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夜观后感100字
写观后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和他人,促进相互交流和理解。写好子夜观后感100字有什么技巧?这里给大家整理子夜观后感100字,方便大家学习。
子夜观后感100字篇1
《子夜》是一部一直以来充满争议的作品,但肯定和赞扬的声音始终占据主流,作品为读者们淋漓尽致地展示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和都市生活,引人深思。
作品开篇是一段景色描写,为下面一系列的人物出场作铺垫,紫脸多疱的吴荪甫、封建腐朽的吴老太爷更是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结尾更是匠心独运,整体结构宏伟严密。
民族工业资本家吴荪甫和买办金融资本家赵伯韬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是贯穿《子夜》全书的主线,反映了三十年代中国半殖半封社会的全貌。吴荪甫就像一个永不知疲倦的战士,战斗在民族工业的第一线,与赵伯韬勾心斗角;使劲浑身解数平息罢 工;吞并其他小厂来扩大自己工厂的规模。只可惜他生不逢时,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半殖半封的社会背景扼杀了民族工业,虽已力挽狂澜,却只能以失败告终,这不是吴荪甫一个人的失败,更是当时国家和社会的失败和悲哀。然而吴荪甫也是一个血腥的剥削者,克扣工人工资,榨取工人的剩余价值,吴荪甫人性恶劣和冷酷无情的一面可见一斑,因此,吴荪甫形象的评价一直都是毁誉参半的。但无论怎样,吴荪甫也算是有魄力、有手段,是那个时代的民族英雄。
此外,我认为,《子夜》最值得称颂的是刻画了各赋性格特色的都市现代环境中的女性形象。林佩瑶是众多女性中最丰满的,她憧憬着浪漫伟大的爱情,然而现实生活中,她的丈夫吴荪甫却是汲汲于功力的资本家的特性,她所期盼的浪漫和诗意都不属于这个家庭,虽表面接收了现代文明,实则却只能默默反抗。爱情是林佩瑶的全部,而吴荪甫却把全部心力献给了他的事业,没有给妻子必要的关心,面对初恋情人雷鸣,寂寞的心再次燃起热情的火花,却也使她背上了沉重的负罪感,然而对于丈夫的不忠却当做理所当然。林佩瑶活在这种精神痛苦中,更是在寂寞和愧疚中煎熬着,可以说,林少奶奶的一生是悲剧的,是一种生活在优越的环境中精神上的悲哀,她的人生让人怜惜,可悲可叹。
四小姐惠芳是最能体现封建文明与都市文明碰撞和冲突的女性形象。在父亲吴老太爷严厉的管教下,“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男女授受不亲”等封建思想更是禁锢着惠芳,支配着她的思想和行动。当走进这个物欲横流、光怪陆离的大上海,旧有的价值观受到强烈的冲击,地位虽然显赫,却与都市人之间存在这隔阂,四小姐就这样孤独悲哀地在夹缝中生存,精神上的矛盾让她产生了臆想。心中虽希望去追逐爱情,但禁欲思想时刻牵制着她,内心软弱的她只能学着死去的老太爷的样子,捧起《太上感应篇》潜心修行,虽然以失败告终,但最后也算是有一个比较光明的结局,离开吴公馆,追求新的自由天地。
