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茶花女的观后感
写观后感可以帮助观众更好地总结自己的观影体验,从而更好地吸收电影中的营养,提升自己的影视文化素养。写关于茶花女的观后感要注意什么?这里给大家提供关于茶花女的观后感下载,供大家参考。
关于茶花女的观后感篇1
这两天再读一本小说,名字叫《茶花女》。虽然老早都听过这本书,但是这也是头一次认真的阅读,虽然才看了不到一半的内容,但是她已经深深的触动的了,同样的身为女人,就是因为出身,所以她的身份地位,甚至一生差别就变得那么大。
我希望她那偶尔的放纵自己,偶尔的忧伤,偶尔的忘我,偶尔的冷漠,这一幕似乎都曾经在我的心灵深处出现过。
我门是现代人,有些历史我们是无法去体会的,但是那种朦朦胧胧,模模糊糊的景象,那种全靠人用口来传诵出来的东西,仍让觉得震撼。她为什么会选择那样去生活,她是不是有更好的机会可以让自己的日子变得正常一些呢,她是不是也曾后悔自己最先踏出的那一步呢?这些都不曾得知,这些都随着她的逝去而变得无影无踪,最后只剩下大家茶余饭后的谈资。
她又是否想到过,她的生活会在百年后被人们看到,被人们去谈起呢?
关于茶花女的观后感篇2
今天我真正领略了这部世界名着给人带来的震撼力我的心在读后很久仍颤抖不已。我不知道几百年来它使多少人同情和伤心地落下了眼泪但它确实让我长久不息地难过和同情。
无疑这是一段感人肺腑的悲壮凄惨的让人同情的美好的爱情尤其在十九世纪中期资产阶级社会早期世态炎凉中赤裸裸金钱关系的那个社会更让人赞叹不已。
没有华丽的文字但那真挚的感情对白却让每一个有过恋爱经历的人身临其境渐渐地把主人公与自己融为一体能够设身处地地为他们的恋爱着想为他们的欢乐而轻松为他们的悲剧而沉重。
《茶花女》描写一个妓女的爱情悲剧取材于当时巴黎一名妓的真实故事。据考证这个妓女名叫阿尔丰西娜·普莱西。因家境贫困十五岁出走巴黎由于她天资聪颖关税便开始出入巴黎各大舞场成了有钱的阔佬、公子哥们猎艳的口肉以后便靠容貌和肉体换取奢侈的生活享受。终国过度的暴饮、狂欢和不分昼夜的肉欲纵横而染身肺痨吐血而死二十三岁就过早地离开了人世。小说的主人公玛格丽特本是一位贫穷的乡下姑娘为谋生来到巴黎不幸落入风尘做了妓女染上了挥霍钱财的恶习;她疯狂地寻欢作乐麻痹自己但内心却讨厌这种空虚的生活。这个依旧保持有纯洁心灵的沦落女子向往真正的爱情生活后来被阿尔芒的一片赤诚之心所感动彼此深深地相爱在远离巴黎市区的乡间过起美满的田园生活。玛格丽特受到创伤的心灵也开始愈合并决心彻底改掉过去的习惯永远和阿尔芒在一起享受一个正常女人的真正生活。不幸阿尔芒父亲的出现粉碎了她的美梦他的虚伪、自私再一次把玛格丽特推入灾难之中。她被迫离开了阿尔芒事后遭到阿尔芒不明真相的种.种侮辱和伤害终因心力交瘁饮恨黄泉。
玛格丽特一个在巴黎混迹与烟花柳巷的风尘女子一个身染重病沉疴的女子一个过惯了穷奢极侈生活的女子似乎是不应该有真正的爱情的。他似乎只应该有商业的感情而不应该从中解脱出来去收获真正的爱情灵魂上的慰藉。而一旦获得似乎就预示着一个悲剧的开始。她们这样的人平时只能沉醉在纸迷金醉的物质生活中尽力掩饰和逃避真情的流露而一旦确定了真爱归宿便会毅然去追寻争取。玛格丽特就是这样的女子。
