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范文网 > 读后感 > 《儒林外史》个人读后感

《儒林外史》个人读后感

时间: 金成 读后感

一本名著,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下面小编带来《儒林外史》个人读后感7篇,大家一起来看看吧,希望能带来参考。

《儒林外史》个人读后感

《儒林外史》个人读后感(精选篇1)

这世上有很多人,每个人有不同的遭遇,不同的命运,而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呢?是选择,是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做出了不同的选择,所以人生轨迹截然不同。

黄公和赵爷是同年同月同日出生的,可一个子孙满堂,是个庶民,另一个当了官,却没有家庭。他们一个选择了工作,一个选择了家庭,他们做出不同的选择,导致了不同的结果。

《儒林外史》里还有一个故事,范进在三十几年间,考了二十余次,才考中举人。设想一下,如果范进考不中,决定放弃,或者最后一次周学监选择不亲自看卷,又或者只看一遍范进的卷子,那范进可能永世不得中举了。

如果能回到过去,改变某一事件,历史也就会发生改变,当时的改变就会影响到现在。有一部电影《海市蜃楼》,女主通过一次巧合,改变了几十年前的一件事,救了一个小男孩,但当她第二天醒来,身边的一切都改变了。

不同的选择导致不同的结果。有一次我们期末考试,历史九十分以上就能免假期作业的手抄报。因为选错一道2分的选择题,我与90分失之交臂,不得不痛苦地去完成手抄报。

中考高考是人生的岔路口,进入什么样的学校取决于我们的选择,我们的努力会变成我们手里的选择利器,就是分数。深中还是深外,宝中还是红岭,这些选项要靠自己去争取的。

而选择志愿,也并不是学校越出名越好,而是要权衡利弊,作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弗罗斯特在《未选择的路》中写道,“两条路分岔于黄色树林里,可惜我不能都踏上脚步,作为旅行者,我久久伫立,沿着一条路眺望,尽目力所及直到它在灌木丛中蜿蜒而去。”

每一次选择都可能会引起蝴蝶效应,一定要三思而后行。重点还是职高,大公司老板还是搬砖工,也许全在一念之间。

《儒林外史》个人读后感(精选篇2)

花了一周左右时间终于把《儒林外史》重读了一遍,书中情节比《红楼梦》更家常琐碎,也无核心事件和核心人物贯穿,中间科场术语和套话很不少,有些章节(主要在三十回以后)读起来较为枯燥乏味。幸亏此书有意无意提到茶的地方甚多,我才得以有动力把书啃完。

据我的经验,作家有什么偏好,总会不知觉地在其作品中流露出来,如金庸先生喜好佛学,所以他的武侠小说涉及佛教之处无论深度还是广度要远胜于其他武侠名家;紫式部精通汉学,所以在《源氏物语》中动辄引用《史记》的典故和《白氏长庆集》中的名句,令人叹为观止。

显而易见,吴敬梓在写那些追名逐利之徒、虚与委蛇之辈时下笔是非常狠辣的,尤其是写他们的装腔作势被别人撞破或揭露之后的那种尴尬狼狈,丝毫不留情面。可是作者在写到饮茶时,笔触却突然变得温情和诗意,在提到江南的富庶与繁华时,更是要浓墨重彩地提及茶的,甚至将其作为殿军:“水满的时候,画船箫鼓,昼夜不绝。城里城外,琳宫梵宇,碧瓦朱甍,在六朝时是四百八十寺,到如今,何止四千八百寺!大街小巷,合共起来,大小酒楼有六七百座,茶社有一千余处。不论你走到一个僻巷里面,总有一个地方悬着灯笼卖茶,插着时鲜花朵,烹着上好的雨水,茶社里坐满了吃茶的人。”这样的好文字,让人有种读《梦粱录》和《东京梦华录》的错觉。在吴敬梓看来,遍地都有好茶喝的城市才算天堂。