这些女性的爱情与人生比起主角吴荪甫和赵伯韬及其斗争并不是主要的和完整的,但每个女性都带有理想的色彩,形象的丰富,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对一类女性的欣赏。
《子夜》整体上显现出一种浪漫与颓废、真实与虚无的交织,也是展现了一定历史时期的历史性巨作,《子夜》的诞生更是显示了无产阶级文学的不可战胜。
子夜观后感100字篇2
最让我感觉到失望的是蓬勃的理想火焰被时代的洪水扑灭,心里猛地一沉,突然想到自己曾经拥有的理想是多么的不现实,说过的那些大话是多么的可笑,而置身于时代的洪流之中的人们,是多么的渺小。
矛盾的《子夜》,无疑是一部民族工业资本的社会命运悲剧,在那个1930年式汽车咆哮着奔驰过飘散着“共产主义”传单的混乱街道的时代,在那个军阀混战,革命镇压乱作一团,经济跌荡起伏毫无规律的年代,一个刚强有为的民族工业巨子在帝国主义和军阀政治的双重挤压下,又在工农革命的夹击中,一路奔突,一败涂地。看完之后,盘踞在我心头的诸多疑问和重重忧虑,像春日沉闷的乌云一样,久久不能散去。雄心勃勃的民族资本工业的发展失败,买办金融资本家的回回得手,富家子弟的无所事事和铺张浪费,实在是让人看了触目惊心。
魁梧刚毅,紫脸多疱的吴荪甫,曾经游历欧美,见多识广,用尽了他的心智想要实现他伟大的梦想,但是因为身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还是没有免得失败的命运,实在可悲。撇开时代背景等其他的因素,他在发扬民族工业上的努力和决心是不可否认的,虽然他也有剥削工人的一些表现,但是国际丝价一路下跌,作老板的也有苦衷,既然我们恨的是剥削的行为,就不要去恨那些同样被现实逼迫的人,他们只是扮演的角色不同而已。他在厂里奖罚分明,重视人才,又能合理规划,也确实是位不错的领导者。然而在公债市场上,他又被机智狡诈的赵伯韬逼上了绝路,又是由于他贪心不足。如果老老实实办厂,因为上海的工潮此起彼伏,当然不会容易,但是至少不会一夜之间倾家荡产,毕竟时代接受有能耐的人啊。气派威风,不可一世的他在数月之间厂房、银行、公馆全没了,最后的结局静悄悄的,灰溜溜的。是因为罢工风潮搅乱了他的实业,金融魔王卷走了他的一切积累,革命军队打开了他老家深院的大门,还有他公馆里那一群成天游手好闲的女人和青年们,把他一步步拖向衰亡。
不光是工业人,当时知识分子的生活也不好过。吴公馆的常客李玉亭是当时上海的一位经济学教授,必然是学识渊博,见多识广而受人尊重的人,但是他习惯于资产阶级闲适奢华的生活,看到共产主义革命的一步步成功,整天忧心忡忡,唯恐世界末日就要到来。其实无论是怎样的时代,有知识的人都是受人欢迎,被人需要的,他的杞人忧天与杜家大少爷杜新箨的毫无忧患意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书中形容杜新箨总是一副“什么都看不惯,什么都不在乎”的样子,那就是他从法国学回来的“巴枯宁主义”,当李玉亭在他耳边重复着现在面临的危机时,他却能不以为然的把视线投向遥远的海外:“不要紧!至少明天,后天,下星期,下一个月,再下一月,都还不要紧……再不然,日本,法国,美国,总该不至于要紧!供我们游乐的地方还很多呢,不要紧!”即使“世界末日即将到来”的言语也不能刺激这种人奋发上进,那他花了那么多人民的血汗钱到国外去学了什么呢?真正可恨的是杜新箨一类人,他们才是真正的剥削工人的人!