关于茶花女的观后感篇3
《茶花女》是法国著名作家小仲马于1848年发表的一篇长篇小说,很快便闻名于世,四年后又改变成为剧本,在戏剧界也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书中的男主公,阿尔芒是一个真诚、热情的人,他有些冲动,有点固执,也有着一些嫉妒心。他对玛格丽特一往情深。女主人公玛格丽特美丽、善良,虽然她沦落风尘,但依然保持着一颗纯真的心。放荡红尘,奢侈的生活方式,因为她的精神是极度空虚却十分高尚的。
在这个只有表面华丽,而内心丑恶的现实里,人们彼此欺骗,用虚伪遮掩着自己。
我觉得《茶花女》是一部描写爱情悲剧的小说,语言朴实无华、真切感人。这本书歌颂了玛格丽特与阿尔芒之间的纯洁、真挚的美好爱情,书中玛格丽特与阿尔芒之间有着纯洁美好的爱情,尽管他们的身份地位不同,但他们心中始终保持着对爱情的信仰,并且可以为了爱情牺牲自己,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敬佩,虽然故事的结局让人伤感,但我们也能感受到他们彼此热烈的爱。
至于《茶花女》一书中蕴涵的多少文学价值,社会意义,赞扬的,忏悔的或是批判的东西等等,我都无心再去追究,只想好好回味文章里的一切一切,单纯的表达自己最真切和最直接的感受!
关于茶花女的观后感篇4
过度充足的睡眠,似乎并不能给混沌的时间观念一丝调和。脑子该迷糊的时候,还是不那么清晰。迷迷糊糊中,在图书馆里一页页文字翻过去的时候,再回忆起来就像前尘往事那么虚幻如烟。打动人心的故事,好不容易给予的丰富的情绪,却一瞬间在众多俗事中烟消云散。躲在高大书架里、暗淡的灯光下,手捧一本几百年前异国他乡的落魄文人所编的故事,暗暗地想着一个或许不存在的女人,她的眼泪,她心底的呐喊。
而现在,午夜里坐于桌前,回想这样的一种寂寞与禁锢,是如何在光辉耀眼的心灵中,完成这样悲戚的融合。如此的光景正如她的心灵,幽暗却又灿烂夺目。
世界并不能很好地理解一个人,尤其是追求着真与爱的灵魂,经常在冷漠的人世规则中,消耗着生命的能量。终,不是刚烈赴死,便是屈就而活,自身也成了这个规则的制定者、成为了桎梏的一部分。古往今来,芸芸众生大抵如此。跨越对于物质的恐惧,对于大部分人来说,不可强求。残酷的世界,往往也总是压榨着至情至性的灵魂。当整个社会陷入了一种过度泛滥的寻欢作乐、歌舞升平之时,真挚的爱和悠长的美往往被剥夺、被瓜分。因为真善美,往往都带着一丝丝清爽的悲凉,而非像浓糖一般粘稠。
香榭丽舍大街的繁华掩盖着她淡然接受的难堪处境。身为上流社会中流转的妓女,心中隐藏的凄凉,更无人说。
从小起,我们往往被教导,他是优秀的,而他是笨拙的,对于每一个人,我们按照父辈的观念,分清层次,分清喜好,但常常忘记了对于对象的尊重。每个人奔波于世上,做劳累的工作也好,从事高端的劳动也罢,都有其自身的一片心灵。以身份论思想,难道不是很愚蠢吗?我见过崇高的品格体现在乞丐身上,也见过贼眉鼠脸的表情暗暗潜伏于所谓高层之中。人性的光明与黑暗,并不随世俗地位的高低而定。我们是否太残酷,对待一个高雅的灵魂,常常用并不公平的尺度来衡量了呢?
