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范文网 > 观后感 > 观影心得体会 > 感动中国观后感1500字

感动中国观后感1500字

时间: 新华 观影心得体会

写观后感可以帮助你更深入地思考所观看的内容,从而更好地理解其主题、情感和思想。优秀的感动中国观后感1500字要怎么写?下面给大家整理感动中国观后感1500字,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感动中国观后感1500字

感动中国观后感1500字篇1

1、时间如流水一般匆匆而逝,很多的记忆已随日子的消失而褪色。但有一件事,让我历历在目,感动不已——那一份深沉的母爱。

2、母爱是多样的,有似水的温柔,有细微的关怀,有慈爱的笑容,有宽容的心胸……世上的母亲有千千万万,每一位母亲都有自己独特的那份对儿女的爱。我的妈妈,用她严厉而慈祥的爱,为我撑起一片温暖的天空。

3、有一件事在我心中久久不能忘记,那一幕像放电影一样一遍遍地浮现在我眼前。感动是一缕阳光,让你的心灵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能感到温暖如春;感动是一泓清泉,让你的情感即使蒙上岁月的风尘依然纯洁明净。感动是心灵的润滑剂,是最美的生命之花。

4、有很多事,在我的生活中慢慢滑过,逐渐淡忘,但有一件事却让我久久不能忘怀。它像一缕温暖的阳光,拂过我的心田。

5、每当我看到朱老师那和蔼可亲的脸的时候,我就会感到十分的温暖,一件件暖心的往事就会涌上心头。尤其是去年圣诞节发生的一件事,至今令我难忘。

6、有一种久违的体验叫感动,有一种醉人的滋味叫感动。感动,总是在不经意的一瞬,悄悄触动你的心灵。

7、感动是悬崖峭壁上百合花的灿烂;感动是父亲宽厚背上孩子甜甜的酣睡;感动是汶川土地上最后的生命的存在。因为爱与努力,有了奇迹;因为奇迹,有了感动。

8、善良,像一颗缀在叶尖的露珠,也许它很小,但它可以滋润一朵花并让它美丽的开放;善良,像一座草屋,也许它很破旧,但它可以让疲惫无助的旅人过一个平安的夜晚;善良,像一座心桥,也许它并不宽,但它可以联结所有相隔已久的陌生与期盼。一颗善良的心灵就是一片春天,悄无声息地温暖着那些遇到危难和受伤的生命。

9、什么是感动?有人告诉我,当你夜晚在灯下苦读,母亲的一碗热粥是感动;当你心中寂寞无助时,朋友电话中的问候是感动;当你漂泊而归,站台前家人那痴痴等待的身影是感动;当你生病住院时朋友的探视、问候是感动。

10、打开记忆的闸门,往事如翻腾的流水涌上我的心头。一个个清晰的画面在我脑海里浮现。令我记忆最深刻的还是那件事,它带给我深深的感动。

11、翻书的时候,一片银杏叶悄然滑落。我弯腰,拾起,惊觉这是初中毕业时同桌送给我的,背面上写着“珍重,朋友!”不记得当时是否有种想哭的冲动,只是现在,枯黄的叶片上早已是滴滴泪痕。想起,这世上还有一种心情叫感动。

1、有这样一句话:“人之所以会感动,是因为他生活在爱之中。”我现在才真正体会到了这句话的含义。

2、这件事在我心中久久不能忘记,那一幕像放电影一样,一遍遍地浮现在我眼前。生活中并不是只有惊天动地的大事能震撼人心,有时,一些小事就像一缕缕温暖的阳光,感动着每一个人。

3、这件小事一直印在我的脑海里,父亲的爱就这样点点滴滴陪伴着我,感动着我。

4、一把伞撑起一片天,妈妈爱的伞给我快乐和幸福。事情虽然过去了很久,但它时时感动着我,教我好好做人,好好读书……

5、雨停了,天忽然亮了起来,美丽的彩虹挂在蔚蓝的天空上。雨后的空气是那么清新,我的心情是那么美好,盈满了感动。

6、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能够发现美的眼睛。世界上不缺少感动,而是缺少能够被感动的心灵,感动,有时不需要惊天动地,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一点小事,也值得我们感动得为之流泪。

7、你感动了我,我感动了它,延续感动的责任吧,像一只蒲公英生根扩散吧!

