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心得的读书感受
论语心得的读书感受篇1
今天,我们学习了《论语》,《论语》是我国的文化瑰宝,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学习论语后,我除了学习了一篇课文外,我还有了许多心得体会:一种是教怎么做人,另一种则是教我们怎样学习。
论做人,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真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子虽然吃粗粮,喝冷水,没有太多的物质享受,但他却乐在其中。这句话告诫我们不要贪求那么多的物质享受,精神与学习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事物。读完这句话,我也不由得联想到现实。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人盲目追求物质上的满足,买许多名牌衣服,却不知这些都是父母的血汗钱,到最后,仍是一事无成。这句话让我明白,不能贪求名利,要做一个安贫乐道之人。
论学习,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中要学会学思结合。这句话让我感到颇为熟悉,让我想起小学老师也经常这样说。想了一会,才不由得感叹到古人的聪明才智,就算到了今天也仍然适用。这句话让我明白,要学思结合,光学不思或光思不学都是错误的学习方式。
学习过《论语》,我有许多的心得体会,同时也感叹于孔子这位文学巨匠的伟大,没有他,也就没有“温故知新”,没有“不耻下问”,没有“诲人不倦”,没有“后生可畏”这些大家耳熟能祥的成语。学习《论语》给我带来了很多,在现实生活,我也要学以致用,努力做一个爱学、乐友、有修养的人。
论语心得的读书感受篇2
中国人是讲究变化的。这种变化是渐变的,最终达到了一个“神于天,圣于地”的境界。
这“神于天,圣于地”六个字其实是中国人的人格理想:既有一片理想主义的天空,可以自由翱翔,而不妥协于现实世界上很多的规则与障碍;又有脚踏实地的能力,能够在这个大地上去进行他行为的拓展。只有理想而没有土地的人,是梦想主义者不是理想主义者;只有土地而没有天空的人,是务实主义者不是现实主义者。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就是我们的天和地。
人的意义跟天和地是一样的,天地人并称为“三才”。只有当天地之气凝聚在一个人心中的时候,它才能够如此的强大。《论语》的思想精髓就在于把天之大,地之厚的精华融入人的内心,使天、地、人成为一个完美的整体,人的力量因而无比强大。我们永远也不要忘记天地给予我们的力量。
孔夫子的态度非常平和,而他的内心却十分庄严。因为其中有一种强大的力量,那是信念的力量。孔夫子是一个特别讲究信念的人。
他的学生子贡问,一个国家要想安定,政治平稳,需要哪几条呢?
孔子的回答说只有三条:足兵,足食,民信之矣。
第一,国家机器要强大,必须得有足够的兵力做保障。
第二,要有足够的粮食,老百姓能够丰衣足食。
第三,老百姓要对国家有信仰。
这个学生说三条太多了。如果必须去掉一条,您说先去什么?
孔夫子说:“去兵。”咱就不要这种武力保障了。
子贡又问,如果还要去掉一个,您说要去掉哪个?
孔夫子非常认真地告诉他:“去食。”我们宁肯不吃饭了。
接着他说:“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没有粮食无非就是一死,从古而今谁不死啊?所以死亡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国民对这个国家失去信仰以后的崩溃和涣散。
而真正从内心感到安定和对于政权的认可,则来自于信仰。这就是孔夫子的一种政治理念,他认为信仰的力量足以把一个国家凝聚起来。
这个故事在《论语》里叫做“子贡问政”。
诚然,谁都不愿意过苦日子,但是单纯依靠物质的极大丰富同样不能解决心灵的问题。我们的物质生活显然在提高,但是许多人却越来越不满了。因为他看到周围总还有乍富的阶层,总还有让自己不平衡的事物。
人人都希望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而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同内心相连。
在《论语》中,孔夫子告诉他的学生应该如何去寻找生活中的快乐。这种思想传承下来,对历史上许多著名的文人诗人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例如陶渊明不愿为五斗米而折腰,让每个人心里都开出了一片乐土。
在如此激烈的竞争面前,每个人都在努力发展着自己的事业,收入多少、职位高低,似乎成了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志。但越是竞争激烈,越是需要调整心态,并且调整与他人的关系。那么,在现代社会,我们应该如何为人呢?