我是四月多开始读这本书的,我并不知道在一百____十年前的四月,阿尔芒,那个深爱着玛格丽特——戈蒂耶的男人,是这个季节去墓地看他的爱人的。也不知道这本书的故事是怎样的感人。
在我看本书的两个月前,无数年前的那个时候,二月二十日夜里两点多,她死了,在痛苦与绝望中,在充满泪水,又无力的渴望能见到爱人的焦脆中死了,是教士的洗礼,上帝带走了她,还是疾病的折磨,心身疲惫而离开。我并不知晓,我只知道,这也许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或者,这是一段真实存在的爱与悲剧。为了对方,做出什么牺牲都愿意。我想我已经深深的被他们的爱情所打动了,虽然没有山盟海誓,没有白头偕老,但是我想像他们那样已经够了,至少在这世上曾经认认真真的去爱过了一回。茶花女是离开了他,但是我相信,她永远在他心里。
有时候书中描述的东西可能不全是真实的,可是它难道不就是我们生活的剪影吗?我热爱生活,我爱我的亲人朋友,这些就够了,哪怕我的物质生活很匮乏,哪怕我再遇到什么挫折,我想我也会好好的生活下去。
我读完《茶花女》后第一个感觉就是同情玛格丽特小姐,因为她为了爱情不惜牺牲一切,到最后却因为要维护阿尔茫家族的颜面才放弃了爱情。
《茶花女》中的茶花女是指玛格丽特小姐,茶花女是众人给她的名字,世人之所以给她这个名字是因为她每天都戴一朵茶花,有时白,有时红。她明白人们对她的态度,然而她只不过是一个弱女子,生存尚且顾不暇接,当然不会想得那么通透了。她用本能——蕴含在生命中爱的能量,毫无保留地绽放了爱的花蕾。凭着这爱,凭着爱带来的勇气,跨越了自卑与现实的枷锁,奋不顾身扑向自己所爱之人。如今的世界中,世人一定认为这是傻气至极的举动,但隐隐于每个人心中,谁不曾渴望那一份悸动的真实和浪漫?压于心底一方的童真,一直在召唤着它们。只是因为畏惧,我们不仅压抑,而且自嘲;不仅自嘲,而且嘲笑他人。每个人都嘲笑他人之时,冷漠也大抵由此诞生。
《茶花女》主要讲述的是一个乡下来的一个小姑娘不幸沦为妓女,因为要讨伯爵们的欢心,所以,玛格丽特一年要花费十万法郎,可她收入又不高,所以欠下了巨债。接下来,茶花女在剧院遇见了阿尔茫,因为初次见面,所以阿尔茫有点拘束,可就因为这点拘束让阿尔茫与玛格丽特的初次见面成为笑柄。后来,茶花女病了,最后去疗养院待了两年,而这两年里阿尔茫每天都去茶花女的住宿打探病情可他从不留下姓名。然而玛格丽特也在疗养院里认识了G伯爵,最后G伯爵人茶花女当干女儿。接着他们两个一起回了巴黎。茶花女回巴黎以后认识了阿尔茫,于是茶花女成了阿尔茫的情妇,可茶花女从不跟阿尔茫要钱。后来阿尔茫每天除了去茶花女家就是去赌场打发时间。突然茶花女说想去乡下生活,不想再做别人的情妇了。阿尔茫答应了,可茶花女还欠别人四万多法郎,所以茶花女只好把家具、车子还有衣服给卖了,把这钱还给别人。但这也只是杯水车薪而已,可是茶花女毅然跟阿尔茫一起生活。可是好景不长,就在一天早上,阿尔茫的父亲来信了,他在信上说,让阿尔茫去公寓见他。阿尔茫一见他父亲,他父亲就让阿尔茫离开茶花女,可是阿尔茫不答应并且一口就回绝了父亲。阿尔芒的父亲一见阿尔茫不答应就去找茶花女,茶花女一听就不答应,可是阿尔茫的父亲一直在劝茶花女,最后茶花女为了维护阿尔茫家族的颜面伤心地离开了阿尔茫并且留下了绝情的话,于是阿尔茫放弃了茶花女,并且跟他父亲回去了。两个月以后,阿尔茫回到了巴黎,他回来以后想尽办法来折磨玛格丽特,最后出花女因为受不了折磨说以离开了巴黎,而阿尔茫看见茶花女离开了也离开了巴黎。后来玛格丽特的病情恶化了所以就写了一封信给阿尔茫让他来见自己的最后一面,可是阿尔芒没来得及见茶花女的最后一面,可他回来以后看了茶花女的日记。他看完以后十分后悔。
