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八百字读书心得
《呼兰河传》是一本萧红写她过去故乡的书。茅盾曾说过:“《呼兰河传》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作者讲述的那个呼兰河时代,好像离我们有一些遥远,但作者却用自己的文字把我们带回了那个好似黑暗又有一些美好的故乡。
在故乡中,小萧红最亲的就是他的祖父了,在这个“吃人”的世界里,小萧红宁愿依偎在祖父身边听那些讲了很多遍的故事,也不愿去触碰父母和祖母冰冷的心。这不仅衬托出了祖父的温暖,也拉出了一个大的无情的背景。
文中讲到:“我总是能不分昼夜地听到团圆媳妇的哭声”。团圆媳妇也是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一个人,她年纪很小,做事大大咧咧,却总是被婆婆打骂,被折磨的生了病。婆婆又是请来大神,又是用各种奇怪的方子只管往她身子里塞。这不但没把病治好,还把团圆媳妇吓得天天做噩梦,也招来了街坊邻居来看笑话。他们把这当成是好看的大戏,你一言我一语地评价着。在我们看来这近乎扭曲的人性,在那个时代却是再正常不过的了。那些麻木不堪的人却从未感觉到他们正在慢慢地毁了一个人。
这个地方的深处,好似住着一个“吃人”的怪兽,但可悲的是,人们都喜欢它。
村中有一个大坑,却没有一个人愿意把坑填平,生怕花掉自己一点钱。可却有多少小孩,包括鸡鸭羊这些牲畜,用这种方式无意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本是填平就不会发生的意外,这多么令人惋惜和无奈。
如今,我们再远观那个时代,那个远去的呼兰河,很遥远、很陌生,又很无奈。
这本书有一个神奇的魔力,尽管有时间的差距,但那种黑暗时代给人带来的来自心底的冲击,却是那么真切又深刻。萧红揭露了麻木的人性,这种感觉印在心中,久久不能忘记。
在我们如今的时代,没有迷信的团圆媳妇的婆婆,没有围观人的无情,没有路上没人填平的坑。可是那只“吃人”的怪兽还在,只是以不同形式适应了当下的社会。
所以,我们面对曾经远去的呼兰河,站在这个新的时代里,一定要坚定心中所想,做那些自己心中认定是对的事。
去奋斗吧,奔跑在这个可以实现梦想的时代中!
呼兰河传八百字读书心得篇2
灰色的笔调,平静的叙述,暗淡的画面……这本书把我们带进了二十世纪初的小城――呼兰河传。文中的我,是一不谙世事的孩子,对大千世界也充满了好奇。“我”与祖父在花园中嬉戏、玩耍,充满快乐,作者却偏偏在“我”的童年中加入灰色元素。在那儿,到处可见因为人们的无知、愚昧、麻木而引发的一场场灾难。如:一位婆婆活生生地害死了一个12岁活泼可爱的女孩。就因为太大方不符合这里的规矩,所以婆婆狠狠地打了团圆媳妇,生病后,婆婆又想了很多办法让团圆媳妇好,但屡试屡败,最终团圆媳妇还是悲痛地离开了这个美好的世界。我都不知道这个婆婆到底是讨厌团圆媳妇还是可怜团圆媳妇了。越往后读心情就越沉重,十分同情她的遭遇,为她愤愤不平。为什么要打她?生病了为什么不去医院?但《呼兰河传》里既没有批判,也没有谴责,反而流露出一丝幽默和顽皮。
看完这本书,我在想,每个人的童年竟然如此的不一样,作者童年生活的地方尽管那里充满着无知、愚昧、苦难、悲凉,甚至绝望。但是她还是用最平和的语气描述着一切,以一颗包容的心将一切的不美好都包容了,让我们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吧,将来再来回味这份属于自己的美好童年。