8、感动是什么?一千个人有一千种答案。但,无论是谁,都无法对一个毫无感情的人说出感动究竟是什么。因为感动不是用嘴说出来的,而是用心品出来的。感动,如沁人心脾的甘泉。畅饮甘泉,我们的内心变得澄澈而又明亮。感动,如熏人欲醉的海风。感受海风,我们的内心变得纯净而又宽敞。感动,如令人心折的白雪。领略白雪,我们的内心变得安静而又平和。当这个世上已无感动的足迹的时候,那它也就随之成了一个冰封的天地。冷酷,亦无情。朋友,请把心从泥淖中拔出来吧!请腾出一点小小的空间来承载这足以让我们回味一生的感动吧!

感动中国观后感1500字篇2

20__年度感动中国人物播出了,如果不是在姥姥家看了会电视,我还不知道今天就演感动中国。

看完感动中国,我真心觉得,闲着是罪恶的,浪费钱也是罪恶的。闲着,其实就是浪费时间,那么概括起来,浪费是罪恶的,应该怎么办?应该珍惜,珍惜生命,珍惜时间,珍惜金钱,珍惜资源。当有真的感触的时候,这些词句就不是空话和口号,不空洞也不高大。98岁的胡佩兰奶奶一生坚守在工作岗位上;格桑吉德教书的那个地方,拍的那个小孩子,穿的那么脏,那么破,我们随便给他们一点也是好的,既然如此,我们怎么好意思浪费,怎么好意思随便把衣服什么的丢掉,应该捐出去。还有捡破烂资助孩子上学的刘盛兰爷爷,他活的那样勤劳;还有为孩子凑学费在生命的最后抢时间为孩子们绣制清明上河图的母亲姚厚芝,时间对她来说多么宝贵,我想她每天都会企盼哀求上天能多给他一点时间,这让我想到了一句话:你所浪费的今日,是昨日殒身之人所期盼的明日。

有的时候我会觉得闲,会觉得不知干什么好,好像找不到意义所在,而现在,在刚看完感动中国人物之后的强烈感情下,我觉得,有一件事,我们可以花大量的精力去做,以后忙完自己份内的事也不会觉得闲得慌,那就是:慈善。有时候我也会想,有什么好捐助的啊,他们有那么穷吗,再说政府干嘛去了?

会有这种想法,是因为没有同情困难人群的感情基础,我没有见过那种场面,或者通过媒体看过几眼已经被岁月冲淡了,但是一旦把那个画面放到我眼前,我会被震撼,然后内心柔软的说不出话来。我想这就是为什么成长环境艰苦的孩子长大了会更加惦念自己当初那种穷乡僻壤,会更加懂得同情困难的孩子,不是说家庭条件比较好的孩子心硬,而是他们没见过,没有那个触动。所以说,让所谓温室里的花朵去“体验生活”,体验苦,生活的苦,真的是有意义的。

真的是有很苦的地方呐,真的是有需要捐助的地方(不过还是建议有可能的话少通过红十字会神马的中间途径)。还看到因为急着救孩子跳水导致高位截瘫的方俊明,很欣慰他工作的工厂很够义气,他的母校也很好,会有孩子们组成专门的义工团去陪伴他,其实这就是他们学校的一个精神楷模。还有自己捡破烂省吃俭用的刘盛兰老爷爷,在他家里的墙上贴着义工团的孩子们去陪伴他的照片,他说这让他很温暖,我当时就想,原来义工团的工作真的是有意义的,有舍友发说说表示做义工很有意义因为老人们很开心,我当时还想她太傻太天真,你们去哪儿说一些不用不痒的话能有什么用呢,真的能帮到什么呢,但也许义工活动真的有它存在的价值。但是转念一想,做义工也要有好的心理准备,因为毕竟很多需要义工帮忙的老人居住条件也不是很好,做好吃点苦头的心理准备再去。

今天晚上含着眼泪看完央视播出的,201_感动中国人物颁奖,感受颇深!我被他们的杰出事迹感动着!一个捡破烂为生的古稀老人,能省吃俭用数年来捐出十几万元钱,资助那些上不起学的学生。一个身患绝症的村官,能把自己的百万家产,都用到了村里的公益事业。自己到最后连住的地方都没有、她叫唐爱兰,她说的一句话更让我感动!那就是你对大家付出了真诚,大家就会对你付出真诚!