他们的相识持续了三年,漫长乏味而又有思念,只有初恋过的少男少女才会体会到的滋味,这是有抱怨,有希望,有兴奋,有失落的多变气候。他们的相爱却在最终相识的那一刻,似乎在一瞬间,他们已认识了好多年。因为真诚是能在那一刻感化冰川,阿尔芒和玛格丽特——戈蒂耶的相爱持续了六个月,那是她最美好,最幸福,最快乐的日子吧!她体会到多少人一辈子都不会懂的爱情,超越千年的幸福,虽然经历了阿尔芒多次因嫉妒其他男人而产生的小插曲,爱情得幸福依然是一种完美=。在十九世纪的法国,工业社会的发展及工业对生命的压榨下,能产生完美的,虽然暂短的爱情,也是可贵的。是社会完成他们的相爱吗?不是的,是玛格丽特的勇敢,善良和高尚。当阿尔芒因为玛格丽特欺骗他与G伯爵约会而写讽刺的信;当阿尔芒不理解瞒着他去还债,然后离开巴黎,而新生抱怨;当阿尔芒因玛格丽特忍痛离开找N伯爵后报复她时,是玛格丽特,她的高尚的心,真诚的爱,使阿尔芒在知道真相的那一刻悔恨而扑倒在她的脚下。真爱因真而重,因重而有关注,因关注而有怀疑,爱情就是这样,难舍难分。不知道世界真的有上帝吗?有的话,我们的主人公犯罪的时候上帝把她宽容了,但当她因爱情而变得高尚悔过时,上帝却没有给她机会。或许上帝吃醋了吧?难道上帝也喜欢美女?任狂风在宙宇间咆哮,任思愁在心底里沸腾。当一切都沉淀下来,只有唯一的遗物《玛侬——莱斯科》,留着。
读完茶花女,我发现自己恍然退出了十九世纪的法国,忽然又回到现实的世界,而那个故事也尘封在法国十八世纪,等待着下一个来访者。
今天是五月十五号,离四月份也已有几个星期了,小仲马大概就是在这个季节开始述写这部书的吧!没有添加自己的闲言簇语,因为所有的文字都是故事的翻译,真切,感人,甚至大部分话语都以第一人称叙述,先是作者,后是阿尔芒,还有那一叠叠被思念流过的信,是出于对爱情的尊重,还是出于对茶花女的敬意。
要我说,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呢?其实我想真正拆散阿尔茫和茶花女的人是阿尔茫,如果当时他坚持的话,也许事情就不是这样了,跟何况他既然放弃了,那就不要去折磨玛格丽特,俗话说得好“好聚好散嘛”又何必去折磨她人呢!所以现在我们就要珍惜现在的一切,不要等到失去了才后悔。不过话说回来玛格丽特还真可怜,而我之所以同情她是因为他对爱情的追求和牺牲打动了我。
无论故事发生过多久,真实的故事,总让人相信,这世界还有爱。
我看到网上有人写了篇关于茶花女的读后感,觉得写得很好,理解得很深刻。我会把它登出来,我就不再写了不是偷懒 微笑 只是觉得应该不会比他写得好。
关于茶花女的观后感篇5
小仲马的代表作,在一个月内被一气呵成,是一段悲伤而又甜蜜的恋情的见证。即使现实中小仲马无法使玛丽·迪普莱西复活,可是有他塑造的玛格丽特将千古流传。所有读过《茶花女》的人心中都有一个玛格丽特。她虽然流落风尘,却可以为所爱的人奉献一切。
生活总是很残酷,会把人逼向绝境。所以一个人的地位不能代表他的心灵。世界上有许多玛格丽特和阿尔芒这样的人,虽然处在不同的地位却都不能随心所欲。因为社会有一种潜意识,它会驱逐违背它的思想和人,无论那些思想是否正直而善良,无论那些人是否无奈而悲伤。许多人都在默默遵守它,而背叛他的人会痛苦甚至死亡。背叛者的恶行或功勋要么流传千古,要么被人遗忘。
我从不是一个大胆的创新者,我没有抛弃一切的决心,所以我永远不会有故事主人公那样的摧肝裂肺的悲伤吧!