子贡问了孔子一个非常大的问题,“您能告诉我一个字,使我可以终身实践,并且永久受益吗? ”
孔子以商量的口气对他说:“如果有这么个字,那大概就是“恕”字吧。”
什么叫“恕”呢?孔子又加了八个字的解释,叫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你自己不想干的事,你就不要强迫别人干。人一辈子做到这一点就够了。
孔子的学生曾子也曾经说过,“说我老师这一辈子学问的精华,就是‘忠恕’这两个字了”。简单地说,就是要做好自己,同时要想到别人。拓展一点说,“恕”字是讲你不要强人所难,不要给别人造成伤害。言外之意是假如他人给你造成了伤害,你也应该尽量宽容。
但是,真正做到宽容谈何容易。佛家有一个有意思的小故事:
小和尚跟老和尚下山化缘,走到河边,见一个姑娘正发愁没法过河。老和尚对姑娘说,我把你背过去吧。于是就把姑娘背过了河。
小和尚惊得瞠目结舌,又不敢问。这样又走了二十里路,实在忍不住了,就问老和尚说,师父啊,我们是出家人,你怎么能背着那个姑娘过河呢?
老和尚就淡淡地告诉他,你看我把她背过河就放下了,你怎么背了二十里地还没放下?
这个故事的道理其实和孔夫子教给大家的一样,该放下时且放下,你宽容别人,其实是给自己留下来一片海阔天空。
所以什么叫“仁者不忧”呢?就是让你的胸怀无限大,很多事情自然就小了。
其实,《论语》告诉我们的,不仅遇事要拿得起放得下,还应该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所谓“予人玫瑰,手有余香”,给予比获取更能使我们心中充满幸福感。
大家知道,儒家理论的核心和最最精髓的东西,除了“恕”字以外,还有一个是“仁”字。
孔子的学生樊迟曾经毕恭毕敬地去问老师什么叫仁?老师只告诉他两个字:“爱人”。爱别人就叫仁。
樊迟又问什么叫智?老师说:“知人。”了解别人就叫智慧。
关爱别人,就是仁;了解别人,就是智。就这么简单。
那么,怎样做一个有仁爱之心的人呢?
孔子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 你自己想有所树立,马上就想到也要让别人有所树立;你自己想实现理想马上就会想到也要帮助别人实现理想。能够从身边小事做起,推己及人,这就是实践仁义的方法。
有一则托尔斯泰写的小寓言,说有一个国王每天都在思考三个最最终极的哲学问题:在这个世界上,什么人最重要?什么事最重要?什么时间做事最重要? 就这三个问题,举朝大臣,没人能够回答得出来。
他很苦闷。后来有一天,出去微服私访,走到一个很偏远的地方,投宿到一个陌生的老汉家。
半夜里,他被一阵喧闹声惊醒,发现一个浑身是血的人闯进老汉家。
那个人说,后面有人追我。老汉说,那你就在我这儿避一避吧。就把他藏起来了。
国王吓得不敢睡,一会儿看见追兵来了。追兵问老汉,有没有看到一个人跑过来?老头说,不知道,我家里没有别人。
后来追兵走了,那个被追捕的人说了一些感激的话也走了。老汉关上门继续睡觉。
第二天国王问老汉说,你为什么敢收留那个人?你就不怕惹上杀身之祸?而且你就那么放他走了,你怎么不问他是谁呢?
