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范文网 > 观后感 > 观影心得体会 > 哈姆雷特观后感1500字

哈姆雷特观后感1500字

时间: 新华 观影心得体会

写下观后感并与他人分享,可以拓宽视野和思路,了解别人的想法和见解。写好哈姆雷特观后感1500字是有技巧的,接下来给大家分享哈姆雷特观后感1500字,方便大家学习。

哈姆雷特观后感1500字篇1

在莎士比亚所有的作品里,四大悲剧之一的《哈姆雷特》,深深震撼着人们的心灵,这是一个关乎命运与性格的悲剧,一首人性的凯歌。它在思想内容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深刻的揭示出封建社会末期的罪恶与本质,同时,我们频繁的看到了一个词——命运。它像影子一样和我们不离不弃,又似阳光一般温暖人心,邂逅让人变得幸福却也伤痕累累,但更多时候,命运像梦魇一样深邃而窒息。霍拉旭在戏剧的第一幕、第五场的露台的一部分有这样一句话“上帝的意旨支配一切”,这……注定是一个无解的棋局。

戏剧是人生的放大,人生就如一场戏。无论你在人生的哪一个阶段,当你经历了一段丰富而深刻的精神生活,重新发现了一个全新的自我,你总是能在《哈姆雷特》里找到一些你会觉得那似乎应该是属于永恒与不朽的东西。

因为它谈到了人生的抉择,谈到了选择的人生之路——面对正义、爱情、责任,一颗矛盾而又决绝的心,在那样一个混沌的世界里毅然背叛了命运,坚守住了他的正义。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他的经验也代表了我们自己的经验,他所面对的命运在我们人生的某个阶段里也是我们所要面对的。

哈姆雷特是不完美的,有时他的抉择是非理性的,热血中正义的沸腾让他失去理智,比如当他在激怒之下一剑刺死他误以为是国王的波洛涅斯时。然而或许正是他这种不理智的抉择,这种人性的弱点,让我们从心底里接受和认同他的艺术形象,因为我们常常可以在自己身上看见他的影子……

哈姆雷特观后感1500字篇2

俗话说:“一千个读者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寒假中,我读了这本书,对这本书的主人公,我也有自己的一点看法。

主人哈姆雷特是一个皇室成员,然而,他叔叔的阴险,他母亲的不忠,使他成为了一个被仇恨掩埋的人,使他成为了一个复仇的工具。直到最后,他的仇恨,杀死了他的仇人叔叔,杀死了不忠于父亲却很爱自己儿子的母亲,也杀死了他——一个受人们爱戴的皇子。可见,仇恨是多么可怕。

对于我们读者来说,从这本书我们可以看到仇恨所带来的灾难。世界本来是美好的,因为人们有了贪念等等,给世界带来了仇恨。对于仇恨,我们要靠感化,而不是打击。

世人读这本书,大多都关注主人公哈姆雷特,而忽略了其他角色。哈姆雷特那贪心的叔叔,可以说是哈姆雷特仇恨之火燃烧的干柴。如果没有贪心的叔叔,哈姆雷特有着和平的国度,有着安定的生活,在他的眼中,一切都是美好的,可见,人的贪婪,是多么可怕,他能改变人的命运。在现代社会,犯罪率逐渐上升,我认为,这也是人贪婪的表现。由于人们的贪婪,人们破坏生态,破坏地球,只为满足他们的欲望,而欲望,水涨船高,永远都不会得到满足。当人们发现地球根本无法满足他们的欲望时,他们便想方设法的到外太空去寻找“宝贝”,来满足他们的欲望。这些,在现代人看来,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不可否认,人们为了满足他们的欲望,运用高科技,带动社会的发展,使我们不用像原始人一样生活,使我们过的很舒服,但是,做任何事都要付出代价的'。欲望有他的两面性,他给我们带来的,不是单纯的好事或者坏事。

哈姆雷特的叔叔,教给我们有欲望不是坏事,但是不可以太过分。而哈姆雷特的母亲,却让我们看到了所有母亲的天性——爱子。的确,她背叛了所有,却惟独没有背叛她的儿子。我们不能否认背叛的可恶,但是,她的爱子确实让人敬佩。

这本书,让我们了解人的许多东西,人性的善恶,世事的无常等等。总而言之,我们要看清楚,这个社会已不是单纯的世界,需要我们学会立足于这个社会。

哈姆雷特观后感1500字篇3

莎翁的《哈姆雷特》是一部经典的代表作。这本书在表面情节上与历史的传说并没有多大的区别,讲的还是丹麦王子为父报仇的故事,其中充满了血腥暴力和死亡。正如剧中人霍拉旭所说:你们可以听到奸淫残杀,反常修理的行为,冥冥中的判决,意外的屠戮,借手杀人的狡计,以及陷入自害的结局。曲折选宕的情节,紧紧围绕着复仇而展开。哈姆雷特从德国的威登堡匆匆赶回国内,是来参加他父亲的葬礼的,使他不能接受的是,他未赶上父亲的葬礼,却目睹了母亲与叔叔克劳迪斯的婚礼,这已使哈姆莱特疑窦在心,加之夜晚在王宫城堡的露台上与父亲的亡魂相见,亡魂哀诉,这桩暴行是哈姆雷特的叔叔所为,并要他为父报仇。至此,他开始了艰难的复仇历程,与克劳迪斯展开了你死我活的较量。最终,向克劳迪斯发出了复仇之剑。