关于茶花女的观后感篇6
“她从来只带茶花。一个月中,有二十五天她带白色茶花,另外五天带红色茶花。没有人知道这颜色变幻的原因。在巴尔荣夫人的花店中,她被人称作茶花女。这名字就叫开了。”这就是茶花女。
我感受着玛格丽特的悲剧,期间不知有多少回想哭的冲动,竟没有流出一滴眼泪。这也许就是玛格丽特在我心中的定格。读完小仲马先生的《茶花女》,我的心情许久不得平静。也许是一口气读下来的缘故,又或者是由于作者是有过类似的亲身经历,整个故事异常真切。头脑里清晰地呈现着茶花女美丽圣洁的面容——因为“她的一生是罪人,而她死时是教徒”。
玛格丽特是个天使,她生活在最肮脏的领域,却保持着茶花般洁白清新的气质,她富裕奢侈却又一无所有。命运待她不公,试问谁想成为人们蔑视的对象?一个软弱的女子,在那样的生活环境里,哪有能力抗争?直到阿尔芒的出现,才带来了茶花女生命的阳光。伟大的爱情似乎总免不了缺憾,也许还是致命的。不是因为阿尔芒负担不起茶花女的生活,而是茶花女竟然为他改掉了过去奢侈的生活习惯并愿意与他过上朴实幸福的平淡生活。我所敬佩茶花女的也正是这一点。阿尔芒遭到父亲反对后未动摇对茶花女由衷的爱,他立场坚定,甚至不惜与父亲反目;茶花女对阿尔芒的感情也始终如故,但她表现得更无私,她为了阿尔芒的幸福,为了阿尔芒家庭的利益,毅然决定离开他。可想而知,茶花女离开小村庄的那天晚上,是多么得撕心裂肺啊! 最不忍心读的是茶花女临终的日记。在日记里,她向阿尔芒述清了一切,字里行间到处可以体味到她对阿尔芒真切的爱。失去他,茶花女便觉生活已无希望,一切也可告以完结。于是,她放任自己,以至病情逐日加重。直到死神就站在她身前时,她还一心惦恋着阿尔芒,多想临死前再见他一面,却至死也未能如愿以偿。
在看看冯梦龙笔下的杜十娘,她的命运和茶花女惊人的相似,她的那个百宝箱里还有着惊人的财富。从何而来,那是她血泪的见证。她是用她的屈辱换来了物质上的富足,心中却无限向往美好的正常人的平静的生活。她同样聪明、美丽、善良。李甲对她的感情开始也是真的,但是自古以来,烟花女子的命运都是血和泪写成的,杜十娘也不例外。李甲一面对自己的家人心存畏惧,一面是又把杜十娘看成了一个待价而沽的货物。当孙富要高价购买杜十娘的时候,李甲的丑恶嘴脸就一览无余了!李甲的丑恶用心是一举多得,既摆脱了负担,又得了一大笔钱,这就是我们的谦谦君子!杜十娘终于明白,自己离开了一个小的丑恶的地方,最后还是逃到一个大的罪恶的地方罢了。她带着她对命运的绝望、愤怒、屈辱跳进了江里。她至死最终无依无靠。杜十娘是那样的爱生活,可是生活到底又给了她什么?——绝望!
