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范文网 > 观后感 > 观影心得体会 > 《红楼梦》观后感600字

《红楼梦》观后感600字

时间: 新华 观影心得体会

写观后感可以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作品或场所的特点和意义。如何撰写优秀的《红楼梦》观后感600字?这里分享一些《红楼梦》观后感600字写作案例,供大家参考。

《红楼梦》观后感600字篇1

每一个阶段读《红楼梦》,都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这一次重读竟然有了那么多的悲伤和无奈。

重读红楼梦,放下了青春期的幻想,多了对人生的思考,那一个个女人的人生,无论走过历史长河的几百年,依然有我们的性格,我们的影子,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的人生经验,喜欢曹雪芹的文笔,历经沧桑,经历繁华与贫穷的人生百味后的深刻,喜欢那其中的每一个女人,喜欢他们活的淋漓尽致的人生。《红楼梦》在封建历史上第一次将女子作为主要人物,附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她们不仅拥有美貌、更拥有才华,在经历玉堂金马到陋室蓬窗的世事沉浮中,表现出了很多值得赞叹的品质。“绛珠仙子”林黛玉敢于追求真爱,虽然超凡脱俗但是察言观色间依然接得了地气,以自尊掩饰小小的自自卑,小心眼中又不失真诚,确实是个我见犹怜的仙子。“大家闺秀”薛宝钗则拥有封建社会女子最标准的品德,行为豁达、随分从时、罕言寡语、安分随时,她包容身边所有人的性格缺陷,以雍容大度的姿态面对所有的挫折和挑战。“英雄阔大宽宏量”的史湘云,她心直口快,开朗豪爽,“从未将儿女私情略萦心上”,她的旷达不是一种出世孤傲,而是一种入世的情趣,她既无视高低贵贱,又不拘于男女之别、与人相交、一片本色、无功利之心。史湘云是全书中我最喜欢的女子,没有之一,她身为女子却有男儿的疏朗与开阔胸怀,她不为女儿的皮囊所累,当她如春风般掠过我的视野时,我满心都充满了钦佩和仰慕。“警幻之妹”秦可卿,虽然她是书中转瞬即逝的一个女子,但是从篇幅不多的文字中依然能够感受她婀娜多姿的风采,虽然的命运让人唏嘘,但在临终托梦给王熙凤的言语中,能够感受到她对家庭荣衰的深深挂念。

《红楼梦》观后感600字篇2

充满荒谬的话语,一个苦涩的眼泪读红楼梦,我总是感到感动和遗憾。虽然结局已经背得很透彻了,但我也知道剩下的是一个血淋淋的残阳,但我还是忍不住要把它翻一翻,原来我并不欣赏《红楼梦》。贾宝玉的哭诉,林黛玉的软弱,王熙凤的行为,都成了我讨厌的理由。只要翻开几页,在月光下深睡一觉,回首往事,时间的缩影便浮现在脑海。当时,我喜欢阅读,四大名著,历史记录,一般知识的紫芝,昆虫记录的各种中外著名的作品,我知道一点,其实他们都是吞整体。但那时,我只看《红楼梦》中的好字好句,不能谈“读书”。偶尔,我认真地读了几句话,主观地认为只有黛玉和宝玉在一起才是现在最好的结局,再一次拾起了红楼梦。

我不记得看了多少次,但至少这一次我走进了红楼梦和大观园里各色人等的心。我欣赏黛玉的诗性和生活,但我不想成为她;我同情宝钗,也同情她成为家庭婚姻的牺牲品。一次又一次的痛,一次又一次的笑,我的思绪也跟着它们的经历,在朦胧的月光下飞向贾府,贾府就像瑶池的仙境,也像地狱。但《红楼梦》中的人物无法逃脱曹雪芹为他们设计的悲惨命运。因为红楼梦只是飘浮在人间的一个凄美的梦

《红楼梦》只是中国文学艺术的一个角落。中国文化就像大海,如果你用一生去了解它,你可能不会彻底地了解它。但它让我相信,我们是一个诗意的民族,我们尊重人性中的美好元素。我们的灵魂,一个有着几千年历史的民族的灵魂,将在这样一种灿烂文化的支撑下崛起!我坚信!