绝对真理!一个九十多岁的老将军夫人,放弃安逸,回到艰苦的农村生活,用他一生的付出实现了自己的崇高理想!还有身患绝症的母亲用几年的时间绣出清明上河图,用生命诠释伟大的母爱!还有为了救人落下终身残疾,笑对人生无怨无悔的见义勇为的英雄!还有义字当先为牺牲的战友守墓三十年的守墓人。还有为了孩子们上好学舍弃小家的好老师!还有为祖国的航天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航天英雄们!等等!他们的事迹使我非常感动!

用他们的话说,做一件好事容易,一辈子做好事就不那么容易了!那需要毅力,需要忍受很多常人不能忍受的痛苦!这就是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善良,正直,乐于助人,坚强,奉献,吃苦耐劳!我要净化自己的灵魂,向他们学习!在有生之年,为大家,为社会多做好事,作善事,做一辈子的好人!

感动中国观后感1500字篇3

2月18日晚8时,《感动中国20_年度人物颁奖盛典》在央视综合频道(CCTV-1)播出,四川省达州市的张渠伟成功当选“感动中国20_年度人物”。张渠伟,四川达州市渠县扶贫和移民工作局局长,被评为“感动中国20_年度人物”。“情系农村,情系农民,上为政府分忧,下为百姓解愁。”张渠伟说,这就是一个扶贫干部该做的事。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张渠伟同志自担任达州市渠县扶贫和移民工作局局长以来,为渠县贫困人口脱贫,贫困村脱贫和整县摘帽贡献了健康、智慧和热血。由于长年熬夜和超负荷工作,患上严重“耳石症”和“青光眼”,2017年,张渠伟几次眩晕在岗位上,视力下降到0.04和0.2近乎半盲,医生告诉他,必须马上动手术,否则可能会完全失明。但他不惧怕失去生命和双眼失明的危险,昼夜战斗在攻坚一线。而真情的付出是有回报的,渠县四年减贫136610人,贫困发生率从12.1%降到0.6%。从张渠伟同志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优秀党员干部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他树立一个好榜样,敢为人先,不惧艰难,乘风破浪。

坚守对工作的激情、对群众的热情,张渠伟赢得了赞誉,也感染了身边无数人。在柏水乡碾坪村帮扶期间,为了缩减往返交通时间,加快实施基础建设,张渠伟一连几天都住在自带的帐篷里。于是,“帐篷局长”这个“绰号”不胫而走,成为一段佳话。局里有个年轻干部吴靖,新婚刚过也立马把“家”搬到了村里,他说,佩服局长的干劲,他都带着帐篷在扶贫一线,自己怎能迷恋“温柔乡”。在张渠伟的示范带动下,渠县2万余名公职人员与贫困户“结对认亲”,增强了帮扶工作的实效性。张渠伟笑着说,“以前的群众烦干部上门,现在的群众都想干部、盼干部上门,这样的改变源于真情帮扶,干部做了群众贴心人。”

扶贫工作不能形式化,我们的帮扶干部一定要摆脱送物送钱的帮扶思想,转变帮扶思路,根据实际情况创新发展思维,拓宽视野、寻求适合该村民发展的渠道,结合各贫困户的实际情况,做好帮助计划,力求方案由村而生,计划因户而成,做到计划方案具有针对性,扶贫成果取得真实效。张渠伟为让产业覆盖所有帮扶的贫困村,他建议发挥在外渠商的资源优势、人际优势、信息优势,打“亲情牌”、“老乡牌”,引导他们回乡创业、为家乡招商引资牵线搭桥。如今,通过他的不懈努力,动员回引“天下渠商”,投身脱贫攻坚,已有2000余名乡友回乡进入农业农村,投资项目140个。全县也引进了万隆锦绣、硕源果业、德康养殖等企业,带动12亿元工商资本进农村,建成特色种植基地16.8万亩,建立乡村“扶贫车间”30个,带动12500名贫困户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此外,为调动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张渠伟还策划开展了“六个一”爱心扶贫活动。目前,全县认捐认助社会扶贫资金7.2亿元,修路333公里,建桥18座,建山坪塘206口,建房137座,发展种植业9.1万亩、养殖业34.5万只(头),资助孩子1746个。

