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范文网 > 观后感 > 观影心得体会 > 罗生门2000字观后感

罗生门2000字观后感

时间: 新华 观影心得体会

剧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有着放肆大笑的三个人,强盗、女人和杂役。

强盗,声名狼藉的采花大盗。他执剑任意践踏他人,赤裸裸地要,赤裸裸的活,不戴面具,无需伪装,因为他本来就是强盗!最趣味的是强盗描述的“那阵凉爽的风”,凉爽的微风吹着树叶沙沙做响,如果不是因为那阵风的话,我是不会杀了他的。你瞧,强盗们总会给自我一个理由推卸职责,无辜的风竟然成了故意杀人的诱因。风吹动女人面纱,强盗受到诱惑色迷心窍,所以他说一切都怪那阵风。现实你我不是也常常被恼人的风撩动?不是也常常没事儿怪着玩儿?!哇咔咔咔!可怕的是风?是风?还是风?

女人,是戴了面具的那一组,这样看来可笑又可鄙。被强盗玷污后,受到武士斥责鄙视,而强盗制止武士并推说女人软弱。此时的女人才像画皮中的鬼魅瞬间变脸,她爆发出刺耳放纵的大笑,那一刻她妩媚的脸变得狰狞,我说过,女人的力量远非她平时表现出来的那样,你若轻易上当,只能证明你天真可悲。她剥开美丽单纯温顺软弱的伪装,暴露出强悍自私的本性。她谴责面前的两个男人,软弱。她指责武士,做为丈夫他应拼得一死捍卫自我的尊严,才有资格要求这个‘脏’了的女人自杀;而当她明白这个强盗就是大名鼎鼎的多襄丸时,她以往暗自庆幸,她对以前生活中每一天重复的无聊闹剧感到恶心,她以为多襄丸可能会把她从中解救出来,可惜此时她才发现,多襄丸只是徒有虚名,他只是同样微不足道的小人。女人爱的是充满热情的男人,而男人仅有靠他的剑才能够得到他的女人,她的梦想破灭了,她爱着的只是个虚拟的完美男人,而这个世界甚至不可能出现那样的完美。想想,可笑,我们何尝没有各自虚拟的完美?!又何尝不是重复着平淡的无聊。

杂役,自始至终以局外人的好奇倾听,我想他是作者的代言,他的台词应当就是作者想表达的思想。他仿佛很超脱,一向是坦然的混世态度,又何尝不是我们大多数人的代表?!杂役拆卸罗生门腐朽的木板烤火,我看到的是人类正在一块块焚毁祖先留下的礼貌,不止是遗迹。杂役曾对和尚说,如果再说些无聊的空虚大道理,我宁愿听这雨声。我想,他是在警示我以后少写些无聊枯燥的大道理?好吧!在他身上你没有看到自我的影儿?杂役狂笑着谴责和尚,大喊大叫是没有用的。他是安于现状,理解现实的。他鄙视樵夫的懦弱和自私,他安于这些同他一样的本质。他拆了木板点燃篝火,而又在嘲笑声中把燃烧着的火把扔到雨中,看它们一一熄灭。就是最终一只火把熄灭之际,响起婴儿的哭声,显然是承接关系,这电影拍得真精致。他毫无怜悯之心地剥去弃婴的衣物,并猥琐丑陋地为自我的行为狡辩,他不敢正视自我的行为,而是转移目标,去谴责弃婴父母的罪恶,谴责他们玩乐之后遗弃自我的孩子,并为自我辩解说,在这世界上小人活得更好,如果人不自私的话,就没法活下去!想想,脱离低级趣味的确是件难事,而随波逐流仿佛更容易更简便些呀!杂役发自内心的爆发,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是自私又不诚实,爱编借口。看着樵夫和杂役在雨

中相互纠缠指责,和尚怀抱着婴儿的形象使我深受震憾,我们还剩下什么?除了自私狡猾,我们只剩下一颗忏悔的心。最终杂役的狂笑和滂沱的大雨纠缠在一齐,这世界看上去,一片混沌。

