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范文网 > 读后感 > 生活中的心理学读后感

生活中的心理学读后感

时间: 黎民 读后感

当我们阅读了一本书籍后,相信大家心中有了很多值得分享的感悟,这个时候可以写一篇读后感来记录收获。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生活中的心理学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生活中的心理学读后感

生活中的心理学读后感(篇1)

我选择的有关教育心理学的书籍是《学习这回事》,之所以选择这本书不仅仅是因为涉及心理学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因为这本书的作者莱特纳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提出了一个“学习卡片”学习系统。该系统的目的在于给人们提供一套有系统的学习方法,可以让学习者在系统学习中复习、牢记所学知识。我相信在我以后的学习生活中,通过系统的学习,将会大大提高我的学习质量。

《学习这回事》是由德国心理学家塞巴斯蒂安莱特纳所著。全书分为十个章节,通过心理学、教育学、生物学各种角度,让我们克服那些深植于人心、大脑中的对学习的偏见,还详细介绍了风靡世界的一场记忆革命。只要你不停止学习,一切皆有可能改变,一切皆不会太迟。

那首先来了解一下这本书的作者塞巴斯蒂安莱特纳。他出生于1919年,在维也纳及法兰克福学习并研究法律。曾任记者最初探讨的问题是社会及法律问题,随后逐渐对医学及心理问题产生了浓厚兴趣。

此书主要是以“记忆”这个词为主线开始介绍的。其中有一句话另我印象深刻“绝大多数健忘的愚笨的人,都只是以我太笨,学不来”为借口而缺乏勇气去学习,这些人认为聪明才智与愚笨是与身俱来的,遗传的。并且不会改变的性格特征,为怀疑自己的能力找借口。而其中最糟糕的借口是“我太老了”。因为一个十分精确的实验让事实争相大白。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会越聪明。每增长一岁,智商就增长一份。

美国发明家爱迪生从一个报童做起,70岁还开了一家水泥工厂,并且还发明了许多东西,譬如说灌浆程序。举世闻名的意大利画家提香,在85岁时创造了著名作品《圣殇》。德国文学家歌德创作出《浮士德》的第二部时,已经超过80岁了。所以,永远不要以年龄太大为借口放弃学习。只要一个人不停止学习,一切永远不会太迟。智力衰退的原因不在于年龄的增长,而是归结于大脑缺乏练习于太过懒惰。

我想也许在读完这一本书后,不会将它所有的内容都牢牢记住,但通过这本书,我至少能够确信,或者是说坚信了一点,那就是“学习永远不会晚”。并且总以智力为借口的话也不会再出现。学习不好的问题关键所在是,放弃学习,嫌自己年龄太大才是真真正正的愚蠢。虽然书中的观点我也并不全部赞同,而且有些内容让我毫无阅读的欲望,但是整本书还是给人以一种积极向上的正能量。我相信没有一本书能够做到任何一点都让人人信服,让人读的还不心烦抑或是厌倦。能做到这一点的那就太可怕了,或者是让人觉得不真实。不是有那么一句话叫“不够完美,才是最可爱,美丽的吗”。所以,我们可以追求完美,但永远不要想着完美,那样太过强求。也许是我不够达到那种超脱的境界,

我从来不认为学习是一件多么开心、快乐、容易并让人忘记一切的事情,也许我的兴趣让我很有激情,兴奋不已,但我相信那只是内分泌麻醉了我,让我暂时忘记痛苦,抛开烦恼。尽管如此,我还是要声明一点,那就是我一直坚信学习是一辈子的事,尽管有痛苦,尽管有不易。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从各方面找到兴奋点,那些让我们忘记痛苦,烦恼的东西,让我们在学习之路上走的并不要那样坎坷,也许还会很快乐。

由此,我不由得对我今后的学习之路进行了思考。

纵观现在各大城市、区县、乡镇对教师的要求,我突然有一种不知所措的感觉,也许,也许这种感觉一直就存在,只是我以为他离我还太遥远,一直一直没有去在意他,或是刻意回避他,但现在是箭在弓上——不得不发。所以,我很无力,很茫然,不知道该怎么做,该去哪儿,不知道该如何去面对,更加不知道我该如何努力,努力的方向。现在的我就像在沙漠中迷失了方向的人,有着对生命的渴望,但无力,很无力,甚至有点绝望了。这让我很挫败,我想努力,但是没有明确的方向,没有指引我的路标。

