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范文网 > 观后感 > 观影心得体会 > 中庸观后感3000字

中庸观后感3000字

时间: 新华 观影心得体会

中庸观后感3000字篇1

站在教师的角度,从"中庸"这个概念出发,我浅显的谈谈对《中庸》的认识和理解。

中庸之道,是尺度,是分寸,是恰到好处,就是一种和谐之道,《中庸》从修身,齐家,治国,诚身,至圣五个方面诠释了怎样做到中庸之道,子曾经这样曰过:"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书上说,"不偏不倚叫做‘中’,不变不更叫做‘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中庸是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中庸以"诚"和"中"为基本概念,叙述"天人合一"的理想。书中说"性""道"不可须臾离开自身,要从"戒慎""恐惧""隐显""慎独"等方面培养自身的品德,掌握中庸之道,致中和。达到中和,则天地万物安处其位,万物便生长发育,生生不息。"道"源于本身,与自我相分离,而君子要学会反求诸己才能得之。真正的君子要做到格物致知,去外诱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这种自我修养与反省的品质使我明白无论遇到什么人或者什么事,不论今后会遭遇怎样的挫折,我们都要学会"反求诸己",凡事都要从自身找原因。人,都长一双眼睛,向外可以观察无边广阔的世界,向内可以看清无限深邃的内心。然而,很多人,向外无边扩展的看了,向内,却从来没有深入过。

中庸里面很多的道理都让我反复咀嚼,学习生活中自觉受益良多,"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什么都抵不过坚持,坚持学习,定能获得自己想要的回报,很多时候不是我们做不到,而是我们做了几次就轻言放弃。"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学习中,生活中,必将铭记此道,激励自己!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首先要读的是《中庸》里的"道。""道。"是什么?道是生命本体的轨迹,浅显说就是生活的'寻常,我们教育从外层看是教育孩子基本的道德。基础的文化,但内层确是在护送他们走过"寻道"之路的一段重要的旅程。

教师如果希望引导学生走正确的路,激发学生对真、善、美的渴求,使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得到最高发展,那么,我们只有从完善自身做起,拿出一颗真诚干净的心,不为私利,去为孩子描述一个真实生命的形状。有句广告语说得很棒,"和你在一起",老师每天与纯真的孩子在一起,绝不是发号施令,宣布清规戒律,来管制、约束孩子,而是要让他们感知一种互相尊重的真诚的生活,感受心与心的交融,让他们慢慢理解,真实生活就是平实无华中泛着不息的快乐。

作为教师,读了本书最大的收获就是要懂得"人类最重要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而实现这种和谐之本就在于心灵之间的真诚交流,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师生要多一些心与心的交流,创造出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让他们享受学习的美与快乐,同时,作为教师,我们还要以身作则,为孩子们做好榜样,不愧于"人类灵魂工程师"这个美誉。

所以,综合看来,中庸一定是常人之道,一定是适中之道,一定是可行之道。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在这本书中,有太多的,真谛和本质,我所理解的这些只是其中微小的一部分,以后我会继续解读传统文化,用传统文化的精髓来完美自己的德性和心境,来开启我们的智慧,来改进我们的教学方式方法,进而让学生走上智慧人生。

中庸观后感3000字篇2

中庸有三层含义,一是中不偏,庸不易,二是指中正、平和,三是指中用的意思。

中庸中道出,人生需要不偏不倚,不变换自己的目标和主张,这是一个持之以恒的成功之道。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社会情况总是在不断地变化的,就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讲,我们需要实事求是,无论做什么事都需要根据现实状况,实事求是的调整自己的计划和目标。这样讲来,要保持中庸,做到不变更自己的主张和目标,似乎有点难,然而我们依然会追求中庸,因为我们需要有一个持之以恒的目标,人生有时候也需要做到不偏不倚。子路曾经问什么是强,孔子回答:“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至死不变,强哉矫!”孔子认为能够做到中庸是强大的,一个人做到不偏不倚,不随波逐流,坚定自己的信念,坚定自己的原则。只有自己心中有一个强大的目标,做到不偏不倚,这样才是真正的强大。就像在战争中,反抗不一定是强,反抗也不一定是弱,就像《潜伏》里面说的“有一种胜利叫做撤退,有一种失败叫做占领”。

