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我们仨》心得
读书《我们仨》心得篇1
妞妞,距离你要到这个世界上只有3个月了,我想不光我和_,还有很多人都在为你的到来忙碌着,特别是你的妈妈,所以首先,感谢_,正因为有_怀胎十月的辛苦,才会有我们普通的平凡的《我们仨》!
妞妞,爸爸之所以就着看了杨绛的《我们仨》后写这个话题,思考的核心还是怎么实现人生的价值,其实这个问题我和_也说不清楚,但是马上就为人父母了,不能也教育不清楚你吧,你看这就是一个悖论了,自己弄不明白还得要教清楚孩子,所以爸爸决定告诉一个正确的路子,至于你在这个路子上走发现什么风景,那就看自悟了吧...
第一,要多看书,书是人类总结经验的载体,虽然现在网络很发达,甚至有“内事不决问百度,外事不决问Google”但是爸爸还是希望你直接看原著,了解其他人的无数个人生,你就有很多重的精彩;
第二,学习语言,这个其实包含了几小点的:学习语言可以掌握第一手的信息,这个信息可以是技术PAPER也可以是社会经验,然后学习语言可以直接跟人交流,以后就是学外语也不能走老爸这个不能开口的路子,虽然我在改正;
第三,读千卷书还要走万里路,不能局限在空想和死记硬背中,格物致知啊,只有自己亲眼所见才知道语言的魅力以及修辞手法与后现代主义的奥妙;这点看老一辈的人就要好很多的,比如钱锺书,鲁迅,还有王小波,爸爸希望你能就他们的文字去追寻上个世纪的轨迹;
第四,学会反思,所有的人——特别是你的父母——是深深爱着你的,这种爱是无私的,是垂直向下的!但是,爸爸希望你能融会贯通理论后在实践中相辅相成,这就是反思和计划的作用了!我们不希望你留名青史,但求物质精神双小康吧!
妞妞,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烙印,爸爸的认识不知道会不会局限在2008年,但是我想至少大的条框是没有出格的,这都是在善良和平和的心态上完成的,当然我和_会做好榜样!
还是要嘱咐一句,从我和_的经历来看,人怕没自己的目标以及知道了没有毅力去克服碰到的困难,人最后还是要超过自己!
愿_和你安康,我们也会是不平凡的《我们仨》!
读书《我们仨》心得篇2
知道杨绛,是因为钱钟书,熟悉钱钟书,是因为《围城》 ,有人说钱钟书是因为《围城》“一定江山”,我想若没有杨绛,钱钟书即是有了这“江山”,也无味了。
《我们仨》是杨绛的回忆录之一,记录的是她与丈夫钱钟书及女儿钱瑗的生活琐事。 很细微的生活,很琐碎的小事,却很动人。这位百岁老人用她平实细腻的文字,浅浅淡淡地写着。她的女儿与丈夫分别于1997年、1998年相继去世,留她独自一人在这时间,她说,如今她曾经当做家的寓所,现在于他而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是啊,没了至亲的人,家与客栈何异。
本书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我们俩老了>、<我们仨失散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其中第二个部分开始读的时候,会有些“意识流”的感觉,不知所云,但往后,一个孤独的老人,相继失去至亲的酸楚与无奈便跃然纸上,是那种令人忍不住大哭却又只能无声哭泣的感觉。但她写回忆的时候,格调还是很轻松的,甚至写“___”,写“十年动乱”,写被批斗被冤枉,都是在轻描淡写,似乎磨难在她心里并没留下什么太深的印记,大概因为至少那时,身边还有钟书,还有圆圆。再苦也不算什么的。
她的文字让人觉得简单却深刻,其中有一段,她说:一九七六年,三位党和国家领导人相继去世。这年的七月二十八日凌晨唐山地震,余震不断,使我们觉得伟人去世,震荡大地,老百姓都在风雨飘摇之中。三两句就描绘了当时的时局与老百姓的处境,简洁有力。