里面的各种风流“名士”、衣冠君子,甚至贩夫走卒戏子,会面时是一定要吃茶的,遇到条件好有讲究的人家,佐茶的那些精致茶点吴敬梓也要言不烦地一一列举开来,虽然那些茶点于情节是可有可无的。最令人咋舌的是,倒数第三回写风俗行业的人接待嫖客,那茶也是极讲究的:“房中间放着一个大铜火盆,烧着通红的炭,顿着铜,煨着雨水。聘娘用纤手在锡瓶内撮出银针茶来,安放在宜兴壶里,冲了水,递与四老爷……”就是条件不好的牛老,在待客时也会“一个罐内倒出两块橘饼和些蜜饯天茄,斟了一杯茶……”条件好的如杜慎卿“叫取点心来,便是猪油饺饵、鸭子肉包的烧卖、鹅油酥、软香糕,每样一盘拿上来。众人吃了,又是雨水煨的六安毛尖茶,每人一碗。”看得人垂涎欲滴,也想取茶来同饮。

当然茶也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比如第二十二回沽名钓誉的牛蒲为讨好董孝廉,让自己的舅丈人卜信侍奉茶水,缺了礼数还要一顿批评奚落:“但凡官府来拜,规矩是该换三遍茶,你只送了一遍,就不见了……董老爷看见了你这两个灰扑扑的人,也就够笑的了,何必要等你捧茶走错了才笑!”卜诚也替作者毫不留情地回骂这等势力小人:“没的扯淡!就算你相与老爷,你到底不是个老爷!”第四十七回,成老爹吹嘘自己被当地有钱有势的方老六请吃饭(其实并没有),被虞华轩戏弄。成老爹被虞华轩将计就计骗到方府上赴宴,结果扑了一空,成老爹灰溜溜回到虞华轩家里,虞正大鱼大肉的大宴宾客,并感慨“成老爹偏背了我们,吃了方家的好东西来了,好快活!”让小厮泡上好消食的陈茶来与成老爹吃,“那盖碗陈茶,左一碗,右一碗,送来与成老爹,成老爹越吃越饿,肚里说不出来的苦。”看罢掩卷大呼好玩。

书中我最爱读的是第十四回,写选家马二先生游西湖,一路饱览名胜,逛累了就去茶楼吃茶吃点心,吃饱喝足继续逛,逛累了又继续进茶楼或茶亭……虽有些记流水账的嫌疑,但却是整本书中最有滋有味的一回,有趣的段落不少,如“马二先生身子又长,戴一顶高方巾,一幅乌黑的脸,腆着个肚子,穿着一双厚底破靴,横着身子乱跑,只管在人窝子里撞。女人也不看他,他也不看女人,前前后后跑了一交,又出来坐在那茶亭内——上面一个横匾,金书南屏两字——吃了一碗茶。柜上摆着许多碟子:橘饼、芝麻糖、粽子、烧饼、处片、黑枣、煮栗子,马二先生每样买了几个钱的,不论好歹,吃了一饱。”这样的文字极鲜活有趣的。

纵观《儒林外史》全书,里面的故事主要发生在南京、杭州、苏州、扬州、徽州等这几座南方名城,如果不谈及茶,还真对不住杭州的龙井、苏州的碧螺春、扬州的早茶文化、徽州附近的六安瓜片、黄山毛尖、太平猴魁、祁门红茶等,还对不住杭州的天目山茶盏、龙泉窑瓷器和宜兴的紫砂壶!

时嘉,枝江人氏,语文教师、国学教师。性率真,喜书法,素日与书为友。

《儒林外史》个人读后感(精选篇3)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所有的付出都渴望回报。

科举制度?它本来是一个为了选取更多人才,让读书人公平竞争才存在的平台。可是它始终抵不过世俗的污染,它变成了大家不再熟悉的样子,变得不再公平,而是权贵们发表个人喜好的舞台。那时的人们都说“百无一用是书生”可是就算是这样依旧有很多人不顾一切的踏上这条不归路,他们把自己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中举上,即使这可能是一场永远没有回报的付出,他们这一路走来真的不容易,在通过科举考试的路上,有太多的艰辛和汗水,是我们无法体会的,但是在《儒林外史》里有这样一群书生,他们不服输有着坚强的意志,勇敢的追逐着自己的梦想。