在中庸中讲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人需要保持中正平和,如果失去中正平和,一定是因为喜、怒、哀、乐太过,治怒唯有乐,治过喜莫过礼,守礼的方法在于敬。 一个人要保持中正平和,需要从容淡定,需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不能过喜过忧,不能过怒过哀。七情六欲本来是人的正常反应,但不能反应过头。无论在什么场合,如果都将这些情绪表现到“中正平和”的境界,既不过分,也无不足,不管遇到了什么状况,都能够保持一种淡定的态度,保持一种从容不迫的情怀,那么就做到了中庸。做到中正平和似乎有利于自己的成功。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自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在孔子看来,中庸是很难实现的,然而,中庸为什么很难实行和彰显呢?孔子说:“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在现今这个时代,越来越多的人随波逐流,肆意妄为,没有原则,没有持之以恒的目标,越来越少的人做到不偏不倚,中正平和。我们需要多注重提升自己的内在涵养,学习中庸思想中的优秀部分。虽然中庸很难实行,但是也不是不可实行的,“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要实行中庸之道,也需要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

中庸观后感3000字篇3

读了《中庸》,感觉收获还是很大的。《中庸》是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核心,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结晶。相传是孔子之孙子思写的经典文本,或者是秦汉时儒家的作品,被收录在《小戴礼记》中,后来独立成一书,南宋朱熹又将其分成三十三章。

初读《中庸》,感觉很迷茫,不知其义,意思很难理解。虽然不尽理解,却也能从中感悟到一些人生的道理。

《中庸》的.解释是不偏不倚之谓中,不易不更之谓庸。中庸即中和。

中庸说来简单,实际上我们是很难做到的,我们的言行举止往往失之偏颇。过于追求物质,或者过于理想主义,都一样,过犹不及。特别是在我们日常的教育教学中,为了达到一定的分数,有时会牺牲掉学生的休息时间,或者让他们被动地接受一些所谓的知识,打击了学生学习兴趣。中庸就可以帮我们克服急功近利的做法,从而使我们做到知足常乐,慢慢学习,对待每一个细枝末节都能全心全意。有一句话很流行;细节决定成败。许多人缺乏中庸的素质,往往不能做到处处小心谨慎,不能从头到尾保持一颗平常心,他们常常在事情的最后关头因为某一个细节没有注意到而功亏一篑。

总之,读过中庸之后,我对于为人于处世都受益匪浅,一定能受用终身。《中庸》的核心之一是“则”,则即是标准。这个标准,其实是对己对人统一的标准。“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句话是说自己想站得住首先使别人也得站得住,自己做到通达事理首先要使别人也通达事理。这是孔子的一个重要思想,也是实行“仁”的重要原则。如果能做到“推己及人”,就做到了“仁”的境界,将心比心,多站在别人的角度想问题,就会避免很多矛盾,处世也会更加简单。

中庸观后感3000字篇4

我很喜欢看“平衡木”比赛,因为在如此狭窄的木板上运动员不但能稳如泰山,而且还能做出优美高难的体操动作,用人体线条勾勒出一副副动感的艺术画面。她们的每一跳,每一次转身,所使用的力量真可谓恰到好处。因为无论是力量偏大还是不足,都会从平衡木上掉下来。所以平衡木的魅力充分体现了“恰到好处才是真!”

读过《中庸》一书,对于恰到好处的真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子曰“过犹不及。”就是无论是“过分”还是“不足”都是错误的。仔细观察,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无论是人生轨迹还是心灵的成长历程,无一例外地都围绕着中庸之道在运行。

就拿香港回归来说,中央政府并没有强硬地要求香港必须实行社会主义制度,而是采用了“一国两制”。这一举措,举世无双,因而香港回归顺利,发展平稳。“一国两制”符合中庸之道,充分展示了中国领导人的政治远见和智慧。

我再举一个反面例子,现在正在肆虐的“金融危机”,究其原因第一是美国的超前消费方式实在过头;其二是美国的金融界和房地产商人的过分贪婪;其三是美国的监管力度不够。既有过分也有不足,总之离中道太远,所以金融危机的爆发,简单地说就是偏离了中道。

我再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凡是做的好的地方都是符合中道,凡是不好的地方都是偏离了中道。比如有时候扩展量偏多,难度偏大,这都会影响教学效果,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再比如跟学生沟通不够,或者沟通方式过于简单,这就无法真正地走进孩子的心灵。