我不知道杨绛先生那深沉苦痛是如何在孤独与思念中排解的。在那之后,她继续她的文学之路,继续为后人翻译着优秀的外国文学经典。如今,她作为一个百岁老人,在她平静如水的面庞下,我清楚地看到了力量和希望,如此令我动容。
她说:我们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处,但老病相催,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已走到尽头了。但我想,在她的万里长梦里,路,是没有尽头的。
读书《我们仨》心得篇3
《我们仨》是钱钟书夫人杨绛撰写的家庭生活回忆录。这本书以简洁而沉重的语言,回忆了先后离她而去的女儿钱瑗、丈夫钱锺书,回忆一家三口那些快乐而艰难、爱与痛的日子。痛定之后,只剩下满纸洞彻生死的达观……
杨绛是钱钟书先生的夫人,是钱瑗女士的母亲,《我们仨》就是她写的他们家的一些故事。在这些故事里,每句话,每个字,都透着浓浓的亲情气息。
认识杨绛缘于钱钟书先生,读书年代,读《围城》曾被我们视作为一种时尚,仿佛不读《围城》就不是文学爱好者。由此,也进一步了解了钱钟书先生和他的家人,这样的了解毕竟不同于历史课本中的简单介绍,这样的家庭也毕竟不同于我们。但是,一直以来却从未读过杨绛先生的文字,也许当时的读书更多的是追随潮流吧。
本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中,杨绛以其一贯的慧心、独特的笔法,用梦境的形式讲述了最后几年中一家三口相依为命的情感体验。第二部分,以平实感人的文字记录了自1935年伉俪二人赴英国留学,并在牛津喜得爱女,直至1998年钱先生逝世63年间这个家庭鲜为人知的坎坷历程。他们的足迹跨过半个地球,穿越风云多变的半个世纪:战火、疾病、政治风暴,生离死别……不论暴风骤雨,他们相濡以沫,美好的家庭已经成为杨女士一家人生最安全的庇护所。
说实话,开始是以一种淡淡然读杨先生的《我们仨》。这样一本纪实文集,轻松的展示了一家三口走过的六十几年岁月。从两口之家的小甜蜜,到两人去到牛津,在图书的海洋里徜徉,再到小圈圈的降生,成才,总也找不到什么喧哗的声音,找不出任何干扰项去打破这片宁静,老人像是在轻轻的对自己言语,在亲人墓前一起回忆那逝去的日子。在女儿钱瑗,丈夫钱钟书相继过世的沉痛打击下,杨先生只用平淡的文字里记录着生活里点滴记忆,也许这是她对逝去的人的最好缅怀方式,也是她在痛苦中得以解脱的唯一途径吧!
对于八十高龄的钟书夫妇而论,独女钱媛的离去,让老人的心从此成为了干枯的老井。杨绛说:“生了独女钱媛这么多年,也就牵挂了这么多年。而今她走了,就再也不用牵挂了。”古人云:“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这是莫大的不幸,可白发人送黑发人又该如何的哀伤?所幸的是,这个时候,还有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他可以相偎相伴。但是,总有一天,他们之间也必有一人要先行离去,风风雨雨相扶持着走过了这么多年,而突然间要接受挚爱的永远离去,从此在茫茫人海中再也没有了一生中最牵挂自己的人、自己最牵挂的人,余下的漫漫长夜,再多的风风雨雨也只得自己一人走过。午夜从噩梦中惊醒,身边已空无一人,那个在身旁睡了六十多年的人再也没有回来。一个人守着孤单的身影,对着寂寞的台灯叹息。
几十年的风雨路程,他们相濡以沫,特别是钱瑗先去后,对于杨绛女士这样不喑厨事,专做学问的人来说,他们的生活起居更是简单、不容易了。所有经历过的悲欢离合,大起大落,在作者眼里是一种淡定自然,如鱼在水,冷暖自知了。在读者那里却常常禁不住感慨万千、长叹不已……
