脱,他完美的诠释着宋代文人儒释道三家融合的趋势,是北宋文人最精彩的一位。

我最敬佩东坡的是他的真旷放,他不像陶潜一样把出世作为无法实现人生抱负的末选,也不像辛弃疾一样拿起又放下放下又拿起。在苏轼的眼中,世上没有坏人,一切都很美好,不管是流放还是牢狱,似乎都不能成为击倒他的箭矢。谪居黄州,没钱买别的肉,就买当地最便宜的猪肉,专心研究怎么做的才能做的好吃,又发配到岭南,一片蛮荒之地,也能因为有荔枝可以吃,便一笑置之。

读完后对照林语堂的一些事迹,不免觉得两个人有很多相通之处,我想林语堂为苏东坡作传,大概也是因为苏东坡是他希望达到的境界,自勉也勉励后人吧。

苏东坡传观后感150字篇5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对无言,惟有泪千行。了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如果说,这一首家喻户晓的《江城子记梦》让我第一次认识了苏轼,那么林语堂老先生的《苏东坡传》则让我更深入地了解了这位传奇人物的一生。

林语堂先生在文学方面的造诣自然是极深的,而他笔下的东坡更是栩栩如生,让我仿佛回到了一千年前,看到了那个文学伟人的跌宕起伏。

现在人们评价一个人,第一个看的已并非是其成就,而是他的品格。自然,苏东坡的美名能够流传至今,自然也与他的人格魅力无不关系。

苏东坡是一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作者概括他一个悲天悯人的道德家,一个黎民百姓的好朋友,一个散文家,一个新派画家,一个伟大的书法家,一个酿酒的实验者,一个工程师,一个假道学的反对派,一个瑜伽术修炼者,一个佛教徒,一个士大夫,一个皇帝的秘书,一个饮酒成癖者,一个心肠慈悲的法官,一个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一个月下的漫步者,一个诗人,一个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然而在我看来,苏东坡远不是这几个词能够概括的。林语堂老先生也说,他是自己“万分倾倒”,却又“望尘莫及”的。如果硬要我用一个词来形容苏东坡,那应该是充满浩然之气。

浩然之气是与生俱来的,从某种角度来讲,你有没有浩然之气,就决定了你有没有成就,他会在生活中逐渐显露出来的。正如苏东坡在《潮州韩文公庙牌》中说的:“浩然之气,不宜行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矣。顾在天为星辰,在地为河岳,幽则为鬼神,而明则复为人。此理之常,无足怪者。”

这本书我总共读了两个星期,每每沉浸其中,我就好像有一双翅膀。就飞翔在苏东坡的上方,注视着他,与他同乐同悲。但奇怪的是,我一直没有完整的想象出过苏东坡的相貌,只有一个高大的背影。或许是正如作者所说:我们一直在追随观察一个具有伟大思想,伟大心灵的伟人的生活,这种思想与心灵,不过在这个人间世上偶然呈现,昙花一现而已。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那才是万古不朽的。

苏东坡传观后感150字篇6

读了《苏东坡传》后,我觉的他是一个乐天派,什么事都能开心面对。他还是百姓的朋友,一个诗人、一个酒仙、一个小丑、一个大文学家……

苏东坡虽然曾经度过一段风雨人生,但是他却很开心的度过,这一生没有一点怨言。不管在哪,他都很开心。不管他走到哪,哪里的百姓都很开心,他都能和百姓成为朋友。到哪都开心。他有一个大缺点,就是爱说实话,不管皇帝怎么罚他,不管责任在不在于他,他都没有半点儿理由为自己辩解。

当时的皇帝很无能,国家都治理不好。而苏东坡却令人刮目相看。他令我敬佩,他的所做所为我们都看在眼里。他有一颗博大的心。

有一个故事:一天饭后,苏东坡捧着肚子度步,他问侍儿们一个问题:“我肚子里藏了些什么?”侍儿们纷纷说:满腹文章,都是识见。唯独他那个聪明美丽的`侍妾朝云说:学士一肚子不合时宜。苏东坡捧腹大笑,连连称是。这就是苏东坡的不合适的表现。然而这又是文豪的可爱之处。