然而资产阶级家庭出来的青年也未必各个如此,这让我们还不至于绝望:吴芝生、杜学诗都是典型的代表。杜学诗“国家的铁掌应该强制人们在丝业上压倒日本”,吴芝生与同学柏青一起走入“五四”游行团队,不都是他们对未来积极的表现么?他们的出现,就像正待勃发的春草,可以染绿整个田野。
然而这部著作的中心还在资本家之间的斗争,公债市场上的残酷斗争。股票就是一场击鼓传花的游戏,公债也不例外,大人物在里面做手脚,谁最后接到那谁都不想要的“花”谁就倒霉。虽说我这样的评论十分幼稚,但是这种智商上的游戏实在太残忍,完全就是在那些利欲熏心的人之间玩的一场在他人头上妄加噩运的游戏,这样的游戏太不人道,太急功近利了。在我的概念里,那些单纯用经济来衡量社会进步的手段太片面,也太自私。那些密密麻麻的数字是什么?是某些人毕生的追求,是他们灵魂的最终归属吗?我一点也看不出其中的奥秘,是我的知识太欠缺了也罢。但是所谓股市、公债不都是以赚钱为目的,以损人利己为表现形式的无聊勾当么?那些为此疯狂的人有没有想过有些人还在饥饿的魔爪下挣扎,那些赢家的心里有没有一点对自己手下败将的留意——他们或许会变为危害更多无辜的人的冤鬼。
有没有一种行业是真正造福于社会,能让人们共同享受幸福,共同进步的?答案当然数不胜数。认认真真地做好实业,让人们共同富裕起来,并不是什么很难的事,然而正是因为资本家的贪心,造成了这一系列的悲剧。
读完这本书,我的收获真的很多,也许正如作者矛盾所说“显不出中国革命进行的伟大气魄与最后必然胜利的前景”,但是我相信忧患是激励人前进的最大动力,我会因此而更加明确今后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向。
子夜观后感100字篇3
这几日一直在读《子夜》这本书,真正静下心来阅读也就是最近两天的时间。当我敲击键盘的这一刻,也记录着我读书时零星的记忆。
《子夜》的作者是我国老一辈的、有名望的作家茅盾。《子夜》所展现给我们的是一部民族工业资本的社会命运的悲剧——一个刚强有为的民族工业巨子如何在帝国主义和军阀政治的双重挤压下,又在工农革命的夹击中,一路奔突,一败涂地。
读《子夜》,我们不得不注意它的结构:宏伟严密且脉络清晰。只就开头、结尾两章就足见作者的匠心。大上海温软的和风在苏州河上轻轻吹拂,吹得人浑身酥软的时刻,吴荪甫迎来了他为避祸乱来伤害的的老父亲。此时的吴荪甫气派威风,不可一世。书尾,吴荪甫惨败于赵伯韬,厂房、银行、公馆全没有了。他只好带着妻子到牯岭消暑,静悄悄的,灰溜溜的。这一闹一静的首尾呼应,不正展示了作者的匠心独运吗?
此外《子夜》结构的突出特点还表现在:她把众多的人物,复杂的矛盾,纷繁的线索,瞬息万变的斗争,广阔的生活场面,集中在一个广阔的历史背景上加以表现,透过人物的性格和命运的发展,鲜明有力的显示了整个时代的发展趋向和壮阔波澜,显示出高超的结构艺术才能,也从一个侧面显示出茅盾“写大时代”的艺术追求。
俯瞰整部小说,吴荪甫这个充满鲜明个性矛盾的形象便展现在我们的面前。他精明强干,有魄力,有灵活的手腕,雄心勃勃的想振兴中国民族工业,但这种愿望的根本目的则仅限于个人利益的驱使;他对外来的帝国主义及官僚买办资本家有憎恨的一面,但为了个人利益又反过来镇压农民运动,残酷剥削压榨工人;他不仅同官僚买办资本家矛盾重重,而且同小民族资本家也结下了许多矛盾;在家里,他和妻子貌合神离,他既有道貌岸然,专干事业的一副面孔,同时又奸污女仆,玩弄交际花的卑劣行径。人物形象十分真实可信。由此可见,吴荪甫之所以最终走上破产的悲剧并非偶然。