杨绛说:“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但是她还是愿意“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因为她的心里已经装满了“我们仨”的情和爱。
一个寻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相守相助,相聚相失。
“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杨绛
读书《我们仨》心得篇4
那里烟雾迷蒙,空气郁塞,杂树丛生,就是在这个古驿道上,我们仨相守,相聚,相失……
本书作者杨绛用心记录了六十多年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经历的无数风雨,编成了一本《我们仨》。
正如杨绛所说,这是一部“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的情感宣泄之作。她在丈夫钱钟书和女儿钱瑗生命的末了,依然用自我的余热来温暖整个家庭,即使三人分隔三地,在客栈、渔船、三里河的家之间,那些魂牵梦萦的最终时光。
所幸,杨绛的人生还是幸福的,即使他们仨已在天地间失散,她仍然能够拥抱那些年一家三口的幸福温暖,她依然能够独自一人默默思念丈夫和女儿。
《我们仨》,是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杨绛说:“我们仨,却不止三人。每个人摇身一变,可变成好几个人。”
的确是这样,在钱瑗的眼中,爸爸钱钟书只配当她的弟弟,有时却又摇身一变,变成教师,她和妈妈都是好学生。但在穿衣吃饭方面却又需要被人照顾,跟孩子一般弱小。
在十年动乱期间,杨绛和钱钟书被革命群众揪出来,成了“牛鬼蛇神”,而钱瑗必须走过众目睽睽下的大院,贴上大字报,和父母划清界限。一年之后,他们依然是最可欺负的,而他们仨在如此艰难的境遇下,依然能够享受舒坦和温暖。
“我们对坐吃晚饭,其乐也融融,因为我们有这么多友人的同情和关怀,说不尽的感激,心上简便而愉快。”读到这样的文字,谁能不动容一家三口无时无刻的相守相助,让这些苦难在风雨中远去,只留下舒坦和温暖,简便而愉快。
生活中,又有多少人能够像他们三那样,无论经历了多少风风雨雨,无论身在何处,都能够感受到家人缠缠绵绵的爱,都能感受到家的温暖
无奈,完美的事物总是容易消逝。一九九七年早春,钱瑗去世了;一九九八年岁末,钟书去世;我们仨失散了,就这么轻易的在人世间失散了。以往的永远,成了渐行渐远。
就像那首歌里唱的:“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看看你,眼睛就花了;柴米油盐半辈子,转眼就只剩下满脸的皱纹了……”
相守,相聚,相失。 “家在哪里,我不明白。我还在寻觅归途。”--后记
读书《我们仨》心得篇5
这是一个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他们相守相助,相聚相失。
——题记
“1997年早春,阿瑗去世。1998年岁末,锺书去世。我们仨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现在,就只剩下了我一个人。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做‘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我一个人怀念我们仨。”