我知道,我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太多,不仅仅限于书本上的知识,还有即将面临的社会。应付那个对我来说熟悉又陌生的社会,该怎样是我的人生道路不至于偏离我预计的轨道太遥远,该怎样是我处之泰然,荣辱不惊。想了想,也许答案很简单,经验、时间,他们能让我更完善。我该怎么形容现在的感觉喃,挫败,无语,烦躁,失落?都不能形容,无尽的复杂。

有人说追寻梦想的过程是最美好的,我想也许是我太过偏激,太过执著,我不这样认为,我不认为追寻梦想的过程很美好。这的的确确是我内心的真实想法。我一点也不喜欢,甚至说是厌恶这种陌生带给事物我的局促不安、恐慌以及那所谓动力的压力所给与我的紧迫与痛苦。也许,正因为最初的恐慌,不安与过程的痛苦才存托出结局或是你成功后的珍贵与不已,那,我只能说,我无话可说。只能说你的认同是换一种形式的站着说话不腰疼。当我在冥思苦心一道数学题而最后还毫无办法时,这一切过程是美好的说法都是放屁。我想大多数成功的人,再回首自己艰辛的奋斗之路时都会加以美好,加以在美。那是他们现在成功了,他们站在了另外的角度了,如要真的剥夺他们现在的一切,将他们送回到那段他们念念不忘的奋斗时光,那看看他们是否还觉得那是美好的。

所以,每一个不在经历别人生活的人都没有资格去要求、批判别人。 正因为如此,我才觉得我们需要学习,给予自己力量,去减少恐慌、不安,减少痛苦,更加快速,平安的到达我们所追寻的梦想的尽头。而我们能够做的也只有这些,既然不能够确信自己是否能够有多大潜能,那就让自己做到更进一步,再进一步,我想这样也就可以了吧。也许无还不够有学识,也许我还不够有勇气,也许我还不够有经验。但是,我一直在追寻一颗强大的心脏,去尽量学习、完成,我所想要的一切。

生活中的心理学读后感(篇2)

《读懂心灵》是一本以各种小故事构成的心理书籍。书中分有八个小主题,其中最让我感触最多的就是第三小主题一一在失意与缺憾中修复自己,其中的一句话很是令人深思:

不要预支明天的烦恼,过旱地为未来担忧,那仅仅是徒劳,不于事无补,还会让自己活得更加疲意。

生活不在昨天,也不在明天,它只是踏踏实实的今天。生活中往往就是这样,我们常常会好高骛远,内心幻想这美好的未来,却从未努力去靠近它。与其迷茫未来自己该做什么,不如踏踏实实过好现在,没有人会一生下来就明白自己的人生该是做什么的,未来都是掌握在现在一点一点努力的自己的手上。

好多同学可能都和我一样,进入大学,对自己的未来都是无知迷茫的,很多人在这种迷茫中慢慢松懈自己,没有目标的过着每一天,看着宿舍其他的同学积极的参加着各种组织或者协会,每天都很充实,心里是羡慕的,比起每天懒在宿舍的自己,虽然会听到舍友说:“好累,好羡慕你什么都没参加啊!”但其实自己心里是难受的,虽然也有为自己的未来考虑过许多,但每次定下的小目标,第二天就会被扼杀在了被子中,就如书中说得:生活不是在昨天,也不是在明天,它只是踏踏实实的今天。与其每天后悔昨天不努力的自己,然后再对明天设下目标,不如好好充实过好今天,不后悔昨天,不多虑明天,相信在一天天充实的生活和学习中,会慢慢的找到符合自己未来的目标,并一步步靠近它。

大学生活说久也不久,说短也不短,足够你思考自己的未来,但希望在毕业之时,别还是停留在思考中,而一点也未付出行动。

生活中的心理学读后感(篇3)

这本书给我的第一感觉是一本很实际、很基础的心理学入门书籍,如果想了解一些心理学最根本的知识,看这本书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是本最普通的心理学书籍,里面没有心理测验、没有心理故事、没有人力资源、社会任何一个方面的专业内容。它能让一个对心理学毫无所知的人,有能力一步一步的走进心理学更深奥的世界。看了这本书,让我发现原来生活真的到处都有心理学。

它就是一本心理学最根本的书,但是却很全面。这本书有十八章,主要介绍了生活中的心理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学习与行为分析、智力与智力测验、理解人类人格、心理障碍、心理治疗、社会过程与关系、社会心理学与社会文化等内容。书中还包含了由600余条词汇及解释构成的“专业术语表”、2000余条“参考文献”以及近1000条“人名和主题索引”,对教学、研究和学习都极具参考价值。