对于《呼兰河传》,茅盾爷爷曾经说过“如果有使我愤怒也不是,悲痛也不是,沉甸甸地压在心上,因而愿意忘却,但又不忍轻易忘却的,莫过于太早的死和寂寞的死。”
在这时,我突然想到了我那无忧无虑、丰富多彩的童年生活。我是一个“十指不沾阳春水。”,“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公主。但却对此很不满意,用爸爸妈妈的话就是“生在福中不知福。”瞧!那正在上映呢。“爷爷,你烧的菜不好吃,我不吃嘛!”“哎哟,我的宝贝孙女,听爷爷的话,把它吃了吧,吃了才长个子啊。”这一听就知道,是我闲爷爷烧的菜不好吃,那脾气哩!不管爷爷怎样说,可我还是那副样子――无所事事,怒气冲冲,一脸不高兴。最后,爷爷还是“服软”于我,去饭店里卖我爱吃的了。现在想想还真是惭愧啊!这么折腾一个老人家,心里真是过意不去。应该找个机会好好道个歉。
呼兰河传八百字读书心得篇3
《呼兰河传》是一部怎样的书啊?它断断续续,没有贯穿全书的线索,故事和人物都是零零碎碎的,一个片段跳入另一个片段,让人摸不到脉络。它以一个孩子单纯天真的视角,描绘--个小镇上世态人情,继续自己童年生活的点滴。开始读有轻松的趣事,可愈读愈会感到心头一点点沉重苦闷起来,直到最后情感波澜而久久不能平复。
它是一篇叙述诗,一副多彩的风土画,-串凄婉的歌谣。
正是活泼好动的年纪,作者的眼里处处是新奇。春天。拔一个白菜,摘一个黄瓜,采一个倭瓜花心,捉一个大绿豆青蚂蚱,一-个大蜻蜒从旁飞过,于是丢了黄瓜又去追蜻蜒去了。夏天。呼兰河的火烧云是很好看的,变化极多,一转眼,一低头,那天空的东西就变了。秋天。偏偏这后园每年都要封闭一次的,秋雨之后这花园就开始凋零了。冬天。储物室随便打开那一只箱子,里边一定有一些好看的东西,从而来消遣冬日漫长凝滞的日子。四季。自然的神奇带给作者生命最初的期冀和梦幻,童年的歌尽情流淌回荡在后园的小天地中,享受人生最纯真、未被世俗侵扰玷污的年华。
呼兰河的人是麻木的。小团圆媳妇是书中被封建观点迫害最深的,在那个没有一点人性-点温暖的非人间。“大缸里边,叫着,跳着,好像她要逃命似的狂喊";“到后来她连动也不动,哭也不哭,笑也不笑";“当晚被热水烫了三次,汤次昏一次";而周围人呢:“看热闹的人,络绎不绝";“没有白看一场热闹,到底是开了眼界,见了世面";“于是人心大为振奋,困的也不困了,要回家睡觉的也精神了。”他们眼见如此残忍的行为却大声叫好,一个人的死若是能带来点乐趣的话那就是好的,所以他们乐于看上吊,投河,跳井,自刎"反正不用买宗,票,而且趣味无穷"。作者满含悲痛地描述了这种践踏生命,蔑视生命的行为,鞭挞又同情他们。是啊,这能怪他们吗?这能恨小团圆媳妇的婆婆吗?他们其实还是善良的,实在没有害人或自害的意思啊。他们同是被几千年传下来的思维、生活方式所迫害,最终成为一个个牺牲品。
《呼兰河传》就是这样一本书,风格明朗,笑里含着沉痛。以一个孩子的小视角,反映出中国的一个大时代。
呼兰河传八百字读书心得篇4
在这个寒假,我读了《呼兰河传》这本书。作者萧红用诗一般的语言描写了民国小城呼兰河的风土人情,小说从头至尾充满了悲伤的人、悲伤的故事和悲伤的情绪。正如小说中所说:“逆来顺受,你说我的生命可惜,我自己却不在乎。你看着很危险,我却自己以为得意。不得意怎么样?人生是苦多乐少。”