当前,脱贫攻坚正处于关键期和决胜期,作为党员干部我们应该学习像张渠伟同志身上这样的优秀品质,应有责任意识,担当意识,摆正心态,强化担当实干精神。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始终做到信念如磐、意志如铁、勇往直前、攻坚克难,真正扛得了重活,打得了硬仗,经得住磨砺,啃最硬的骨头、挑最重的担子、攻最难的关隘。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我们的帮扶干部肩负着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改善群众生活水平的使命,一定要强化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强化责任担当,做好扶贫工作。在这场脱贫攻坚战中我们应有”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坚决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

感动中国观后感1500字篇4

“我搞原子弹,是‘命中注定’的”

程开甲院士所说他来搞原子弹是命中注定不是没有道理。三十年代,留学德国并获得博士学位的王淦昌回国以后,就在浙江大学任教。程开甲正是在浙江大学物理系三年级的学生,听王淦昌作有关《铀的裂变》的报告。王淦昌在报告中介绍了三十年代末哈恩和迈特纳发现铀原子裂变现象的经过。程开甲第一次接触原子核的问题,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他的影响很大。

程开甲从浙江大学毕业后到英国留学,进爱丁堡大学,拜在量子力学理论奠基人马克思·波恩的门下,攻读量子力学理论。先后师从波恩的中国留学生有:彭桓武、杨立铭、程开甲和黄昆。波恩的学生中有福克斯、卢森堡、费米也都是搞原子弹的,他们都是程开甲的洋师兄,程开甲的中国师兄彭桓武也来搞原子弹了。程开甲说,他来搞原子弹,除了用“命中注定”,还真找不出什么更好的解释了。

“我看到了国家的希望”

1948 年,程开甲被授予爱丁堡大学博士学位。在玻恩的推荐下,英国皇家化学工业研究所以年薪750 英镑的优厚待遇聘请程开甲担任研究员,实际工作还是与玻恩一起合作搞研究。当第一次领到750 英镑的薪水时,程开甲第一个想到的,就是给坚定支持他出国留学、独自在国内抚养两个孩子的夫人高耀珊送件礼物。他来到商店,挑选了一件皮大衣。他把支票递过去结账时,老板蔑视地打量他,根本不相信黄皮肤的中国人能买得起他店里的商品,还专门打电话向银行查询。银行职员告知,程开甲是英国皇家化工研究所的研究员,老板才将大衣递给他。这件事刺痛了程开甲的自尊心。

“中国人在国外没有地位,人家根本瞧不起你。我再努力,最多也只能是一个二等公民的科学家。”

1949 年发生的一件事,让程开甲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希望。

“那是4月的一天晚上,我在苏格兰出差,看电影新闻片时,看到关于‘紫石英’号事件的报道。看到中国人敢于向英国军舰开炮,击伤英国军舰‘紫石英’号,我第一次有出了口气的感觉。看完电影走在大街上,我把腰杆挺得直直的。中国过去是一个没有希望的国家,我感到现在开始变了。就是从那天起,我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希望。”

“紫石英”号事件,让程开甲开始了解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他给家人、同学写信,询问国内情况。先他回国的同学胡济民在回信中告诉他,国家真的有希望了。于是,他决定回国。

1950年,程开甲婉拒玻恩的挽留,放弃英国皇家化工研究所研究员的优厚待遇、科研条件,毅然回到了一穷二白的中国,开启了他报效祖国的人生之旅。

程老先生与浙江大学

程开甲院士1941年毕业于浙江大学物理系,曾任浙江大学教授

“我在浙江大学读书时,王淦昌是我的老师,他那时刚从国外回来,很年轻,大家都称他为‘娃娃教授’。”

“在浙江大学物理系读书的时候,除王淦昌老师,还有束星北老师,他们都是那个时代的物理学的重量级人物,对我们有着很大的影响。”

就在20__年,程开甲院士还寄给了浙江大学一封信,向学校赠送《创新•拼搏•奉献——程开甲口述自传》一书,转达了程开甲院士对母校的深情厚谊和殷殷期盼。

程开甲在致浙大的信中说:1937—1941年,理学院束星北、王淦昌、陈建功、苏步青等大师们的教育和浙大求是精神的熏陶培养了我求真务实、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献身科学的精神,为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非常感谢浙大求是精神和大师们给我的宝贵“财富”。

足以见程老先生对母校浙江大学的深厚感情。

程老先生说过:“我这辈子最大的心愿就是国家强起来,国防强起来。”

他也用他的一生来尽力做到:“我这辈子最大的幸福,就是自己所做的一切,都和祖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在历史的长河中,确实不乏为祖国为人民奉献一生的人,但是不能让他们的默默付出在祖国越来越强大后真的销声匿迹,而是让更多的人铭记。

记住程开甲,就是记住这一代人。

我想,“感动中国”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让中国人不忘记这些“伟大的平凡人”,让正能量传递下去。

感动中国观后感1500字篇5

2022年感动中国观后感400字

看了《感动中国》中的两位人物,林俊德,陈斌强,我觉得我最敬佩的人是林俊德。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__年感动中国400字,希望大家喜欢!