而茅盾先生擅长以心理描写来刻画人物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通过细密入微的剖析来揭示人物的潜意识活动;同时,把交代情节,书法感情,描写景物等融为一体,显示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如小说的最后一章写吴荪甫的心理状态,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决战前,坐卧不宁。决战中,时而紧张,时而恐慌,时而惊喜,时而愤怒;决战后的绝望头顶,犹如万箭穿心。这些都很好的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也许这些零星的记忆并不能说明什么,但它留下的却是我内心的一些真实的感受。
子夜观后感100字篇4
《子夜》一书以民族工业资本家吴荪甫和身为金融资本家的姐夫——杜竹斋以及买办资本家——赵伯韬三个主要人物,运转于公债和民族工业资金之间,由“合作伙伴”转变成针锋相对的“敌人”,而吴荪甫由原先的“令人赞服的商业强人”沦落成“倾家荡产的流落异乡者”这一过程为主线,贯穿全文。其间又穿插了:30年代大家族里青年们优哉游哉的生活,界限分明的主仆关系;受旧社会影响的人们的愚昧无知;农村革命运动爆发,乡绅土豪们四处逃串的狼狈样;工人发动的大罢工及资产阶级在劝说无效后不惜动用武力进行压制;零星的共产党势力试图扩张,但时机尚未成熟,只能暂时搁浅;资本家之间为了探得内部消息而是用各种手段,不惜利用美人计、金钱利诱等,但虚虚实实,其后果又难以一语言尽;吴荪甫力挽的民族工业在苦苦挣扎之后最终以宣布破产告终。而影响着这一切时局的又是国际金融危机、帝国主义经济侵略、国内的军阀混战不断,最终以吴荪甫所代表的民族工业资本家的倾家荡产收尾。全书宛如一棵参天大树,主干强健,枝桠繁密而井井有序,更有绿叶红花点缀,作者的文学功底可见一斑,令我折服,并力求学以致用。
书中众多的人物中,我映像最深刻的是吴荪甫。一出场,他总给人强大、自信、有理想、有手腕、敢作为、诚恳待人的感觉。但却因他的盲目自信、对时局考虑不周、用人不当而毁了他辛辛苦苦创建的一切,到后来变得软弱、空虚,连家里的地位也不保了,四小姐没经过他同意就擅自“离家出走”就更添了几分讽刺意味。奈何吴荪甫空有满腔的宏图大志,却也只能作罢。不得不提的是,吴荪甫本想用亲情加金钱笼络刘玉英,竟不知此女乃“双面娇娃”,两面三刀;还有那韩孟翔,也是唯利是图、两头通吃;更令他无奈的是,自己掏心掏肺想要说服的姐夫杜竹斋非但不帮他,反利用他的情报狠狠地“桶”了小舅子一刀,最后让吴荪甫落得个无力还击,只得流落他乡。
其实本人觉得吴荪甫还是有值得肯定的地方,毕竟他和那些个买办资本家不同,他曾经试图建设的模范“双桥王国”和对自己国家的民族工业的尽力挽救,说明了他还是忠于自己的国家的,他起用屠维岳也是成功的一步。然而,战争打乱了这一切。对他我只能说他是生不逢时,但是他的积极向上的方面还是很值得我借鉴的。
文中用于杜竹斋的笔墨并不是很多,且对其似乎也是有意轻描淡写,最多就是说他谨慎、多疑。但读完之后我禁不住倒吸一口冷气,像他这样的人才是最恐怖的。他不念及亲情,稍见不利就迅速抽身,不管其他后果。到后来非但不帮吴荪甫,反而利用这个小舅子掏心窝的消息摆了小舅子一大刀,为自己挖进了不少钱。对他,我不能说鄙视,只能说依据那时的情形,谁又能保证自己不是“泥菩萨过江”呢?