中国古人已经给我们提供了极其深刻的“中庸”智慧,我们应充分地利用它,完善我们的工作,完善我们的生命。

中庸观后感3000字篇5

在这个洒满阳光的冬日里,我拜读了南怀瑾老师撰写的《原本大学微言》。

这本书,对“大学”进行了详细的介绍。让我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弱小者,一下子便成了一个有理想、有抱负,有激情、有奋斗之力的好少年。

儿时。牙牙学语的我很想穿越到古代。因为我一直认为,古人学习是十分轻松的,而我们现代人学习压力却十分大。读了此书,我的想法有了180度的大转变:我要好好学习,学习没有捷径,只有努力!我要成为国家栋梁。我要静下心来!然而,如果只是驰骋于天马行空的想象的话,那么一切将只会是天方夜谭,所以,我决定“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勤思好问,乐于探究”“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宁静而致远”

那么,现在就要开始制定目标。人分为一个一个不同的阶层,不同的阶段,在不同的时区,我们一次要做到的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再是知、止、定、静、安、虑、得、这使得原本十分浮躁的我,现在学会了“静能生慧”“知之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的道理。

大学这篇文章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千个字而已,可是其中蕴含的道理,却是无书可及的,让读者能“正知、正见、正人心”,其中高山流水,柳暗花明之风光,在字里行间中处处体现,时兴慧解。

这又让我想到了我们的社会。现在社会上的人总是十分浮躁、不耐烦、遇到什么事情都是欲速则不达。曾经有个姐姐诺诺,因为在学习上只求速度不求质量,本来天资聪慧的她,最终只能步入二本学校,与心仪的一本学校高中,因为不能静。我希望,大家读这本书能静下来,能有收获!

读了这本书我收获多多,我愿牵着你的手到这本书中去遨游!

中庸观后感3000字篇6

做生意,是为了求利,求利就很难做到不报怨。进货求人家优惠,人家不优惠,抱怨了;卖货求人家买,人家不买了,抱怨了……有怨,心气就不顺,心气不顺,做事也很难顺遂。因此,我们要时常修心养性不抱怨,不怨天尤人。

那么如何修身养性以无怨呢?首先我们要找到产生抱怨的最大原因,一个字:求。因为有“求”而不得才会生怨。求天保佐不顺遂,求人施助不顺遂,便产生了怨,怨天尤人。因此,《中庸》说,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意思是说君子高居上位不去欺凌下位的人,君子处在下位不去高攀上位的人。只是端正自己,不去苛求别人,这样便无怨心,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所以人之所以有“求”的原因在于不能端正自己,即不能正己。因此,生怨的根本原因是不能正己。能正己则无怨。

在其位谋其职,则无怨。人最大的怨来自于自身所处地位和环境。人们总是在其位而妄想他位高位,则怨气常生。常言道,人比人气死人,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生平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愿者,怨也。君子无愿,故自在自得。

其三,失败导致生怨,怨天,怨人、怨自己。抱怨解决不了问题和困难,要解决问题和困难必须“反求诸其身”,要反省、总结失败的原因,然后再接再励。所以孔子说: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意思是说没有射中靶心,要找自身的原因,不能怨靶心不够大不够近。这里也有一个“求”字,求自己也会有怨生,怨自己太笨。所以人一定要中正,也就是一定要端正自己,端正自己的心态,反省认识自己的不足,然后弥补不足再接再励,不怨天不尤人。

中庸观后感3000字篇7

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此篇乃孔门传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笔之于书。以授孟子。其书始言一理,中散为万事。末复合为一理。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味无穷,皆实学也。善读者,玩索而有得焉,则终身用之,有不能尽者矣。这是中庸中的第一句话,而其含义就是之道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通常人们讲天人合一主要是从哲学上讲,大都从《孟子》的“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尽心》讲起,而忽略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更忽视了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是合一于至诚、至善,达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的境界。“与天地参”是天人合一。这才是《中庸》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因而《中庸》始于“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而终于“‘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这就是圣人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天是善良美好的天,天人合一的人是像善良美好的天那样善良美好的人,天人合一就是人们自觉修养所达到像美好善良的天一样造福于人类和自然理想境界。