《我们仨》,2003年由杨绛女士于九十二岁高龄时所作,是以纪念其先生钱钟书和爱女钱媛的散文般的传记图书。这本书纪录了这个平凡而又不平凡的学者家庭长达近一个世纪的成长跋涉。
杨绛先生的叙述,含蓄、节制、内敛、细腻,却有那难以言表的亲情和忧伤弥漫在字里行间,读下来会觉得心里有股暖暖的涓流在徐缓间流动,烘得全身都有说不出的共鸣感觉。平和自然的风格,行云流水般的语句,一位失去老伴和女儿的老妇,在经历了“相守相助,相聚相失”之后,将这淡淡的悲哀和怀念娓娓道来。平淡、平静、平和的文字,却如此深刻地震撼着我的心,让我的心思跟随杨先生的回忆一起走过了这个家庭已经经历过的那几十年的风风雨雨、聚散离合。
全书一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只有短短五百多字,由杨先生先前所做的一个梦入手,引出了第二部分老伴与女儿住院治疗到弥留之际以及第三部分对Mom、Pop、圆o这一家人幸福生活的回忆。
第二部分,是全书的灵魂所在。以意识流的写法,讲述了最后几年中一家三口相依为命的情感体验,从锺书突然接到一道神秘的而不可违抗的命令离家前往某地开会,到一家人在古驿道相聚,再到阿园离家住院治疗,最后到阿圆去世,锺书去世,杨先生一人迷失在三里河的寓所,虽然内心痛楚只字未提,但那种痛楚却简直是倾泻纸面,源源不绝,读起来字字是血,声声是泪,令人荡气回肠,谁能不为之动容!这一部分以梦境的形式,避免直接面对失去两位至亲的苦痛,这样却带给我一种更加深沉、更加深刻的绵绵的伤悲。
阿圆住院期间,“很坚强,真坚强。只是她一直在惦着她的爹妈,说到妈妈就留眼泪。”于是杨先生感觉“自己的心上给捅了一下,绽出一个血泡,像一只包含着热泪的眼睛。” 而阿园听从爸爸的吩咐,回“她自己的家去了”以后,杨先生“心上盖满了一只一只饱含热泪的眼睛,这时一齐流下泪来。”“我的心已结成一个疙疙瘩瘩的硬块,居然还能按规律匀匀的跳动,每跳一跳,就牵连着肚肠一起痛。”而这时的锺书,“眼睛是干枯的,只会心上流泪。锺书眼里是灼热的痛和苦,我知道他心上也在流泪。我自以为已经结成硬块的心,又张开几只眼睛,潸潸流泪。”读到这里,我似乎感同身受,也泪如雨下。
锺书弥留之际,“还问我做梦不做。我只是明白了。我曾做过一个小梦,怪他一声不响的忽然走了。他现在故意慢慢儿的走,让我一程一程送,尽量多聚聚,把小梦拉成一个万里长梦。”他对她说的最后一句话是:“绛,好好里。” 在古驿道上,他们三人往返奔波,格外的辛苦,格外的漫长。在这古往今来人人必经的人生的最后旅程中,他们三人相聚、相守、相失。
第三部分,以平实感人的文字记录了自1935年伉俪二人赴英国留学,并在牛津喜得爱女,直至1998年钱先生逝世63年间这个家庭鲜为人知的坎坷历程.他们的足迹跨过半个地球,穿越风云多变的半个世纪:战火,疾病,政治风暴,生离死别……他们相濡以沫,相敬如宾,美好的家庭已经成为杨先生一家人生最安全的庇护所:
Mom拍着胸脯说:“没关系,我会修。”
Pop自豪的说:“我会划火柴了!”
圆o说:“我和爸爸最哥们儿,我们是妈妈的两个顽童,爸爸还不配做我哥哥,只配做弟弟。”
Pop说:“这是我的女儿,我喜欢的。”
圆o对mom说:“妈妈,你不害怕么?”
圆o对pop说:“这是我的妈妈,你的妈妈在那边”
Mom对pop说:“你太吃亏了,我的字能见人么?”
圆o对mom说:“爸爸,好好休息。”
圆o对pop说:“我一生出来就认识,你是长大了认识的。”
有人说:“你们一家呀,圆圆头最大、锺书最小。”
Mom说:“阿圆虽然结了婚,在我看来,她总像煞是个没出嫁的女儿,老是和爷娘粘在一起。”
圆o对mom说:“妈妈,该撮煤了。煤球里的猫屎我都抠干净了。”
Mom曾说:“钱瑗长大了,会照顾我,像姐姐;会陪我,像妹妹;会管我,像妈妈。”
Pop和园o对Mom说:“妈妈有点笨哦!”