20__年感动中国观后感400字篇一

今天晚上吃完饭后,我与家人一同观看了20__年《感动中国》颁奖典礼,里面的人物和故事令我感动不已。有被称为“氢弹之父”的于敏老先生;有在贵州山区支教十年的朱敏才、孙丽娜夫妇;还有好心人”炎黄“张纪清老爷爷;有与儿子同桌20__年的陪读母亲······这些故事湿润了我的眼眶,也让我感受到了美德的力量。

而我印象最深的是不怕艰苦,无私奉献的乡村教师朱敏才,孙丽娜夫妇。20__年前,他们放弃了在北京的安逸生活,选择来到贵州偏远山区支教,他们将义务支教新生活的支点,也是圆了自己未完成的梦,1965年朱敏才于贵州大学英语系毕业,意愿便是能到贵州山区当一名英语老师,可国家的分配却让他成为了一名外交官,原本是小学教师的孙丽娜,因丈夫的工作不得不放弃自己心爱的工作,所以,各自的梦想还没有实现。

把美丽鲜艳的礼服西装留在北京背上简单的行李来到偏远的山区,义务支教。他们尽管做好了吃苦的准备,但艰苦的条件超出了他们的预料,他们的卧室跟厕所仅有一墙之隔,夏天时臭气熏天,孙丽娜晚上要戴两层口罩才能入睡。高原紫外线强烈,是孙丽娜右眼全部失明,而朱敏才患有高血糖、风湿病等病症,他却为了省下钱帮孩子们买学习用品,自己扛着身体的疾病,继续支教,

20__年感动中国观后感400字篇二

今晚,我观看了20__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典礼,在这次的颁奖典礼中在平凡中坚持,成就了不平凡感动大家,感动中华儿女。

在感动中国节目中,带领科学家团研究科学家于敏;已退休外交官、放弃在城市生活、到贵州山区支教朱敏才、孙丽娜夫妇;带领乡亲们启程为南水北调工程做出巨大奉献的赵久富;为灾区捐款不愿意留真名的普通市民张记清;为了自己儿子跟其他小朋友一样能唱歌、跳舞,付出了很多母爱陶艳波等。我印象最深的是陶艳波。

陶艳波每天从早到晚,几乎都要陪伴在儿子杨乃彬一起学习。因为有一次发高烧导致耳膜出血,失去了听力能力。这给陶艳波和一家人很大打击。为了给孩子治病,他们走过很多的地方,但医生的结论始终让他们失望。她给儿子去学唇语,然后一点点地教儿子说话、识字。就这样,陶艳波辞职陪着孩子一起上学,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母子一起学习。经过不断学习,杨乃彬也能比较正常地和人交流。现在他希望通过自己努力来回报帮助他们的人。

看完这颁奖典礼,我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一个平平凡凡的人,经过一点一滴,也能变得很伟大,我们要向他们学习,应该做出对社会有用的事,贡献出自己一份力量。

20__年感动中国观后感400字篇三

星期五下午,老师让我们看了《感动中国》中的两位人物,林俊德,陈斌强,我觉得我最敬佩的人是林俊德。

林俊德是一个中国工程院院长,他在住院期间,只顾着工作,连拖了三次手术,所以,林俊德和死神展看了殊死搏斗。他每天很早起床,坐在椅子上拼命地工作,医生说他这样不能坐着,坐着只能让病情加重,可是他执着的跟医生说:我能行,我要把工作内容都传到电脑上。这时,医生也被林俊德感动了,答应了他的请求。林俊德从早到晚都不休息一次,他的老伴和医生都劝他快点休息,免得病情加重,可林俊德一次又一次的拒绝了劝告。

终于有一天,林俊德再也扛不住了,他同意休息一会儿。可是,当他闭上眼睛就再也睁不开了。

看完我热泪盈眶,心想:林俊德也太拼命了,自己快要死了,还这么拼命的工作,从早到晚连休息都不要,甚至连拖了三次手术,还要每天早起工作,我真感动,很惊奇,所以,我要向你学习,以你为荣!