而其表现的'就是天道与人道合一,天性与人性合一,理性与感情合一,鬼神与圣人合一,外内合一。

他的主要思想就是中庸之道的主题思想是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

现在的我们可能不能像以前那样!但还是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

中庸观后感3000字篇8

《中庸》是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结晶。它以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修,修道之谓教的性、道、教三者为根本,深入阐述了人生的最高境界中和。中庸乃人生成败的智慧根本、诚于中,信于外、君子当慎独中立、仁者爱人,仁者无敌、诚则明,明则诚、和为贵,不自弃六个方面展示《中庸》的思想和理论。

读《中庸》,感觉很迷茫,不知其所云,不是因为字难认,相反字很容易,就是意思很难理解。而以前读《大学》,有很多生僻的古汉字,可是文章意思很容易理解。但是,我还是坚持晨读,并查阅了一些资料辅助理解。现在,回过头来,感觉收获还是不小的。

关于中庸,程颐说:不偏不倚叫做‘中’,不变不更叫做‘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中庸是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中庸以诚和中为基本概念,叙述天人合一的形而上学。故其第一章以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烛照通篇。那是一种瞬间绽现的文采。是一个自天之命、由微之显、从天命之性到修道之教的过程。

忠恕宽容是中庸之道的主要原则之一。这一原则要求我们将心比心、互相谅解、互相关心、互不损害、忠恕宽容、体仁而行、并行而不相悖。《中庸》中所提倡的思想,如不偏不倚、至诚无息、内省慎独、隐恶扬善、执其两端、和而不流、素位而行等君子之道,对于现代社会的人们陶冶情操、提升境界、确立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有着非同寻常的现实意义, 书中说性道不可须臾离开自身,要从戒慎恐惧隐显慎独等方面培养自身的品德,掌握中庸之道,促成中和。达到中和,则天地万物安处其位,万物便生长发育,生生不息。道源于本身,与自我相分离,而君子要学会反求诸己才能得之。真正的君子要做到格物致知,去外诱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这种自我修养与反省的品质是我们当代大学生所必须有的。无论遇到什么人或者什么事,不论今后会遭遇怎样的挫折,我们都要学会反求诸己,凡事都要从自身找原因,我们应当学习孟子吾日三省吾身的品质。

全书体例清晰,点评得当,寓意深刻,除了摘录原文之外,还附有白话注解,并在细读慢品这一板块中撷取大量与现代社会人们生活息息相关、联系紧密的故事、寓言、实例等内容,结合本节所阐述的思想,带领我们细细品味《中庸》中所蕴含的人生智慧、处世之道。

可是,要达到至诚的境界又谈何容易呀!特别是我们今天的经济化市场化的社会,达到至诚就更加不易。人性是有很多弱点的,归根结底一个贪字。自古贪者都是活得很痛苦的。而中庸就可以克服人性的贪,从而使人们做到知足常乐。

总之,读过中庸之后,于为人于处世都受益匪浅,受用终身。

中庸观后感3000字篇9

寒假里我看了大队部推荐选看的国学经典诵读——《中庸》。孔子有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中庸》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作者为孔子后裔子思,后经秦代学者修改整理。北宋时期程颢、程颐极力尊崇《中庸》。南宋朱熹又作《中庸章句》,并把《中庸》和《大学》、《论语》、《孟子》并列称为“四书”。我的语文是弱项,对文章的理解力较弱,所以,我一直很排斥古代文言文的书籍。但没想到,这次硬着头皮看的这本?中庸,却让我对文言文中的知识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中庸?里讲了不少有道理的话,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第十八段话:“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这段话的意思是:任何事情,事前有准备就可以成功,没有准备就要失败。说话前有准备,就不会理屈词穷站不住脚;做事先有准备,就不会遇到困难挫折;行事前计划先有定夺,就不会有发生后悔的事;做人的道理能够事先决定妥当,就不会行不通了。读完这短短小小的几句话,我有了极大的触动。原来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未雨绸缪、作好准备,这样才可能获得成功,如果没有准备,那么面临着艰难险阻成功的几率会非常低。生活中也是如此,就像我们学生在考试前肯定会有复习的过程,温故而知新;运动员每天都必须训练,为了比赛出成绩的那一刻;军人不打无准备的仗,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戏剧家更是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

早点去准备吧!早点准备一定是对的,因为只有准备好了的人,才能有勇气面对任何可能出现的困难,才能有战胜困难的决心。千年前充满智慧的古人,用他们那简朴的语言告诉了我们人生的真谛。这些国学经典作品真是非常值得好好阅读,细细品味。

6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