杜十娘比茶花女不幸的多,因为她的一生没有遇到人性的美好的东西,而至少茶花女遇到了,这一点美好的东西让她的一生有意义。
还记得金庸名著频繁出现的经典语录:“问世间情为何物,只叫人生死相许。”又或是作者的言语:“一颗只能用世间最涩的泪才能打开的心,曼侬•莱斯特,面对玛格丽特•戈蒂耶,最终只有惭愧。”
关于茶花女的观后感篇7
我久闻《茶花女》的大名,却不曾真正的阅读过。今天我怀着激动而又好奇的心理,翻开了书的第一页,接着第二页三页…小仲马那优美的文字和感人又悲苦的故事情节深深的吸引了我…使我迫不及待地一口气把书读完,把每个文字都咀嚼一遍。
今天我把《茶花女》这本书看完了,是一个悲剧。它让我知道了很多关于人生的东西……
阿尔芒和玛格丽特那曲折而又悲惨的爱情故事感动了那一颗颗充满爱或冰冷的心…
玛格丽特虽然是个妓女,但她的那颗心比任何人都可贵,善良、仁爱、火热……最重要的是她充满了爱……她不贪图富贵钱财,只希望拥有幸福,能和所爱的人在一起……
她有着迷人的面庞和能说会道的巧嘴,虽然她有着一定的孤傲和独立,但很容易被泪水所融化……她可以为自己所爱的人的前途,光景而放弃自己的爱情和幸福,做出重大的牺牲……并为此保守着秘密,直到快死为止……她是一位可怜的女性,一生都没有得到过自己的所爱,但是她心中爱的火花却使她的人生令人不能不为之动容……
我最喜欢里面的“亚芒”这个人物,他是一个重情重义的人,虽然“茶花女”是个交际花,但他还是和她在一起了。交际花也是人,她们也需要“情”。最后是亚芒的父亲摧毁了这段美丽的爱情,当他知道悔改时,“茶花女”已经面临死亡……
我觉得虽然是父母给了我们生存的权利,但他们不应该干涉年轻人的感情生活,可以适当提提建议,绝对不可以说“我不喜欢他(她),不许进家门!”……
这样会搞的两败俱伤。
还有就是“茶花女”的干爹,是一个伯爵,因失去女儿痛不欲生;又因“茶花女”和自己的女儿非常相似,所以认她为干女儿。经过种种突如其来的灾难,他们都打开了心结,但幸福过后来临的总会是痛苦:当茶花女觉得和亚芒结婚时,传来了伯爵辞世的消息,茶花女有一次受到打击。最后因肺病去世……
一个催人泪下的动人故事,一段理想与现实的较量,一部可歌可泣的爱情史诗。《茶花女》,一首悲欢离合的爱情颂歌。茶花用来形容茶花女玛格丽特是最好不过的,美德、艳而不妖、对爱情不离弃,茶花就是玛格丽特的真实写照。
很久以前我就听别人说过《茶花女》这本书,但我家只有英文版的,所以一直没有读过。暑假,我来到魏老师家看了许多书其中就有我渴望已久《茶花女》。
看过这本书后我终于知道了这本书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喜欢,虽然它的文字没有华丽的色彩,但它的字里行间都透露着真挚的感情。
刚看茶花女的时候我并不知道这是在说什么,只以为茶花女就是街头卖花的女子,后来才知道她是一名职业妓女,之所以叫茶花女是因为她从来只带茶花。一 个月中,有二十五天她带红色茶花,另外五天带白色茶花。没有人知道这颜色变幻的原因。在巴尔荣夫人的花店中,她被人称作茶花女。这名字就叫开了。虽然她是 名妓女,但我从她的话语中能看出来她是非常向往美好生活的,因为她是那么的爱花,不知道他为何对话情有独钟,也许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只是她身背一大笔 债,光靠一个人是无法还清的,这可能就是她当妓女的原因吧。