不可忽视的是买办资本家赵伯韬。按照现在世人的看法他卑鄙、精于算计、善用手段,还与外国的不法商人相勾结等等。令我不解的是,同是利用金钱等手段,怎么诚恳待人、口碑好的吴荪甫反敌不过他?难道就因为赵伯韬比吴荪甫的钱多其他人就屁颠屁颠的巴结赵而背叛吴吗?还真是金钱当道啊!想起来就为吴荪甫惋惜,但又不得不佩服赵伯韬如何能将人情世故玩弄于股掌之间而从中获利呢?恐怕当时的情形只有他这样不择手段的人才能站得住脚了。
对于其他资本家我就不一一分析了,虽各有所不同,但大致上以上三位就是给他们归类的样板。
说到同是从乡下出来的被旧思想毒害的一类人,吴老太爷是最好的例子,他经大费周章的来到了大上海,是该享清福的时候了,谁知竟被现代的气息给刺激死掉了。那些从他嘴里说出的对现代都市生活的指责话语和那本他毕恭毕敬供奉的《太上感应篇》都与这个繁华的都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还有四小姐那可笑的自闭和莫名的恐慌,还好有张素素“扯”了一把,否则指不定她会做出什么无奈又荒.唐的事情来呢!想起曾家驹的无赖和残暴真是令人发指,而暴死街头的曾沧海就觉得特讽刺。还有冯云卿更是可笑,人家周瑜赔了夫人又折兵,他是赔了女儿又丢钱,而这一切又都拜他那个可谓“极品”的傻傻的女儿冯眉卿所赐,糊里糊涂的就这么把自己和母亲留下的“压箱钱”拱手送给了别人。这些人代表着旧社会被旧思想深深植入灵魂的一类人,他们愚昧且排外,拒绝外界的新事物,顽固不化,注定要被新社会所遗弃。
文中颇具特色的是对大家族里生活的描写,一边是吴荪甫等资本家们煞费苦心的明争暗斗,一边是太太、小姐和公子们无所事事的吃喝玩乐、嬉戏打闹,一比较起来其中的讽刺意味就特别鲜明。“诗人”范博之和教授李玉亭这类的知识分子也磨灭了曾经的一腔热血,变得畏首畏尾。
“公债”是大多数人物们话题的焦点,吴荪甫和赵伯韬之间的较量又在于笼络人心,那玩转于吴赵之间的刘玉英和韩孟翔使用的手段也是当时多数人的“为人之道”。古往今来,在权势利益争夺之间,总少不了美人计这一招,而在冯云卿这里竟显得可笑,美人帮了倒忙。
工人是工业里不可缺少的主力军,但是在这里也无奈于时局不利,迫于生计的他们也只能屈服于老板。其中,屠维岳的能力是读者们有目共睹的,他临阵不慌、坚毅果断、不畏强权,一心只想干出一番事业来,作者也对他的能力做了肯定。工厂里的女工似乎有点混乱,大多都是没有主见,随哄而起,被工厂里的敌对者利用,还搞自相残杀。稍稍有点主见的是在共产党的带领下的陈月娥等人,但最终因时机尚未成熟只能作罢。
一开始读起来,可以比较清晰地看出,书中人物对当时共产党是排斥的,多处都以“共匪”称呼,这与我们所熟知的共产党拯救了全中国的说法有出入。但是了解了30年代的共产党发展情况也就不足为奇了。
总体说来,全文一气呵成、文笔细腻、情节环环相扣,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可谓出神入化,心理描写也是炉火纯青,波折的起伏时时牵动着读者,适当的景色描写又使得文章不那么拘束,把读者带到30年代的背景中去感受当时的情景。
读过此书,我收获颇丰,希望能内化成自己的东西,才不枉此读。
子夜观后感100字篇5
三十年代初期的中国危机四伏。做为三十年代左翼文艺的巨大成就──《子夜》,让我们看到了作者茅盾所开创的新的文学范式,历史性的巨大内容,宏伟的结构,客观的叙述,以及不断创造时代典型人物的努力。
1929年底,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危机波及我国上海及其沿海城市,民族工业开始凋零,过内南北军阀战争,在此期间,中国红军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思想文化战线上也开始了关于中国社会的讨论,作者茅盾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子夜》,使其作品中的故事,人物更加生动,真实。作品中的三条线索,吴荪蒲与赵伯韬的斗争、工厂的工人罢工、双桥镇的农民运动同时展开,情节交错发展,这种蛛网式的密集结构,成功的塑造了作品的核心人物──吴荪蒲。