范进呢就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别人都是十年寒窗,可他呢用了五十年的时间,每天都在学习,好像在他的世界里就只有学习和中举这两件事,就再无其他。可是他的苦读也是建立在家人的奋斗上的,在他读书的时候,他的亲人们过着连米饭都吃不上的日子,他从一头黑发读到两鬓斑白,可是科举制度它没有感情,也许你的文章写得很好,但是每个考官他们都有不一样的爱好,也许这次你的文章写得符合这个考官的胃口,那么成功的可能就会是你,但是范进他从来都没有想过,他是拿着自己的一辈子在跟科举制度做斗争,如果输了,那苦日子就会是遥遥无期的,在他没有成功之前,所有人都瞧不起他,即使是低身下气的去求别人,也不一定会得到好脸色。也许在考场上你的文采高于他人,但是没有赏识你的伯乐,或许更多的会是贪欲钱财的贪官,范进他考了五十年,失败了无数次,每一次考试他都是在和命运做斗争,成功了就是无限风光,“一人得到鸡犬升天”,好在范进他还是幸运的,在人生这场漫长的.赌注里,他终于赢了,他中举了,本来这是一个令人高兴的事情,可是范进他却疯了,可能在常人眼里这是一件很怪异的事情,可是也就在于你能看到多少真相,中举后疯了这是多么荒唐的事情,就恰恰透露出了,科举制度对这个时代的影响之大,它毁了很多人的人生,很多个本该幸福的家庭,它是这个时代的败笔。科举制度,八股取士,它们钳制了人们的思想,使人们成为了学习的机器,那样麻木,没有梦想。

所以啊,不管遇到多少困难,都要坚强点,耐心点,总有一天,你承受过的痛苦会有助于你,生活从来不会刻意亏欠谁,它给你一块阴影,必会在不远地方撒下阳光。

总有一天,你会站在最亮的地方,活成自己最渴望的样子。

《儒林外史》个人读后感(精选篇4)

这世上有很多人,每个人有不同的遭遇,不同的命运,而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呢?是选择,是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做出了不同的选择,所以人生轨迹截然不同。

黄公和赵爷是同年同月同日出生的,可一个子孙满堂,是个庶民,另一个当了官,却没有家庭。他们一个选择了工作,一个选择了家庭,他们做出不同的选择,导致了不同的结果。

《儒林外史》里还有一个故事,范进在三十几年间,考了二十余次,才考中举人。设想一下,如果范进考不中,决定放弃,或者最后一次周学监选择不亲自看卷,又或者只看一遍范进的卷子,那范进可能永世不得中举了。

如果能回到过去,改变某一事件,历史也就会发生改变,当时的改变就会影响到现在。有一部电影《海市蜃楼》,女主通过一次巧合,改变了几十年前的一件事,救了一个小男孩,但当她第二天醒来,身边的一切都改变了。

不同的选择导致不同的结果。有一次我们期末考试,历史九十分以上就能免假期作业的手抄报。因为选错一道2分的选择题,我与90分失之交臂,不得不痛苦地去完成手抄报。

中考高考是人生的岔路口,进入什么样的学校取决于我们的选择,我们的努力会变成我们手里的选择利器,就是分数。深中还是深外,宝中还是红岭,这些选项要靠自己去争取的。

而选择志愿,也并不是学校越出名越好,而是要权衡利弊,作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弗罗斯特在《未选择的路》中写道,“两条路分岔于黄色树林里,可惜我不能都踏上脚步,作为旅行者,我久久伫立,沿着一条路眺望,尽目力所及直到它在灌木丛中蜿蜒而去。”

每一次选择都可能会引起蝴蝶效应,一定要三思而后行。重点还是职高,大公司老板还是搬砖工,也许全在一念之间。

《儒林外史》个人读后感(精选篇5)

真名望高的人在我看来非是“淑世”之辈,我私人崇尚庄绍光,心存天下,进可为国度国家献计,退可为修身自娱。

庄绍光所解释的名望高的人在我看来,远远超过了那一些放荡不羁,但愿长醉不复醒的一味寻求隐遁者的心胸。

杜少卿由避世到顽世的神态,看待世俗其实是失望至极后转而消极,对统治者、政治做官的道路意兴将尽,沈醉于私人天和地,于纵容中求开释自我求醉,不过那一些看似豪侠之举,却往往被街市混混所利用所愚昧,没有办法触动到或缓解下层老百姓的困苦。