“苍凉,幽眇,真不知今生何世。”小说中的呼兰河有着诗一般的平静和质朴,在这个平静质朴的小城里“我”、有二伯、冯歪嘴子和小团圆媳妇等任务却上演了一个个悲伤的故事。小说中最让我悲伤不已的故事就是小团圆媳妇之死。一个十二岁的女孩,本该在家里和父母撒娇,却千里迢迢来当童养媳。因为她生性活泼,不像媳妇,所以婆婆一天打她八顿,有时还用鞭子狠狠地抽打她,还用烧红的烙铁烫她的脚心。不仅如此,婆婆还三番五次地通过跳大神、请狐仙来折磨她,最后将她折磨致死。其间各色人等的愚昧和麻木真是让我如坐针毡。正如萧红在书中所说:“人若老实了,不但异类要来欺侮,就是同类也不同情。”
小说中唯一的亮色来自于祖父。这位祖父经常藏孩子们的帽子,而且每次都故意藏在同一个地方,让孩子们来找。他还经常给孩子们讲诗,经常和“我”在后院里玩耍,一起笑个不停。然而这无拘无束的欢乐只是呼兰河巨大悲伤的一个衬托。正如书中所说:“老,老了也没有什么关系,眼花了,就不看;耳聋了,就不听;牙掉了,就整吞;走不动了,就瘫着。这有什么办法,谁老谁活该。”可见,年老的祖父即使再慈祥,也终究难逃这悲凉的结局,他带给“我”的温暖终将被悲伤取代。
文笔优美却悲伤异常,小城幽静却生活着一群麻木愚昧的人,这样的搭配所带来的悲剧意味,正是《呼兰河传》的独特魅力。放眼作者萧红所生活的时代,如同鲁迅先生一样,她并不只是在描写小城呼兰河的悲剧,她更是在揭示民国初年的整个中国社会的悲剧。呼兰河居民病态的国民灵魂正如同小说中的“大泥坑”,既让他们深受其苦又让他们心安理得,不填平这精神上的“大泥坑”,悲剧就永远不会结束!
呼兰河传八百字读书心得篇5
书是读不尽的,就像是海一样。寒假里,我读了一本萧红写的关于她童年趣事的好书——《呼兰河传》。
书中写的呼兰河是东北的一个小镇,这里就是萧红小时候生长的地方。在这里有着她童年时快乐的回忆:“呼兰河城里住着我的祖父,我家有个园子,里面五颜六色的,很漂亮,很新鲜,让人感觉十分有活力。在园子里无论我怎样闹,祖父总是放纵我,宽容我。有一次,祖父蹲在地上拔草,我就给他戴花。祖父只知道我是在捉弄他的帽子,而不知道我到底是在干什么。我把他的草帽给他插了一圈的花,红通通的二三十朵。我一边插着一边笑,当我听到祖父说:“今年春天雨水大,咱们这棵玫瑰开得这么香。二里路也怕闻得到的。”就把我笑得哆嗦起来。等我插完了,祖父还是不晓得。他还照样地拔着垄上的草。我跑得很远的站着,我不敢往祖父那边看,一看就想笑。所以我借机进屋去找一点吃的来,还没有等我回到园中,祖父也进屋来了,那满头红通通的花朵,一进来祖母就看见了。她看见什么也没说,就大笑了起来......”。此时此刻,我的思绪回到了儿时与奶奶一起在田间的情景:奶奶在菜地里忙个不停,我也跟在后面鼓捣着,不一会,奶奶回头一看,着急地朝我奔来,又好气又好笑地说道:“你这个捣蛋鬼啊!”隔壁的婶婶听见了一瞧,乐得哈哈大笑。原来奶奶在前面撒种子,我以为她在地里藏了好东西,随后就将之刨出。
萧红小时候还是封建社会,乡村农民都十分迷信,个个奉若神明的。有一个团圆媳妇,成天受到她婆婆的虐待,半夜都能听到她的叫声。后来家里人听跳大神的主意,用开水给她洗澡把她折磨个半死,她的病越来越重。之后,来了一位云游真人,用迷信的法子帮团圆媳妇治病,婆婆虽然信奉但是却舍不得给钱,团圆媳妇最终被折腾死了。读到这儿,我的心情无比沉重,我在想,不一样的时代,每个人的童年竟然如此的不一样。