哈姆雷特观后感1500字篇4

《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创作于1601年,是四大悲剧之首,集中体现了莎士比亚的思想特点和创作成就,被誉为莎翁戏剧王冠上最璀璨的一颗钻石,它是莎士比亚的骄傲。

《哈姆莱特》主要写丹麦王子哈姆莱特为父王复仇的经过。后来用“哈姆莱特”来比喻那些遇事犹豫不决,顾虑重重的人。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就概括了他的复杂性。

莎士比亚在剧中说:“这是一个颠倒的时代”。不错,彼时丹麦国的状况是:婚礼紧接着葬礼;敌军压境,宫中却仍在纵欲狂欢;朝廷里众大臣尔虞我诈,互相倾轧;社会上民众群情激奋。这就是我们的主人公哈姆莱特生活的时代与环境,这一切造就了他的性格与一系列看似怪异的行为。

在我看来,哈姆雷特整个人都笼罩着悲观主义色彩。在哈姆雷特的理想幻灭后的眼中,人类本体是丑恶的,他对人的这种认识带有偏激。所以,既然人在本体意义上是恶的,那还值得斗争吗?人活着还有意义吗?

这种种的考虑,无不造成他复仇行动上的犹豫延宕。正如他自己所说的,“重重的顾虑是我们全变成了懦夫,决心赤热的光彩,被审慎的思维盖上了一层灰色,伟大的事业在这一种考虑之下,也会逆流而退,失去了行动的意义。”

其实很多时候,对于未知的事情,我们总是抱着保留的态度,对于未知的领域,我们总是犹豫不前。因此对来之不易的机会,我们就这样白白地放弃了。或者有些时候,碰到自己想做的事情,如奸王克劳狄斯所说,“因为旁人弄舌插足、老天节外生枝,这些都会消磨延宕想做的愿望和行动;该做的事情一经耽搁就像那声声感慨,越是长吁短叹越会销蚀人的精力和志气。”所以,想做的,想到了就该做!

哈姆雷特观后感1500字篇5

有句话这么说:“一千个读者心目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今日看完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我就是其中的一个读者,当然也就有话要说了。

哈姆雷特原本是一个纯真、善良而有理想的少年,他崇拜自己的父王,并且以为自己以后继承王位也会成为丹麦又一位出色有作为的国君。同时看到自己父母恩恩爱爱,也幻想自己以后会与自己喜欢的奥菲利亚结为连理同样如此幸福快乐。但是,世事难料,在父王死后,叔父继位并且与母后结婚,这一系列的变化来得太快以至于使哈姆雷特开始思考身边的一切——怀疑父亲的死、看不起母亲、不再相信爱情。尤其是父亲的鬼魂将自己的真正死因告诉他之后,他便开始酝酿报仇雪恨,同时也开始思考人生——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但是他也开始放弃自己,觉得人生毫无意义,活着只是为了替父报仇,他的情感没了依托,开始变得疯疯癫癫,这也是折射了一个时代里迷茫的一群人。在复仇的这一个过程中,哈姆雷特伤害了许多人,或许有些是罪有应得,但有那么一两个却是无辜的,例如真正疯了并自杀身亡的奥菲利亚。

哈姆雷特自身还是存在着弱点的,但只要是人,他的性格就难免有弱点,这些都不会阻碍他成为一个英雄,虽然这是悲剧式的英雄,所以他的死未免让人惋惜,不过这也是悲剧所需。“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别人看”,这是鲁迅先生对悲剧的定义,也正是因为毁灭所以使其变得深刻起来。不可否认的是,哈姆雷特是一个时代的英雄。

在戏剧中,我还读到了贪婪欲望与阿谀奉承,也正是前者是许多人丧失宝贵的生命,而后者是一个人丧失本性,这些人性的弱点无论是放在哪个国家哪个年代都是存在的。所以,在《哈姆雷特》中,我们应该学习哈姆雷特的要学会去克服自己的弱点,从而变得坚定与强大,我想这才是我从中最大的收获吧。

哈姆雷特观后感1500字篇6

娇嫩的紫罗兰岂能在风雪中盛开,圣洁的雪莲何曾感受过火的惨烈?锋利的宝剑破坏不了水的潋滟,沾染的鲜血却将倒映的梦境撕扯的四分五裂!