《红楼梦》观后感600字篇3

读完《红楼梦》,千百种思绪一起涌上心头。

喜,为宝玉黛玉迎春等人一起放风筝时的快乐;那欢声笑语能飘出去好几公里,与散发着淡香的海棠融为一体。姐妹们好久没有那么快乐的团聚了,个个都剪了风筝线放走晦气,此情此景,似掬一捧如水的柔软于心间,阳光温淡,岁月静好,只希望时光在这一刻停泊。

怒,为薛姨妈的计谋;看似慈祥,内心波涛四起,凶猛的如一只恶虎,不仅想争夺二奶奶之地位,还假意劝说把黛玉许配给宝玉,却用她的一言一行悄悄地将宝钗向宝玉移进,把宝钗插入她们之间。可知,黛玉和宝玉是相互依靠的灵石和仙草,从小又一起长大,深情厚谊。将他们分开,不知道要哭倒多少座长城呢!黛玉化作香魂,跟薛姨妈也有一定的关系吧。

悲,为黛玉的死;她流过那么多泪,有一大部分是因宝玉:宝玉惹她了,宝玉和其他人玩耍时吃醋了……最重要的是,宝玉和宝钗结婚之时,可怜黛玉泪都流干了,血都止不住了。回想起父母双亡,和宝玉打闹时的时光,加上重病在身,身体薄弱,就这么断了气。真是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这才貌双全的美人——林黛玉,就这么烟消云散。

红楼的梦,是一场五味杂陈的梦,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说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在红楼梦的背后,是红楼曾经的辉煌,是作者曹雪芹经历过的起落人生……

《红楼梦》观后感600字篇4

《红楼梦》这本书是四大名著之一,作者曹雪芹和高鹗呕心沥血,把一个个性格鲜明的人物跃然在纸上。《红楼梦》造就了众多不朽的艺术典型。小说中有名姓的人物就多达480余人,其中能给人深刻印象的典型人物至少也有几十个。而宝玉、黛玉、宝钗、王熙凤则成为千古不朽的典型形象。《红楼梦》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写出了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和独特性。作者善于根据人物的不同地位,以不同的手法,对人物进行多层次、多方位的描写从不同的角度刻画他们的特征。特别是书中的主要人物,他们往往具有复杂、多面的性格,不要说宝钗、袭人,即使像豪爽单纯的史湘云、道貌岸然的贾政,也不是由单一特征所构成的。

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是全书的主要内容。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也超出了”才子佳人“的模式。贾宝玉不是才高八斗、金榜题名的状元郎,而是蔑视功名利禄、”于国于家无望“的情痴林黛玉爱贾宝玉只是为了自己的心,从不曾劝贾宝玉去求什么功名利禄。正是在超脱了世俗偏见的共同理解的基础上,宝黛之间建立起相互爱慕高于其他一切的纯真爱情。

这种爱情支持贾宝玉在冲破封建思想束缚的路上走得更远,爱情的毁灭使他割断了同封建家族的最后联系。贾宝玉最终弃世出家了,他对这个世界的彻底绝望实际上表达了曹雪芹对当时社会的无情否定。

《红楼梦》观后感600字篇5

第一次接触的是被拍成电视剧的《红楼梦》,记得当时还是很有兴趣的,想了解林黛玉的才华、薛宝钗的胸怀、贾探春的性格、王熙凤的泼辣。。。。。。。。。。。。带着这样的好奇心,把《红楼梦》看完了。但是,不知过了多久,突然觉得应该好好的看书上的原作,这样才能真正了解其中所蕴含的种.种意义。

第一次捧起那本散发着淡淡墨香的《红楼梦》时,有种前所未有的满足感,想把它彻底看明白。

故事讲的是一个家族的兴衰,一个家族的大小故事。主人公为贾宝玉,他应该说来是一个柔中稍稍带刚的男子,他的柔有部分是因为环境所致,他们家上上下下几乎都是女性,掌管全家的也全是女子,自然而然地就应了一句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他们的家族是因为家中一女子进宫当了皇帝的宠妃而盛起,于是他们天天吟诗作乐,而其中又有两女子非提不可,那便是薛宝钗和林黛玉。林黛玉生性猜忌,多愁善感,可贾宝玉偏偏就是喜欢她,她身子弱,老祖宗看不上她,便骗贾宝玉与薛宝钗成亲,林黛玉闻讯气死,而当贾宝玉揭开喜帕发现并非林黛玉,而林黛玉又身亡,悲痛欲绝,出家当了和尚。