读了这本书,我们不仅仅感受到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乡村生活,还得到了一些启示,我们要珍惜现在美好的生活,不要抱怨自己的人生,生活中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是非常珍贵的,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平平凡凡,健健康康,这才是我们所向往的未来。
呼兰河传八百字读书心得篇6
读了《呼兰河传》,心中生出几多感悟。
许多作家描写自己的童年,描绘一个光明灿烂的童真世界,或许他们忘了,只要是纪实,便没有完美生活,纵使孩子,也会有属于自己的灰暗的哥特风。萧红儿时的那个阶段,那是一个沉重甚至沉痛的社会。对于一个孩子来说,这样的社会在她眼里是怎样的,那些人、那些事又会是什么样的姿态,的确很难想象。把人物融入背景中,这一直是一个令人困扰的难题。这本书中,以一个孩子的视角,把那些愚昧与无奈不着痕迹地烙进故事里,给予这段往事足够的尊重,却又不会使人感到厚重。读来是一个有质感的年代,每一个人物都充满张力,每一个故事都浓缩着一段历史,所有的见解都源于一个孩子的敏锐、无知,讽刺、批判、赞扬、歌颂,这些历来对封建的评头论足都与这本书没有干系,平淡的叙事,如同中国水墨的留白,别有一番韵味。
《呼兰河传》最入人心的是它的意境。开篇,文字带着利刃划出严冬干冷的刺痛,字里行间旧社会市井生活的气息扑面而来。寥寥几人的勾画,仿佛耳畔就响起了清冷小镇上的几声嘈杂。我读时动笔批注,却无从评谈,似乎哪里多了或者少了,都会留下无法弥补的遗憾。有了意境,文字才有了深入的可能。这是这本书独有的意境,通篇都是这样,极具渲染力,每一句都是陈述,每一句都是诗。
同样令人称叹的是书中的人物。这是一部没有“神”的小说。无论历史、文学,我们习惯了绝对,美好与丑恶在不同人身上分辨的如此清晰;厌倦了完全正面的“神”,厌倦了“万恶”。在呼兰河畔的那个小镇,那些凡之又凡的平民,他们每个人身上都有封建落后的影子,每个人又都有人性不可泯灭的良知,他们有属于自己的是非认知,他们不完美,但他们是完全的、活生生的,在书中哭笑悲欢。
一个不为人熟知的小城,一段渐渐为人遗忘的历史,一个天真无知的孩子,一个无法触及的世界。
这就是《呼兰河传》的全部,这就足够了。读文学作品,读的无非是一种感觉。把琐碎的往事收集起来,用平实的语调讲述一个明媚而沧桑的故事,读书人放下书后意犹未尽,一口气想叹吁却最终浅笑着呼出。透过一本书,可以领略到呼兰河畔的世界,碰触到萧红的寂寞,仿佛她就在叹息,这对于一本小说,是最大的价值。
几多感悟,结为一谈。
呼兰河传八百字读书心得篇7
呼兰河,这个灰色的世界,没有半点色彩的世界,却造就了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萧红,但她的童年依然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
呼兰河,是灰暗的,街道是灰蒙蒙的,连人生似乎也染上了一层灰色。第一章中,农业校长之子不慎掉入泥坑,却被说成龙王爷被校长藐视,而招来的“因果报应”。迷信的影响力似乎超过了学堂,不对,不是“似乎”,是远远超越,真是荒唐,真是灰暗。同样是在第一章,作者用大量笔墨描写了扎彩铺做的事物多么好看,多么令人震撼,刻画了死后的“美好”,似乎比现实生活美好太多,点出主题活着还没死了好,反衬活着的人的困苦与悲哀,多么痛苦的人们,多么灰暗的世界。仍在第一章,卖豆芽的王寡妇的独子到河里淹死了,王寡妇疯了,忘不了自己的悲哀,却仍机械化地卖豆芽菜、吃饭睡觉,体现了人们麻木而卑微地活着,麻木啊,灰暗啊。荒唐、痛苦、麻木的呼兰河,灰暗极了。作者对家乡简直又爱又恨,为乡亲悲叹,又为无力改变而沉思。