感动中国观后感1500字篇6

相久大医生是谁?这5年来,他究竟做了什么事情?《 神经外科医生辞职卖房,5年“收养”了74个植物人 》,这个媒体标题可见一斑。他的事迹可以简述为:相久大医生看到了许多植物人家庭倾家荡产,因病返贫。他希望有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减轻他们的负担。“安养一个植物人,就是安抚一个家庭。” 2015年,相久大辞去北京某医院神经外科主任的职务,创立起全国第一家民间非营利慈善机构的“植物人托养中心”。起步之路艰难且坎坷。为了第一笔启动资金,相久大卖掉了在密云购置的100多平方米的房子,资金不够时,他又将另一套房产拿去抵押贷款。在没有一丝收益的情况下,相久大累计支出500多万元。 这是央视官方的表述。在这里,我更愿意从个人角度,来谈谈我印象里面的相久太医生。他创业5年,但我们相识交流至少有10年之久。 首先,相医生很愤青。应该是说,曾经很愤青过。他愤的阶段,以笔为刀,怒批国内人气最高的医疗大V,批公权力办事机构,专门对准精英,对普通民众却无比包容。 但自从操办这个植物人托养机构后,他基本就再也愤不起来了。

一是没时间愤,每件事情他总是亲力亲为,竭力想做好,把宝贵时间和精力几乎全贡献给了这些住院的植物人。

二是不能再愤,他说,现在为了这家机构,他也学会求爷爷告奶奶,就是为了”活“下去。在这5年,他数次经历各种险情和刁难,每一次你都觉得他快坚持不下去了,但他还是咬着牙挺到现在。

其次,他很”笨“,”笨“到什么程度?

即使在植物人托养机构床位已经注满的情况下,他依然濒临巨大的生存压力,不能实现营利。用职业经理人的眼光看,基本没得”救“了,功能已经满负荷运营,却不能实现盈利,难道这不是一个糟糕的项目吗? 我微信上和他聊过很多次这个话题。但我肯定地说,他是我见过的在这方面,最”迂腐“的一个医生。 这些年来,不断地有资本机构来他的场所洽谈业务,但谈来谈去,最后基本探崩的居多。为什么? 用他的话说,那些人冲着营利去的,把资本进来,自己的经营理念会受到干预,不能实现初心。我问,你的初心是什么?难道不是创业,产生利润吗?你究竟要做公益慈善,还是要创业做商业,你自己要有清晰定位啊!他每次回答都含糊不清楚,一会说要商业,一会说要结合商业做公益。但你看看他做的,基本就是在做公益机构。愿意并且有能力交费的,他只是象征性地收一点点微利的费用。那些没有经济能力的,他也来者不拒。住进来后,也从来不催人交钱。这2年来,每次他都欣喜地告诉我,住满人了,很快就要解决生存问题。但事实上,他还是医者仁心和侠者心肠,不愿意做高消费项目不愿意拒绝穷人进来。导致的结果是, 延生托养中心时至今日,依然生命力脆弱无比。

从上面这个细节,你就知道这个相医生”迂腐“和”清高“到什么样的程度。

因为穷,穷得只剩下理想,他的护士团队人员流动非常大。但没办法,创始人的理想化,决定了这个团队注定是一个为理想而活的团队。但这个社会,能够纯粹为理想而活的人有多少?我不知道,但相久大医生肯定算一个!从商业创业角度看这5年,这一定是一个蹩脚和幼稚的、理想化的项目。很可能换一个职业经理人来打理,不至于落得到今天的清贫,举步维艰。 但从公益和理想建设的角度看,我们看到了一个医生的定力、理想、信念,对病人的大爱精神。作为高智商的医疗专家,不至于不懂商业,而是不愿意被绑架而已。为了这个不被绑架,他承担了惊人的压力和负担,默默前行。造福了这数字暂定为74个植物人家庭。

‍这就是我认识的相久大医生,一个坚持医者理想和侠道心肠的医生。岁月可以染白他的头发,可以让他逐渐老去,但是这个根本是改变不了的。如果改变了,他可能就不是相久大医生了!

用一帮医疗同行们的心愿来结尾,那就是——相医生,会好起来的!