尽管看过了,但是书中有的描述还是演员不能及的,还是被书中所描述的传奇故事所吸引。

既然描写的那么好,其中的一些经典场景当然让我难忘。如,黛玉葬花、湘云醉卧、晴雯撕扇、宝钗扑蝶、宝玉挨打等等。。。。

《红楼梦》观后感600字篇6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娴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读过红楼梦,最让人怜悯的或是林黛玉——这“阆苑仙葩”了。说她貌美拟七仙,文采比易安。唯独自幼体弱,累弱多病,却更让人疼惜。黛玉是如水的女子,她的性格里独有的叛逆和孤僻,以及对世俗的不屑一顾,令她处处显得特立独行,卓尔不群。沁芳闸葬花吟诗,发出“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的悲叹;大观园喜散不喜聚,独身一人也不觉寂寞;她淡泊名利,从不劝诫宝玉考取功名……种.种这般,她始终执著着自己的那份清纯。

欣赏黛玉的诗情画意,灵秀慧黠。黛玉每每与姐妹们饮酒赏花吟诗作对,总是才气逼人,艺压群芳。藕香榭魁夺菊花诗,稻香村传语《桃花行》,无论是“青灯照壁入初睡”的诗情,“残漏声催秋雨急”的画意;还是试看春残花渐落”的哀婉,“一声杜宇春归尽”的幽情;无不体现出她娟雅脱俗的气质。

可惜的是正因为她的清高使得大观园上上下下数百人没有一个是她的知音,除了宝玉。可又是因为她的多愁善感,患得患失,那宝玉也总让她伤心流泪。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我喜欢黛玉,因为她和别人不一样,她有着绝尘而纯粹的美,而且她不堪于屈服命运,她渴望改变命运,她以少女般懵懂的.心,叛逆着,孤傲着,让人们不得不仰视她,崇敬她,或许这并不是她的本意;又或许,这只是她想伪装自己,不想再受到伤害。

而这偏偏又为世俗所不容;矛盾无法解决,我们也只有看着潇湘远去的背影,独自落泪了。

《红楼梦》观后感600字篇7

四大名著,深邃而又神秘,这个暑假,我解读了最难解读的一本奇书——《红楼梦》。

红楼梦主要讲了封建社会里,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由富到衰的全过程,刻画了种.种对封建社会的憎恨与无奈,在封建社会里,事实都用权力说话,无人相信法律对于他们来说是公平公正的。

这本奇书看一遍甚难懂得,只有仔细琢磨,才能懂得其中的含义。那通灵宝玉,是贾宝玉的灵魂,佭珠仙草为了报答神瑛侍者——贾宝玉对他的灌溉,化作林黛玉泪洒红尘。前面一段的太虚幻境,别有一番韵味。说是红楼梦,其实本意就是石头记,那块女娲补天留下的通灵石,造成了一场未完待续,永远无法结束的梦境。

最然我憎恨而又同情的便是王熙凤,他害死尤二姐,心狠手辣地逼迫了多少无辜的人。很多人认为他是一个性格泼辣,十分恶毒的人,但是我认为,在这样昏庸无能的社会,她无心无力,为了生存,为了自我利益,他不得不这样做,这一切,都是自找的。

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就像一盘碎渣,贾母觉得林黛玉身子弱,又看到宝玉和黛玉的爱情,不觉同意了宝钗做宝二奶奶的位置。而林黛玉,则因疑心和嫉妒吐血身亡。一个是寄人篱下的孤儿,一个是皇家大商人的女儿。如何攀比?黛玉对宝玉来说,只有怜爱。透过宝玉的眼睛,这位“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的千金小姐美中有自然,她那雪白一般的酥臂,肌肤润泽,仿佛“一池出芙蓉”,不觉动了羡慕之心。林黛玉,这朵病态的红玫瑰,如果在一起,红玫瑰就会凋谢。薛宝钗,则是脸若银盆,眼如水杏的是白玫瑰,在贾宝玉心中永远取代了这个位置。