呼兰河,又是明朗的,正是这里充满了萧红珍贵的回忆。第三章,描写了萧红那美好的童年。作者重点描写了“我”、“祖父”与“后花园”。后花园是宽广的,美丽的。一到后花园,萧红便在里头飞奔,用不尽脚上、身上所有的力量,就不停下。累了,也只是摘一个黄瓜,打一个小盹,便又跑了起来。最令人好笑的是,“祖父在地上拔草,我就给他戴花”,“红通通的二三十朵”。一回屋,祖母一进来就看见了,她什么也没有说,就大笑起来,父亲母亲也笑了起来,而“我”笑得最欢。秋雨之后,后花园便封闭了,作者改到屋中来玩。到好翻,到处跑,整天欢声笑语,多么快乐的童年啊!
灰暗的世界,仍然有美好的童年。正如茅盾之言:“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才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细品后,一言难尽……
呼兰河传八百字读书心得篇8
“呼兰河这小城里面,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从前那后花园的主人,而今不见了。老主人死了,小主人逃荒去了;听说有二伯死了······ ” ——前序
读作家萧红的传记《呼兰河》,就像走进一部孤寂惆怅的史诗。
被誉为“三十年代的文学洛神”的民国著名女作家萧红,站在寂寞的香港土地上,用凄婉的笔调将满腔思乡之情寄寓在对呼兰河这座小城的真实记叙中。
凄苦可谓是小说的主情调。萧红在小说中写到的小团圆媳妇、王大姐是民国时期千千万万劳苦妇女的代表,她们的悲惨结局深深勾起我对特定时代的女性命运的思考。争取婚姻自由在村民的眼中甚至具有“犯罪”的性质,换言之,女性就如一枚弃棋,如一个玩偶任人摆布。如老胡家的童养媳小团圆媳妇,初到老胡家时成天乐呵呵的,甩着一条长辫子,可是当她的婆婆给她下马威时,左邻右舍都表示赞赏,连有二伯都说:“介年头是啥年头,团圆媳妇都不像个团圆媳妇”。于是这可怜的姑娘受尽折磨,被用鞭子抽昏、用烙铁烙脚心,打了一个多月,又被“跳大神”“用开水洗澡”“猪肉黄连”等治病手段冠冕堂皇地害死。小团圆媳妇令人悲悯的命运将呼兰河小城中人心的麻木、迂腐、迷信、丑陋暴露的淋漓尽致,人们的良知深受封建社会传统思想的毒害,既可怜又可悲。
在凄苦的黑暗社会中,到底还是有一丝光明和希望的。正如萧红慈爱宽容的祖父给她人生带来的温暖和关爱一样。“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尽管残酷的现实给作家的童年生活留下不可抹去的烙印,可我坚信,每当她回忆起儿时与祖父相依相伴的美好时光,就会从中获得温暖和力量。
作家萧红一生都切身体会着身为封建时代女性的凄苦和悲惨,她经历过四段婚姻,在十个城市中徘徊流亡,尽管她英年早逝,但她的孤独矜持、坚强刚毅,在现代文学史上写下光辉灿烂的篇章。
我将与蓝天碧水永处,留得那半部《红楼》给别人写了。……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后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