我很喜欢书中特别设置的一些专栏,比如“我们如何知晓”这个专栏,它介绍了200多个经典的心理学实验,让你知道心理学的一些结论是如何得出的,而这些结论通常加深了我们对人性的理解。

还有“生活中的心理学”这个专栏,把心理学和我之间的距离拉近了很多。看看这些题目吧:“幸福感的遗传性”“青少年在想什么?”“感觉和知觉组织的分离”“清醒梦境的试验事实”“你无法忽视数字的”意义“”“在”疯狂“的地方做个正常的人”——原来,你每天都用得到心理学!

“21世纪的心理学”这个专栏也很好,介绍的是心理学中那些前沿性的研究课题,把有兴趣的学生引向心理学的新领域。在那里他们将开疆辟壤,施展抱负,为人类了解和改善自身做出贡献。

要学习一种知识,就象是在一个陌生的地方行走。你可以跟着别人的指示走,而不管对错;也可以自己摸索着走,看看运气好不好。但是,最好的方式是有一张地图,让自己知道自己在那里,这个陌生的地方到底有多大,有多少条路,然后你选择你喜欢的道路走下去。这本书就是心理学世界的地图,它没有把所有的知识给你,但是,它给了你全貌,给了你路径,要了解心理学,这本书足够了,要想要深入,这本书也告诉你该如何寻找道路。

对于初学者和对心理学有兴趣的任何人来说都是一本非常不错的书,本书从生活入手,深入浅出的与心理学知识联系起来,让你在不知不觉中领悟到心理学的魅力,从心理学的角度讲述生活中一些习以为常但又从没注意过的生活琐事,能帮助你逐渐产生对心理学的浓厚兴趣,学心理学的都该读一读这本书。它教会了我如何思考,如何去分析人类的心理现象以及由此决定的行为方式,我觉得这是最大的裨益。

生活中的心理学读后感(篇4)

社会心理学现代心理学的支柱之一,它与人格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一起构成了心理学的基本框架。其研究领域设计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学科生命力寓于全社会不同个人和由这些人组成的不同群体的需要和应用中。研究社会心理学不仅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也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所以,当我阅读完《社会心理学》后,第一个感受就是不仅要吸收其中包含的理论意义,更要实践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去。读了这本书,也让我对窗口的服务工作有了一些更深的认识,下面我就谈谈在窗口服务中的一些心得体会。

接触到《社会心理学》这本书后,我发现将心理学引入到行政服务窗口工作有利于提升服务质量。在严格执行行政服务系统工作人员文明服务手册的同时,我们窗口还实行微笑式服务,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面对各种不同类型的服务对象,如果都搞一刀切式的服务态度,产生的效果未必好。看了《社会心理学》这本书后,掌握各种不同类型的服务对象对各种服务态度、服务方法对我能正确理解服务对象的心理需要,并进行针对性的和周到的服务有很大的帮助。在窗口工作中,在推行微笑式服务时,如果服务对象属于活泼型,情绪外露,兴趣广泛,工作人员要热情接待、周到办事,做到以热对热;如服务对象为安静型,表现为情绪稳定,自信心较强,这样的对象不喜欢我们过分热情,针对这样的服务对象,我们要做到不卑不亢,热情适度,以静对静;如服务对象为兴奋型,语言坦率,喜欢提各种问题甚至意见,对这类服务对象,我们除了热情接待外,还应以和蔼亲切的态度,急他们所急,想他们所想,尽量满足其要求;如服务对象为抑郁型,这类对象想得很细微,语言谨慎,我们除了热情外,还要有耐心,细致体贴地为其服务,以诚取信。

正是如此,我根据《社会心理学》这本书中的知识和原理,把握服务对象的心理,了解服务对象的“需要”,提供服务对象所“需要”的服务,从而全面提高服务质量,提升窗口形象。

生活中的心理学读后感(篇5)