吴荪蒲这一人物在塑造上并不是平白直叙,而是通过其他的人物的衬托更加生动形象,如杜竹斋的优柔寡断,谨小慎微,衬托出了吴荪蒲的果断和魄力,唐云山对经营管理的无能和外行,衬托出了吴荪蒲的手腕和才干,就连他的妻子和兄弟等人的性格,也分别衬托出了吴荪蒲的冷酷和专横。这种艺术表现,收到了画龙点睛,以一当十的艺术效果,吴荪蒲的心狠手辣,为转嫁经济危机,他拼命压迫,剥削工人,就连他的妻子也说:“你这人真毒”,而他又有虚弱颓废的一面,如冷静与暴躁的性格,文中写到一些企业家在议论组织自己的金融公司时,对吴荪蒲有这样的描写:
“吴荪蒲不先发表意见,听任唐云山在那里夸夸其谈,眼前这几位实业家的资力和才干,吴荪蒲是一目了然,单靠这几个人办不出什么大事,但对于自己,吴荪蒲从不妄自菲薄。有他自己加进去,那情形就自然不同了,他有手段把中材调弄成上驷之才,就不知道眼前这几个人把他当首领拥戴起来,这么着在那里商量的吴荪蒲就运动起他尖利的眼光观察各人的神色……”
顽强与脆弱的性格。当他被手无寸铁的女工包围时,文中这样写到:吓得“噗噗的心跳”,直到回到家不久,脸色还是有时铁青,有时红,有时白。对于求实与迷信的性格。吴荪蒲认为“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在事业穷途末路时,有追求感官的刺激,如逛“秘密艳窑”,强奸老妈子,一反过去的求实精神,这正描写了他正经与荒.唐的性格。他鼓励同伴反赵的决心,说道:“我们好比打仗,前后都是敌人,日本人开在上海的那些工厂是我们当前的敌人,老赵是我们背后的敌人,总得打败了身前身后的敌人,然后我们的脚跟才能站得稳”。这描写了他刚强自信的性格,他发起了为交际花徐曼丽祝寿的蒲江夜游活动,企图在追求强烈新奇刺激中排解苦闷,这正描写了他软弱空虚的性格。
同时,作者通过作品,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重性,也在吴荪蒲身上表现得十分鲜明。他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买办资产阶级不满,但又和他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对工农红军和人民群众则极端的恐惧和仇恨,他不满蒋介石的苛捐杂税,军阀战争,但他有依靠国民党军警来镇压工人运动,农民运动。他不满帝国主义对中国经济的侵略,但他还是把八个工厂顶给了外国的洋行,会社,扩大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经济势力。他敢于和买办资产阶级斗法,但为了“利”也曾和赵伯韬合作搞公债投机,他不满军阀战争影响他工厂产品的销路,但他有想利用军阀战争做公债投机市场,这种复杂的矛盾的性格,正是封建半殖民地民族资产阶级两重性的表现。
就是这样一个人物,通读作品,让读者对吴荪蒲这一主人公有一全面的认识,首先吴荪蒲不是普通的民族资本家,而是上海工业界的大亨,具有雄厚的财力,经营着巨大的裕华丝厂,并在家乡双桥镇开设电厂,米厂,布店,钱庄,建立了一个有他操控的“双桥王国”。
他有才干,曾留学欧美,懂得一套资本主义企业管理的学问和本领,并且具有冒险精神,他并非目光短浅,谨小慎微之辈,而是有着发展民族工业的雄心,他要和中国市场的外货竞争。梦想有一天,在他的控制下,高大的烟囱如林,在吐黑烟,轮船在乘风破浪,汽车在驶过原野。他的许多工厂的商品销行全国,深入穷乡僻壤,这是一副极其美妙的资本主义王国的图景。裕华丝厂,“双桥王国”还不足以施展他的宏图,可见他是雄心勃勃的,后来他和交通运输业资本家孙吉人,矿业资本家王和莆建立起了三驾马车式的资本主义托拉斯组织──兼办实业和金融的益中信托公司。