前一秒,她是骄傲的公主,沉醉在用蜜织成的罗网之中。父亲的疼惜,王子的爱慕,百灵的歌声为她建起春天的花圃。这梦太真,太美,任何人都会流连忘返,沉迷其中。只是这风来得太早,太猛,夹杂着肆虐的冰雪,将一切都毫不留情的冰封。是花蜜太过轻薄,还是爱情过于炽烈,融化的罗网无法承载过重的心灵。这一秒,她坠落深渊。

王子的剑刺穿父亲的胸膛,越是美好的誓言,就越是残忍的罪与罚。沉重的枷锁代替轻盈的脚链,尸体的腐臭驱走花朵的芬芳;乌鸦用翅膀遮挡她的双眼,死亡与悲哀在脑海中流淌蔓延。

记忆的迷迭香,相思的'三色堇,毛茛、荨麻、雏菊编成的花环无法送抵上帝的眼前。她宽大的衣裙在水中飘起,口中的歌谣与波纹相契,凋零的花瓣装点水中的葬礼,无法在天堂歌唱,就在坟墓里舞蹈吧!

死,是绝美的风景。

丹麦王朝之悲

死神的邪恶圈定了命运的玩偶,丹麦的臣民从此要向挪威的王子俯首;末日的火山嘶吼着他的威严,着尊贵的血液将要为他作祭奠。不要生命之光为王冠加冕,就到坟墓里去谈情说爱,唇枪舌剑。

说不完的悲,道不尽的哀。

哈姆雷特观后感1500字篇7

“恶有恶报”是我们大家都懂的道理,读完《哈姆雷特》这本书,我对这句话就更了解了。

《哈姆雷特》这本书的作者是威廉·莎士比亚。这本书讲的是王子复仇的故事——王子哈姆雷特的父亲被叔叔克劳迪斯毒害,并被夺取了王位。父亲的鬼魂告诉哈姆雷特真相之后,哈姆雷特开始了他的复仇行动,最后在一次比剑中把克劳迪斯杀死,不幸自己也中毒身亡。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句话屡屡应验,威廉莎士比亚笔下的克劳迪斯为了争夺王位毒死了自己的兄弟,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到头来自己反倒被杀。《哈姆雷特》里有一句经典的台词——“罪恶的行为总有一天会被发现,虽然地上所有的泥土把它们遮掩。”,这正跟我们说的“恶有恶报”有着相同的意思。

在现代社会上,很多罪犯做下了违反法律的行为,最终还是被送进监狱。如果不希望更多的悲剧发生,我们应该多行善,而不行恶。

哈姆雷特观后感1500字篇8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悲剧中的代表作品。在思想内容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深刻的揭示出封建末期社会的罪恶与本质特征。就人物性格的内在表现来看,《哈姆雷特》是最令人觉得扑朔迷离的,或者说是最富于哲学意味的。其中如父王为恶叔所弑,王位被篡,王储试图复仇而装疯卖傻等情节,均可见于古老的北欧传说,特别是丹麦历史学家所著的《丹麦史》中。

这些尘封已久的原始资料,本来只记载着一些粗略的情节和苍白的姓名,毫无性格于动作可言,但是在莎士比亚的笔下,读者却发现自己生活在一群鲜活的人群中间,几乎和他们休憩相关,祸福与共。特别不可思议的是,其中出现了一个几百年来令世人叹为观止而有莫测高深的光辉典型。围绕这个主人公,可以提出很多问题。

例如哈姆雷特是真疯还是假疯?这个性格的典型意义在哪里?这些问题都不是单凭剧情就可以解决的。要充分认识和正确评析本剧的中心人物,必须全面照顾他的性格和环境相矛盾的复杂性,认识他从“时代脱臼了,真糟糕,天生我要把它板正过来”这句豪言壮语,到“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这句绝望的叹息的全部心里背景。实际上,哈姆雷特的尴尬在于以一个纤弱而又明达的心灵肩负着与其行为能力不相称的重任。用歌德的说法:“这是一株橡树给我栽在一个只应开放娇嫩的花朵的花瓶里。”

哈姆雷特,一个纯洁,高尚,有道德,有知识,有决心,只能以思想代替行为,不可能成为英雄的人,就是那个“花瓶”;那项他承担不起,几乎连渺茫的希望都没有,但又决不可推卸的复仇重任,就是那株“橡树”。一旦“橡树”的根须膨胀开来,“花瓶”就非给挤破不可,这就是悲剧。在哈姆雷特身上,人的脆弱性和环境的残暴性是如此的相反而又相成,以至这个独特的性格在内涵方面显得致密而厚重,在外延方面也显得博大而深广。正是这样,有的专家便声称,哈姆雷特并不是一个客观的.过时的角色,而是我们每个人自己。

94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