老汉淡淡地跟他说,在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人就是眼下需要你帮助的人,最重要的事就是马上去做,最重要的时间就是当下,一点不能拖延。
那个国王恍然大悟,他那三个久思不解的哲学问题,一下都解决了。
实际上,孔子也罢,庄子也罢,陶渊明、苏东坡直至泰戈尔,古今中外圣贤的意义是什么呢?就是用他们对生活的体验,总结出一些对我们每个人都有用的道理。
他们把活泼泼的人生经验,穿越沧桑,传递到今天,让我们仍然觉得温暖;而他们在千古之前,缄默地微笑着、注视着,看我们仍然在他们的言论中受益而已。
论语心得的读书感受篇3
世界上的真理永远是最朴素的,就好像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只是它把你内心深处的良知给激活了。两千5百多年前,孔子教学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被学生片片段段记录下来。这些以课堂笔记为主的记录由他的学生编纂,后来记成了《论语》。我们会觉得,《论语》好像没有很严密的逻辑性,很多是就事论事,里面也很少有长篇大论的文字,几乎每1则语录都很简短。其实,无言也是1种教育。
我们都说孔子是圣人,圣人就是在他生活的土地上最有行动能力,最具人格魅力的人。孔圣人带给我们的是1种在大地上生存的信念,他这样的人1定是从我们的生活里面自然而然地生长出来,而不是从天而降的。与西方不同,中国哲学系崇尚的是1种庄严、理性和敦厚之美。《论语》中孔夫子的形象,就是这样1种审美理想的化身。在孔夫子这个形象身上,凝聚着他内心传导出来的饱和力量。
只有当天地之气凝聚在1个人心中的时候,它才能够如此强大。这是1种力量,我们如果学会了提取锻造这种力量,我们就能够获得孔夫子那样的心胸。我们看到孔夫子的态度非常平和,而他的内心却10分庄严。因为其中有1种力量——信念的力量。孔夫子是1个特别讲信念的人。宋代开国宰相赵普也曾经说过自己以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在古代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对《论语》的推崇与敬仰。子曰:“天何言哉?4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孔子对他的学生说:“你看,苍天在上,静穆无言,而4季在轮转,万物滋生,天而要说话吗?”《论语》的终极传递就是1种态度,是1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
孔夫子正是以此来影响他的弟子。大家知道,儒家理论的核心和最最精髓的东西,除了“恕”字以外,还有1个字就是“仁”。孔子的学生樊迟曾经问过孔子什么叫仁?孔子只回答他两个字:“爱人”。爱别人就叫仁。樊迟又问什么叫智?孔子说:“知人”。了解别人,就是智。关爱别人,就是仁,了解别人,就是智。就是这么简单。《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生活。道不远人,让我们在圣贤的光芒下学习成长!
论语心得的读书感受篇4
这天心血来潮,翻了翻给女儿买的课外优秀读物《论语》。
当看到下面这一条颇受启发。
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这句话翻译为现代文就是:
子张向孔子请教如何求官职得俸禄的办法。孔子说:多听听别人的意见,有疑问就保留,谨慎地说出无疑问、有把握的事,就能减少错误;多看看,保留疑问,谨慎地实行无疑问的事,就能减少后悔。说话少出错,做事少后悔,官职俸禄的机会就在其中了。
想想自己,从事学校中层领导几年了,活没少干,事没少做,成绩也没少出。但是人际关系及上下级关系处得就是不怎样样。有时候总结原因是自己没有潜力,有时候埋怨自己不会处事。有人说,做得多就错得多。当这天看了孔子教导弟子的话之后,我才明白,工作只凭热情是不够的,人要善于倾听和观察。人长着眼睛和耳朵是做什么的呢?绝对不是摆设,眼睛和耳朵是大脑的前锋侦探,大脑司令部根据先锋反馈的消息再指挥嘴或手等做出语言或行动。
耳朵的作用就是多闻阙疑,多方面听取意见,然后经过大脑的全面思考和正确决定,确定无疑问有把握的方案,再谨言,而无把握的方案,就能够弃之不言,谓其余。
眼睛的作用就是多见阙殆,多方面了解借鉴以前出现过的类似的有过失和问题的事件,反馈给大脑司令部作出分析和反思,确定无疑问的路子,再慎行,而无把握的路子,或者经别人验证不可行的路子,就成为其余之列了。
孔子说,只有这样,你说错话,做错事的机率会很少,你后悔的次数也很少,这样就禄在其中矣。