作者由此为吴荪蒲设置了一个更为广阔的活动天地,也由此,吴荪蒲和其他资产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以及工人的尖锐矛盾和复杂的关系中,他的雄心,以及他所希望中的资本主义工业王国,随着情节的发展,也变成了一中传说,一种记忆。留给读者的是他发展民族工业的雄心气魄,还是在此过程中付出的奋斗,挣扎以至破产的命运?我想两者皆有,从发展工业到失败破产,他的身上都贯穿着一种悲壮性,而这种悲壮性反映在作品中,有给读者回答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在帝国主义统治下,中国民族工业永远得不到发展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永远走不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同时,也揭示了其作品更深的主题:中国并没有走向资本主义道路,中国在帝国主义压迫下,是更加殖民地化了。而这一切,与作者社会科学家的气质和写作的理性分析分不开的。
总之,《子夜》是30年代初期中国社会的一副巨大的画卷,其气魄之大,人物之多,线索之繁,尤其是对吴荪蒲这位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典型人物的塑造,真是让人叹服。
子夜观后感100字篇6
最让我感觉到失望的是蓬勃的理想火焰被时代的洪水扑灭,心里猛地一沉,突然想到自己曾经拥有的理想是多么的不现实,说过的那些大话是多么的可笑,而置身于时代的洪流之中的人们,是多么的渺小。
矛盾的《子夜》,无疑是一部民族工业资本的社会命运悲剧,在那个1930年式汽车咆哮着奔驰过飘散着“共产主义”传单的混乱街道的时代,在那个军阀混战,革命镇压乱作一团,经济跌荡起伏毫无规律的年代,一个刚强有为的民族工业巨子在帝国主义和军阀政治的双重挤压下,又在工农革命的夹击中,一路奔突,一败涂地。看完之后,盘踞在我心头的诸多疑问和重重忧虑,像春日沉闷的乌云一样,久久不能散去。雄心勃勃的民族资本工业的发展失败,买办金融资本家的回回得手,富家子弟的无所事事和铺张浪费,实在是让人看了触目惊心。
魁梧刚毅,紫脸多疱的吴荪甫,曾经游历欧美,见多识广,用尽了他的心智想要实现他伟大的梦想,但是因为身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还是没有免得失败的命运,实在可悲。撇开时代背景等其他的因素,他在发扬民族工业上的努力和决心是不可否认的,虽然他也有剥削工人的一些表现,但是国际丝价一路下跌,作老板的也有苦衷,既然我们恨的是剥削的行为,就不要去恨那些同样被现实逼迫的人,他们只是扮演的角色不同而已。他在厂里奖罚分明,重视人才,又能合理规划,也确实是位不错的领导者。然而在公债市场上,他又被机智狡诈的赵伯韬逼上了绝路,又是由于他贪心不足。如果老老实实办厂,因为上海的工潮此起彼伏,当然不会容易,但是至少不会一夜之间倾家荡产,毕竟时代接受有能耐的人啊。气派威风,不可一世的他在数月之间厂房、银行、公馆全没了,最后的结局静悄悄的`,灰溜溜的。是因为罢 工风潮搅乱了他的实业,金融魔王卷走了他的一切积累,革命军队打开了他老家深院的大门,还有他公馆里那一群成天游手好闲的女人和青年们,把他一步步拖向衰亡。
不光是工业人,当时知识分子的生活也不好过。吴公馆的常客李玉亭是当时上海的一位经济学教授,必然是学识渊博,见多识广而受人尊重的人,但是他习惯于资产阶级闲适奢华的生活,看到共产主义革命的一步步成功,整天忧心忡忡,唯恐世界末日就要到来。其实无论是怎样的时代,有知识的人都是受人欢迎,被人需要的,他的杞人忧天与杜家大少爷杜新箨的毫无忧患意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书中形容杜新箨总是一副“什么都看不惯,什么都不在乎”的样子,那就是他从法国学回来的“巴枯宁主义”,当李玉亭在他耳边重复着现在面临的危机时,他却能不以为然的把视线投向遥远的海外:“不要紧!至少明天,后天,下星期,下一个月,再下一月,都还不要紧……再不然,日本,法国,美国,总该不至于要紧!供我们游乐的地方还很多呢,不要紧!”即使“世界末日即将到来”的言语也不能刺激这种人奋发上进,那他花了那么多人民的血汗钱到国外去学了什么呢?真正可恨的是杜新箨一类人,他们才是真正的剥削工人的人!