剧中其它人物。

武士,之所以毙命,开始于贪图不义之财,轻信强盗谎言,随陌生人求取所谓宝藏,妄图一夜暴富。无论之后他是怎样的死因,至少这开头,他是大错特错了。在妻子遭遇非礼后,他所表现的不是愤怒悲痛,又是憎恶轻蔑,这种状态即使是在如今男人的心中也完全有可能,即使这种后果完全出于他的错误,他也不能再理解妻子,这是男人永不能克服的死穴。

如果还有仅存的‘干净’的话,那最终就剩下了,和尚。而和尚的苦恼正是,明知现实有多糟糕,却硬是要掩耳盗铃,宁愿活在自我的世界里,拒绝承认世界的黑暗,应对的确是件更痛苦的事,而进取的改善显然又势单力薄,信念在这时像风中瑟瑟的秋叶,不堪一击。和尚和樵夫,长时间在暴雨中空洞、迷茫,苦苦思索的眼神,深深触动我的内心,他们被现实打懵了,不明白在没有信任的地狱般的世界里到底还能相信谁?瞧!如果你不想让你所处的地方成为地狱,那就选择相信别人吧!至少,我们还能够做那束微弱地期望。当他们惺惺相惜,当和尚郑重地把弃婴交给樵夫时,他欣慰地说,我想我能够继续坚持对人类的信心了!那份宝贵的信任是多么无奈,他所传递的绝不仅仅是一名弃婴,而是一份沉甸甸的希冀,一颗饱满的种子,一缕穿越乌云的陽光,而樵夫满足的微笑,赎罪后的简便,也深深震憾了我,只要我们仍存有期望救赎的心,就还有期望。

罗生门2000字观后感篇2

最近不是很忙,看了许多历来被世人奉为经典的影片,有很多确实不错,也许电影拍成那样才算是真正的艺术。

日本老片《罗生门》故事结构简单,人物也就那么几个,可看完后让人心里总有一种不安的感觉,只有影片看到最后才会明白影片一开始和尚为什么会有那样的对白,“这次让我可能丧失了对人类灵魂的信心,这比强盗,比战争,比瘟疫,比天灾饥荒还可怕”

影片从故事里和讲故事的人两个层面揭露人世界上最让人恐惧的事情,那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不诚实,每个人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可以撒谎,可以出卖别人,可以不顾一切,切实的让我感到十分的恐惧。

影片的另一个角度是表面上十分温顺软弱,动不动就泪流满面的年轻少妇,在触及到自己的利益和安全时面目却是那么的狰狞,内心活动的变化是那么的丰富,说谎趋炎附势,甚至比强盗和他丈夫更狠毒,中国的一句话“人心隔肚皮”也是颇有道理。

无论是强盗,武士,年轻少妇,樵夫,还是巫婆甚至虚构的鬼魂没有一个是诚实的,彼此间是信任的,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露出虚伪的外表说谎欺骗,让人内心感到恐惧,甚至那种恐惧超过任何的恐怖片带来的可怕感。

只有在影片最后大雨停了,外篇露出了光明,当樵夫承认了自己的欺骗,抱着捡到的婴儿走出罗生门时,才看到人性残留的温存和善念,也许这也是唯一的希望。

罗生门2000字观后感篇3

黑泽明根据芥川龙之介小说改编的电影《罗生门》广为人知,作为对人性的思考,一向人文主义的黑泽明在大雨中对淹没人间的洪水意象做了环境的诠释。在芥川龙之介小说中,罗生门根据佛教故事改编,罗生门是一个死亡之门,是一种死亡的象征。在日本有许许多多这样的鬼故事,基本上可以是一种大众情结,日本的鬼故事极为流传,可以说是一种传统了。然《罗生门》电影表达的重点并不在于鬼故事,而是对于人性的发掘。

故事以一个樵夫发现一具尸体展开,摄像机对准到堂的每一个证人以及嫌疑犯,接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说法,真相当然只有一个,然而,一直到最后,黑泽明都没有告诉我们,真相是什么。直到剧情的结尾处,孩子的哭声惊醒了在场的每一个人,第一个冲上去的有点像《罗生门》小说里面描写的那个强盗,他觉得世道既然如此不堪了,也不在乎再破坏,所以剥下包裹着孩子的衣服,樵夫上去阻止他,并且说他是恶鬼。这时,很经典的一句话:“这是个人狗不如的世界,谁要不自顾自就活不成啊。”每个人都描绘了对自己最为有利的版本,谁都是自私的,都希望事情往自己的意愿去发展,然后得到最大的利益。