看孔子的取舍观多有道理,人就是要善于借鉴利前车之覆做后车之鉴。正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要善于听取众人的意见而做出明智的选取。这样才会不做或少做后悔事。
读到下面这句时,也感到汗颜。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倪,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熟话说,一诺千金。反省自己行事,有些事情是没有讲信用的。首先那次去易三小学,说好了,把投稿地址发给那个小学的教导主任的,但是回来之后,把那个邮箱和电话不明白放哪儿了,找不到了,所以一向也没有发。心里很是愧疚。但是等之后找到邮箱的时候,那个投稿地址的文件又不明白放哪儿了。这件事情上,我觉得很愧疚。必须得做到。
再想到那次布置学校教师学生做手工制作的事情,有的班级做得很认真,像此类的活动,必须要评比,给予一个公正的评价,但是由于自己工作拖拉,没有认真的评选,也没有及时地总结,打击了教师工作的用心性。
以后对此类事情要引起重视。务必明确规定方案的前提下再去做,让别人明白做的结局怎样样,有布置有检查,才能落到实效。
论语心得的读书感受篇5
俗话说:“读一本书,会使你更加坚强,更加聪明,更加坦然。”我这一周读了一本书叫《论语》。我读着这本书我仿佛在和高尚的人交流,我体会到:读一本好书,就是和高尚的人谈话。
我读着《论语》这本书我仿佛正在孔子与他的学生身旁和他们交流。我体会到他们高尚品德。其中有这几句话令我印象深刻觉得有道理。第一句是孔子的弟子曾子说的原文是这样写得:“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意思就是:曾子说我每天多次自我反省:我为别人帮忙是否尽了最大努力,我与朋友交往有没有撒谎不诚实,我传授课是不是把我知道的都教了、读了这句话我感受很深,我知道了自我反省是一种好习惯,这样就可以知错就改,让自己更加完美一些。第二句是孔子说的原文是这样写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意思就是说:“学习并且不断温习,不是很愉快的事吗?有朋友从很远的地方来到这儿,不是该很高兴吗?人家不知道我也不生气去教他,这样才是君子的作风、是啊!不断温习是一种好习惯。可以加强知识的印象,牢记这个知识,从而是你进步。
才刚刚品读了几天论语,我就受益匪浅,好像在和孔子与他的弟子在交流心得。是啊。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们应该坚持读书。
论语心得的读书感受篇6
我第一次知道《论语》是在初中课本上,我们学习的是简单但很有哲理的论语十则。当时我刚开始学习古文,还不是很能理解难懂的古句,但论语让我对文言文开始感兴趣。它让我感受到了古人那博大精深的文化,我被他们的才华所吸引。
《论语》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份宝贵文化遗产,它的内容很广泛,记载了孔子关于政治、哲学、教育、伦理、文学、艺术和道德修养各方面的言论。作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创建的儒家思想不仅对中国几千年来的思想和文化传统有着深刻的影响,对世界也有很大的影响。《论语》集治国、修身、齐家、平天下于一身,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精华所在。宋人赵普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一书的用处之大了。我最欣赏论语的是它的许多句子语句虽然简单,但哲理深蕴,发人深省。不仅在做人方面,在学习上、教育上、治国上都有很深刻的道理,总能让我有很多收获。
这学期学习了老师的《人际关系》这门课,更加发觉论语的伟大,它在人际交往方面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知识。首先在做人方面,就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比如《论语》提出做人要正直磊落,重视仁德,重视个人修养和人的的全面发展。在人格塑造方面,第一:孔子提出:君子必须具备多种才能,不能像器物一样只具备某一方面的用途,君子应以道义作为人的根本,按礼仪来实行,用谦逊来表达他,用忠诚来完成它;第二:君子要重视自我修养,不断提高思想道德水平;第三:孔子认为君子要处处严格要求自己;第四:孔子认为君子和小人之见的差别还在于不同的生活态度和不同的人生追求,他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其实现在我们生活的环境是相对独立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圈。