感动中国观后感1500字篇7

杜梅捷:贪污潜规则,真情大爱朴实的心,我们的生活仿佛与感动中国离得不太一样。也许感动中国很丰满而现实很骨感,但在面对苦难之时,我们需要的不正是一份丰腴而真实的感动吗?如果连我么的主流媒体也在抱怨着现实,只呈现黑暗,与我们同仇敌忾,那又有谁来点亮我们的生活呢?我们可以看着“我今年二十七八岁”的视频郁闷当下的惨淡,我们可以看着《老男孩》的电影追忆过去的美好,但我们无法逃避的就是每一个真实的存在着的今天。当感动中国催下了我们真心的泪,当感动中国唤起了我们心中的爱,我们可以说,我还相信真善美,我还相信爱,我还相信这个世界还有地平线还有光明,还会有一双与我一同哭泣的眼睛,握在一起的手,如此我便会满怀力量满腔温暖走下去。

侯晨晓:我想或许真的需要伤害一部分人去惊醒大部分人的良知,可是为什么是这些英雄,事情本身已够残酷,却还要反复提及,每每落泪,频频悲痛。我不喜欢这些真人真事的节目,可是这确实是大势所趋,中国人的精神已经在不可遏制的衰退,只能通过这些来警示心灵,唤醒良知,书籍电影音乐话剧等的作用已越来越弱。

崔桐菲:每次看感动中国总会掉泪。但它带给我的,应该不仅仅是感动吧。他们中有科学家也有再普通不过的农民,可是他们的共同点就是懂得付出,他们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记得一个草原医生说:帮助他人,让我有了一种被需要感。我们都应被需要,谁都不想是多余的,谁都在想在别人看来是有价值的。他们的那种伟大,也许是我用一辈子的修炼也打不到的吧。他们让我懂得了一个人的人生目标也许不是安逸和舒适,但一定是心中的真正的幸福,是体现了自己价值的快感。

张学煜:一年一度的感动中国带给我们的不只是感动,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忙碌的生活或许已经让我们麻木,而感动中国却能唤醒我们心中那份沉睡已久的善良。那些大爱,其实不仅存在于他们的心中,也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心中,只不过我们被利益私心蒙蔽了双眼而已,我们却很难做到无视功名利禄的诱惑,但他们可以。

薛坤瑶:感动中国的意义不是为了关注那些有故事的人,而是换回每个人心中潜藏的真情。在过去的一年里,这些人感动了社会大众,具有很撼人心的力量,引起人们精神的净化升华,体现了当代中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当选的人无论他们的身份背景经历有多么的不同,其人格精神都深深感动着亿万中国人。他们用灵魂诠释个人对国家对社会应担当的责任,人与人之间应有的纯真情感。正是:正气英气才气壮气豪气,气气冲天;亲情友情师情民情国情,情情动人。

吴越:我一直都认为这个世界是冷漠无情的,看过太多子女因不愿赡养老人而别告上法庭的事例,也看过太多肇事司机撞到人后故意倒车将其压死的事故,他们好像都为钱放弃了良知,失去了本性,在这个物欲横流的年代,几乎人人都在嚷嚷着:善良能当饭吃吗?负责能当钱花吗?可是感动过中国让我看到了还是有人愿意不计回报的付出,还是有人愿意保持本心,孙东林孙水林两兄弟是对“信誉”一次最好的诠释,中国最美洗脚妹就是“人格”“善良”的代名词。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对有些人来说他们是社会格格不入的一类,但在有些人眼中他们是时代的标杆,是人性的代表。只希望心中还尚存些良知的人们可以向他们学习,这样这个社会才有希望,人类才能可持续发展。

王梓木:今年的英雄观众让人们感触最深的还是谭良才、王茂华翁婿,火场中的三进三出,他们能够预料到自己所要面临的结果是生与死的考验,但他们历经三次不曾退缩……27岁的王茂华用最后一堂课完成了生命的升华,向英雄致敬!我同样也在反思杀人偿命的传统观念。我不认为一个已经在临终前向狱警说出“谢谢你”的犯人是十恶不赦的。废除死刑是司法进步与人权维护的重要标志,我国最新修订的《刑法》中也减少了很多死刑罪名。我觉得我们首先应当抱着一种宽容的态度去看待去理解那些有错误但诚心悔改的失足之人。文艺的说:播撒爱与希望的种子。