Pop说:“她爱教书,像爷爷,刚正,像外公。”
……
Mom说:“自从生了阿圆,永远牵心挂肠肚,以后就不用牵挂了。”
Pop说:“我知道她是不放心。她记挂着爸爸,放不下妈妈。”
圆o对mom说:“娘,你曾经有一个女儿,现在她要回去了。爸爸叫我回自己家去。”
Pop对mom说:“绛,好好里。”
Mom说:“现在,只剩了我一个人,怀念着我们仨。 ”
……
他们三人在“古驿道”上散失,又在《我们仨》中重新聚首。我在这里,想要安慰杨绛老先生的是,珍宝在哪里,心就在哪里,爱在心中,家便在心中。他们三人在这里诗意地居住,在这无边无垠、永恒长存的时空之中,生生世世不再分离。
后记:早在1996年,钱钟书和女儿钱瑗先后生病住院期间,杨绛就起意撰写这部回忆录。这年年底,钱瑗病重,请求母亲由她来写《我们仨》。在护士的扶持下,钱瑗躺在病床上用颤抖的手开始一篇一篇地写。到1997年2月底,她已经写了5篇。杨绛看重病在身的女儿写得实在辛苦,劝她停一停。没想到5天之后,也就是1997年3月4日,钱瑗就去世了。杨绛接着忙着照顾钱先生。1998年12月19日钱钟书去世后,她才开始动笔,完成了这部回忆录。
读书《我们仨》心得篇6
一直对杨绛先生的我们仨渴望已久,或者说应该是看过围城之后,那个时候就想,能让钟书先生念念不忘、至爱终生的女子会是个什么样子的呢?会是一笑倾人城的绝代佳人吗?还是书香四溢的文艺女子呢?在网上查过照片,我否定了第一个,但是读过这本书,无比肯定第二个。
钟书先生的围城很生动的比喻过婚姻:“婚姻就像一座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去”。一直以为,文章更多是作者对生活的至深感受或者作者的托文言志,可是,这并不是您和钟书先生的真正生活啊。听说您二位初次见面时,钟书先生面色潮红对您说:“我还没订婚”,您也局促不安却雀跃的说“我也没有男朋友”。或许这才是真正的一见钟情吧。西方一直有个传说“每个女人都是男人掉下的一根肋骨,男人的使命就是不断的去寻找着这根肋骨。有的人找错了或者肋骨不合身,难免会有婚后的纷争。那在我看来,或许有些不恰当,但您真的是钟书先生最合适的肋骨,由天定由命成。”
好久没有真正的心无旁骛的去阅读一本书。这本书我看的很快也看的很慢,想了很多感慨了很少。看得快是因为短短不到四个小时的时间就拜读完毕,看得很慢是每一个字都认认真真不曾有遗漏。鲁迅先生说:“人类的悲欢并不相同”可是这个时候我却感觉自己真正的和你们仨在一起。看着你们求学的辛苦会心酸,看着钟书先生的生活懵懂会高兴,看着__期间所受的苦难会痛心,看着您开篇我们仨走散了会难过到不能自已。我很难想象您在钟书先生去世后的生活,正如您所说,您的家没了,而那只是个客栈。
但是,阅读全文,却很难感受到这种强烈的情绪起伏,您很平静的去叙述、回忆您三位的点点滴滴、生活趣事。祥和、淡然,仿佛他们还在身边,等着您去做午饭一样。
一直觉得好书是能帮助人重新塑造三观的。谈过恋爱,也曾像个小女生一样幻想爱情的模样。小的时候总觉得爱情就要轰轰烈烈,就像梁祝一样,冲破时间的束缚。不齿并憎恨平凡无奇,觉得一生没有波澜实在是无趣。而今,一方面生活的阅历,另一方面书籍的熏陶才逐渐懂得,无论曾经多少绚烂,终究要归于平淡。我甚至会觉得梁祝殉情的恰到好处,不然,这么璀璨的经历难免会归于油盐酱醋,让人索然无味。在我看来最美的爱情、最温暖的生活应该就是您和钟书先生一样,一路上有不少坎坷,但两个人相互扶持,带着女儿,执手相伴到老。
很久没有觉得自己的语言是如此的匮乏,不能将自己心中所想表达出来。那就留在心里慢慢沉淀,将这本书带给我的感悟留在心间,如果以后幸运的找到属于我的杨绛时,在与她一起慢慢的重新拜读,细细品味着这个您留给我们的温暖生活。
读书《我们仨》心得篇7
如果不是小米妈妈的推荐,成妈很难想到去读杨绛的这本《我们仨》,甚至连杨绛是何许人也都不知道。成妈仅用了不到一周的时间读完此书,很是为他们一家三口相扶相守所感动,也为生命即将走到尽头却仍工作的态度落泪,为互爱的一家人失散而悲伤。
杨绛是钱钟书老先生的爱人,钱钟书是《围城》的作者,他们唯一的爱女名钱瑗。此书是杨绛老先生于九十多岁后怀念已逝去的另二位家人作做。书中描述了她们颠沛流离的一生,但却患难与共,相互理解与支持,同时坚守自己的信仰,没有抱怨,积极的生活态度。虽然没有华丽的辞藻描写一家三人的品质,但字里行间及一生事迹却透露着一种“春蚕到死丝方尽”的高尚品格。
很是为文末所描写的一句话感动: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