我们如何和自己周围的人相处,除了有正确的交际观点,我们在为人处世上还要自我做起。在与别人交谈或评价他人时要先考虑一下自己是否有资格去评价他人。所以我们在为人处世上应该时时刻刻要遵循于丹“论语”心得中提出的“多思、多想、多听、多看、谨言、慎行”。在学习中努力做到少说多做,做事要积极,说话要谨慎。在遇到问题和处理问题时说话要用脑子,做事要考虑后果。用这种“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处世心态要约束自己要求自己。
《论语》是古人智慧的体现,其中有太多至理名言值得我们借鉴,我还需要去更深入地读懂它,读透它,《论语》的智慧值得我一生去学习。
论语心得的读书感受篇7
暑假里,我把《论语》第二十章读完了。在《论语》中,我最喜欢的人物是孔子。孔子头戴一顶帽子,长头发中有一两根银丝,直直地垂下;孔子的脑袋非常大,能装下许多知识;孔子身穿青色的汉服,好一个“美男子”!
孔子共有三千多位学生,其中,七十二名特别优秀,被誉为“贤人”。在《论语》中,孔子明确指导并予以评价的“清晰可辨”的弟子有很多个,包括“十哲”“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有: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有:子游、子夏。”其中,子路勇敢、坚强,是孔子的学霸。子贡家里非常富有,但他仍然勤奋好学。
我最喜欢孔子和自己儿子孔鲤的对话:尝独立,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礼》不以立。鲤退而学礼。这句话的意思是孔鲤独自一个人站在花园,孔子走过来说:“你学会《诗》了吗?”孔鲤说:“没有。”孔鲤就去读《诗》。孔鲤又来到了花园,孔子又说你学会了《礼》了吗?孔鲤说:“没有。”回去又读了《礼》。再后来孔子又来到了花园,孔子对孔鲤说:“《礼》《诗》学会了吗?”孔鲤说:“学完了,学完了。”
孔子的“老而不死,为之贼。”这句话被后人错误理解成了老人不死,是贼。其实这句话的意思不是老人变坏了,而是坏人变老了。有一次,我坐在公交车上,看见一位老奶奶没座位坐,于是对一个小伙子说:“喂!给我起来,难道你不知道尊老爱幼吗?”小伙子小声地说:“我生病了,刚从医院出来,想坐着休息一会儿。”公交车上的人都开始指责老奶奶不对。
孔子既是一个懂“礼”的人,又是一个坚强的人,所以我会像孔子一样,学孔子《论语》里的道理,遇到事情不要放弃,要坚强。
论语心得的读书感受篇8
《论语》一书比较真实地记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也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礼和中庸。《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炼,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论语》以记言为主,论是论纂的意思,语是话语,经典语句,箴言,论语即是论纂(先师孔子的)语言。《论语》成于众手,记述者有孔子的弟子,有孔子的再传弟子,也有孔门以外的人,但以孔门弟子为主。《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作为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它以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语言,记述了孔子的言论。《论语》中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富于变化,娓娓动人。
《论语》里的每一句话都很短,但是其中蕴涵的道理却很深远,仔细品之,总会从中发掘出很多适用、通用的道理,它以深入浅出的形式告诉我们怎样工作、学习和生活,怎样做人、交友和处世。
《论语》并不只是中国众多古典文学中可有可无的一部分,我觉得中国配得上圣贤之称的也就只有孔子了。也许只有用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这句话才能够表达对孔子的无限的崇敬之情。孔子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深深地吸引着众多爱好古典文学之士,从孔子的出生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到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