孩子的哭声冲破了这个迷蒙的人世间,连老子都说要回归儿童最为纯真的所在。孩子是最为纯洁不染世俗的,那种啼哭刺破了黎明前最为冷寂的黑暗,犹如一杯清泉沁人心脾。那个和尚怀有对人世间美好的向往,希望人性能慢慢变好,希望仁慈能深入人的心间,几乎,他就是黑泽明人性关怀的写照,但是他也迷惘,也存怀疑,也畏首畏尾。令人感动的是和尚抱着孩子和樵夫站在屋檐下沉默那一段,我想沉默,正是人思索最为静谧的所在,有徘徊,有挣扎,有忏悔,有煎熬,有叹息,有恍惚,当然,也有对前途的点点希望。直到樵夫来抱孩子的时候,他还以为樵夫要剥孩子最后一层衣服,岂能想到他是想抚养这个孩子。

樵夫说,我自己都摸不清自己的心眼。我想多少人迷失在这里,有人说能战胜自己的人才是最伟大的人,我不想说战胜征服之类的字眼,这些总让人想起该死的战争,我想用归顺这样的字眼,找到自己岂是容易的,往往人们容易在别人的眼神中,在别人的言语中淹没了自己,自己的形象越来越模糊,直到消失在茫茫大海之中。

结局似乎是朝着善的方向发展,黑泽明给了我们一个很大的伏笔,就是这个孩子以后是怎么发展的,他以后会成为怎么样的一个人,是被趋于同类,还是作为仁慈而善良而道德高尚之人?我想,这是一个很大的疑问,当然,我们终归想让他成为一个善良而仁慈之人。就像这个世界,希望,越来越好。

罗生门2000字观后感篇4

今天终于看了这部久违的黑色电影,果然很有意思。

罗生门揭露了人性最大的弱点 —— 自私和虚伪,在危难的时候,面临生死的考验的时候,即使是平时恩爱的夫妻,也可以反目成仇,互相伤害。事情过后,双方又各有一套说辞来为自己辩护,犯错的永远是别人,自己是多么无辜啊。

但从这部片子我们还可以看出,男人永远都比女人更自私、更虚伪。男人可以自私到为了保全自己唾弃自己的结发之妻,也可以虚伪到死到临头还要说谎来美化自己。你可能会说,片中的妻子也自私,她挑拨自己的丈夫和强盗决斗;她也说了谎,谎称自己晕倒了不知道丈夫是怎么死的。但她的自私,她的虚伪,是在当时那种绝境之下多么无奈的一种选择。她在和强盗搏斗未果被玷污后,不想死,也不想和强盗走,想让自己的丈夫和强盗决斗来保护自己,这实在不能说是非常过分的要求。她的谎言就更容易理解了,显然,她是为了自保,为了博得大家的同情,为了让自己更好的活下去。她总不能跳出来说,是我挑拨他们两个决斗的。在这个时候,还原事情的真相没有任何意义,她懦弱的丈夫宁可说自己是自杀也不愿意承认是被强盗杀死的,死不足惜。

当然,这部片子放大了人性中阴暗的一面,普通人可能永远也不会面临那么极端的情况,大多数人还是在不伤害别人的前提下更多的考虑自己的利益,然后谈起的时候有选择性的忽略那些不光彩的细节,同时夸大那些对自己有利的细节。如果说自私是人动物性的本能,那虚伪就是人社会性的本能,是普遍和客观存在的。

最重要的,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不是黑白分明的,没有绝对的是非对错,善恶美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弱点和阴暗面,我们与其失望和批判,不如多一点宽容和理解。