第一次看到这本书觉得标题很吸引我,就借过来读一读。可是看过以后,我爱不释手,把它再读一遍,感触颇深。

这本书主要解决学生学习的十大困惑,对一线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有很大的启发。十大主题分别是“学生很聪明为什么不爱学习”、“换了老师学生怎么对学习没兴趣了”、“成绩不好的学生还会有出息吗”、“学生很勤奋为什么成绩上不去”、“还有比学习成绩更重要的吗”、“习惯可以决定命运吗”、“要不要给孩子报课外班”、“该奖还是该罚”、“孩子会输在起跑线上吗”、“什么样的课堂能够吸引学生”。各个主题分别从许多实例中一一剖析,让人看后感觉非常折服。在十大主题中我最喜欢的就是“学生很聪明为什么不爱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还会有出息吗”、“该奖还是该罚”、“什么样的课堂能够吸引学生”。下面我主要从这四个方面来剖析。

“学生很聪明为什么不爱学习”。学生对于学习,个体的差异性十分明显。对不同学科也是如此。在生活中,当聊起学生时,往往有许多感慨,有的学生聪明,但就是不爱学习。书上通过一位班长的事例来剖析,决定学生学习动力的5大因素分别为偏好、负荷力、学习效能感、责任心、可塑性。个体偏好在教育上来讲就是要因材施教。孔子在25前就提出这样的观点,本质就是让教育适合不同的学生。同时也是提升学生学习动力的方面。要认识到不爱学习的学生,不是他们故意作对,要帮助他们提高学习动力而不是强迫或斥责。

“成绩不好的学生还会有出息吗”。俞敏洪认为孩子是有区别的,只要能正常走进教室,就能做出大事情的。学校教育只能决定人生的一部分,不能决定一切。1959年霍普金斯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兰德提出“人业互择理论”——社会型、企业型、常规型、操作型、研究型、艺术型。学习成绩只能代表一方面。素质教育是培养社会公民,不是培养智慧考试的机器。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从我手里经过的学生成千上万,奇怪的是,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无可挑剔的模范生,而是别具特点、与众不同的孩子。”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拿统一的标尺来衡量学生。

“该奖还是该罚”。这个主要是如何有效利用奖罚来保证常规教学呢,惩罚或者表扬不是目的,是促进教学包括德育的手段,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留下正面或者反面的印象。正确实施奖励有4大原则——奖励要调动学生的内部动机、奖励要投入真感情、奖励要提升学生的自尊和自我效能感、奖励要针对不同个体有特性性。在教学中正确应用奖惩,针对不同学生不同需求,采用不同方法,多尝试一些手段,可能老师讲课生动有趣,深入浅出,也可能成为学生积极学习的强化因素。关于惩罚,能不用的尽量不用。书中虎妈的例子,述说虎妈采用很多方法对付女儿,但是要注意几点:一是孩子的承受能力,要清楚孩子的承受力,一定在承受能力的范围之内。二是要对孩子的发展有利,通常惩罚会压制孩子的优势和特长。三是要和孩子建立爱的纽带对孩子严厉是因为老师爱孩子。四是引导孩子主动改变,这种改变是学生理解、认可惩罚行为的基础上认识到自己错误后愿意改变。五是惩罚要公正体面,不可粗鲁。需要事先确定的、明确的规则是实施惩罚的前提,也是学生认可的。这样惩罚师出有名,学生心服口服。六是要对孩子表现高期望。惩罚学生不忘我们的初衷——让学生变得更好。七是惩罚因人而异,有时惩罚与奖励双管齐下。

“什么样的课堂能够吸引学生”。这也是我一直在纠结的事情,毕竟教学是教师的基本技能,要呈现什么样的课堂,才是让学生最欢迎最喜欢呢?我们一直提倡优质课堂,提高课堂的有效性,主要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喜欢课堂。那什么是优质课堂呢?国外学者提出三点:安全与规矩、期望与高标准、高效有趣、情感互动与归属感。这22字能够做到非常不容易。安全与规矩,主要是学生不会身体情感上受威胁或攻击,不会被同伴嘲笑,学生自己表达自己的想法,每个学生都有犯错的权利,坦诚自己的弱势。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学风和班风。期望与高标准,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家庭的希望。高标准,严要求的目的就是给学生传达这样的信息——我相信你能做到,你能做得更好。高效有趣的课依赖以下几个因素:深厚的学科素养、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和兴趣特点的方式授课、幽默感、有意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学方式丰富又灵活。课堂充满师生间情感互动,关注情感因素,让课堂变得安全又温馨,让学生产生归属感。

通过学习,感到自己在教学过程中,还有很多方面需要学习,这本书在自己教学过程中,很大程度上,把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通过实例的方式一一呈现,有助于今后教学。这本书也是特别符合素质教育的理念。

35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