看完结局,想不通小仲马为何把结局写的如此悲伤,催人泪下。在茶花女生前她的一切都那么奢华,但最后也只能在冷漠中死去,最可悲的是她死后,那些先前喜欢她的人便急于拍卖她的物品。她就像一堆没有用的垃圾,被人们遗忘,无声无息地消失。
相许玛格丽特人生中最值得自己高兴的事就是认识了阿尔芒吧,但阿尔芒虽然爱她但并不理解她,觉得她在欺骗自己,阿尔芒给了她许多快乐,但也给她带来了不少的痛苦。
小仲马塑造的茶花女的确是一个可悲但又在痛苦中挣扎的美丽女子,最后希望玛格丽特的灵魂能够重生远离那阴暗的社会,能够每天快乐的生活着。
在茶花女的那个年代,妓女处于社会的低层处于社会最黑暗的地方,那里充满着污秽、杂乱。然而,玛格丽特却是黑暗中衍生的一朵艳丽的茶花,它有着自己独特的光芒,至少,我个人是这么认为的。
成为妓女,是迫于无奈的,若是这些弱势的女性在那个年代能够拥有属于自己的生活,那么妓女就不会存在,但事与愿违,人定胜天这句话不适用于这一群体,而今也如此。许多人还是会歧视这一行业的人,殊不知她们也有着世人无法承受的悲苦,她们想拥有一个理想都不能,她们被‘妓女’两字深深地束缚着,即使那个遥不可及的梦想是我们每天伸手可及的平常。
玛格丽特深受阿尔芒的感动,渴望通过纯真的爱重新开始,但是,阿尔芒的父亲反对他们的爱情,迫使玛格丽特离开阿尔芒,玛格丽特忍痛牺牲自己来之不易真爱,离开阿尔芒回到了过去的生活。阿尔芒误会她,认为玛格丽特贪恋财富放不下过去,愤然折磨羞辱她,她终于在冤屈、疾病之中含恨死去。
故事从她遇到男主人公阿尔芒开始。
然而,一切美好的故事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他们遭到了外界的反对,两人之间也时常存在误解和矛盾,再加上玛格丽特咳嗽病症越来越严重,于是这个悲惨的故事逐渐走向高潮。阿尔芒的最后一封信是这样的:
“亲爱的玛格丽特,我希望自己能像一个百万富翁似的爱您,但是我力不从心,您希望我能像个穷光蛋似的爱您,我却又不是那么一无所有。那么让我们大家都忘记了吧,对您来说是忘却一个几乎无关紧要的名字,对我来说是忘却一个无法实现的美梦。没有必要告诉您我是何等悲伤,因为您完全知道我是多么地爱您。别了,玛格丽特!您感情丰富,不会不理解我为什么要给您写这封信,您绝顶聪明,不会不原谅我的这一举动。”
最后的这些遗书一字比一字煽情,一篇比一篇动人,读起来声声哀怨,字字血泪,回肠荡气,酣畅淋漓,让人欲哭无泪,欲罢不能。但如果从现实的角度来看,这些字眼分明可以让读者看到作者对那种压抑人性、摧残爱情的虚伪而又残酷的道德观念的批判和鞭挞,听到作者发自内心深处的痛楚的呐喊。
《茶花女》自问世以来风靡全球,是最为浪漫动人的爱情小说的代表,以其为蓝本的舞台剧、电影更是层出不穷,影响力至今还是风尚尚存。历史上的茶花女原名阿尔方辛·普莱希,后来改成了玛丽·迪普莱希,因家庭的堕落,她12岁跟一卖艺老头四处流浪,耳濡目染她显得早熟许多,后只身来到巴黎打工,受到灯红酒绿环境熏染下,她改了名字成为了巴黎交际界红极一时的“女王”。