罗生门2000字观后感篇5

我有时候看问题会比较极端,比如说,我一直认为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断背山,即每个人都有同性恋倾向,只是程度的不同而已,程度低就是异性恋,程度高就是同性恋,不高不低的当然就是双性恋了。性取向没有什么正常与不正常之分。每个人都有吸引别人的地方,如果有机会深入和发展,不同程度的好恶感情就会发生。无论是男人和女人之间,还是男人和男人之间,女人和女人之间。再比如我常说的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八卦山,那是因为我们潜意识里都有好奇心,或者说都有窥探欲。

看完《罗生门》,我又想,其实每个人心中都该有一个罗生门的。同一件事情,涉及到不同的人,他们为了各自的利益,会描述出可能截然不同的画面。对于已经发生的事情,人们习惯性地修改着自己的记忆,使它符合自己的认知。我们可以接近真实,但是却无法还原真实。新闻报道中的事实是要经过意识形态、政治正确以及把关人等重重关口才呈现在公众面前的,但这是“被阉割的事实”,而不是真相。真相要来到这个世界之前,有可能会被媒体直接杀死。

《罗生门》和《罗拉快跑》都采用相同的叙事结构——回环式套层结构,它的意义不在故事中而在叙述中产生,不给出确定的结局和意蕴。所以直到电影结束,它也没有给出明确的真相。

另外,在这部电影中,我从凶杀案的三个当事人之间的故事隐约看到了男权社会下女人的悲惨命运。

因为丈夫的无能,妻子被强盗占有了身体,之后,丈夫因为妻子被两个男人同时占有过而决定抛弃妻子。不管这是不是电影中的真相,但类似这种事情在现实生活中确实不少。

其实,不管男人承不承认,他们的心中或多或少都会有处女膜情结,它表现在这个女人一定要完全地属于自己,如果她之前跟其他男的发生过关系,那女的就有可能会面临被抛弃的命运,就算没有,男的也会耿耿于怀,心有芥蒂,无论他之前是发誓多么地爱那个女的。处与非处的话题经常在天涯社区上展开口水战。老马曾说过,处女膜情结是由男权中心文化中最病态的部分构成,体现了人类对性和生育诸多复杂问题缺少把握而试图用迷信把握的可笑事实。女性主义学者荒林解释说这是因为男权统治者发现女人是可以生育不同男人的孩子的,为了控制女人只为自己生育,就需要控制女人的身体,如果一个女人保持了她的处女膜就是保住了她的贞操也就是保证了只给某个男人生育。

而婚姻也使得女人走向更加悲剧的命运。在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中,提到婚姻是这样一种制度,是男人之间物物交换的结果,是将女人作为交换的礼物之一,建立的社会生活制度。也就是说,婚姻是把女人从父亲的家嫁到丈夫的家,以维系男权社会的生育和财产传承。英国现代女权主义的奠基人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认为婚姻是一种合法的卖淫。但她最后背离了当初关于婚姻和自由的主张,虽然如此,她的感情婚姻史也是逃不过悲剧的命运。

在男权社会中,女人的命运岂是一个悲惨了得!

罗生门2000字观后感篇6

残破的房屋,散落于倾盆大雨中。罗生门的牌匾依稀还能看见,可却也似乎支撑不了多久了。一个农民、一个和尚坐在门槛上,眼神中透露着恐惧与不解!

这便是片头的景象,为全篇奠定了基调。

相传罗生门是万恶聚集之地,鬼因害怕人类的凶残而藏身于此。人性便是导演黑泽明所想传达给观众的东西。

影片表面简单无比,叙述了四个不同的角色对同一件事情的描述,但是却各不相同。为什么同一件事情有着不同的描述?这也是导演想留给观众思考的地方。

首先我们得明白这四种描述中必定有不真实的成分,当然也有真实的成分。比如少女被侮辱这是所共同认可的,就是说这件事的的确确发生过!

那么为什么他们会对有些事实隐瞒甚至于撒谎呢?