其实每个人的一生都如此,会历经大起大落,会历经生老病死,端看我们用何种态度生活着。用积极的一面看待人生,人生是快乐和幸福的;用消极的一面看待人生,则人生充满不幸。其实现代社会,我们人人是幸福的,没有饥饿,没有战乱,是和平发展繁荣昌盛的好时机,几百年才一遇。我们处在这样的好时代,有什么不知足的,又怎么能不用一颗感恩的心去生活。
我心亦然。回想着自己曾经许下的愿,为社会贡献一些心力,去落后地区资助些生活困难的孩子。但总是为生活中各种杂事缠绕和困扰,那些心愿抛诸脑后了。等成成大点要去实施了,带着他去去落后地区,体验当地的生活,让他明白他是幸福快乐的。
看完了《我们仨》,我也学到了很重要的一条,不要抱怨。其实人生中总会遇到合理或者不合理的事情,会被误解,会被陷害,但没必要抱怨的。今后我也要摒弃抱怨,用平常心看待得与失。
读书《我们仨》心得篇8
“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这一句平实的话语,却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那份厚重的爱与刻骨铭心的思念。现代科技方便了我们的生活,但现代科技环绕中的我们,还能找到那份平淡但却深刻地情感吗?电话、互联网让我们的沟通随时随地没有障碍,但人与人的内心之间却有了越来越厚的屏障。当我们到互联网的虚拟空间里去寻求心理的安慰时,我们是不是忽略了身边平淡但却真实的情感呢?当电话、信息让我们能够便捷地传达心意的时候,我们是少了“云中谁寄锦书来”的苦苦追问,但同时,我们是不是也少了“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身后情感呢?当飞机、高速列车让我们能毫无阻隔地飞越千山万水,多远的距离都不成为距离的时候,我们的心灵距离也随之拉近了吗?我们不再有“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的苦苦煎熬,但同时,我们还有那份“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铭心的思念吗?
现代人都在追求轰轰烈烈,想要轰轰烈烈的事业,轰轰烈烈的感情,却忽视了平淡中的美丽。我们以为自我有理想、有追求,每一天在滚滚红尘中为了生计和所谓的理想而奔波忙碌,但又有几个人真正仔细地思考过自我内心深处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我们抱怨工作不够顺利,恋人不够浪漫,家人不够体贴,朋友不够理解,我们抱怨生活太枯燥乏味,但我们有没有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去寻找乐趣、体会乐趣呢?生活原本就是平淡的,但在这平淡中,只要我们用心去体会,还是能够去享受其中的乐趣的,就像歌中唱到的“以前在幽幽暗暗反反复复中追问,才明白平平淡淡从从容容才是真”。
很喜欢“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这句话,但在现代这个讲究个性张扬的时代,这句话早已被人们所遗忘。有自我的个性固然重要,但我还是把这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当做自我的座右铭,我期望自我所塑造的性格是淡泊宁静、温和内敛的。我也很相信“厚积薄发”的道理。但在此刻这个人心浮躁的时代里,太多的人急功近利,又有几人能够静心去积累知识、积累生活的点点滴滴?
以下几条为对于我自我的提示:1、问问自我内心深处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并努力去实现它,但绝不急功近利,必须要脚踏实地。2、修身养性,在这个人心浮躁的社会中找一个宁静的心灵空间,培养一个淡泊宁静的心态,温和内敛的性格。3、广涉博取,以期能够厚积薄发。4、用心去再平淡的生活中体会点点滴滴的乐趣。5、在现代的物质社会中寻找一些非物质的东西去温暖自我的心灵,比如亲情、友情、感情,体会并珍惜每一份平淡的情感。6、学会感动,为平凡的人、平凡的事而感动。7、学会去爱,爱身边的每一个人,给他们幸福与快乐,在其中享受自我的快乐与幸福。正如海子的那首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