庄绍光不一样,大隐约于市,萧然对待名与利,但却不相同味回避政治与统治者,可以说出则法家拂士,治国经略的洞晓,足可见其胸怀天下,怀有济世之才,一朝有机缘,便加以发挥,倾囊而出献策献计后,便又萧然归返于天然,可以说将传统“儒”“道”二家思想精髓合成一体。

《儒林外史》个人读后感(精选篇6)

看了《儒林外史》的第十四回,我又看到了一个和前十二回完全不一样的骗局。

马钝是一个名士,一向视功名如粪土,两袖清风,无牵无挂,喜欢游览名山大川,一次,他受人之托,来到了杭州的文翰楼改卷。到了杭州,马钝就乘机游览起了西湖,江南的许多美景,让他流连忘返。走着,走着,他来到了一个洞中,刚要抽签的时候,突然身边出现了一个老头,马钝见他留着又长又白的胡子,真像年画里的神仙,于是,就问他:“敢问仙名仙寿?”“回马二先生,贱名姓洪,今年已有三百多岁了。”马钝听后大吃一惊,心想难道他真是一个神仙,不然他怎么会知道我的姓名?“你已遇老仙,那就不用抽签卜算自己的命运了,请你跟我来吧!”马钝跟着那自称仙人的洪先生走了,他俩来到了一个僻静的地方,洪“仙人”对他说:“这就是我的家。”二人走进了屋子,只见那“仙人”用纸包了十几块黑炭给他,对马钝说:“你把这个黑炭用火点燃,就会烧出纹银来的。”马钝一听,马上回到住处用火烧了起来,没想到,居然真的烧出了十几锭纹银。不久,马钝听说了洪“仙人”死去了的消息,马钝急忙前去吊唁,他悲痛地对着死去的洪“仙人”说:“您是一个神仙,神仙怎么会死的呢?”“谁说他是神仙,他今年才六十多岁。”洪“仙人”的家人说。马钝心想,他们准是在骗我,洪“仙人”曾经给过我十几块黑炭让我去烧,白花花的银子被烧了出来,这还会有假吗?”殊不知,那是洪先生为了得到一个神仙的虚名,不惜自己的钱财把银子故意裹在了黑炭里,故事看到这里,我为一个身为名士的马钝,居然不知这个世上本无神仙的道理,感到可悲!我也为一个做梦都想有一个神仙虚名的洪先生,感到可叹!

从这个故事里,我既看出了马钝的无知,又看出了洪“仙人”的愚蠢。马钝枉为一个名士,如此笨拙的一个骗局,他居然信以为真,令人可笑。而洪“仙人”的装神扮仙,却是为了度一个虚名而去不惜损失自已的金钱,更是让人啼笑皆非。看了这则故事,想想身边时有所闻和时有所见的人和事,比如那些成群结队地到处看相算命,烧香拜佛,他们的举动和马钝的无知有什么两样呢?有多少个又象洪“仙人”这样的人,比如很多中考和高考的学生,由于成绩不好,考分不上线,为了能被学校录取,不惜用钱去买名校,这样的做法与洪“仙人”的愚蠢又有什么不同呢?

《儒林外史》个人读后感(精选篇7)

花了一周左右时间终于把《儒林外史》重读了一遍,书中情节比《红楼梦》更家常琐碎,也无核心事件和核心人物贯穿,中间科场术语和套话很不少,有些章节(主要在三十回以后)读起来较为枯燥乏味。幸亏此书有意无意提到茶的地方甚多,我才得以有动力把书啃完。

据我的经验,作家有什么偏好,总会不知觉地在其作品中流露出来,如金庸先生喜好佛学,所以他的武侠小说涉及佛教之处无论深度还是广度要远胜于其他武侠名家;紫式部精通汉学,所以在《源氏物语》中动辄引用《史记》的典故和《白氏长庆集》中的名句,令人叹为观止。