然而资产阶级家庭出来的青年也未必各个如此,这让我们还不至于绝望:吴芝生、杜学诗都是典型的代表。杜学诗“国家的铁掌应该强制人们在丝业上压倒日本”,吴芝生与同学柏青一起走入“五四”游 行团队,不都是他们对未来积极的表现么?他们的出现,就像正待勃发的春草,可以染绿整个田野。
然而这部著作的中心还在资本家之间的斗争,公债市场上的残酷斗争。股票就是一场击鼓传花的游戏,公债也不例外,大人物在里面做手脚,谁最后接到那谁都不想要的“花”谁就倒霉。虽说我这样的评论十分幼稚,但是这种智商上的游戏实在太残忍,完全就是在那些利欲熏心的人之间玩的一场在他人头上妄加噩运的游戏,这样的游戏太不人道,太急功近利了。在我的概念里,那些单纯用经济来衡量社会进步的手段太片面,也太自私。那些密密麻麻的数字是什么?是某些人毕生的追求,是他们灵魂的最终归属吗?我一点也看不出其中的奥秘,是我的知识太欠缺了也罢。但是所谓股市、公债不都是以赚钱为目的,以损人利己为表现形式的无聊勾当么?那些为此疯狂的人有没有想过有些人还在饥饿的魔爪下挣扎,那些赢家的心里有没有一点对自己手下败将的留意——他们或许会变为危害更多无辜的人的冤鬼。
有没有一种行业是真正造福于社会,能让人们共同享受幸福,共同进步的?答案当然数不胜数。认认真真地做好实业,让人们共同富裕起来,并不是什么很难的事,然而正是因为资本家的贪心,造成了这一系列的悲剧。
读完这本书,我的收获真的很多,也许正如作者矛盾所说“显不出中国革命进行的伟大气魄与最后必然胜利的前景”,但是我相信忧患是激励人前进的最大动力,我会因此而更加明确今后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向。
子夜观后感100字篇7
在黎明到来之前,那种黑暗、寂寞,是最为难耐的;同时,在获得宁静之前,各种不同的生活,各种不同思想之间的斗争是混乱的。中国社会在取得伟大成就以前,在平等、和谐生活建立以前,也是经历过黑暗、混乱、痛苦的时代。
《子夜》是矛盾先生的一得意佳作,其始作于1931年10月,至1932年12月5日脱稿。本书创作于中国军阀割据、经济落后、思想纷争的时代,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发展道路之走向。本书中,给人印象最为深刻的莫过于吴荪蒲,作为一民族资产阶级,如何从盛气凌人到日落西山的过程。民族资产阶级在彼时确实经受了巨大的考验,其不但具有资产阶级的固有性质,同时也是具有一定的革命性质。但是,人都是有私心的。书中以吴荪蒲一开始以一个财力雄厚的民族资产阶级自居,其办理缫丝厂、合作经营等,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国家的利益也是作为重要的因素加以考虑的。但是,到后期,由于战乱的影响,吴荪蒲经营的许多事业都遭到了很大的打击,资产迅速减少。这时,其考虑的莫过于是自己的身家财产,忧国忧民的思绪荡然无存。
书中章节紧扣当时的社会事实现象,文字生动地描写了当时买办资产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工人与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军阀战乱对国家各个不同阶级的影响,以及革命事业燎原之火的燃烧。书中多处运用一妙手的写法,就是以不同人物为不同的阶级代表,呈现不同的阶级的发展态势。如,书中一开篇就描述了吴老太爷到上海的第一天就死于脑充血。这侧面的反映了吴老太爷与其《太上感应篇》所代表的封建思想,已经不适合时代的发展,是一种落后、腐朽的思想,在新的思想面前,其不堪一击。
另一方面,书中到最后还给我们留下了一个悬念。即,书中主人翁吴荪蒲在“战败”后何去何从的问题。其反映的是,在当时的背景下,民族资产阶级向和方向发展的问题。最后,吴荪蒲的决定是回到他的故乡,红军发展较快的地方。这表明了,在当时的局势下,民族资产阶级已经不能够依靠当时的政府,他们选择了共产党,他们选择了革命。
黎明前是黑暗的,宁静前是混乱的。当黑暗与混乱过去以后,我们就会迎来发展的春天。民族资产阶级选择了革命,自己决定了自己的命运,在黑暗与混乱面前挺过来了,才有了今天全新的民族资产阶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