感动中国观后感1500字篇8

犹有“桂梅”迎风俏

身影清瘦、眼神坚毅,行动坚决、步伐坚定……张桂梅犹如一枝面对重重困难却傲然迎着寒风怒放的梅花一样,在云岭大地散发着丹桂般浓郁的幽香。品读“时代楷模”张桂梅先进事迹,一位坚韧纯粹、迎难而上,甘做人梯、无私奉献的师者形象跃然纸上,令人动容,令人感佩。她的精神值得学习、值得传扬。

“时代楷模”张桂梅是云南省丽江市华坪县女子高级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华坪县儿童福利院院长。她40年如一日,扎根云贵高原的偏远山区,义无反顾投身教育事业,帮助1800多名贫困山区的女孩走出大山,改变了三代人的贫穷命运。她坚持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用言行引导孩子从小树立志向、追逐梦想,注重言传身教,传扬红色基因,让“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成为广大学生自觉追求;她实干苦干、甘于奉献,用爱心和智慧点亮山村千万女孩的梦想之灯,诠释了为人师者的师德与担当。她用实际行动,勾勒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当代“四有”好老师形象。她的先进事迹和高贵品质,值得学习,更值得见贤思齐,传承弘扬。

“我这辈子的价值,不管怎么着,我救了一代人的,不管是多还是少,毕竟她们后面走得比我好,比我幸福就足够了”。幸福的诠释各种各样,但幸福的笑颜确是一样的;幸福的道路各不相同,但幸福的价值却是万宗归一。为了贫困山区千万女孩子的实现自己的梦想,张桂梅如燃烧在山中的蜡烛,心无旁骛、无怨无悔,践行着当初立下的誓言。张桂梅是千千万万新时代劳动者中的普通一员,但却充满力量、充满激情,散发出温暖山区儿童、温暖世界的光和热,是新时代妇女投身脱贫攻坚巾帼建功的杰出代表,是为教育事业奉献、为孩子梦想铺路的优秀人民教师。她的事迹,给人以心灵的震撼,充盈着激荡人心的力量。

“如果我是一条小溪,就要流向沙漠,去滋润一片绿洲”。回望张桂梅投身教育事业的道路,她正如一条小溪,潺潺流进教育资源相对“贫乏”的山区,用崇高的精神、可贵的品质,滋润着贫困山区儿童的心灵,在山区润养出一片精神的“绿洲”。张桂梅同志扎根山区教育40余年的时间里,克服着病魔缠绕带来的病痛,把每一分钱都用在孩子身上,在病危时拉着县长的手要求提前支取丧葬费……张桂梅是脱贫攻坚中涌现出来的先进教师代表,是新时代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四有”好老师要求的优秀榜样。以张桂梅同志为镜,照一照自身有没有迎难而上的自觉担当,缺不缺甘为人梯的奉献精神,少不少甘为事业燃尽自己的“无我”境界,通过对镜自照,汲取前行的精神力量,不断补足精神之钙,弥补能力短板、扛起岗位责任,努力成为新时代党和人民事业的担当者、燃灯者。

“教师的天职就是奉献,没有任何其他条件”。张桂梅扎根边远少数民族山区,就像一盏点亮在山区的“灯盏”,不但深深扎根山区,还在12年前创办起全国第一所全免费女子高中,12年间行程10万多公里,走访了丽江大山里的1527名学生的家庭……她用一生坚守了立德树人的初心,践行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她的学生不仅遍布全国各地,还有很多学生在她的精神感召下回到华坪县为家乡建设奉献力量。她的品质,闪耀着人性的光辉,是时代精神的体现。她,无愧于“时代楷模”这个称号。典型本身就是一种力量。践行榜样的精神,要始终扎牢思想根子、笃定前行方向,厚植人民至上情怀,始终为群众谋福利、添福祉。要甘于做一颗“火种”,立足本职岗位,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在点燃自己的同时照亮更多人前行的路,用实际行动奉献社会、造福社会。

学习先进,重在实践,贵在笃行。新时代新征程,我们都应自觉把学习张桂梅老师的先进事迹与自身做人、创业、成事相结合起来,让先进典型的精神力量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汲取榜样精神力量中实干苦干、担当有为,让初心在坚定信念、爱岗敬业中砥砺,让奉献在担当、实干中燃放,让人生在奉献、作为中升华。

95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