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贝日记观后感800字
写观后感可以帮助观众更好地掌握自己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从而更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写好拉贝日记观后感800字是有技巧的,接下来给大家分享拉贝日记观后感800字,方便大家学习。
拉贝日记观后感800字篇1
看了《拉贝日记》之后,我心里想,难道我们中国人就不算是人吗,就可以随意滥杀无辜吗?日本人抓到了我们中国人之后因为没有地方放置所以就把他们拉到外地把他们杀掉了。日本人真的很可恶。
这部电影的主人公是一位德国人,他们建立的一个机构是专门来保护中国人的,有一次日本人的飞机在拉贝毫无防备的时候进入了他的工厂并炸毁了很多的建筑,中国人民很慌张,于是中国人民特别的想进入拉贝的工厂避难,因为工厂下有一个防空洞。他们全部在工厂的门口大声的呼喊着,示意拉贝把他们放进去。但是拉贝身边的朋友却不支持拉贝这样做,因为这将会伤害更多的中国人。可是拉贝不在意,最终把中国人放进了工厂。结果果真和拉贝的朋友预想的一样,中国人一窝蜂的全部跑进了工厂。拉贝在不顾危险的情况下,想起了他的车厢里有一面很大的德国军旗,正在他要去拿军旗时,他的朋友阻止了他,因为这样会使德国与日本发起战争,但是拉贝并没有想那么多,说:现在重要的是救人。在这期间,日本的轰炸越来越强烈,于是他慌忙的跑到车厢下拿出了那面德国军旗。在他身边的中国人立马把它撑开,一边撑开一边说快点进来!快点进来!许多中国人听到了他的叫声,跑到了“避难所”下,日本人看到了德国的军旗,慢慢的停止了轰炸并飞走了。由于日本人的性质太恶劣,经过德国人领导的商量,他们和日本签订了许多的条约,日本人都妥协了。而且德国人建立了一个中国保护区,不许日本人以及各国士兵入内,是专门用来保护中国人的。德国人还派专人往保护区里送食物,就这样,拉贝被中国人名称为“中国的英雄”。但是过了不就之后日本人就违反了条约并且提出了无理的条件,德国人不同意,于是日本人就强制进入保护区并且杀害了许多束手无策的南京居民和战士,之后拉贝来到日本皇军的办公室和他调解,但是日本皇军一点都不理会他,受尽了白眼。。。。。。
其实拉贝完全可以回德国,但是他不肯,冒着生命危险都要留下来保护我们中国人,这点令我很感动,不仅会令我很感动也会令我们大家很感动,因为它不仅救了我们中国人很多次还冒着生命危险来保护我们,我们一定记得你的,中国的英雄--拉贝。
拉贝日记观后感800字篇2
对于《拉贝日记》这部中德合拍的电影来说,我认为它会是一部能够被大多数中国观众认可的电影。虽然从严格的角度来说,《拉贝日记》应该算是一部德国电影,但它所涉及的“南京大屠杀”这个背景,也给它打上了不可抹去的中国烙印。这样一部从异族角度来观察和反思“南京大屠杀”的电影,能够在两个国家——而这两个国家在二战中分属不同阵营——都得到认可,它的态度和历史观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
德国作为纳粹主义的发源地,战后对纳粹主义的反省和清算是极其彻底的,连起源于旧普鲁士军队的正步操都因为曾经被纳粹党卫军和德国纳粹军队所采用,而在战后被认为是纳粹德国的象征予以摒弃,法律禁止任何人做纳粹德国的正步走和行纳粹敬礼。而正是这种坚决而彻底的态度,为德国赢得了反思战争和历史的权利。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拉贝日记》的主人公约翰·拉贝先生,即使他曾经是一个纳粹党徒,即使他曾凭借身戴纳粹标志而保护了难民,这些历史细节的出现也不会让中国观众感到反感。因为这是一个有资格去面对历史的国家,而这部电影也可以摆脱历史的纠缠去直面一个关于人性的故事。
约翰·拉贝经常被媒体称为“中国的辛德勒”,我想二人的共同之处就在于,当面对巨大的“不义”时,即使身为一个普通人,即使身为一个纳粹党徒,也能够有勇气站出来去维护内心的底线,并在这个过程中自身的人性逐渐得以升华,最后成为一个“义人”。这种人性中偶尔绽放的光辉,在一片黑暗中尤其显得珍贵,因此更值得我们去追逐。对于中国观众来说,我想这种黑暗中的一丝微弱光明,是能够超越民族和国家的界限,在内心深处引起共鸣的。
这一丝光明,不但是爱,而且是大爱。在一场巨大的民族灾难面前,伴随着时间推移,那种集体梦魇因为没有得到释放,所以并没有消散,一直在巨大的沉默中沉淀。70年后的我们,仍然能感受到那种巨大的沉默背后所积攒的怨念。面对在黑暗中追逐光明的举动,勇敢者会感慨光明的珍贵和自我救赎,怯懦者会哀叹人生的虚无和自我欺骗。但无论如何,那丝光明总是存在的,只看我们如何去选择。
拉贝日记观后感800字篇3
1882年,约翰·拉贝在欧洲十字路口的明灯——德国汉堡诞生。拉贝先生始终坚持“把世界还给人,把人归还自己”这一人道主义的精髓,像一弯持久不落的新月,沐浴,净化着无数的魂魄。1937年日军向南京进攻前夕,约翰·拉贝从北戴河赶回南京被推为南京安全区主席。12月13日,日军攻战南京,进行了令人发指的血腥屠杀。金陵古城陷入黑色的恐怖大海。拉贝利用自己的纳粹身份,在自己的住宅收容了600多名中国以民,在他负责的不足4平方公里的安全区内,他和他领导的十多位外国人,不仅拯救了25万中国人的生命,而且扞卫了人类的真理和尊严。他在他租住的小粉桥1号院子内,写下了着名的《拉贝日记》。
这部日记所记述的,都是拉贝的亲历亲见亲闻,非常具体、细致和真实,无人能否认其可信度。
“在清理安全区时,我们发现有许多平民被射杀于水塘中,其中一个池塘里就有30具尸体,大多数双手被绑,有些人的颈上还绑着石块”,揭发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残暴,对他国民众生命的无视。
1月6日:克罗格看见汉中门边的干渠里大约有3000具尸首,都是被机枪扫射或是别的方法弄死的百姓。”这些明显的数据揭示出日本所犯下的罪行是不可磨灭的,是存在的。
拉贝先生所写的日记在告诉我们:历史是不可磨灭的,而作为一个人要真实,真诚的去解释还原事实。而对于我们来说,就是做一个诚实,甘于奉献的人。
为了纪念拉贝先生,1997年,德国柏林的墓碑运抵南京,现保存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内。他的墓碑上也仅只书写下“一个好人,一个不屈的人,约翰·拉贝”。他所做的,所写的,所成就的,几乎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部分,但他从来没有认为自己是个英雄。
今天,面对拉贝故居,我们仿佛仍能听到拉贝先生朗朗的笑声,沉重的叹息;看到他挥舞手臂的愤怒表情,伏案奋笔疾书的侧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