显而易见,吴敬梓在写那些追名逐利之徒、虚与委蛇之辈时下笔是非常狠辣的,尤其是写他们的装腔作势被别人撞破或揭露之后的那种尴尬狼狈,丝毫不留情面。可是作者在写到饮茶时,笔触却突然变得温情和诗意,在提到江南的富庶与繁华时,更是要浓墨重彩地提及茶的,甚至将其作为殿军:“水满的时候,画船箫鼓,昼夜不绝。城里城外,琳宫梵宇,碧瓦朱甍,在六朝时是四百八十寺,到如今,何止四千八百寺!大街小巷,合共起来,大小酒楼有六七百座,茶社有一千余处。不论你走到一个僻巷里面,总有一个地方悬着灯笼卖茶,插着时鲜花朵,烹着上好的雨水,茶社里坐满了吃茶的人。”这样的好文字,让人有种读《梦粱录》和《东京梦华录》的错觉。在吴敬梓看来,遍地都有好茶喝的城市才算天堂。

里面的各种风流“名士”、衣冠君子,甚至贩夫走卒戏子,会面时是一定要吃茶的,遇到条件好有讲究的人家,佐茶的那些精致茶点吴敬梓也要言不烦地一一列举开来,虽然那些茶点于情节是可有可无的。最令人咋舌的是,倒数第三回写风俗行业的人接待嫖客,那茶也是极讲究的:“房中间放着一个大铜火盆,烧着通红的炭,顿着铜,煨着雨水。聘娘用纤手在锡瓶内撮出银针茶来,安放在宜兴壶里,冲了水,递与四老爷……”就是条件不好的牛老,在待客时也会“一个罐内倒出两块橘饼和些蜜饯天茄,斟了一杯茶……”条件好的如杜慎卿“叫取点心来,便是猪油饺饵、鸭子肉包的烧卖、鹅油酥、软香糕,每样一盘拿上来。众人吃了,又是雨水煨的六安毛尖茶,每人一碗。”看得人垂涎欲滴,也想取茶来同饮。

当然茶也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比如第二十二回沽名钓誉的牛蒲为讨好董孝廉,让自己的舅丈人卜信侍奉茶水,缺了礼数还要一顿批评奚落:“但凡官府来拜,规矩是该换三遍茶,你只送了一遍,就不见了……董老爷看见了你这两个灰扑扑的人,也就够笑的了,何必要等你捧茶走错了才笑!”卜诚也替作者毫不留情地回骂这等势力小人:“没的扯淡!就算你相与老爷,你到底不是个老爷!”第四十七回,成老爹吹嘘自己被当地有钱有势的方老六请吃饭(其实并没有),被虞华轩戏弄。成老爹被虞华轩将计就计骗到方府上赴宴,结果扑了一空,成老爹灰溜溜回到虞华轩家里,虞正大鱼大肉的大宴宾客,并感慨“成老爹偏背了我们,吃了方家的好东西来了,好快活!”让小厮泡上好消食的陈茶来与成老爹吃,“那盖碗陈茶,左一碗,右一碗,送来与成老爹,成老爹越吃越饿,肚里说不出来的苦。”看罢掩卷大呼好玩。

书中我最爱读的是第十四回,写选家马二先生游西湖,一路饱览名胜,逛累了就去茶楼吃茶吃点心,吃饱喝足继续逛,逛累了又继续进茶楼或茶亭……虽有些记流水账的嫌疑,但却是整本书中最有滋有味的一回,有趣的段落不少,如“马二先生身子又长,戴一顶高方巾,一幅乌黑的脸,腆着个肚子,穿着一双厚底破靴,横着身子乱跑,只管在人窝子里撞。女人也不看他,他也不看女人,前前后后跑了一交,又出来坐在那茶亭内——上面一个横匾,金书南屏两字——吃了一碗茶。柜上摆着许多碟子:橘饼、芝麻糖、粽子、烧饼、处片、黑枣、煮栗子,马二先生每样买了几个钱的,不论好歹,吃了一饱。”这样的文字极鲜活有趣的。

纵观《儒林外史》全书,里面的故事主要发生在南京、杭州、苏州、扬州、徽州等这几座南方名城,如果不谈及茶,还真对不住杭州的龙井、苏州的碧螺春、扬州的早茶文化、徽州附近的六安瓜片、黄山毛尖、太平猴魁、祁门红茶等,还对不住杭州的天目山茶盏、龙泉窑瓷器和宜兴的紫砂壶!

时嘉,枝江人氏,语文教师、国学教师。性率真,喜书法,素日与书为友。

26769