于强盗而言,被抓已成事实。因为自己的恶贯满盈,想要脱身已是不可能。那么何不让自己如一个强者般死去?从他供词的过程中狂放自大的笑声中可以明白二三。所以不管他有没有杀害武士,他没有思考的便承认了。在他看来,承认杀害武士并不会怎样,相反自己内心却因自我强大而得到满足。

于少女而言,失去贞节是自己极其不能接受的事实。更让她痛不欲生的是自己的丈夫(即武士)却用一种鄙夷的眼光看待自己。这让她充满了愤怒,愤怒的女人是可怕的,更何况在这种情况之下。于是她开始挑拨二人,说丈夫应该像一个男人一样去战斗,去和抢夺自己女人的人战斗,而不是畏首畏尾。这里面有一件事情,少女说她自己昏厥过去了,醒来时发现丈夫已死。这按常理不符,人在经受巨大的精神、心心理打击后是无法马上平静下来的。唯一的解释只有选择性遗忘,遗忘了自己不想记住的事实。

于武士而言,首先我表示对这个角色的极度憎恨。在自己的妻子被侮辱之后不仅不勇敢的去保护她、给予安慰,反而唾弃,说她还不如自己的一匹马。这是一个男人应该做的吗?

武士借女巫之口讲述了一个凄惨的故事。过程中始终强调妻子在被侮辱之后意欲杀害自己以及自己是自杀而并非他杀。之所以他要强调自杀,一方面是为了维护自己作为一个武士的尊严,另一方面则是在妻子被夺的情况下如若自己还被杀害是极其受人鄙视的。

上述三人中,武士、少女认为镶有珠宝的短刀是凶器,而强盗则认为长剑才是凶器(强盗使用的是剑)。强调这一点是因为这与农民(目击者)的供词有莫大的关系。

依据常理,农民是最不可能撒谎的,也应该是最清楚事态的整个过程的。结果是他也撒谎了。

这从他前后供词不一样即能窥见一些端倪。相信大家对于影片初始农民回忆砍柴时看见的那只手记忆深刻。然而事实是他并非只看见如此,而是目睹了整个过程。片尾过客的一语道破缘由。

农民因见财起心拿了短刀不得不捏造事实说武士是被长剑杀死的,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置身事外。

从这四个人的供词中我们不难发现其共同点:其一,对于于自己利害无关的事情都是事实。其二,于自己有利害关系的就会舍害取利,甚至于捏造。每个人的供词都是为了让事态发展至利己的道路上来。

我们不妨将这四个人的角色范围扩大。农民,目击者即观众;强盗、武士即强者,少女则为弱者。

罗生门2000字观后感篇7

罗生门因年久失修而衰败不堪,在大雨滂沱之下,它静静地迎接着前来避雨的人们。平常人烟稀少的罗生门,似乎恢复了一点生机。可是罗生门下的人们谈论的却是死气沉沉的东西——杀人。人们彷佛都进入了“罗生门”的世界。

“罗生门”的世界是阴暗、欺骗、自私的。卖柴人是第一个看见武士被杀的,但他也是第一个说谎的。他为了不被卷入其中,捏造了事实,因为他拿走了那把好匕首。抓住多襄丸的男子说他是从马上摔下来的,而多襄丸却说是因为自己喝了有毒的泉水;多襄丸说,喜欢真砂是因为她的刚烈,而真砂在作供时却表现的无比脆弱;神巫“请”来了武士的魂魄,并自编自导自演了一出武士自杀的好戏。

每个人都说着不同的“故事”,这其中除了欺骗,还是欺骗。我们究竟还能相信谁。但黑泽明导演并没有让影片在欺骗中结束,他让我们重新相信了我们自己。和尚是整个影片中唯一没有说谎的人,而且极易相信别人。他相信了卖柴人,相信了多襄丸,相信了武士……,可是在他相信所有人后,他开始迷茫了。在卖柴人讲出他亲眼所见的真相后,他的信念动摇了;在眼睁睁地看见被遗弃小孩的衣服被人扒掉时,他失去信念了;在他以为卖柴人要扒走小孩最后的贴身衣物时,他找回了最初的信念。雨过天晴,卖柴人抱着小孩走远了。

黑泽明导演通过“杀人”使我们看到了人们自私自利的一面,但最后一句“你让我能重新相信别人”,又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善面。罗生门是黑泽明心中的地狱,人们在走进罗生门后,就变得自私自利起来。当雨过天晴,人们走出罗生门后,一切又变得真实可信了。其实“罗生门”并不存在,它只存在于我们的心中。

70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