红楼梦里还有很多经典片段,如黛玉葬花,宝钗扑蝶。这些令人吸引的部分读的我如痴如醉,一遍再一遍反复读下去……

《红楼梦》观后感600字篇8

十八世纪上半叶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社会生活,将其攫娶裁剪,再加以创造,《红楼梦》这幅画卷就这样展现在我们眼前。一经问世就成为“中国小说文学难以征服的顶峰”,是当之无愧的经典之作。

作者曹雪芹,名沾,字梦阮,号雪芹,另外还有芹圃、芹溪、芹溪居士等字号。祖籍襄平。出生在贵族家庭,年仅十岁的他亲眼看到家庭遭受沧海桑田的变故,对封建统治的没落命运有了切身感受。从1752年起,他终于挥洒出一部不朽的现实主义巨著《红楼梦》。

《红楼梦》是一部有关爱情的小说,但作者并没有把着眼点完全放在故事情节上,而是在人物塑造方面下足了功夫,显示出高度成熟的艺术水准。全书共刻画了四百多号人物,不同的身世命运,不同的生活情景,在曹雪芹的笔下,人与事的来龙去脉,一概井然有序,从容自然。上至皇庭贵妇,下至走卒车夫,其神色、语言及个性,都贾宝玉,荣国府的嫡派子孙,衔玉而生。前世为女娲补天剩下的一块灵石。从小淘气异常,但其聪明乖觉处,百个不及他一个。

贾宝玉是小说的核心人物。他聪慧异常,出类拔萃,但他不肯“留意孔孟之间,委身于经济之道。”他是大家庭中的宠儿,但命运却不由得自己做主,与林妹妹相契相知,抒发真性情真心意,却被逼着娶了宝钗,终离了俗世,走入茫茫大雪。

林黛玉,前世为三生石边的一株绛珠草,受赤霞宫神瑛侍者的甘露之惠,愿跟其下凡还尽眼泪。她绝丽脱俗,雅若天仙,虽然她是寄人篱下的孤儿,但她生性孤傲,心思敏感,才华横溢,个性纯真灵净,说话率直有时却也刻保她常怀隐忧,感物伤情;暮春时节,见落花飘零,就锄坟葬花。最后黛玉泪洒百日,泣血而死,还了前世情缘,留下悠长的深思。

《红楼梦》观后感600字篇9

有一部含笑的悲剧。《红楼梦》不只是描写了一个封建贵族家庭由荣华走向衰败的三代生活,而且还大胆地控诉了封建贵族阶级的无耻和堕落,指出他们的种.种虚伪、欺诈、贪婪、腐朽和罪恶。它不单指出这一家族的必然崩溃和死亡,同时也暗示了这一家族所属的阶级和社会的必然崩溃和死亡。曹雪芹笔触下所创造和热爱的主人公是那些敢于反判那个垂死的封建贵族阶级的贰臣逆子;所同情悼惜的是那些封建制度下的牺牲者;所批判和否定的是封建社会的虚伪道德和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一边是木石前盟,一边又是金玉姻缘。一边是封建社会下必须追求的功名光环,一边是心驰神往的自由之身。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为我们展现了这场无声的较量。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悲剧爱情故事浓缩了这场较量的全部硝烟,“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质本洁来还洁去”,在面对封建礼教下的种.种迫害和冷漠,甚至以生命的付出为代价,质本洁的追求始终不弃。我们感叹贾、林两人爱情的悲剧的时候,看到了造成悲剧的一个重要因素:林黛玉的清高的个性,她的个性与当时的世俗格格不入,无法与社会“融合”,她的自卑情结正是她自尊的体现,也是她悲剧的开始。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假假真真,让人琢磨不透《红楼梦》中的一切,林黛玉作为灵魂人物,她与常人不同,她就是她,一丛清高孤傲的、孤芳自赏的空谷幽兰。林黛玉的自卑情结是命运所赐,也以此写成了她的命运。

96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