弟子问孔子说:老师,以德抱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一个人已经以德报怨了,那他还拿什么抱人家的恩德呢当别人对你好时,你该怎样办呢以德抱怨不可取,但以怨报怨也不可取,因为怨怨相报何时了还是以直抱怨,以德报德!如果有他人有负与你,对不起你了,用你的正直、耿介对待这件事,但是要用你的恩德,你的慈悲、去回愦真正给你恩德和慈悲的人。用你的公正、率直、耿介、磊落的人格去坦然地应对这一切,即不是德也不是怨。人生有限,生也有涯。把我们有限的情感,有限的才华用在最就应使用的地方。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訉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是说,为人子,为人弟者,在家里孝敬父母,在外面敬爱兄长,言行谨慎而且守信用,博爱大众,亲近有仁德的人。做到这些后,还有剩余的精力,就在去学习文献的知识。很好的阐述了躬行与学文的关系。说明了做人要以德为先。也就是《论语》中说的仁,我们这天说的德乃为人之根本。道德实践也是学,与文献知识是一脉相承的。
孔子的学生司马牛以前问过老师说:老师啊,敢问君子,一个君子的状态什么样呢老师回答得很简单,四个字,叫做不忧不惧。这就是君子了太简单了吧那老师又反问了他一句说:内省不疚,何忧何惧啊一个人如果自我反省,内心没有歉疚,上不愧苍天祖先、下不愧子女父母,那么自己的内心有什么可内疚的老百姓讲一句话说:为人不做亏心事,半夜敲门心不惊。这就是一种生命的坦然。孔子说,如果在当今社会,外在有如此多纷扰的声音,我们偏偏困顿于一派喧嚣之中,但是叩问内心,无忧无惧,这容易吗这还不够做一个君子吗所以其实我们不要以为说君子就必须要兼济天下、建功立业,于社会士工,做出大辉煌的人才配这个称号。其实一个君子首先应对的是自己的心,有一份生命朴素的坦然。这对于这天的人来讲,可能很艰难,因为我们面临的每一个时刻都在变化。这种变化会让我们充满了迷思。
孔子有一句话: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数,写出来是数字的数,也就是过于密集的意思。事君数,指一个人在工作上对你的领导的态度:对你的上司老板,你对他有言必从,不管是夜里三点还是五点,他叫你就到,所有的事情你从来不违背。你想我这么对他,他就应对我个性好吧错!他会认为你的人格没尊严,离你招致羞辱不远。这叫斯辱矣。因为他觉得你是仰望他的。我们有一句谚语说得好。当一个人在仰望他人的时候,其实他自己在跪着。你怎样样能够不仰望就是你自己站起来。所以其实你对什么人都不要做到数。你去这样失去自我的尊严去伺候领导,那最后会招致羞辱。朋友呢大家觉得朋友之间无所谓了吧多好都没关系。有一些男朋友说,我去我哥儿们家,我经常喝得酩酊大醉,我在他们家能够把他的冰箱翻得乱七八糟,他家和我家一样。有些女朋友,一跟老公吵架了去找闺中密友,一把鼻涕一把泪地把什么样保密都对人讲。那闺中密友就出主意,说你离开这个男人吧,你离婚算了。其实这样的朋友都必须好吗孔子说:朋友数,斯疏矣。朋友要走到这么近的时候,就是疏远的开始。为什么呢因为人与人之间,永远要以个体生命的独立尊敬为前提,包括父母对孩子。
在以后的学习、工作、处世中,我们要学习孔子那种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的宽容之心;学习那种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的谨慎;学习那种耻其言而过气行的行为方式。让我们也学会先人的事父母,能竭其力,与朋友交,言而有信的爱仁之心;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的好学精神;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的豁达、朴素与和谐;学习那种常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的诚信精神;体会到未若贫而乐,有道而正焉的快乐。总之,让我们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的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