苏东坡传观后感150字篇7

要我说,历史上最伟大的文学家,就非苏东坡莫属了。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人。他不仅在诗词方面有着极大的造诣,他是豪放派的创始人,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成为“三苏”并且还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还是一名伟大的书法家,画家。更重要的是,他为人正直,高尚,心胸豁达,重情重义。是一名千古奇才。

然而,苏轼的人生经历也是十分坎坷,首先是在都城当官时与当时的宰相王安石的意见不合,被迫离开了开封。又因历史上有名的文字狱“乌台诗案”悲观押进监狱。后被贬黄州,随后又先后被贬到惠州、儋州。正是这样坎坎坷坷的人生经历,才造就了这样一位旷世奇才。

苏轼与王安石,虽然两人在朝廷上意见不合,是一堆死对头,但私下里也是一对好朋友。苏轼和王安石的朝政观念可谓是南辕北辙,他们两人也经常发生冲突。在“乌台诗案”发生的时候,王安石甚至亲自上书皇帝,营救苏东坡。后来,苏轼看望早已经辞官的王安石,两人一起有山有水,把酒言欢,可谓两人都是心胸宽广,豁达的伟人啊!

苏东坡,还是一位重情重义的人。父亲苏洵逝世后,他便回去吊丧。苏轼和苏辙,二人的友情也已经成为一段传奇佳话。有句话说“古来兄弟相亲相爱相知之乐,未见有过二苏者”,著名的《水调歌头》,就是苏东坡远在他乡的时候,怀念自己的弟弟和家人时写下的。苏轼先后有三个妻子,王弗,王闰之和王朝云。“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何处话凄凉……”这首著名的《江城子记梦》,就是为他的第一任妻子,王弗所写下的。据说,在王弗死去后,苏轼在埋葬她的山上种了三万株松树。嫁人就嫁苏东坡,可见他是多么一个关爱他人的好男人。

看完了《苏东坡传》,听完了秦老师的讲座,让我真正了解了这个人,苏东坡,让我对他肃然起敬,他是一个旷世奇才,他是一名真正的伟人。

苏东坡传观后感150字篇8

如果说有谁最与百姓为友,谁的诗最朴实,谁最生性爱开玩笑,谁是最仁慈的官员,那便是苏东坡了。

苏东坡亦名苏轼,一生可谓坎坷,青年时中进士,后又因王安石而谪居黄州,元祐年间因太后摄政,步步进升,是朝庭的翰林学士,后又因反对派掌政,一贬再贬直至海南儋州谪居,穷苦之至,太后再次摄政,用她独具慧眼发现了苏东坡的才华,在徽宗年间,调升至常州,因已垂垂老已逝世在途中。

他最大的优点是乐观、行善,这却也是他最大的之缺点。因为他过分了,没能识破小人。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他的眼里没有任何坏人,导致媚颜奴骨之辈对他打击至深,虽为一朝忠臣,却不能安己,这又有何用?我觉得,所谓忠臣,不仅要忠于皇,亦要忠于己,才是立根之本,否则满肚子好计良言却不和时宜。太过强烈的爱国之情了,导至最后在朝庭上竟孤立无援单枪匹马为百姓所付出,太浪费!依我看,因找对火候,该下手时出狠点,不有半分软弱,言则保己打敌,不言则守口如瓶,让敌人找不到任何可趁之机。

可苏东坡正好相反,因为是诗人,把自己的忠肠散于诗中,包含攻击讽刺,这使政敌奸臣搞文字狱,这里的字有忌讳,那个字角触犯圣上……,使得很长一段时间苏东坡不得翻身。但也许正是他的这种执着,这种慈善乐观的风格诗文,使他的名声越来越大,朝庭立即压迫他,可他却更出名了,人人都以多有他的诗文而相夸,士大夫不能诵东坡诗,竟觉气索,可谓脍炙人口。

让人觉得有趣的一点是,那些个宋朝之太后却总是充当苏轼的救命星,每当他穷苦之极,没落之极,太后一掌政便步步高升,朝政整治一新,也是宋朝国家的大救星,还因太后们,那些奸人侫臣才得已平息。

总之苏东坡的诗也好,人也罢,带给我们的是一个文学史上的里程碑,如同一场大雪过后的春天,清新的,怡人的,尽管饱受打击挫折却百折不挠,朴实无华背后保留着他特有函意……

97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