我们没能看到当今世界的黑暗,没能体会到这一群体的无奈、惆怅与悲哀,但是看过《茶花女》之后,心境必然多少也会受到熏染,看似成天纸醉金迷的生活让人羡慕,背后却是如此不堪入目,她们的悲哀在看过《茶花女》我们似乎多少能理解了。玛格丽特这一朵艳而不妖的茶花,在世界盛放过。
我喜欢茶花,当它凋谢之时,花瓣是不会分开的,永远都会扣在一起。自古以来花儿的凋谢总给人一种悲凉、凄惨的感觉,那种“花自飘零水自流”的惆怅,但茶花,却是连凋零也依然如此美丽,即使是生于黑暗之中的茶花也如此。
最令人难忘的自然是女主人公茶花女玛格丽特,她是活动在上流社会,寄居他人篱下,过着荒淫骄奢生活的交际花。用小仲马的话来说,她“既是一个纯洁无瑕的贞女,又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娼妇”。她善良、美丽、聪明,虽然沦落风尘,但依旧保持着一颗纯洁高尚的心。
当然不止她一个,古今中外的文字名著为人们留下了许许多多不朽的艺术形象,而玛丽特则完全可以跻身其间而毫无愧色。最闻名遐迩的爱情故事当属梁祝的“化蝶双飞”,牛郎与织女的“鹊桥相会”,许仙与白素贞的“断桥相遇”,董永与七仙女的“天仙配”,还有《红楼梦》中的“金玉良缘”“木石前盟”,国外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这无数或喜或悲的爱情故事,哪一个不是撼动人心,芳流百世?它们犹如天上一颗颗璀璨的明星,汇成爱的银河,成为不老的传奇!
《茶花女》这本书已经看完了,她心爱的男人,竟然对她由爱生恨,想尽办法的折磨她。不过其实对于两个相爱的人,要是想折磨对方其实很简单的,因为他们都太在乎对方了。
我想其实这就是真正的爱情吧,不在乎对方是谁,不在乎对方的身份地位,在乎的只有对方的心。故事悲惨凄凉,但很真实的写出当时社会的封建思想带给许多人莫大的痛苦。
这个故事很有意思,是一部很适合青春期少女少年们阅读。
这样的凄美的爱情悲剧每时每刻、随时随地都在上演,也许我们应该庆幸的是,真爱,永在!
一座冷情的墓碑前,站着一位孤独的神游者。清风扬起,吹动墓前那束永不凋谢的茶花,一片花瓣,飞向它该去的地方。如果可以,请允许我也让这座墓献上一束茶花,带着这样的寄语:茶花不朽,真爱永恒!
关于茶花女的观后感篇8
这两天再读一本小说,名字叫《茶花女》。虽然老早都听过这本书,但是这也是头一次认真的阅读,虽然才看了不到一半的内容,但是她已经深深的触动的了,同样的身为女人,就是因为出身,所以她的身份地位,甚至一生差别就变得那么大。
我希望她那偶尔的放纵自己,偶尔的忧伤,偶尔的忘我,偶尔的冷漠,这一幕似乎都曾经在我的心灵深处出现过。
我门是现代人,有些历史我们是无法去体会的,但是那种朦朦胧胧,模模糊糊的景象,那种全靠人用口来传诵出来的东西,仍让觉得震撼。她为什么会选择那样去生活,她是不是有更好的机会可以让自己的日子变得正常一些呢,她是不是也曾后悔自己最先踏出的那一步呢?这些都不曾得知,这些都随着她的逝去而变得无影无踪,最后只剩下大家茶余饭后的谈资。
她又是否想到过,她的生活会在百年后被人们看到,被人们去谈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